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面临的困境及解决措施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fa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入手,依据新课程标准及语文文体的特征,研究适合中学语文教学的方法,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并以次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新课标
  阅读通常被定义为:“从书中捕捉作者的意图”或“吸收所写文字的内容”。事实上阅读应该有更完整的定义。这个定义可以是这样的阅读是个人与符号信息之间发生的全部相互联系。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学生朗读过程中节奏感不规范
  只有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才有了接下去来培养学生语文阅读的习惯和方法。可以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要素。我在语文教学中,尤其在教授语文时,总会通过一定的手段,激发出学生语文阅读的兴趣。比如先激发学生对语文语言文字美感的体验,可以从网上找一些配音朗读,或者教师自己配音朗读,或者让学生自己朗读。《春》全文作者感情昂扬,长短句交叉错落,读起来朗朗有生气,感情色彩浓烈,如果读的平平淡淡,毫无起伏,就无法体会作者意念里春的生机、春的朝气、春的生命力,及作者对春之美的热爱之情,建议教师首先声情并茂的范读,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带着感情去阅读,最终实现课后练习的要求,熟练背诵其中精彩的段落。
  2、教师教学能力亟待加强
  目前的教师真正读书的还是比较少的,这已成了不争的事实。且不说,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就连我们手中的教材有部分教师还不是很熟悉。试想,一个连语文文本都不甚熟知的教师,光靠几本教参,网上粗制滥造的“他山之玉”(当然,不乏优秀的教学设计),学生也有的教材全解,何谈有效呢?人们经常用“一桶水”与“一碗水”来形容教与学的关系。那么,教师们就要精而多地引来更多的“活水”厚积薄发,这样,渴望发展的学生的“一碗水”才会“清如许”。我们不必苛求志存高远,读多少中外优秀语文,但一定要把选入课本中的语文解读要到位,有个人的阅读体悟和独特的理解及评价,做到“闻道”在先。
  二、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措施
  (一)感知阶段
  阅读语文,我们还要设身处地,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面,并且品出其 “味”来。如鲁彦的《听潮》中有一段:“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黏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间中的一切。”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作者在普陀岛上“听潮”时的感觉。显然,我们不少读者并没有这番经历,那么,是不是就没有这样的感受呢?并非如此,只要我们在阅读时紧抓住“腥气”、“咸味”、“黏”、“润湿”等词语反复咀嚼、体会,根据我们曾经直接或间接看到的海潮景象(如电影、电视上的镜头),我们就会产生与文中描写相类似的感觉:耳际是巨大的轰鸣声,眼前是如烟似雾的飞沫,鼻中闻到腥气,口里尝至咸味,身体感到黏润,如进入作者所处的情景,从而能更好体会作者观赏海景时的喜悦。
  (二)解读阶段
  “形散而神不散”是语文结构特点的集中体现。如杨朔的《荔枝蜜》比较典型。这篇题目是《荔枝蜜》,文章里说那是一种极香的蜜,但更多篇幅却是写这种蜜的酿造者——蜜蜂,并且表达了对它的赞美。课文开头写小时候被蜜蜂蜇的事,到第2段却笔锋一转,抛开“蜜”“蜜蜂”去写荔枝树、吃荔枝果的事,后来又写到养蜂场去参观,又写了好像与主题无关的大黄蜂,最后又写到在水田里插秧的农民,又写自己做梦变成蜜蜂。这些材料,一会儿回忆,一会儿现实,一会儿梦境,一会儿物,一会儿人,真可谓“散”极了。但这些“散珠碎玉”却被一个“神”串了起来,那就是都为“赞美像蜜蜂一样的劳动人民”作铺垫,这正是语文的神韵。语文阅读还要善于抓“文眼”,即文中的“点睛”之笔,文中的主旨。如古代散文《醉翁亭记》的文眼是“醉能同其乐”;现代散文《春》的文眼是“一年之计在于春”。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全文的“纲”,再分析其他内容,就“纲举目张”了。
  (三)品读阶段
  语文的语言有的优美洗练,如《春》、《白杨礼赞》;有的质朴自然,如《背影》。语文阅读品味语言是重点,阅读时应细细咀嚼,揣摩语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情韵。比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描写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四景,分别用“碧绿”“光滑”“高大”“紫红”四个词修饰,质朴自然,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孩子的视野和认知角度。同是虫鸣,油蛉似“低唱”,蟋蟀如“弹琴”;同为动作,黄蜂因肥胖而用“伏”,叫天子因轻捷而用“窜”,十分生动地写出了孩子的情趣和独特感受。品味语言,还要从情韵上去推敲。像《听潮》写落潮时:“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作者调动各种感官知觉,用颇具感染力的修辞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美、清丽、充满柔情的海睡图,真是妙不可言。语文中还运用了不少修辞手法。品味语言时,如果仅满足于把一些修辞格对号入座的话,那势必流于形式、浅尝辄止。应深入一层,挖掘有关修辞方法在具体语境中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如《白杨礼赞》中的四个反问句,可改为陈述句,以领会其一般含义。然后,可进一步提问:这里为什么要用反问句?与陈述句相比,它有什么特殊效果?如此,就把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的作用融会贯通了,语言的品味就有了深度。该文象征手法的运用也是由表及里,不仅要知道白杨树象征什么,更重要的还要懂得这大西北的白杨树为什么象征北方的农民,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只有真正懂得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必须有相似、相近或相关点时,语言美的品味才能达到“知其美,又知其所以美”的境界。
  三、结论
  总之,根据新课标对中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所提供的具体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有效地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对于教师而言,更需要如何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让学生能够对阅读更加感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德云.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刻不容缓[J].教育教学论坛,2010(34):112-113.
  [2]朱小云.在教学反思中进步[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2):90-92.
其他文献
【摘要】高效课堂教学表现为学生思维活跃、节奏紧密,导致思维能力的长足发展。备、教、学、思的策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如果说课前的备和课后的思是为课堂教学中教、学服务的话,那么课堂教学中教也是为学服务的,因为学是主体进行尝试、探索、自学,教是主导,起到疏引、组织的作用,所以落脚点是学。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摘 要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电子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取得巨大进展,改变人们对自动化的认识,认为依托机械替代人工开展体力活动能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本文分别对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重要性、主要应用方式以及实际应用、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助力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工业生产;自动化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应用  中图分类号 TP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在环境管理工作中,监测体系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本文主要对现阶段环境监测体系运行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笔者实践经验探寻解决对策,确保环境监测体系稳定高效运行。
摘 要 我国一直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农业在任何时期都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农田水利建设该如何突破困境,如何进一步以农田水利建设为基础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基于上述背景,笔者在本文中就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的困境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农田水利;水利建设;农业生产发展  中图分类号 S2 文献标识码 A
【摘要】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学习过程中去。  【关键词】游戏故事情境化问题生活化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艺术追求的目标,也是艺术之花长盛不衰,常开常新的奥秘。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同时,数学
【摘要】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言:“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也是教育“质”的指标,它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小学阶段是养成教育的最好时期,我认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从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受益终身。  【关键词】养成教育 严爱结合 潜移默化  乌申斯基曾说过:“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