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学生应如何学习数学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pelesscp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以来,人们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强调领会教学大纲、驾驭教材较多,教师钻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学生思维活动较少。实践证明,忽视了“学”,“教”就失去了针对性。教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特别是初一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科目少、知识内容浅,并多以教师教为主,所需要的学习方法简单。而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学生认知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便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这也往往是初二阶段学生明显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因此,重视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这里仅对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及形式谈几点拙见: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两点:(1)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2)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听课方法的指导
  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1、“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时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要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2、“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
  3、“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做到:(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要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三、课后复习巩固及完成作业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四、小结或总结方法的指导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习总结。我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习总结的途径。要做到:(1)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来回忆、熟悉所学内容;(2)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3)做:在看和列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
  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综上所述,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初一年级是中学的起始阶段,抓好学法指导对今后的学习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班级精细化的管理,就是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荣誉感,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创建良好的班集体。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班级精细化管理。  【关键词】班级管理 精细化 探索与实践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乐园,是初始化的社会群体。搞好班集体建设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荣誉感,从而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能逐步培养学生自
期刊
小学阶段,中年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低年级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中年级的教学重点要逐步向加强阅读感悟转移。因此,三年级的教材不再有集中识字的内容,也就是说,重点转移了,但识字任务并没有减轻。课堂上,教师要把大量的时间用来指导学生读书、感悟、拓展。那么,在“重点转移”的过程中,在不压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字词教学的质量呢?通过学习与反思,我对今后的教学有如下的思考:    一、寻找关联,在整
期刊
文字不仅能记录广阔无边的事物,也能细腻地表达丰富微妙的心灵,还能通过由其组成的视觉语言,激发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万丈高楼平地起。”义务教育阶段的识字教学对学生的影响颇大。而初中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大不同就是由对文本的局部(即字、词、句)的认知逐渐到发展对篇、章的感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点——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好象被边缘化了。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一个过渡:小学是
期刊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过一个十分精辟的见解,他说:“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老师应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砌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这里所说的做,就是指运用,指练习。练习是小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一、练习的作用    1、练习有助于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知识是人长期实践经验的提炼、升华和概括,要将这种高度
期刊
语感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核心。语言感悟能力的获取与形成,离不开对文章的诵读、语言的理解和语境的体味。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根本途径,也是语文传统教学的精华。看来,转变教学观念、探寻新的教学目标势在必行。    一、课堂教学中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在语文学习中应把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一个人语言能力主要表现在语感上,正如吕叔湘所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期刊
读过鲁迅先生《故乡》一文的人都知道:小说的主题是痛恨黑暗的旧社会,号召人们积极创建新生活。文章篇幅长达12页,根据课程标准,要求3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我们边远贫困山区的中学生来说,限时难以顺利达标。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读懂小说,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精读从“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到结尾这一精彩片段,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是分以下两步进行的。    一、自由朗读,自学自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
期刊
就目前学生作文状况来说,却有些令人担忧。有的学生东扯葫芦西扯瓢,虽然写了几大篇,却不知他为何而写;有的同学记“流水帐”,记下来的东西毫无层次详略之分;有的却是“高度概括”,太过于短小精悍;至于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连篇之现象更是屡见不鲜。面对这一切,我们语文教师还能仅以“优、良、中、差”等次来对这些“道文不章”的东西作出粗浅的定论吗?长此以往,文将不文!  鉴于此,大家倒不如敞开胸怀,各抒己见。  谈
期刊
目前,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教师是关键,课堂是主渠道,学生是载体。为此,我校开展了“双活教学模式”的实验,“双活”指教师教得活、学生学得活。通过多年的实验,我校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双活”基本教学模式(即质疑激趣、设疑导学、分析归纳、反馈应用的教学模式)。    一、质疑激趣  质疑是思维的窗口
期刊
长期以来,作文是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也成了令学生望而生畏的事。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
期刊
一、在欢快的儿歌中,培养想象力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把欢快的儿歌运用于教学,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使课堂充满生机。如:《秋天》一课,上课时,老师运用多媒体欣赏了《春天在哪里》这首曲子,并让同学们试唱,随后展示了秋天的景象,让同学们把歌词中的“春天”改为“秋天”,其中一位同学这样唱道:“秋天在哪里呀,秋天在哪里,秋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这里有菊花呀,这里有落叶,还有那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