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学永恒的主题,是教师永远的追求。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复习与巩固,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检验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主要形式。作业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练习,而是知识能力的迁移、转换、延伸乃至变通,是一种智能的训练,是数学思维的培养。如果作业设计不科学,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制约了学习的灵活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出新颖、有趣、开放的新型数学作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应引起我们数学教师的重视。那么作业的设计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呢?下面是我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让趣味性的作业——调节学习的心情
在小学生的眼里,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眼里,那些新颖、生动、灵活多变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兴趣,促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就应该多设计一些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作业,在内容上,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取材,设计作业。比如:放学后,小强一回到家,马上拿出1( )长的铅笔和5( )厚的练习本,在面积约96( )的书桌上做起了作业。6( ),动画片开始了,看了大约半( )。吃完晚饭,小强复习了一会儿功课,喝了一盒125( )的牛奶,9( )准时上床睡觉。这样的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乐学者。
二、以层次性作业——体现个体的差异
由于受天赋、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必然会造成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吃不完”的现象。因此,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我们不能搞“一刀切”,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使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一般把作业分成“三星”,“一星”题为每位同学必做题;“二星”题是提高题,对于班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作要求;“三星”题为选做题,供有学有余力的同学讨论。关于作业的分层设计,还可以这样做:设计作业超市,有以下一些题目,A为基础题,主要用来巩固新知;B为提升题,以当天学习的知识为主,适当与前后知识有一定的联系;C为拓展题,主要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与深刻性,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自由选择。让学生自主挑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比较高。总之一个目的,就是让每个同学都能从数学学习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让能力突出的同学有“炫耀”的机会。
三、用实用性的作业——还原数学的本质
《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小学数学课本的编排也极力贴近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本着这一目的,我们在作业的设计上,应把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拓展与延伸。例如,在学习完苏教版第十二册“纳税和利息”这节知识后,我让学生设计一个表格,到银行,把当时的利率表抄下来。设定一个情节,给你们5000元,你们自己决定存多长时间,计算一下,到期可得利息多少元?同学们兴趣盎然,参与热情高涨,很积极的就完成了这项作业。
四、设探究性作业——开拓创新的空间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教师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然而,真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这样的作业制约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这也是许多老师困惑“我都让他们多次练习过,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错题?”的深层原因。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这样完成的作业印象深,效果好。例如,在教学了“轴对称图形”这节内容之后,我让他们用自己可以利用的一切工具,依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自己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第二天,有的学生带来了剪纸作品;有的学生设计了楼房图案;有的学生用橡皮泥捏出了泥人……作业五花八门,形状千姿百态,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设计出来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看着学生这些“杰出”的作品,我知道,他們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已全部掌握。再如,在学习“折扣”这节内容前,我预留作业,让他们进商场,看看哪些东西打折,折扣是多少,打完折后是多少,比原价便宜多少钱。学生很欣然地接受了这项作业,他们自发组成小组,去商场完成作业。到预定的时间,每个人都有好多收获,全班同学不但弄清了折扣的意义,并且会进行相关原价和现价的计算。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有的自主思考,有的同伴讨论,有的询问调查……我想,这样的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取了数学知识,更多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以开放性的作业——发展学生的思维
开放性的作业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标新立异,大胆创新,使学生在“思”中解题,在“创”中做题。开放性的作业主要有:多重答案型作业,这种习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不唯一性,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10的分与合,可以出这样的题( )+( )=10,看谁写的多,而且不重复。比如学科融合性作业,二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写日记,这时可以教学生写数学日记,将数学知识写进日记,学生会有很大新奇感,而且能够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设计有效的作业时,我们还要注意这样的两个原则:
典型性原则。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题目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思想与方法。我曾把某个年级所有班级学生一学期以来,难以理解的知识,以及容易做错的题型,汇总到一起,设计了一份“易错题集”练习卷。让学生分析,寻找容易出错的原因,然后再答题,发现这样做后,在以后的练习中正确率得到明显提高。针对性原则。在设计练习时,一般以当天所学的知识为主,同时要兼顾最近所学知识,还要考虑为后续知识做好一定的铺垫作用。这样就充分发挥了作业的有效性。以上是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我认为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做作业的“机器”。所以在设计作业时,能少一分形式,多一点实质,设计出真正适宜学生的有效作业。
