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能够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促进学生珍视亲情,热爱家乡,认同国家,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所以现阶段需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以合理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合适的教学方法为有效手段,将家国情怀培养渗透于学生各个学习环节,帮助学生形成較强的家国情怀素养。本文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作出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以往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放在课本知识的单一讲解上,忽略了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这种情况下容易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1]。为了改善此类情况,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懂得爱家庭爱国家,还需要教师能够对家国情怀素养加大关注,制定完善的培养策略,将该素养与课本知识相结合,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及相关学习活动中了解、理解和具备。
一、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家国情怀的培养力度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需要注重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对文化的信仰尊重,还需要加强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视。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热爱与珍视,教师应贴合日常生活,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展开教学[2]。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少让父母为我操心》内容学习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生活录音,录音中是一些爸爸妈妈在抱怨孩子不听话,经常做出一些不懂事的行为。在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听过录音的想法,这些父母的对话,所描述孩子不听话不懂事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十分贴切,极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在交流互动中能够发现班级大部分学生的日常行为就是录音中一些爸爸妈妈口中的“不听话小孩”。之后教师就可以导入知识内容,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教学,通过课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到在学习、生活、饮食、出行等方面管好自己,能够为爸爸妈妈减轻负担,让爸爸妈妈少为自己操心。为了提高学生对本课时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增强学生对家庭及父母的热爱关心之情,教师可创设情境,以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进行知识情感的理解,部分学生充当“爸爸妈妈”,部分学生充当“孩子”,由教师模拟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表演。如“孩子”刚拉过肚子,却执意要吃冰淇淋;“爸爸妈妈”忙碌一天回到家,还要打扫“孩子”一天在家的“玩耍战场”;晚上十二点“孩子”还不愿意睡觉。在多个场景表演对话中,学生都能看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影子,在角色互换体验中学生也能够了解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不易,以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错误,加以改正,并提高对父母的关爱之情。在课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回到家后,与父母体验一次角色互换,让“父母”当“孩子”,替父母穿一次衣服、洗一次袜子、收拾一次家务等,并向父母说一声“您辛苦了”。学生只有先学会爱小家,尊重和关爱父母及长辈,才能更好地爱社会,爱国家。
二、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理解家国情怀
教师可选择合适的课本知识内容,让学生以小组探究的方式先对知识内容进行了解思考,提高整体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这对于教师后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重要帮助。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美丽文字民族瑰宝》内容学习时,为考虑课堂上的有效交流,可将学生按座位分为不同小组,在课前布置预习问题,如我国有哪几种民族文字,我国汉字在古代是什么样的,选取几个汉字并了解其蕴含的意义等。预习任务布置后,小组通过阅读课本、查阅资料、询问家长等方式了解相关知识内容,并通过组内探究讨论的方式找寻问题的答案,以及获得一些新思路。在课前小组探究结束后,于课堂正式教学前教师可要求各小组进行学习汇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在汇报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我国文字,并通过听取其他小组的汇报获取更多的知识内容。之后由教师进行知识讲解,借助PPT课件,分别对丰富多样的文字、古老而优美的文字、意蕴隽永的文字三部分展开教学,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汉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等不同民族的汉字,对汉字的起源、发展、特点等有初步认知。这了解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对我国汉字有深刻认知,还能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古代文明的辉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及自豪感。除此,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入“你说我猜”游戏环节,在环节中教师也可加入,如教师说出字的意义,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字是什么,或者由学生说出一个字,其他学生猜一猜这个字代表的意义等。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趣味性,还能增强学生对汉字的认知和喜爱,感受汉字的魅力和先人的智慧。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布置相关作业或在家长手机上发送相关延伸知识资料,让学生在完成作业和课后巩固延伸过程中对我国文化遗产进行深入了解,不断培养学生提高自身的家国情怀素养。
三、组织多样学习活动,提高家国情怀培养效果
教师可以将课本知识与相关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对知识进行学习、对家国情怀进行了解,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家国情怀素养水平。①主题演讲活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阶段,教师可定期开展主题演讲活动,让学生在资料收集、演讲稿写作、演讲练习、正式演讲比赛等过程中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提高对家国情怀的认知。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内容学习后,教师可以设置抗战、全面小康等相关演讲主题,让学生进行自选。②传统文化交流会。教师可以举办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交流会,让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节日寓意等进行了解,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形成家国情怀。还可以举办以古诗词为主题的交流会,教师可引入目前较火的一档节日《中国诗词大会》,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交流,并组织学生进行诗词飞花令游戏等活动。这样不仅可提高学习的乐趣,还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民族自信与凝聚力。③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可带领学生参与公益服务活动,通过关爱孤寡老人、关爱特殊儿童的方式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优良品质,学会帮助他人,关心社会。或者在课时内容《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学习后,学校可与社区进行合作,让学生先制作与该课时主题相关的手抄报,并自己动手将手抄报张贴在社区公告栏,让更多的人了解烟酒和毒品的危害性。让学生也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贡献,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阶段,教师需要根据课本教材选择引入合适的家国情怀培养内容,并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运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手段,以及开展各类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学习平台,以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参考文献:
[1]卜永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如何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J].散文百家,2020(30):166.
