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虽然现阶段银行的业务多元化,但是其主要盈利点还是集中在信贷业务。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和中美贸易环境的恶化,国内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增速放缓,银行的信贷风险进一步加大。本文主要从银行信贷风险的定义入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研究,探究现阶段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优化政策和建议,为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一、引言
银行在中国的改革发展历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发展好坏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繁荣和稳定。中国的银行业盈利渠道虽然逐渐多元化,但是信贷业务的利息收入依然是最主要的利润来源。随着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行,特别是当前中国外贸环境恶化、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等新常态下,银行的信贷风险日益成为其经营发展的关注点。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较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银行的信贷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比重较高,我国银行在信贷业务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管理风险。因此,提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对于银行实现长足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信贷风险的概念
2.1信贷风险
风险一般指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引起的不同程度损失的可能性。银行中的信贷风险则是指由于信贷业务发生过程中存在的众多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银行信贷业务出现利润低于预估水平或者信贷资产在某种程度上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我们通过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来理解银行的信贷风险:狭义的银行信贷风险是指单纯指信贷业务在贷前、贷中、贷后等贷款过程中出现损失的可能性,从而影响银行运营中的资产质量价值;广义的银行信贷风险指银行信贷资产预期收益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进而可能造成信贷资产的损失价值难以衡量,导致商业银行盈利前景整体不可预测性。
2.2信贷风险管理
在银行信贷业务中,风险管理的意义就是最大化地降低信贷风险中不确定损失,因为这些不确定损失往往是构成银行贷款资产损失的最主要部分。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采用一些相对准确的方法来预测、评估、防范信贷风险,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对未发生或已发生的信贷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个控制过程包括三个要点:一是明确银行目前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包括进行风险分析、识别量化风险、对控制处理风险等方面;二是要尽可能利用可计量的科学方法进行信贷风险的管理;三是建立贷前科学评估减少潜在风险、货中和贷后进行风险控制减少损失等管理目标。银行的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更多地通过银行的组织机构、信贷业务流程、风险管理制度、人员建设等方面体现管理水平。
三、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实地的调查研究,现阶段银行信贷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不良率高
不良贷款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家银行所面临信贷风险的大小,代表着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影响银行的流动性制约着今后的发展。截至2018年末,银行也的平均信贷不良率为1.89%,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对于银行来说,其不良率的居高不下意味着风险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3.2信贷流程不规范
信贷流程不规范的问题可以分别从贷前、贷中和贷后三个方面分析。在信贷前的调查环节,大部分银行未能全面的对借款人和企业实际控制人的相关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对部分企业的借款实际用途并未深入了解,未能全面准确核实担保情况,产生了潜在风险。在贷款过程中的贷审会多流于形式,形同虚设,而且在贷款过程中一些银行存在“双重标准”的现象,一方面是同一客户在相同借款条件和担保条件下,在有的支行能够审批,而有的支行就不能够审批,这说明部分支行在审批时存在一定主观性;另一方面上报项目被总行贷款经营部不同的复审人员审查时也会出现不同的审批意见。在银行的授信过程中,信贷人员往往更加重视贷前调查和贷后审批,一旦实现授信投放后,他们就会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下一企业客户贷款的审批中去,对之前存量贷款客户的货后管理环节的风险疏于防范。
3.3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的业务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但是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银行的审核人员没有响应的增加,各银行的复审人员日常工作量远远超过常规水平,在有限的时间内,复审人员要审阅贷款企业的上报材料,还要进行现场核实,以及参加贷审会审议,复审人员经常是"5加2”、“白加黑”地连轴转。在高负荷的工作量压力下,复审人员的调查结果很难做到客观、准确、全面地反映项目情况,这种情况难免会使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留下隐患。银行的激励机制也不够完善,目前的激励机制明显偏向于对分支行领导层的业绩激励,对于支行一般员工的风险管理激励显然不够。这种重业绩轻管理的思想在经办员工身上起到了负面的作用,这种激励机制形成了消极怠工不愿做业务的现象。
