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藏传佛教中有一种最独特也最精致的宗教艺术:坛城沙画。每逢大型法事活动,寺院中的喇嘛们便会用数以万计的沙粒描绘出奇异的佛国世界,这个过程可能持续数日乃至数月。
坛城,梵文音译为“曼陀罗”。坛城源于古代印度的密宗修法活动,那时的人们为了防止“魔众”的入侵,修密法时就在修法场地修筑起一个圆形或者方形的土坛,在土坛上修法,邀请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亲临作证,并在土坛上绘出他们的图像,由此构成了后世坛城的基本框架。
坛城沙画,在藏语中叫做的dultson-kyil-khor,意思是“彩粉之曼陀罗”。繁华世界,不过一掬细沙。从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亲自教导弟子制作沙坛城开始,这门精致绝伦的宗教艺术,就历代相承毫无间断。而在十一世纪,由印度北传到西藏,保存至今。
坛城以立体或平面的方、圆几何形并塑或绘以神像法器,表现诸神的坛场和宫殿,比喻佛教世界的结构。坛城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时必须供奉的一种对象,其形式多样,大都以唐卡、壁画形式出现,在寺院的各殿墙壁上或天花板上都绘有精美的坛城。坛城亦是极为精美的艺术品。
彩沙坛城所使用的彩沙是白沙用染料染制而成的,共有白、黑、蓝、红、黄、绿几种颜色,后四种又分为深、普通及淡三种层次,所以共能配制成十四种颜色。制作沙坛城的法师须经过非常严格的训练,每一个细节都须牢记,不可自创。
天地一坛城
坛城源于印度佛教密宗、系密宗本尊及眷属聚集的道场,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时必须供奉的一种对象。通俗地说,就是佛的家。藏语中称“集阔”,有“中轮”、“轮圆” 之意。在汉译时,坛城还有曼陀罗、坛场等不同的音译和意译。
据佛经记载,印度密教修法时,为防止外道“魔众”侵入,在修法处划定界线或修建土坛,并在上面设置诸佛像,表示诸佛聚集或轮圆具足。后来,修法时设置的坛和划定的界线被称为坛城或曼陀罗。坛城以立体或平面的方、圆几何形塑绘神像法器,表现诸神的坛场和宫殿,比喻佛教世界的结构。
坛城是所谓“治”的象征,“治”的反面就是“乱”。恶劣的天气,身体的疾病,荒凉的土地,野蛮民族,异教徒之国,这些都是“乱”。通过建立一个坛城可以变“乱”为“治”。所以一个坛城可以表示几乎所有真实的或意念中之物:人的躯体,一个寺庙,一座王宫,一座城市,一片大陆,一个念头,一个幻景,一个政治结构。
按照此信仰,世界上每一个事物都是根据一个坛城形象的原始结构而塑造成的,此结构人肉眼看不到。比如说西藏就是一个坛城形象,以拉萨为中心,雪山环绕四周。同样拉萨也是一个坛城,以大昭寺为中心。而大昭寺自己又是一个坛城,以主祭坛为中心。西藏的政治结构也是一个坛城,以达赖喇嘛为中心,其他活佛环绕四周。坛城是藏传佛教修炼者不可少的工具,它蕴涵着世界的所有原理。坛城也是做法的工具,用以呼唤鬼神。
由于密教修法的内容不同,坛城的设置形式和内容(陈设品)也各不相同,极其复杂。为便于人们修行,后人据其内容以金、石、木、泥(土)等材料和绘画方式分别制成样式不同、大小不一的坛城,以表示不同的佛陀世界,陈设于佛堂,以供观想。它们大都以唐卡、壁画形式出现,在寺院的各殿墙壁上或天花板上都绘有精美的坛城。绘制坛城时必须尊奉固定的格式,造像的规格尺度都有明确规定,不得改动以免降低其神圣性。
坛城就其平面可分为4种,即大坛城、三味野坛城、法坛城和羯磨坛城。大坛城以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总集诸尊之坛城及其诸尊的形体,描绘诸尊。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地、火、水、风、空;三味野坛城,不直接绘画诸尊的形象,而只是描绘诸尊的标识和手印,故以此直接诸尊的本誓念愿;法坛城,主要图画诸尊的种子真言和一切经的文字义理,表示诸佛、菩萨种子文字的坛城,故又称种子坛城。修行者见到代表诸佛、菩萨各自称的第一个梵文字母,就如同拜见诸尊一样;羯磨坛城,系描绘塑造诸佛、菩萨威仪事业的坛城,以及诸佛、菩萨的铸像、画像和捏像等雕塑。
