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了解术前、输血前病人中,乙型肝炎、艾滋病、丙型肝炎、梅毒的患病及分布情况,避免误诊、漏诊和因输血引起的交叉感染,探讨受血者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1275例输血前、术前患者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检测,用梅毒血清学(TRUST)法检测梅毒抗体。结果:1275例受血者中HBsAg的阳性率为11.15%、抗-HCV的阳性率为0.90%、抗-HIV的阳性率为0.04%、梅毒抗体阳性率为0.79%。结论:受血者进行输血前各项传染性指标检测非常必要,可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也可减少或避免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加强责任心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关键词:输血;传染性指标;交叉感染
輸血和大多数临床治疗技术一样,是抢救危重患者和治疗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输血的安全性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因存在“窗口期”感染的问题,在技术上很难杜绝输血感染。输血越多,风险越大。世界卫生组织警告,全球有超过一半的国家没有对献血者献出的血液进行彻底检验,导致很多人在接受输血时感染艾滋病、肝炎、疟疾和梅毒等十多种疾病。血源性疾病的输血传播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适应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举证的原则,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本院常规检测所有术前、产前和输血前的患者进行了血液传染性指标的检测,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和梅毒血清学(TRUST)法检测等4项传染性标志物,以利对患者及时诊治和减少或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现将1275例输血前及术前患者的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住院及门诊拟输血和手术等各种疾病患者1275例,男女比例3:1,年龄在20_75岁之间,平均年龄47岁,于输血前抽取静脉血(不抗凝)3 mL离心,进行检测。
1.2试剂与仪器HBsAg、抗HCV、抗HIV Ⅰ/Ⅱ、抗-TP等检测试剂均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结果采用雷杜RT-600全自动酶标仪判读。所有试剂均通过卫生部生检所批检,并在有效期内使用,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每日带有室内质控
1.3检测方法 均于患者输血前、手术前抽取3ml静脉血,当天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对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者均用梅毒螺旋体间接血凝试验(TPHA)确诊,对抗HIV Ⅰ/Ⅱ复试阳性标本按“全国HIV检测管理规范”送深圳市疾病控制中心HIV确证实验室进行确证。
2结果
各临床科室受血者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阳性结果比较;
1275例输血前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为11.15%、抗-HCV阳性率为0.9%、抗-HIV阳性率为0.04%、梅毒抗体阳性率为0.79%。各临床科室受血者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阳性结果与临床相符.
3讨论
本次检测结果显示,我院患者在输血前检测的传染性指标阳性率达到12.91%,与有关文献[1]大致相同,说明有相当部分患者在入院前就已感染了传染性疾病。乙型肝炎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传染病,由于不易发现,治愈率较低,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我国是肝炎感染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各项检测指标中HBsAg的阳性率为11.15%,[2]报道10.26%相近,说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为本地区的主要感染源;据研究HCV的感染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抗-HCV在健康人群中阳性率可达0.7%~3.1%[3],本次检测1275例受血者HCV感染率为0.9%,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仍属我国正常人群中的分布,HCV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致病因子,它也是目前严重威胁我国临床输血与血液制剂安全的重点病毒性传染病。对受血者进行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检查,可为排除输血后肝炎留取重要资料;艾滋病是最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本次检测抗-HIV阳性率为0.04%,受血者中检出3例,市疾控中心确认1例,抗-HIV的阳性检出率虽然较低,但也决不可忽视其危害性,依旧要保持警惕性,防止漏检;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也是血液传播疾病之一。近年来,我国梅毒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4],本次检测梅毒的阳性率为0.79%,说明梅毒的发病率在住院患者中较高。TRUST法作为梅毒初筛试验,检测的是非特异性抗体,与TPPA法、ELISA法相比检出率较低[5],试剂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需进一步提高。
艾滋病、梅毒、病毒性疾病感染途径多样,是输血和医源性感染所致还是患者接受输血或人院前已被感染需要获得患者受血前检测的资料以进行区别,且受血前检测可为治疗提供依据,对预防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以及防止医疗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可帮助了解医院术前、输血前和产前患者乙型肝炎、艾滋病、丙型肝炎、梅毒等的患病及分布情况。还可了解本地区血源传播性疾病的传播状况,有助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监测及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蔓延。尤其是艾滋病和梅毒,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其防治已成为我国目前的迫切任务。当然,输血前检查同样存在病毒感染机体后的潜伏期、试剂盒灵敏度问题,以及病原体本身因素(如含量极低、降解和基因突变等)造成的假阴性[6,7]。所以,即使检测结果为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染已存在的可能,临床医师有必要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清楚。有条件的医院最好能保存受血者输血前的血液标本,以备日后患者提起诉讼时取证。输血前病原学检测,是一项旨在受血前的疾病筛查。通过检查对病人身体状况、病情程度有较明确的了解和定位,对患病者有针对性地治疗和预防,避免误诊、漏诊或诊治过程成为新的传染源。医务人员可针对血清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加强防护和消毒处理工作,特别是实施穿刺、注射、手术等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强操作隔离保护,减少和避免医疗损伤,对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及其他物品严格消毒,避免和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指标检测,可使医务人员及时准确地了解患者相关信息,并发现潜在的传染源,在诊疗和护理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加强自我保护,防止自身感染和交叉感染,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可使病人对自己输血前的检验结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是否因输血而引起的血源性疾病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以避免或减少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急诊输血,受血者必须先抽取静脉血后输血,之后将抽取的静脉血进行传染性指标的检测。结果提示:在我们这一地区乙肝、梅毒较为隐匿,而且检出率较高,值得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以关注。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加强责任心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总之,做好输血前的血清学检测工作,可以了解受血者输血前的身体状况,辅助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减少和预防医疗纠纷发生,为举证倒置提供证据,对患者、医院和采供血机构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陶传敏,严可宁,陈宏斌,等. 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意义的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5,18(2):134~135.
