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幼儿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也是各种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本文从幼儿表现最为突出的挑食、偏食、剩饭菜、边吃边玩等不良饮食习惯入手,经过调查分析、记录案例、设计教育方案,提出对策,如: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家园配合,实现家园同步教育;通过多种途径、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关注个别差异,因人施教;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在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关键词] 大班幼儿;饮食习惯;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目标中指出:不偏食、挑食,不暴饮暴食;吃东西时细嚼慢咽。从这些目标中可以看出培养幼儿良好饮食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幼儿在园生活,其膳食经过专业营养师或保健医生的科学搭配,能够满足幼儿健康成长的营养需要。可事实上许多孩子的健康状况并不理想,尤其大班幼儿在吃饭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饭前不洗手,饭后不漱口,偏食,挑食,剩饭菜,吃饭时东张西望、边吃边玩等。这些不良饮食习惯直接影响幼儿的进餐质量,从而导致幼儿不能摄入充足的营养。
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保证,如何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呢?我园经过三年“幼儿良好饮食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积累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与策略,对大班幼儿良好饮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我园大班共有7个班级,幼儿总数为280人。班级教师通过学习有关理论和专业书籍,结合幼儿实际情况,总结、归纳出良好饮食习惯的内容,如餐前洗手、不挑食、不抢食、饭后漱口、定时定量等共计14项,并设计成家长问卷发放给大班幼儿家长,了解每个幼儿在家饮食习惯的具体表现。同时,在园内进餐时注意观察每名幼儿的各项表现,并对其进行评定。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幼儿存在许多不良饮食习惯,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挑食、偏食、剩饭菜、饭前不洗手、饭后不漱口以及吃饭时东张西望、边吃边玩、不收拾餐具等。教师从这些不良饮食习惯入手制定方案,提出教育策略。但每一项饮食习惯的培养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饮食习惯呢?
一、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实现家园同步教育
父母是幼儿最亲密、最信任的人,而且接触的时间最长,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父母的教育往往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
(一)班级召开家长会,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班级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性。通过交谈,发现家长大多比较重视孩子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幼儿饮食习惯的培养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就应惯吃、惯喝,只要孩子将来学习好就行,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孩子并无大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先向家长介绍了不良饮食习惯对孩子造成的危害,并且说明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最佳期,一旦错过了大班幼儿在园的最后一年,再进行培养就会非常困难。而要在最佳期进行培养,就必须有赖于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希望家长改善饮食结构,重视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
(二)通过家庭教育讲座、个别指导、家访等方法,对家长进行指导
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虽然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但是家长们由于没有掌握有效的培养方法,因此实施起来也很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们采取了家教讲座和个别指导的方法,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和宣传。家教讲座中,教师们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尤其是让家长注意应让幼儿少吃或不吃不利于健康的食品,还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告诉家长不吃“三无”食品,少吃烧烤食品等。针对幼儿喜欢碳酸饮料而不喜欢喝白开水的情况,使家长们意识到白开水对孩子健康的重要作用,这是其他饮料所无法替代的。在讲座和指导的同时,还创造条件与机会请家长与家长之间互相交流,谈谈自己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的方法、经验和感受,同时提出困惑的问题,大家一起探讨解决的办法,这样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师们还及时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的进餐情况,了解不同家庭的饮食结构。针对不同的表现,家园共同商讨、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适宜的方案,以便在幼儿园、家庭中实施,确保家园工作保持一致。