一沙一世界
坛城的制作方式有许多种,可透过平面或立体形式表现,手绘、铜铸、沙砌、木雕,各具特色。坛城构图井然有序,方圆相间,几何结构精密,俨然世界的缩影。色彩则绚烂缤纷,光华夺目,深具特殊的艺术魅力。
坛城沙画富有深奥的佛理,极秘密珍贵,传统上只在灌顶过程中开放给受法弟子看,后来才选择性的对社会大众公开。修行者用沙坛城作为一个图解或蓝图,在灌顶或是日常修行时,帮助他们观想本尊的立体宫殿。据说,只要观想坛城就可以得到内观或内在的平静,只要见到坛城的人就可以和本尊建立很深厚的因缘,坛城也可以净化被污染的环境,为世界带来繁荣。
坛城是一个想象中的宫殿,如果把它称为画的话,它就是在平台上或正方形织物上的圆形绘画,多数坛城是用七彩的沙子或岩石粉末、谷物这些非永久的材料用手捻撒而成,过程有严格的规定和细节要求,结构、位置、长度、名字等关键的地方绝不能搞错,一般都是由经过训练的僧人执行,当然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坛城边上还缀有锦缎作装饰,坛城有各种尺幅,大的一米见方,更大的坛城有五六平方米大小,色彩鲜艳,像一幅平铺的挂毯,又似精美的建筑模型,堪称宗教艺术一绝。仪式结束后,坛城会被故意毁坏,这些沙会被打扫干净并且倒进附近的溪流或河里,因此说它几近于今日之行为艺术。
坛城沙画选用特殊细沙砌成。由于沙是构筑世界最基本的元素,沙坛城难建而易毁,美丽而脆弱,转眼就消逝,最能具体揭示世界“虚幻无常”的空性本质。所用的白沙,是以手工磨制特殊石头而成,其中有黄金、绿松石、玛瑙等贵重金属和矿石;再经染色,方才成为沙坛城的基本素材。共有白、黑、蓝、红、黄、绿六色,除白黑之外,余四色又分为深、中、淡三种层次,总共可调配成十四种颜色。一般而言,蓝、黄、红、绿、白五种基本颜色,对应着五方佛及五智。 沙坛城的制作需要数名乃至数十位训练有素的喇嘛合作方能完成。制作之前,喇嘛会先在台座画好垂直线、对角线、圆形等几何图案,做为构图定位基础,然后描轮廓线,再从中间开始绘制,逐渐向外。每一个步骤,都谨遵佛陀所传密续如法制作,至今不变。制作沙坛城的喇嘛,都经过非常严格的训练,每一细节都须牢记,不可自创。
绘制坛城是一个艰辛而细致的过程,喇嘛要戴着口罩,事先磨成小颗粒状的沙子装在特制的锥形容器里,通过或轻或重的敲打控制流量,将沙子漏在模板上,细细堆砌、勾勒,而且要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稍有不慎,就要前功尽弃,依尺寸不同,需费时数日到数月不等的时间。
从艺术的角度看,整幅图画结构严谨,色彩丰富,借助沙粒这种富有层次感和厚重感的媒介,将宗教的意义表现得十分到位。无论是端坐正中的佛,还是围绕在佛周围的神态各异的生灵,还是围绕在世界周围那一圈缥缈的气,都恰到好处的拥有了各自的神采,又和谐的构成了圆满的世界。更令人叹服的是,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限制了太大的改动的可能,因此整个图画必须一气呵成,就像僧侣们将自己脑中的烂熟的世界观默写出来一般。
从行为的角度看,僧侣本身的创作过程也契合了图画的意图。漫长的创作,成功后短暂的喜悦,然后是毫不犹豫的毁灭。当这个沙制的坛城在完成及法会过后。它将会被驱散。它是从外层的沙驱散向内层,代表一切老死后又回到它心中本初的状况。另外它又表达世事的无常和空性。
世间繁华,不过一掬沙
沙子会被装起来分成两半,一半交给参与仪式的信徒;另一半则洒入附近的河流中,让流水带着祝福流向大海,进而传到全世界。
有人说,对毁灭坛城的庸俗解释是:为了表现尘世的虚幻。被毁灭的只是外在的坛城,而在喇嘛的意念中,通过此修炼他们已吸取了更多的能量,意念中的坛城是越来越坚固了。也有人说,坛城作品是为了表现生命的短暂易逝,它似乎在告诫我们,生活就是漫长的付出,短暂的收获,和失去的痛苦。
对于坛城,佛教界人士是这样解释的:“此举昭示佛之事业始於一无所有,而能建立具足庄严之坛城,进而展开化渡之力用,终究还归一无所得。如此完全符合宇宙间不断经历生、住、异、灭之迁演,而无有停滞、执取,却能使传扬正觉之法脉无尽地延续,以便不停地开展救渡众生的大事业。沙坛城以手轻拂即归空,最能呼应‘无常、幻化、不执着、空性’的佛法本质。”