[2] 周建丽,瞿亚红.输血前患者血清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与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4(5):278~279.
关键词:输血;传染性指标;交叉感染
輸血和大多数临床治疗技术一样,是抢救危重患者和治疗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输血的安全性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因存在“窗口期”感染的问题,在技术上很难杜绝输血感染。输血越多,风险越大。世界卫生组织警告,全球有超过一半的国家没有对献血者献出的血液进行彻底检验,导致很多人在接受输血时感染艾滋病、肝炎、疟疾和梅毒等十多种疾病。血源性疾病的输血传播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适应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举证的原则,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本院常规检测所有术前、产前和输血前的患者进行了血液传染性指标的检测,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和梅毒血清学(TRUST)法检测等4项传染性标志物,以利对患者及时诊治和减少或避免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现将1275例输血前及术前患者的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本院住院及门诊拟输血和手术等各种疾病患者1275例,男女比例3:1,年龄在20_75岁之间,平均年龄47岁,于输血前抽取静脉血(不抗凝)3 mL离心,进行检测。
1.2试剂与仪器HBsAg、抗HCV、抗HIV Ⅰ/Ⅱ、抗-TP等检测试剂均由北京万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结果采用雷杜RT-600全自动酶标仪判读。所有试剂均通过卫生部生检所批检,并在有效期内使用,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每日带有室内质控
1.3检测方法 均于患者输血前、手术前抽取3ml静脉血,当天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对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者均用梅毒螺旋体间接血凝试验(TPHA)确诊,对抗HIV Ⅰ/Ⅱ复试阳性标本按“全国HIV检测管理规范”送深圳市疾病控制中心HIV确证实验室进行确证。
2结果
各临床科室受血者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阳性结果比较;
1275例输血前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为11.15%、抗-HCV阳性率为0.9%、抗-HIV阳性率为0.04%、梅毒抗体阳性率为0.79%。各临床科室受血者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阳性结果与临床相符.
3讨论
本次检测结果显示,我院患者在输血前检测的传染性指标阳性率达到12.91%,与有关文献[1]大致相同,说明有相当部分患者在入院前就已感染了传染性疾病。乙型肝炎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传染病,由于不易发现,治愈率较低,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我国是肝炎感染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各项检测指标中HBsAg的阳性率为11.15%,[2]报道10.26%相近,说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为本地区的主要感染源;据研究HCV的感染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抗-HCV在健康人群中阳性率可达0.7%~3.1%[3],本次检测1275例受血者HCV感染率为0.9%,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仍属我国正常人群中的分布,HCV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致病因子,它也是目前严重威胁我国临床输血与血液制剂安全的重点病毒性传染病。对受血者进行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检查,可为排除输血后肝炎留取重要资料;艾滋病是最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本次检测抗-HIV阳性率为0.04%,受血者中检出3例,市疾控中心确认1例,抗-HIV的阳性检出率虽然较低,但也决不可忽视其危害性,依旧要保持警惕性,防止漏检;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也是血液传播疾病之一。近年来,我国梅毒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4],本次检测梅毒的阳性率为0.79%,说明梅毒的发病率在住院患者中较高。TRUST法作为梅毒初筛试验,检测的是非特异性抗体,与TPPA法、ELISA法相比检出率较低[5],试剂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需进一步提高。
艾滋病、梅毒、病毒性疾病感染途径多样,是输血和医源性感染所致还是患者接受输血或人院前已被感染需要获得患者受血前检测的资料以进行区别,且受血前检测可为治疗提供依据,对预防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以及防止医疗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可帮助了解医院术前、输血前和产前患者乙型肝炎、艾滋病、丙型肝炎、梅毒等的患病及分布情况。还可了解本地区血源传播性疾病的传播状况,有助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监测及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蔓延。尤其是艾滋病和梅毒,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其防治已成为我国目前的迫切任务。当然,输血前检查同样存在病毒感染机体后的潜伏期、试剂盒灵敏度问题,以及病原体本身因素(如含量极低、降解和基因突变等)造成的假阴性[6,7]。所以,即使检测结果为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染已存在的可能,临床医师有必要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清楚。有条件的医院最好能保存受血者输血前的血液标本,以备日后患者提起诉讼时取证。输血前病原学检测,是一项旨在受血前的疾病筛查。通过检查对病人身体状况、病情程度有较明确的了解和定位,对患病者有针对性地治疗和预防,避免误诊、漏诊或诊治过程成为新的传染源。医务人员可针对血清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加强防护和消毒处理工作,特别是实施穿刺、注射、手术等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强操作隔离保护,减少和避免医疗损伤,对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及其他物品严格消毒,避免和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传染性指标检测,可使医务人员及时准确地了解患者相关信息,并发现潜在的传染源,在诊疗和护理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加强自我保护,防止自身感染和交叉感染,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可使病人对自己输血前的检验结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是否因输血而引起的血源性疾病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以避免或减少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急诊输血,受血者必须先抽取静脉血后输血,之后将抽取的静脉血进行传染性指标的检测。结果提示:在我们这一地区乙肝、梅毒较为隐匿,而且检出率较高,值得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以关注。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加强责任心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总之,做好输血前的血清学检测工作,可以了解受血者输血前的身体状况,辅助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减少和预防医疗纠纷发生,为举证倒置提供证据,对患者、医院和采供血机构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陶传敏,严可宁,陈宏斌,等. 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意义的探讨[J].中国输血杂志,2005,18(2):134~135.
[2] 周建丽,瞿亚红.输血前患者血清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与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4(5):27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