(三)发挥“家长园地”的指导作用
家长园地是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阵地。我园各班都根据幼儿的表现、家长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指导,并在家长园地的“父母加油站”版块中向家长介绍一些营养学方面的知识,如“对孩子最有益的15种营养食品”“让孩子长高的几种新做法”等。在“美味佳肴”版块中请厨艺高超的家长介绍菜谱,供其他家长参考、试做等。班级教师还请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如:每个家庭烧一道特色菜,周五轮流带到幼儿园和全班幼儿一起品尝。这既培养了幼儿的分享意识,又对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利用多种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营造宽松的、家庭式的进餐氛围
良好的餐前情绪、进餐氛围是儿童增加食欲的重要措施。所以,每天早餐、午餐前的准备工作,都是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他们做起事来积极主动,把碗勺摆放得整整齐齐。进餐时,师幼围坐在一起,在一种轻松、自由的气氛中,共同愉快地进餐,餐后一起动手收拾的情景也是其乐融融。这时,教师的言行、同伴的榜样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开展自助餐活动
每周五的中午,伙房都会为幼儿提供多种蔬菜和主食,让幼儿自选食物、自由结伴、自找座位、共同进餐。这样的活动,为幼儿创造了轻松、愉快的社交机会,不仅让幼儿养成吃什么拿什么、样样东西都要吃,不浪费、用餐后自己整理的好习惯,还体验到了自主、自立。
(三)利用墙饰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利用班级主题活动,通过创设适宜的墙饰来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我园教师的新策略。如了解到班级部分幼儿不爱吃蔬菜后,教师们开展了主题活动“香香的蔬菜”,并生成几个小主题。如图: 在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布置、深化这些主题的同时,幼儿认识了各种蔬菜,知道了蔬菜的营养,了解了只有样样蔬菜都吃,身体才会健康,才会长快长高。同时,在今日菜谱下面贴满幼儿的照片,如“今天吃饭时没挑食的宝宝”“细嚼慢咽的宝宝”等,被张贴照片的幼儿就在自己的照片上贴上一颗小星星。一星期过后进行评比,谁的星星最多还会得到相应的奖励。这样,幼儿就会积极参与,有助于良好饮食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日常渗透与集体教育活动相结合
把良好饮食习惯方面的内容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使幼儿对好的饮食习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大班幼儿喜欢听故事、听儿歌,并且会创编简单儿歌的特点,教师们采用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让他们明白什么是不好的饮食习惯,不好的饮食习惯会有什么危害,好的饮食习惯会使身体健康、幸福快乐的成长等道理,并且让幼儿尝试了创编儿歌《健康饮食好处多》。
班级中也有个别幼儿出现不肯吃大蒜、韭菜等挑食的现象,为了帮助他们进行纠正,教师们开展了活动“他为什么长不高”。这一活动中,教师们创设情境与幼儿一起表演,让其他幼儿判断该行为是否正确,并讨论应该怎么做才能长高,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师们还通过给幼儿讲解消化系统的知识,让幼儿明白了食物进入身体后的“旅行过程”,明白了吃什么东西都要适可而止,不能暴饮暴食的道理。
教师们还在集体教育活动、分组活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亲自体验做菜的乐趣。如大多数幼儿不爱吃萝卜,教师就找来各种萝卜,如白萝卜、青萝卜、水萝卜、胡萝卜等,让幼儿观察、比较、清洗这些萝卜,一起讨论这些萝卜都能怎么吃。并请幼儿在注意安全的情况下,去皮、切丝、成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放上白糖生吃、放上盐腌着吃;自己暂时没有能力完成的,如炒萝卜、羊肉氽萝卜,就请伙房的工作人员帮忙做。做好后,大家一起品尝。那些不爱吃萝卜的幼儿看到自己亲手做的萝卜菜端上桌后,其他幼儿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自己也就有了迫切想尝一尝的愿望,激发了食欲。
(五)筷子的系列活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头上。”筷子的使用不仅能训练幼儿手指的活动功能,还可以促进手部骨骼和肌肉的发育。使用筷子时一系列的精细协调动作,能促进脑的发育,使孩子心灵手巧。
我园从小班到大班一直使用勺子进餐,幼儿没有使用筷子的习惯。因此,可通过使用筷子的活动增加幼儿对进食的兴趣。教师们组织了认识筷子、了解筷子的种类、正确使用筷子、快乐的筷子游戏等系列活动。通过活动,不但锻炼了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而且促进了小肌肉群的发展,从而提高了幼儿使用筷子的技能。
(六)与伙房工作人员和保健医生密切联系,取得其大力支持和配合
班级教师请伙房的工作人员和保健医生参加到活动中来,共同研究伙食的营养搭配,改善以往的伙食结构,以做到营养合理、花样翻新、粗粮细做、干稀搭配、色香味美。让幼儿参观伙房,观察伙房人员做饭菜的过程,并参与到工作中去,帮忙择菜、洗菜、揉馒头等。常请伙房人员深入班级,了解幼儿进餐情况,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例如有一次早餐,伙房为幼儿提供了“洋白菜拌粉条”的小菜,在孩子吃粉条时,教师发现孩子由于小肌肉发展有限,夹长粉条时十分困难。伙房人员了解到此情况后,立即加以改正,现在孩子吃的粉条长短合适,孩子也更爱吃粉条了。此外,请保健医生讲解幼儿每日需要的基本营养,并利用录像等手段直观生动地讲解不良饮食习惯对身体造成的危害。