坛城,梵文音译为“曼陀罗”。坛城源于古代印度的密宗修法活动,那时的人们为了防止“魔众”的入侵,修密法时就在修法场地修筑起一个圆形或者方形的土坛,在土坛上修法,邀请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亲临作证,并在土坛上绘出他们的图像,由此构成了后世坛城的基本框架。
坛城沙画,在藏语中叫做的dultson-kyil-khor,意思是“彩粉之曼陀罗”。繁华世界,不过一掬细沙。从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亲自教导弟子制作沙坛城开始,这门精致绝伦的宗教艺术,就历代相承毫无间断。而在十一世纪,由印度北传到西藏,保存至今。
坛城以立体或平面的方、圆几何形并塑或绘以神像法器,表现诸神的坛场和宫殿,比喻佛教世界的结构。坛城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时必须供奉的一种对象,其形式多样,大都以唐卡、壁画形式出现,在寺院的各殿墙壁上或天花板上都绘有精美的坛城。坛城亦是极为精美的艺术品。
彩沙坛城所使用的彩沙是白沙用染料染制而成的,共有白、黑、蓝、红、黄、绿几种颜色,后四种又分为深、普通及淡三种层次,所以共能配制成十四种颜色。制作沙坛城的法师须经过非常严格的训练,每一个细节都须牢记,不可自创。
天地一坛城
坛城源于印度佛教密宗、系密宗本尊及眷属聚集的道场,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时必须供奉的一种对象。通俗地说,就是佛的家。藏语中称“集阔”,有“中轮”、“轮圆” 之意。在汉译时,坛城还有曼陀罗、坛场等不同的音译和意译。
据佛经记载,印度密教修法时,为防止外道“魔众”侵入,在修法处划定界线或修建土坛,并在上面设置诸佛像,表示诸佛聚集或轮圆具足。后来,修法时设置的坛和划定的界线被称为坛城或曼陀罗。坛城以立体或平面的方、圆几何形塑绘神像法器,表现诸神的坛场和宫殿,比喻佛教世界的结构。
坛城是所谓“治”的象征,“治”的反面就是“乱”。恶劣的天气,身体的疾病,荒凉的土地,野蛮民族,异教徒之国,这些都是“乱”。通过建立一个坛城可以变“乱”为“治”。所以一个坛城可以表示几乎所有真实的或意念中之物:人的躯体,一个寺庙,一座王宫,一座城市,一片大陆,一个念头,一个幻景,一个政治结构。
按照此信仰,世界上每一个事物都是根据一个坛城形象的原始结构而塑造成的,此结构人肉眼看不到。比如说西藏就是一个坛城形象,以拉萨为中心,雪山环绕四周。同样拉萨也是一个坛城,以大昭寺为中心。而大昭寺自己又是一个坛城,以主祭坛为中心。西藏的政治结构也是一个坛城,以达赖喇嘛为中心,其他活佛环绕四周。坛城是藏传佛教修炼者不可少的工具,它蕴涵着世界的所有原理。坛城也是做法的工具,用以呼唤鬼神。
由于密教修法的内容不同,坛城的设置形式和内容(陈设品)也各不相同,极其复杂。为便于人们修行,后人据其内容以金、石、木、泥(土)等材料和绘画方式分别制成样式不同、大小不一的坛城,以表示不同的佛陀世界,陈设于佛堂,以供观想。它们大都以唐卡、壁画形式出现,在寺院的各殿墙壁上或天花板上都绘有精美的坛城。绘制坛城时必须尊奉固定的格式,造像的规格尺度都有明确规定,不得改动以免降低其神圣性。
坛城就其平面可分为4种,即大坛城、三味野坛城、法坛城和羯磨坛城。大坛城以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总集诸尊之坛城及其诸尊的形体,描绘诸尊。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地、火、水、风、空;三味野坛城,不直接绘画诸尊的形象,而只是描绘诸尊的标识和手印,故以此直接诸尊的本誓念愿;法坛城,主要图画诸尊的种子真言和一切经的文字义理,表示诸佛、菩萨种子文字的坛城,故又称种子坛城。修行者见到代表诸佛、菩萨各自称的第一个梵文字母,就如同拜见诸尊一样;羯磨坛城,系描绘塑造诸佛、菩萨威仪事业的坛城,以及诸佛、菩萨的铸像、画像和捏像等雕塑。
一沙一世界
