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丰田生产方式(TPS)因其在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等方面的卓越成就而被看作是迄今为止全球最有效率的生产方式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它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推广,我国对其引进也有着四十年以上的历史。本文旨在对我国的汽车产业引进丰田生产方式的过程进行分析、整理,从而明晰我国引进这一先进生产方式的现状及其不足。
关键词 汽车产业 丰田 生产方式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进丰田生产方式的开始阶段——中国一汽引进丰田生产方式
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汽车产业内部掀起了吸引外资的热潮。这一时期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国外汽车公司与我国大型国企的合作生产,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也因此开始登陆中国。丰田生产方式也是在这一时期被引进到我国的。从1978年开始,一汽就邀请了当时丰田汽车公司的大野耐一等技术人员对一汽的生产进行了现场指导,而一汽与日本丰田公司于1991年合作建成的一汽变速箱厂的运营可以看作是我国引进丰田生产方式的真正意义上的开始。当时该厂引进了看板管理,并把传统的生产线改为拉动式生产,各生产线之间实行随时在库补充,车间管理方面开展了5S运动等。这些管理方法的实施,使该厂在原有的资金、人员、设备等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能力由原来的年产8万台变速箱增加到年产12万台。以后,一汽相继在马自达6、解放牌货车等多条生产线上引进了丰田生产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丰田生产方式与传统管理方式之间的冲突较大,因此,这一时期丰田生产方式的全面推行有很大困难,只停留在试验阶段。以技术援助的方式引进丰田生产方式是这一阶段非常明显的特征。
二、丰田进入中国市场以及丰田生产方式的推进阶段
(一)丰田进入中国市场。
自1994年《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颁布以后,各国汽车企业开始在我国宽松的引进外资政策的环境下积极地进入中国市场。丰田在中国的投资,虽然慢于欧美甚至日本的其他汽车厂,但是它的战略可以说经历了‘小心试水’到‘强力加速’的过程。从1995年开始丰田在天津、四川等地建立了多个汽车配件和小型轿车等生产基地,并在此基础上于2000年成立了天津一汽丰田公司,开始了大规模的轿车生产。目前丰田公司与中国合作的项目有天津的第一、第二、第三工厂和广州的轿车厂等,其年生产能力已达到100万辆以上。
(二)天津一汽丰田公司对丰田生产方式的推进。
天津一汽丰田公司在中国正式投产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丰田生产方式的培训工作。当时主要是通过天津协丰联络会的成员企业(主要是在天津投资建厂的丰田系零部件供应商)来指导投产之前的准备工作。这使得天津一汽丰田在正式投产伊始,就顺利、有效地实施了丰田生产方式。
天津一汽丰田在投产初期就已经全面实行了丰田生产方式。从丰田公司日本高岗工厂引进的生产线,建立了4S管理方式,并在生产流程中导入看板管理。在零部件供应方面,也采用了JST准时供货方式。
(三)丰田生产方式的推进阶段的特点。
丰田在中国投资的同时,也要求它的供应商在中国投资,并要求其采用同样的JIT生产、供应体制,这使得丰田能够有效地实施JIT供货体制。丰田在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可以说在其自身以及与其相关的企业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和推行了丰田生产方式。
在丰田的大规模投资之前,丰田生产方式在我国的引进与实施主要是工厂内部的行为。丰田进驻中国后,不仅在工厂内部,企业之间以及相关行业间都全方位地推行了丰田生产方式,这也使得JST生产体制和供货体制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实施和推广。
三、丰田生产方式在中国的推广以及中国企业的自主引进
中国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企业间激烈的竞争,各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遗余力地引进先进的生产方式。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中不仅是整车厂,许多零部件企业也纷纷引进了丰田生产方式。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丰田生产方式的引进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之一是丰田生产方式并不以车间为单位,而是整个企业甚至整个企业集团作为一个整体来引进。
丰田生产方式的引进,使许多企业的经营得以改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诸多问题,例如落实不扎实、流于形式、推行时迫于阻力而导致变形甚至流产等。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对丰田生产方式的理解不够。
四、结语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的汽车消费国、生产国,丰田生产方式等先进管理方法的引进,对我国的汽车企业的发展一定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许多企业也正在积极地引进和使用丰田生产方式。然而,虽然中国引进丰田生产方式已历经40余年,但它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得到推广和实施。许多企业由于受到原有的市场管理模式和观念的阻碍,在实施丰田生产方式时往往流于形式。所以说,从总体上讲,我国对丰田生产方式的引进还处于学习、吸收阶段,而如何学以致用,通过真正地实施丰田生产方式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是摆在许多汽车生产企业面前的一个课题。□
(作者:程 硕,烟台南山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日语教学;吴国山, 烟台南山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日本语翻译日本经济等)
参考文献:
[1]李春利.现代中国的自动车产业.日本信山社,1997年.