三、关注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所以,教师在对全体幼儿实施教养方案的同时,也关注到了个别幼儿。
根据幼儿自身的不同情况、不同的饮食习惯,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做到了因材施教。如对肥胖的幼儿和过于瘦弱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措施,对极特殊的孩子更加关注。班级中,教师发现一名幼儿面黄肌瘦,食欲低下,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不能唤起其食欲。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和上网查阅资料,怀疑其含铅量过高,便及时与家长沟通,经医生检查确实是含铅量过高所致。经治疗,该幼儿现已面色红润,食欲大增。而另一名幼儿情况则相反,属于暴饮暴食的肥胖幼儿。在吃饭过程中,教师就适当控制其饮食量,并给他安排比其他小朋友负荷量大的运动,还充分利用他体力大的优势,让他给老师当小助手,做些义务劳动。
四、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保证幼儿机体处于最佳活动状态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教师们观察到幼儿的进餐食量与他们的活动量有很大关系。如果一天中缺少活动或活动过量,幼儿就不太想吃饭;如果运动量适度,幼儿对吃饭就会有极大的兴趣,增加进餐量。因此,在组织幼儿的活动时,教师们设计的活动都做到动静交替,坚持每天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控制好运动的密度和强度,餐前不做剧烈运动,做一些安静的能激起幼儿愉快情绪的活动,如“线描画”“蒙氏分组工作”等,或带幼儿散步等,以调动幼儿的食欲。
五、在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行动指南。如:某个孩子剩饭剩菜了,教师首先要观察幼儿是不是不舒服或是没有食欲等。如找不到原因,就要和孩子亲切交谈,让孩子说出不吃的理由,如果不是由身体不适造成的原因,教师就会用建议的方法提出进餐时的要求,对于教师的建议,幼儿是很乐意接受的,而且会把老师的建议运用到整个进餐活动中。教师从来不强迫幼儿每顿饭都必须吃完,而是让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进餐。
另外,教师的言行、情绪,周围人的榜样,对培养幼儿的习惯起着很大的作用。家长的言传身教,也会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有效促进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在研究中,教师们发现大班幼儿再开始进行饮食习惯的培养已经有了一定的难度,而应在幼儿刚刚学会吃东西时,就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这对于幼儿的良好饮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增进幼儿食欲,保证营养供给,对幼儿的健康十分有益。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也是幼儿园保育工作所不容忽视的。只要教师和家长遵循幼儿身心发育的特点,采取具体形象的教育方法,坚持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就能使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P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张之英.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之我见[EB/OL].教海拾贝网
[3]戴淑凤.中国儿童早期教养方案教养工程[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 大班幼儿;饮食习惯;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目标中指出:不偏食、挑食,不暴饮暴食;吃东西时细嚼慢咽。从这些目标中可以看出培养幼儿良好饮食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幼儿在园生活,其膳食经过专业营养师或保健医生的科学搭配,能够满足幼儿健康成长的营养需要。可事实上许多孩子的健康状况并不理想,尤其大班幼儿在吃饭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饭前不洗手,饭后不漱口,偏食,挑食,剩饭菜,吃饭时东张西望、边吃边玩等。这些不良饮食习惯直接影响幼儿的进餐质量,从而导致幼儿不能摄入充足的营养。
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保证,如何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呢?我园经过三年“幼儿良好饮食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积累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与策略,对大班幼儿良好饮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我园大班共有7个班级,幼儿总数为280人。班级教师通过学习有关理论和专业书籍,结合幼儿实际情况,总结、归纳出良好饮食习惯的内容,如餐前洗手、不挑食、不抢食、饭后漱口、定时定量等共计14项,并设计成家长问卷发放给大班幼儿家长,了解每个幼儿在家饮食习惯的具体表现。同时,在园内进餐时注意观察每名幼儿的各项表现,并对其进行评定。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幼儿存在许多不良饮食习惯,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挑食、偏食、剩饭菜、饭前不洗手、饭后不漱口以及吃饭时东张西望、边吃边玩、不收拾餐具等。教师从这些不良饮食习惯入手制定方案,提出教育策略。但每一项饮食习惯的培养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饮食习惯呢?