坛城的制作方式有许多种,可透过平面或立体形式表现,手绘、铜铸、沙砌、木雕,各具特色。坛城构图井然有序,方圆相间,几何结构精密,俨然世界的缩影。色彩则绚烂缤纷,光华夺目,深具特殊的艺术魅力。
坛城沙画富有深奥的佛理,极秘密珍贵,传统上只在灌顶过程中开放给受法弟子看,后来才选择性的对社会大众公开。修行者用沙坛城作为一个图解或蓝图,在灌顶或是日常修行时,帮助他们观想本尊的立体宫殿。据说,只要观想坛城就可以得到内观或内在的平静,只要见到坛城的人就可以和本尊建立很深厚的因缘,坛城也可以净化被污染的环境,为世界带来繁荣。
坛城是一个想象中的宫殿,如果把它称为画的话,它就是在平台上或正方形织物上的圆形绘画,多数坛城是用七彩的沙子或岩石粉末、谷物这些非永久的材料用手捻撒而成,过程有严格的规定和细节要求,结构、位置、长度、名字等关键的地方绝不能搞错,一般都是由经过训练的僧人执行,当然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坛城边上还缀有锦缎作装饰,坛城有各种尺幅,大的一米见方,更大的坛城有五六平方米大小,色彩鲜艳,像一幅平铺的挂毯,又似精美的建筑模型,堪称宗教艺术一绝。仪式结束后,坛城会被故意毁坏,这些沙会被打扫干净并且倒进附近的溪流或河里,因此说它几近于今日之行为艺术。
坛城沙画选用特殊细沙砌成。由于沙是构筑世界最基本的元素,沙坛城难建而易毁,美丽而脆弱,转眼就消逝,最能具体揭示世界“虚幻无常”的空性本质。所用的白沙,是以手工磨制特殊石头而成,其中有黄金、绿松石、玛瑙等贵重金属和矿石;再经染色,方才成为沙坛城的基本素材。共有白、黑、蓝、红、黄、绿六色,除白黑之外,余四色又分为深、中、淡三种层次,总共可调配成十四种颜色。一般而言,蓝、黄、红、绿、白五种基本颜色,对应着五方佛及五智。 沙坛城的制作需要数名乃至数十位训练有素的喇嘛合作方能完成。制作之前,喇嘛会先在台座画好垂直线、对角线、圆形等几何图案,做为构图定位基础,然后描轮廓线,再从中间开始绘制,逐渐向外。每一个步骤,都谨遵佛陀所传密续如法制作,至今不变。制作沙坛城的喇嘛,都经过非常严格的训练,每一细节都须牢记,不可自创。
绘制坛城是一个艰辛而细致的过程,喇嘛要戴着口罩,事先磨成小颗粒状的沙子装在特制的锥形容器里,通过或轻或重的敲打控制流量,将沙子漏在模板上,细细堆砌、勾勒,而且要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稍有不慎,就要前功尽弃,依尺寸不同,需费时数日到数月不等的时间。
从艺术的角度看,整幅图画结构严谨,色彩丰富,借助沙粒这种富有层次感和厚重感的媒介,将宗教的意义表现得十分到位。无论是端坐正中的佛,还是围绕在佛周围的神态各异的生灵,还是围绕在世界周围那一圈缥缈的气,都恰到好处的拥有了各自的神采,又和谐的构成了圆满的世界。更令人叹服的是,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限制了太大的改动的可能,因此整个图画必须一气呵成,就像僧侣们将自己脑中的烂熟的世界观默写出来一般。
从行为的角度看,僧侣本身的创作过程也契合了图画的意图。漫长的创作,成功后短暂的喜悦,然后是毫不犹豫的毁灭。当这个沙制的坛城在完成及法会过后。它将会被驱散。它是从外层的沙驱散向内层,代表一切老死后又回到它心中本初的状况。另外它又表达世事的无常和空性。
世间繁华,不过一掬沙
沙子会被装起来分成两半,一半交给参与仪式的信徒;另一半则洒入附近的河流中,让流水带着祝福流向大海,进而传到全世界。
有人说,对毁灭坛城的庸俗解释是:为了表现尘世的虚幻。被毁灭的只是外在的坛城,而在喇嘛的意念中,通过此修炼他们已吸取了更多的能量,意念中的坛城是越来越坚固了。也有人说,坛城作品是为了表现生命的短暂易逝,它似乎在告诫我们,生活就是漫长的付出,短暂的收获,和失去的痛苦。
对于坛城,佛教界人士是这样解释的:“此举昭示佛之事业始於一无所有,而能建立具足庄严之坛城,进而展开化渡之力用,终究还归一无所得。如此完全符合宇宙间不断经历生、住、异、灭之迁演,而无有停滞、执取,却能使传扬正觉之法脉无尽地延续,以便不停地开展救渡众生的大事业。沙坛城以手轻拂即归空,最能呼应‘无常、幻化、不执着、空性’的佛法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