[2]常启武.用家国情怀创新育人方式——访思政课教师王小翠[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9(5):4-5.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以往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放在课本知识的单一讲解上,忽略了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这种情况下容易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1]。为了改善此类情况,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懂得爱家庭爱国家,还需要教师能够对家国情怀素养加大关注,制定完善的培养策略,将该素养与课本知识相结合,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及相关学习活动中了解、理解和具备。
一、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家国情怀的培养力度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需要注重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对文化的信仰尊重,还需要加强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对亲情的珍视。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热爱与珍视,教师应贴合日常生活,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展开教学[2]。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少让父母为我操心》内容学习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生活录音,录音中是一些爸爸妈妈在抱怨孩子不听话,经常做出一些不懂事的行为。在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听过录音的想法,这些父母的对话,所描述孩子不听话不懂事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十分贴切,极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在交流互动中能够发现班级大部分学生的日常行为就是录音中一些爸爸妈妈口中的“不听话小孩”。之后教师就可以导入知识内容,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教学,通过课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到在学习、生活、饮食、出行等方面管好自己,能够为爸爸妈妈减轻负担,让爸爸妈妈少为自己操心。为了提高学生对本课时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增强学生对家庭及父母的热爱关心之情,教师可创设情境,以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进行知识情感的理解,部分学生充当“爸爸妈妈”,部分学生充当“孩子”,由教师模拟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表演。如“孩子”刚拉过肚子,却执意要吃冰淇淋;“爸爸妈妈”忙碌一天回到家,还要打扫“孩子”一天在家的“玩耍战场”;晚上十二点“孩子”还不愿意睡觉。在多个场景表演对话中,学生都能看到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影子,在角色互换体验中学生也能够了解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不易,以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错误,加以改正,并提高对父母的关爱之情。在课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回到家后,与父母体验一次角色互换,让“父母”当“孩子”,替父母穿一次衣服、洗一次袜子、收拾一次家务等,并向父母说一声“您辛苦了”。学生只有先学会爱小家,尊重和关爱父母及长辈,才能更好地爱社会,爱国家。
二、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促进学生理解家国情怀
教师可选择合适的课本知识内容,让学生以小组探究的方式先对知识内容进行了解思考,提高整体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这对于教师后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重要帮助。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美丽文字民族瑰宝》内容学习时,为考虑课堂上的有效交流,可将学生按座位分为不同小组,在课前布置预习问题,如我国有哪几种民族文字,我国汉字在古代是什么样的,选取几个汉字并了解其蕴含的意义等。预习任务布置后,小组通过阅读课本、查阅资料、询问家长等方式了解相关知识内容,并通过组内探究讨论的方式找寻问题的答案,以及获得一些新思路。在课前小组探究结束后,于课堂正式教学前教师可要求各小组进行学习汇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在汇报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我国文字,并通过听取其他小组的汇报获取更多的知识内容。之后由教师进行知识讲解,借助PPT课件,分别对丰富多样的文字、古老而优美的文字、意蕴隽永的文字三部分展开教学,让学生了解到我国汉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等不同民族的汉字,对汉字的起源、发展、特点等有初步认知。这了解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对我国汉字有深刻认知,还能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古代文明的辉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及自豪感。除此,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入“你说我猜”游戏环节,在环节中教师也可加入,如教师说出字的意义,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字是什么,或者由学生说出一个字,其他学生猜一猜这个字代表的意义等。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趣味性,还能增强学生对汉字的认知和喜爱,感受汉字的魅力和先人的智慧。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布置相关作业或在家长手机上发送相关延伸知识资料,让学生在完成作业和课后巩固延伸过程中对我国文化遗产进行深入了解,不断培养学生提高自身的家国情怀素养。
三、组织多样学习活动,提高家国情怀培养效果
教师可以将课本知识与相关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对知识进行学习、对家国情怀进行了解,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家国情怀素养水平。①主题演讲活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阶段,教师可定期开展主题演讲活动,让学生在资料收集、演讲稿写作、演讲练习、正式演讲比赛等过程中锻炼自身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提高对家国情怀的认知。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内容学习后,教师可以设置抗战、全面小康等相关演讲主题,让学生进行自选。②传统文化交流会。教师可以举办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交流会,让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节日寓意等进行了解,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形成家国情怀。还可以举办以古诗词为主题的交流会,教师可引入目前较火的一档节日《中国诗词大会》,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交流,并组织学生进行诗词飞花令游戏等活动。这样不仅可提高学习的乐趣,还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民族自信与凝聚力。③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可带领学生参与公益服务活动,通过关爱孤寡老人、关爱特殊儿童的方式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优良品质,学会帮助他人,关心社会。或者在课时内容《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学习后,学校可与社区进行合作,让学生先制作与该课时主题相关的手抄报,并自己动手将手抄报张贴在社区公告栏,让更多的人了解烟酒和毒品的危害性。让学生也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贡献,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阶段,教师需要根据课本教材选择引入合适的家国情怀培养内容,并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运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手段,以及开展各类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学习平台,以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参考文献:
[1]卜永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如何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J].散文百家,2020(30):166.
[2]常启武.用家国情怀创新育人方式——访思政课教师王小翠[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9(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