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既离不开学校教育,也离不开一线教师的努力。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高中教师应在教学中渗透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价值引领;思想启迪;品格塑造
【正文】
在我们中小学,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得很熟练很牢固,解题能力也很强,但是你跟他相处,马上就会感受到他身上缺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就是素养!
一、学校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
我们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价值观是一个人心灵的风向标(管“心”的)。思维方式是一个人脑力劳动(认识活动)的武器(媒介)(管“脑”的)。品格是一个人的行为(广义)表现和为人形象(管“行”的),它是一个人素养的直接反映。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一)价值引领(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着力提高自身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引领从“正面”的角度讲,就是价值引导,直接引导学生接受社会认可的主流价值观;从“侧面”的角度讲,就是价值澄清,即对学生不正确、片面的价值观进行澄清。
第三,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领。学校里的各门学科知识都是学生建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不同学科中蕴含着具体丰富、不尽相同的价值内容及形态。
(二)思维启迪(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美国教育学家克罗韦尔指出:“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法。”
学校和教师要将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提升到奠基学生能力基础、关乎学生人生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当前,要从以下两个维度着力:第一,从客观性、科学性的角度讲,要注重科学精神和客观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学会用事实、实证、逻辑、推理和论证进行思维的能力。以《论语》中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求自己,“勿意”是指做事不能凭空猜测主观臆断,一切以事实为依据。“勿必”是指对事物不能绝对肯定或否定,要有辩证思维。“勿固”就是不能拘泥固执“勿我”。就是不要自以为是。第二是从主观性、主体性的角度讲,要树立辩证法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要注重学生批判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独立、独特、个性、新颖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从教学的角度讲,第一,要积极倡导原生态的教学(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面对原生态的问题情境和文本本身,从而有更多自己原生态的思维介入。第二,要积极倡导有高阶思维的深度教学。深度教学是指“超越表层的符号教学,由符号教学走向逻辑教学和意义教学的统一”。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超越表层的符号知识学习,进入知识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将符号学习提升为深层意义的获得,使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做人。
(三)品格塑造(优秀、良好品格的培养)
有一名记者采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记者接着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说:“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便后要洗手;要诚实,不撒谎;打扰了别人要道歉;做错了事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一直是按幼儿园老师教的去做的。”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答记者问告诉我们:一是良好的品行和习惯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本条件,二是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作用非常大。我认为,这两点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特别要重视的问题。孩子品格形成的关键期在少儿时期,少儿时期忽视甚至放弃对孩子的品格教育,必然给孩子留下隐患甚至危险。
有专家指出,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受过教育的人”的根本标准,不在知识,而在美德,除了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包括那些更具有道德意味的品德,如仁慈、公正、诚实、宽容、讲信用等。
值得强调的是,品格只能由品格来塑造,人格只能由人格来培养,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教师必须身正为范,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学生有向师性,从幼儿园儿童到大学生都有模仿教师的倾向。所以,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事实上教师的言谈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竭力模仿。
总之,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积极的生命情态,是心地善良、有情有爱、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对社会肩担道义,对工作爱岗敬业,对生活乐观向上,对困难愈挫愈勇,对他人团结合作,对自我勤奋进取。其次要具有强烈的育人情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途径、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根本。最后,还要不断学习,获得新知识,不断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邱斌.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活动课堂构建[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7(1).
【关键词】核心素养;价值引领;思想启迪;品格塑造
【正文】
在我们中小学,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得很熟练很牢固,解题能力也很强,但是你跟他相处,马上就会感受到他身上缺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就是素养!
一、学校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
我们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价值观是一个人心灵的风向标(管“心”的)。思维方式是一个人脑力劳动(认识活动)的武器(媒介)(管“脑”的)。品格是一个人的行为(广义)表现和为人形象(管“行”的),它是一个人素养的直接反映。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一)价值引领(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着力提高自身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引领从“正面”的角度讲,就是价值引导,直接引导学生接受社会认可的主流价值观;从“侧面”的角度讲,就是价值澄清,即对学生不正确、片面的价值观进行澄清。
第三,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领。学校里的各门学科知识都是学生建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不同学科中蕴含着具体丰富、不尽相同的价值内容及形态。
(二)思维启迪(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
美国教育学家克罗韦尔指出:“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法。”
学校和教师要将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提升到奠基学生能力基础、关乎学生人生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当前,要从以下两个维度着力:第一,从客观性、科学性的角度讲,要注重科学精神和客观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学会用事实、实证、逻辑、推理和论证进行思维的能力。以《论语》中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求自己,“勿意”是指做事不能凭空猜测主观臆断,一切以事实为依据。“勿必”是指对事物不能绝对肯定或否定,要有辩证思维。“勿固”就是不能拘泥固执“勿我”。就是不要自以为是。第二是从主观性、主体性的角度讲,要树立辩证法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要注重学生批判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独立、独特、个性、新颖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从教学的角度讲,第一,要积极倡导原生态的教学(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面对原生态的问题情境和文本本身,从而有更多自己原生态的思维介入。第二,要积极倡导有高阶思维的深度教学。深度教学是指“超越表层的符号教学,由符号教学走向逻辑教学和意义教学的统一”。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超越表层的符号知识学习,进入知识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将符号学习提升为深层意义的获得,使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做人。
(三)品格塑造(优秀、良好品格的培养)
有一名记者采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记者接着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说:“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便后要洗手;要诚实,不撒谎;打扰了别人要道歉;做错了事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一直是按幼儿园老师教的去做的。”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答记者问告诉我们:一是良好的品行和习惯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本条件,二是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作用非常大。我认为,这两点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特别要重视的问题。孩子品格形成的关键期在少儿时期,少儿时期忽视甚至放弃对孩子的品格教育,必然给孩子留下隐患甚至危险。
有专家指出,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受过教育的人”的根本标准,不在知识,而在美德,除了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包括那些更具有道德意味的品德,如仁慈、公正、诚实、宽容、讲信用等。
值得强调的是,品格只能由品格来塑造,人格只能由人格来培养,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教师必须身正为范,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学生有向师性,从幼儿园儿童到大学生都有模仿教师的倾向。所以,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事实上教师的言谈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竭力模仿。
总之,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积极的生命情态,是心地善良、有情有爱、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对社会肩担道义,对工作爱岗敬业,对生活乐观向上,对困难愈挫愈勇,对他人团结合作,对自我勤奋进取。其次要具有强烈的育人情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是途径、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是根本。最后,还要不断学习,获得新知识,不断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邱斌.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活动课堂构建[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