一、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实现家园同步教育
父母是幼儿最亲密、最信任的人,而且接触的时间最长,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父母的教育往往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
(一)班级召开家长会,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班级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性。通过交谈,发现家长大多比较重视孩子知识的学习,而对于幼儿饮食习惯的培养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就应惯吃、惯喝,只要孩子将来学习好就行,不良的饮食习惯对孩子并无大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先向家长介绍了不良饮食习惯对孩子造成的危害,并且说明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最佳期,一旦错过了大班幼儿在园的最后一年,再进行培养就会非常困难。而要在最佳期进行培养,就必须有赖于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希望家长改善饮食结构,重视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
(二)通过家庭教育讲座、个别指导、家访等方法,对家长进行指导
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虽然得到了家长的认可,但是家长们由于没有掌握有效的培养方法,因此实施起来也很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们采取了家教讲座和个别指导的方法,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和宣传。家教讲座中,教师们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尤其是让家长注意应让幼儿少吃或不吃不利于健康的食品,还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告诉家长不吃“三无”食品,少吃烧烤食品等。针对幼儿喜欢碳酸饮料而不喜欢喝白开水的情况,使家长们意识到白开水对孩子健康的重要作用,这是其他饮料所无法替代的。在讲座和指导的同时,还创造条件与机会请家长与家长之间互相交流,谈谈自己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的方法、经验和感受,同时提出困惑的问题,大家一起探讨解决的办法,这样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师们还及时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的进餐情况,了解不同家庭的饮食结构。针对不同的表现,家园共同商讨、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适宜的方案,以便在幼儿园、家庭中实施,确保家园工作保持一致。
(三)发挥“家长园地”的指导作用
家长园地是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阵地。我园各班都根据幼儿的表现、家长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指导,并在家长园地的“父母加油站”版块中向家长介绍一些营养学方面的知识,如“对孩子最有益的15种营养食品”“让孩子长高的几种新做法”等。在“美味佳肴”版块中请厨艺高超的家长介绍菜谱,供其他家长参考、试做等。班级教师还请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如:每个家庭烧一道特色菜,周五轮流带到幼儿园和全班幼儿一起品尝。这既培养了幼儿的分享意识,又对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利用多种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一)营造宽松的、家庭式的进餐氛围
良好的餐前情绪、进餐氛围是儿童增加食欲的重要措施。所以,每天早餐、午餐前的准备工作,都是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他们做起事来积极主动,把碗勺摆放得整整齐齐。进餐时,师幼围坐在一起,在一种轻松、自由的气氛中,共同愉快地进餐,餐后一起动手收拾的情景也是其乐融融。这时,教师的言行、同伴的榜样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开展自助餐活动
每周五的中午,伙房都会为幼儿提供多种蔬菜和主食,让幼儿自选食物、自由结伴、自找座位、共同进餐。这样的活动,为幼儿创造了轻松、愉快的社交机会,不仅让幼儿养成吃什么拿什么、样样东西都要吃,不浪费、用餐后自己整理的好习惯,还体验到了自主、自立。
(三)利用墙饰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利用班级主题活动,通过创设适宜的墙饰来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我园教师的新策略。如了解到班级部分幼儿不爱吃蔬菜后,教师们开展了主题活动“香香的蔬菜”,并生成几个小主题。如图: 在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布置、深化这些主题的同时,幼儿认识了各种蔬菜,知道了蔬菜的营养,了解了只有样样蔬菜都吃,身体才会健康,才会长快长高。同时,在今日菜谱下面贴满幼儿的照片,如“今天吃饭时没挑食的宝宝”“细嚼慢咽的宝宝”等,被张贴照片的幼儿就在自己的照片上贴上一颗小星星。一星期过后进行评比,谁的星星最多还会得到相应的奖励。这样,幼儿就会积极参与,有助于良好饮食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日常渗透与集体教育活动相结合
把良好饮食习惯方面的内容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使幼儿对好的饮食习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大班幼儿喜欢听故事、听儿歌,并且会创编简单儿歌的特点,教师们采用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让他们明白什么是不好的饮食习惯,不好的饮食习惯会有什么危害,好的饮食习惯会使身体健康、幸福快乐的成长等道理,并且让幼儿尝试了创编儿歌《健康饮食好处多》。