总之,我们在设计作业时,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充分分析学情,找准重点,全盘考虑,求精求新,这样我们的作业设计一定会切实落实作业的有效性。
一、让趣味性的作业——调节学习的心情
在小学生的眼里,特别是在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眼里,那些新颖、生动、灵活多变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兴趣,促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在设计作业时,就应该多设计一些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作业,在内容上,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取材,设计作业。比如:放学后,小强一回到家,马上拿出1( )长的铅笔和5( )厚的练习本,在面积约96( )的书桌上做起了作业。6( ),动画片开始了,看了大约半( )。吃完晚饭,小强复习了一会儿功课,喝了一盒125( )的牛奶,9( )准时上床睡觉。这样的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一个乐学者。
二、以层次性作业——体现个体的差异
由于受天赋、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影响,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必然会造成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吃不完”的现象。因此,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上,我们不能搞“一刀切”,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使我们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一般把作业分成“三星”,“一星”题为每位同学必做题;“二星”题是提高题,对于班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作要求;“三星”题为选做题,供有学有余力的同学讨论。关于作业的分层设计,还可以这样做:设计作业超市,有以下一些题目,A为基础题,主要用来巩固新知;B为提升题,以当天学习的知识为主,适当与前后知识有一定的联系;C为拓展题,主要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与深刻性,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自由选择。让学生自主挑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比较高。总之一个目的,就是让每个同学都能从数学学习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让能力突出的同学有“炫耀”的机会。
三、用实用性的作业——还原数学的本质
《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小学数学课本的编排也极力贴近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本着这一目的,我们在作业的设计上,应把数学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拓展与延伸。例如,在学习完苏教版第十二册“纳税和利息”这节知识后,我让学生设计一个表格,到银行,把当时的利率表抄下来。设定一个情节,给你们5000元,你们自己决定存多长时间,计算一下,到期可得利息多少元?同学们兴趣盎然,参与热情高涨,很积极的就完成了这项作业。
四、设探究性作业——开拓创新的空间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教师布置作业总是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认为学生做得越多,记得越牢,将来学生的能力也越高,然而,真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这样的作业制约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这也是许多老师困惑“我都让他们多次练习过,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错题?”的深层原因。为此,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这样完成的作业印象深,效果好。例如,在教学了“轴对称图形”这节内容之后,我让他们用自己可以利用的一切工具,依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自己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第二天,有的学生带来了剪纸作品;有的学生设计了楼房图案;有的学生用橡皮泥捏出了泥人……作业五花八门,形状千姿百态,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设计出来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看着学生这些“杰出”的作品,我知道,他們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已全部掌握。再如,在学习“折扣”这节内容前,我预留作业,让他们进商场,看看哪些东西打折,折扣是多少,打完折后是多少,比原价便宜多少钱。学生很欣然地接受了这项作业,他们自发组成小组,去商场完成作业。到预定的时间,每个人都有好多收获,全班同学不但弄清了折扣的意义,并且会进行相关原价和现价的计算。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有的自主思考,有的同伴讨论,有的询问调查……我想,这样的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取了数学知识,更多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以开放性的作业——发展学生的思维
开放性的作业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标新立异,大胆创新,使学生在“思”中解题,在“创”中做题。开放性的作业主要有:多重答案型作业,这种习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不唯一性,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10的分与合,可以出这样的题( )+( )=10,看谁写的多,而且不重复。比如学科融合性作业,二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写日记,这时可以教学生写数学日记,将数学知识写进日记,学生会有很大新奇感,而且能够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设计有效的作业时,我们还要注意这样的两个原则:
典型性原则。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题目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思想与方法。我曾把某个年级所有班级学生一学期以来,难以理解的知识,以及容易做错的题型,汇总到一起,设计了一份“易错题集”练习卷。让学生分析,寻找容易出错的原因,然后再答题,发现这样做后,在以后的练习中正确率得到明显提高。针对性原则。在设计练习时,一般以当天所学的知识为主,同时要兼顾最近所学知识,还要考虑为后续知识做好一定的铺垫作用。这样就充分发挥了作业的有效性。以上是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我认为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做作业的“机器”。所以在设计作业时,能少一分形式,多一点实质,设计出真正适宜学生的有效作业。
总之,我们在设计作业时,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充分分析学情,找准重点,全盘考虑,求精求新,这样我们的作业设计一定会切实落实作业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