[2]塩见治人.移行期的中国自动车产业.日本经济评论社,2001年.
[3]FOURIN 中国自动车产业年鉴.2007年版.
关键词 汽车产业 丰田 生产方式
中图分类号:F713.5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进丰田生产方式的开始阶段——中国一汽引进丰田生产方式
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汽车产业内部掀起了吸引外资的热潮。这一时期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国外汽车公司与我国大型国企的合作生产,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也因此开始登陆中国。丰田生产方式也是在这一时期被引进到我国的。从1978年开始,一汽就邀请了当时丰田汽车公司的大野耐一等技术人员对一汽的生产进行了现场指导,而一汽与日本丰田公司于1991年合作建成的一汽变速箱厂的运营可以看作是我国引进丰田生产方式的真正意义上的开始。当时该厂引进了看板管理,并把传统的生产线改为拉动式生产,各生产线之间实行随时在库补充,车间管理方面开展了5S运动等。这些管理方法的实施,使该厂在原有的资金、人员、设备等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能力由原来的年产8万台变速箱增加到年产12万台。以后,一汽相继在马自达6、解放牌货车等多条生产线上引进了丰田生产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丰田生产方式与传统管理方式之间的冲突较大,因此,这一时期丰田生产方式的全面推行有很大困难,只停留在试验阶段。以技术援助的方式引进丰田生产方式是这一阶段非常明显的特征。
二、丰田进入中国市场以及丰田生产方式的推进阶段
(一)丰田进入中国市场。
自1994年《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颁布以后,各国汽车企业开始在我国宽松的引进外资政策的环境下积极地进入中国市场。丰田在中国的投资,虽然慢于欧美甚至日本的其他汽车厂,但是它的战略可以说经历了‘小心试水’到‘强力加速’的过程。从1995年开始丰田在天津、四川等地建立了多个汽车配件和小型轿车等生产基地,并在此基础上于2000年成立了天津一汽丰田公司,开始了大规模的轿车生产。目前丰田公司与中国合作的项目有天津的第一、第二、第三工厂和广州的轿车厂等,其年生产能力已达到100万辆以上。
(二)天津一汽丰田公司对丰田生产方式的推进。
天津一汽丰田公司在中国正式投产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丰田生产方式的培训工作。当时主要是通过天津协丰联络会的成员企业(主要是在天津投资建厂的丰田系零部件供应商)来指导投产之前的准备工作。这使得天津一汽丰田在正式投产伊始,就顺利、有效地实施了丰田生产方式。
天津一汽丰田在投产初期就已经全面实行了丰田生产方式。从丰田公司日本高岗工厂引进的生产线,建立了4S管理方式,并在生产流程中导入看板管理。在零部件供应方面,也采用了JST准时供货方式。
(三)丰田生产方式的推进阶段的特点。
丰田在中国投资的同时,也要求它的供应商在中国投资,并要求其采用同样的JIT生产、供应体制,这使得丰田能够有效地实施JIT供货体制。丰田在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可以说在其自身以及与其相关的企业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和推行了丰田生产方式。
在丰田的大规模投资之前,丰田生产方式在我国的引进与实施主要是工厂内部的行为。丰田进驻中国后,不仅在工厂内部,企业之间以及相关行业间都全方位地推行了丰田生产方式,这也使得JST生产体制和供货体制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实施和推广。
三、丰田生产方式在中国的推广以及中国企业的自主引进
中国汽车市场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企业间激烈的竞争,各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不遗余力地引进先进的生产方式。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中不仅是整车厂,许多零部件企业也纷纷引进了丰田生产方式。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丰田生产方式的引进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之一是丰田生产方式并不以车间为单位,而是整个企业甚至整个企业集团作为一个整体来引进。
丰田生产方式的引进,使许多企业的经营得以改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诸多问题,例如落实不扎实、流于形式、推行时迫于阻力而导致变形甚至流产等。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对丰田生产方式的理解不够。
四、结语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的汽车消费国、生产国,丰田生产方式等先进管理方法的引进,对我国的汽车企业的发展一定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许多企业也正在积极地引进和使用丰田生产方式。然而,虽然中国引进丰田生产方式已历经40余年,但它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得到推广和实施。许多企业由于受到原有的市场管理模式和观念的阻碍,在实施丰田生产方式时往往流于形式。所以说,从总体上讲,我国对丰田生产方式的引进还处于学习、吸收阶段,而如何学以致用,通过真正地实施丰田生产方式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是摆在许多汽车生产企业面前的一个课题。□
(作者:程 硕,烟台南山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日语教学;吴国山, 烟台南山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日本语翻译日本经济等)
参考文献:
[1]李春利.现代中国的自动车产业.日本信山社,1997年.
[2]塩见治人.移行期的中国自动车产业.日本经济评论社,2001年.
[3]FOURIN 中国自动车产业年鉴.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