班级中也有个别幼儿出现不肯吃大蒜、韭菜等挑食的现象,为了帮助他们进行纠正,教师们开展了活动“他为什么长不高”。这一活动中,教师们创设情境与幼儿一起表演,让其他幼儿判断该行为是否正确,并讨论应该怎么做才能长高,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师们还通过给幼儿讲解消化系统的知识,让幼儿明白了食物进入身体后的“旅行过程”,明白了吃什么东西都要适可而止,不能暴饮暴食的道理。
教师们还在集体教育活动、分组活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亲自体验做菜的乐趣。如大多数幼儿不爱吃萝卜,教师就找来各种萝卜,如白萝卜、青萝卜、水萝卜、胡萝卜等,让幼儿观察、比较、清洗这些萝卜,一起讨论这些萝卜都能怎么吃。并请幼儿在注意安全的情况下,去皮、切丝、成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放上白糖生吃、放上盐腌着吃;自己暂时没有能力完成的,如炒萝卜、羊肉氽萝卜,就请伙房的工作人员帮忙做。做好后,大家一起品尝。那些不爱吃萝卜的幼儿看到自己亲手做的萝卜菜端上桌后,其他幼儿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自己也就有了迫切想尝一尝的愿望,激发了食欲。
(五)筷子的系列活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头上。”筷子的使用不仅能训练幼儿手指的活动功能,还可以促进手部骨骼和肌肉的发育。使用筷子时一系列的精细协调动作,能促进脑的发育,使孩子心灵手巧。
我园从小班到大班一直使用勺子进餐,幼儿没有使用筷子的习惯。因此,可通过使用筷子的活动增加幼儿对进食的兴趣。教师们组织了认识筷子、了解筷子的种类、正确使用筷子、快乐的筷子游戏等系列活动。通过活动,不但锻炼了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而且促进了小肌肉群的发展,从而提高了幼儿使用筷子的技能。
(六)与伙房工作人员和保健医生密切联系,取得其大力支持和配合
班级教师请伙房的工作人员和保健医生参加到活动中来,共同研究伙食的营养搭配,改善以往的伙食结构,以做到营养合理、花样翻新、粗粮细做、干稀搭配、色香味美。让幼儿参观伙房,观察伙房人员做饭菜的过程,并参与到工作中去,帮忙择菜、洗菜、揉馒头等。常请伙房人员深入班级,了解幼儿进餐情况,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例如有一次早餐,伙房为幼儿提供了“洋白菜拌粉条”的小菜,在孩子吃粉条时,教师发现孩子由于小肌肉发展有限,夹长粉条时十分困难。伙房人员了解到此情况后,立即加以改正,现在孩子吃的粉条长短合适,孩子也更爱吃粉条了。此外,请保健医生讲解幼儿每日需要的基本营养,并利用录像等手段直观生动地讲解不良饮食习惯对身体造成的危害。
三、关注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所以,教师在对全体幼儿实施教养方案的同时,也关注到了个别幼儿。
根据幼儿自身的不同情况、不同的饮食习惯,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做到了因材施教。如对肥胖的幼儿和过于瘦弱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措施,对极特殊的孩子更加关注。班级中,教师发现一名幼儿面黄肌瘦,食欲低下,无论采取什么办法都不能唤起其食欲。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和上网查阅资料,怀疑其含铅量过高,便及时与家长沟通,经医生检查确实是含铅量过高所致。经治疗,该幼儿现已面色红润,食欲大增。而另一名幼儿情况则相反,属于暴饮暴食的肥胖幼儿。在吃饭过程中,教师就适当控制其饮食量,并给他安排比其他小朋友负荷量大的运动,还充分利用他体力大的优势,让他给老师当小助手,做些义务劳动。
四、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保证幼儿机体处于最佳活动状态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教师们观察到幼儿的进餐食量与他们的活动量有很大关系。如果一天中缺少活动或活动过量,幼儿就不太想吃饭;如果运动量适度,幼儿对吃饭就会有极大的兴趣,增加进餐量。因此,在组织幼儿的活动时,教师们设计的活动都做到动静交替,坚持每天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控制好运动的密度和强度,餐前不做剧烈运动,做一些安静的能激起幼儿愉快情绪的活动,如“线描画”“蒙氏分组工作”等,或带幼儿散步等,以调动幼儿的食欲。
五、在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行动指南。如:某个孩子剩饭剩菜了,教师首先要观察幼儿是不是不舒服或是没有食欲等。如找不到原因,就要和孩子亲切交谈,让孩子说出不吃的理由,如果不是由身体不适造成的原因,教师就会用建议的方法提出进餐时的要求,对于教师的建议,幼儿是很乐意接受的,而且会把老师的建议运用到整个进餐活动中。教师从来不强迫幼儿每顿饭都必须吃完,而是让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进餐。
另外,教师的言行、情绪,周围人的榜样,对培养幼儿的习惯起着很大的作用。家长的言传身教,也会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有效促进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养成。在研究中,教师们发现大班幼儿再开始进行饮食习惯的培养已经有了一定的难度,而应在幼儿刚刚学会吃东西时,就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这对于幼儿的良好饮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增进幼儿食欲,保证营养供给,对幼儿的健康十分有益。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也是幼儿园保育工作所不容忽视的。只要教师和家长遵循幼儿身心发育的特点,采取具体形象的教育方法,坚持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就能使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P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张之英.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之我见[EB/OL].教海拾贝网
[3]戴淑凤.中国儿童早期教养方案教养工程[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