四、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优化
4.1加强风险组织机构建设
银行应合理设置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岗位。具体来讲,在总行层面设置首席风险官,进而提升全行风险管理的地位和管理水平,在主要管理部门和分支行也要设立风险管理岗位,全面管控分行风险管理工作,监督报告所在部门的风险状况等,从而进一步降低风险暴露和损失程度。还应该在分支行层面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岗位),参与贷前调查审批工作,防止了潜在风险客户的带病介入,确保业务、风险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针对银行贷后管理薄弱的问题,还应该从设立贷后管理岗和抵质押物管理岗的角度进行解决,以便强化贷后管理工作,提高贷后管理水平。
4.2规范信贷流程
银行应该制定详细、规范的《信贷系统操作方法》,为信贷人员规范操作提供重要标准支持,进一步提高企业贷款业务操作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同时还应该建立信貸系统地动态监管机制,对操作情况进行时时监测,加强对重点机构、重点人员、重点信息录入的管理,加大对不当信息录入的惩罚力度,督促工作人员提高信息录入的质量和数量,为贷中审批、贷后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3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银行应该建立信贷业务的预审批制度,总分行审批部门从传统的被动接受信贷申报,转变为积极主动了解分支行信贷业务信贷项目营销情况,并适时提出对拟上报审批项目的指导性意见,对于明显不符合银行信贷风险偏好的项目要及早提示,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前期投入;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授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在把握政策合规性的基础上要积极指导经办行完善授信方案,提升审批工作效率,提高银行对信贷市场的反应速度。
五、总结
银行本身就是经营风险的机构,因此在其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风险。企业贷款无论是金额还是在比重上都占据着银行贷款业务的重要地位,所以如果银行的企业贷款出现一些风险,承受损失的不仅仅是银行系统,还会影响金融市场的繁荣和稳定。所以加强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管衍锋,徐齐利.资本约束、货币政策与信贷风险[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40(08):49-62.
[2]刘冲,郭峰.官员任期、中央金融监管与地方银行信贷风险[J].财贸经济,2017,38(04):86-100.
[3]张志新,张秀丽,白海洋.基于要素资源配置视角的贫困地区“产业项目扶贫”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2019(01):88-96.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关键词: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一、引言
银行在中国的改革发展历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发展好坏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繁荣和稳定。中国的银行业盈利渠道虽然逐渐多元化,但是信贷业务的利息收入依然是最主要的利润来源。随着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行,特别是当前中国外贸环境恶化、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等新常态下,银行的信贷风险日益成为其经营发展的关注点。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较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银行的信贷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比重较高,我国银行在信贷业务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管理风险。因此,提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对于银行实现长足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信贷风险的概念
2.1信贷风险
风险一般指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引起的不同程度损失的可能性。银行中的信贷风险则是指由于信贷业务发生过程中存在的众多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银行信贷业务出现利润低于预估水平或者信贷资产在某种程度上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我们通过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来理解银行的信贷风险:狭义的银行信贷风险是指单纯指信贷业务在贷前、贷中、贷后等贷款过程中出现损失的可能性,从而影响银行运营中的资产质量价值;广义的银行信贷风险指银行信贷资产预期收益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进而可能造成信贷资产的损失价值难以衡量,导致商业银行盈利前景整体不可预测性。
2.2信贷风险管理
在银行信贷业务中,风险管理的意义就是最大化地降低信贷风险中不确定损失,因为这些不确定损失往往是构成银行贷款资产损失的最主要部分。信贷风险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采用一些相对准确的方法来预测、评估、防范信贷风险,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对未发生或已发生的信贷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个控制过程包括三个要点:一是明确银行目前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包括进行风险分析、识别量化风险、对控制处理风险等方面;二是要尽可能利用可计量的科学方法进行信贷风险的管理;三是建立贷前科学评估减少潜在风险、货中和贷后进行风险控制减少损失等管理目标。银行的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更多地通过银行的组织机构、信贷业务流程、风险管理制度、人员建设等方面体现管理水平。
三、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实地的调查研究,现阶段银行信贷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3.1不良率高
不良贷款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家银行所面临信贷风险的大小,代表着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通过影响银行的流动性制约着今后的发展。截至2018年末,银行也的平均信贷不良率为1.89%,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对于银行来说,其不良率的居高不下意味着风险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3.2信贷流程不规范
信贷流程不规范的问题可以分别从贷前、贷中和贷后三个方面分析。在信贷前的调查环节,大部分银行未能全面的对借款人和企业实际控制人的相关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对部分企业的借款实际用途并未深入了解,未能全面准确核实担保情况,产生了潜在风险。在贷款过程中的贷审会多流于形式,形同虚设,而且在贷款过程中一些银行存在“双重标准”的现象,一方面是同一客户在相同借款条件和担保条件下,在有的支行能够审批,而有的支行就不能够审批,这说明部分支行在审批时存在一定主观性;另一方面上报项目被总行贷款经营部不同的复审人员审查时也会出现不同的审批意见。在银行的授信过程中,信贷人员往往更加重视贷前调查和贷后审批,一旦实现授信投放后,他们就会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下一企业客户贷款的审批中去,对之前存量贷款客户的货后管理环节的风险疏于防范。
3.3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的业务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但是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银行的审核人员没有响应的增加,各银行的复审人员日常工作量远远超过常规水平,在有限的时间内,复审人员要审阅贷款企业的上报材料,还要进行现场核实,以及参加贷审会审议,复审人员经常是"5加2”、“白加黑”地连轴转。在高负荷的工作量压力下,复审人员的调查结果很难做到客观、准确、全面地反映项目情况,这种情况难免会使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留下隐患。银行的激励机制也不够完善,目前的激励机制明显偏向于对分支行领导层的业绩激励,对于支行一般员工的风险管理激励显然不够。这种重业绩轻管理的思想在经办员工身上起到了负面的作用,这种激励机制形成了消极怠工不愿做业务的现象。
四、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优化
4.1加强风险组织机构建设
银行应合理设置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岗位。具体来讲,在总行层面设置首席风险官,进而提升全行风险管理的地位和管理水平,在主要管理部门和分支行也要设立风险管理岗位,全面管控分行风险管理工作,监督报告所在部门的风险状况等,从而进一步降低风险暴露和损失程度。还应该在分支行层面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岗位),参与贷前调查审批工作,防止了潜在风险客户的带病介入,确保业务、风险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针对银行贷后管理薄弱的问题,还应该从设立贷后管理岗和抵质押物管理岗的角度进行解决,以便强化贷后管理工作,提高贷后管理水平。
4.2规范信贷流程
银行应该制定详细、规范的《信贷系统操作方法》,为信贷人员规范操作提供重要标准支持,进一步提高企业贷款业务操作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同时还应该建立信貸系统地动态监管机制,对操作情况进行时时监测,加强对重点机构、重点人员、重点信息录入的管理,加大对不当信息录入的惩罚力度,督促工作人员提高信息录入的质量和数量,为贷中审批、贷后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3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银行应该建立信贷业务的预审批制度,总分行审批部门从传统的被动接受信贷申报,转变为积极主动了解分支行信贷业务信贷项目营销情况,并适时提出对拟上报审批项目的指导性意见,对于明显不符合银行信贷风险偏好的项目要及早提示,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前期投入;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授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在把握政策合规性的基础上要积极指导经办行完善授信方案,提升审批工作效率,提高银行对信贷市场的反应速度。
五、总结
银行本身就是经营风险的机构,因此在其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风险。企业贷款无论是金额还是在比重上都占据着银行贷款业务的重要地位,所以如果银行的企业贷款出现一些风险,承受损失的不仅仅是银行系统,还会影响金融市场的繁荣和稳定。所以加强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管衍锋,徐齐利.资本约束、货币政策与信贷风险[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40(08):49-62.
[2]刘冲,郭峰.官员任期、中央金融监管与地方银行信贷风险[J].财贸经济,2017,38(04):86-100.
[3]张志新,张秀丽,白海洋.基于要素资源配置视角的贫困地区“产业项目扶贫”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2019(01):88-96.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