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破题新思路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ib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地为生,人地协调,持续发展”理念在地理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影响和制约着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思路。区域地理彰显着学科本质特点,而区域地理的命题思路非常吻合这一教育理念。“以地为生”涉及区域中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考查,“人地协调”涉及区域中农业、工业等人文活动的考查,“持续发展”则上升到资源、环境、生态等命题高度,考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例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1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2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图1 图2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2)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出论据。
  解析 (1)由攀枝花附近等高线图可知其位于河流谷地,冬季北部的山地能够阻挡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因而当地气温偏高;加上地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的过程中增温,所以1月份气温较高。(2)攀枝花是典型的钢铁工业城市,排放的废气较多;又由于地处谷地,地形封闭,加上下沉气流易形成逆温,使得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
  答案 (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2)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山高谷深,地形相对封闭,下沉气流空气稳定(易出现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因此空气质量可能不佳,不适宜度假。
  点拨 从试题立意看,第(1)问属于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考查,第(2)问属于区域发展中人文活动的考查,都遵守了区域地理命题的思路。从知识能力角度看,本题以我国某区域图为背景考查等高线、地势、气温的时空变化、天气特征和大气污染等方面的知识,能力方面则重点考查图幅分析、地理事象判断和地理规律原理应用能力。
  例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湖面海拔1134米,鱼类资源丰富。尼罗河鲈鱼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之一,属肉食性鱼,原产于尼罗河、刚果河等非洲河流中。20世纪50年代,尼罗河鲈鱼被引入维多利亚湖,并迅速繁殖。该湖的尼罗河鲈鱼经捕捞、加工后多销往欧洲,成为昂贵的美食。下图示意维多利亚湖的位置及周边水系。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3)分析尼罗河鲈鱼迅速繁殖对维多利亚湖鱼类资源及捕捞业的影响。
  (4)说明尼罗河鲈鱼的引进对维多利亚湖沿岸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解析 (1)维多利亚湖地处东非高原上的盆地地形,海拔较高,该湖只有北部通向尼罗河,尼罗河由南向北流,故维多利亚湖向北流入尼罗河,可知从维多利亚湖到尼罗河的地势是由高到低的,而且尼罗河上游的瀑布能阻挡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2)据材料可推出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鱼类众多,为体型大的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和丰富的饵料。(3)由材料可知尼罗河鲈鱼是体型较大的肉食性鱼,会使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冲击传统捕捞业,同时也会出现专门捕捞鲈鱼的捕捞业。(4)由材料可推出尼罗河鲈鱼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因此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迅速发展,能够扩大就业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答案 (1)维多利亚湖处于相对封闭的高原盆地(北部唯一出口通向尼罗河)中;湖泊海拔高,尼罗河上游多瀑布,阻挡了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2)维多利亚湖湖面广阔,为体型大的尼罗河鲈鱼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中鱼类为尼罗河鲈鱼提供充足的饵料。(3)尼罗河鲈鱼体型大,食量大,导致一些原有鱼类数量迅速减少甚至灭绝;(尼罗河鲈鱼体型大,捕捞技术和方法与当地传统不同)冲击传统捕捞业,同时出现专门捕捞尼罗河鲈鱼的捕捞业。(4)产量大、价格高,(国际市场需求量大)出口创汇;捕捞、加工、运输等产业随之兴起,扩大就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点拨 本题是典型的区域性综合试题,以维多利亚湖引进尼罗河鲈鱼为案例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形地势(第一问)和生态环境(第二问)以及区域地理环境中人文活动的变化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同时本题刻意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3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4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图3 图4
  (1)指出图4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2)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
  (3)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
  解析 (1)从图幅材料知P处地貌位于山前,河流流出山谷口处,呈扇形分布,可判断为冲积扇或洪积扇。从形成过程看,河流携带泥沙冲出山谷,地势变低,流量分散,速度减缓,因而大量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2)据材料知贺兰山位于银川平原西北部,一方面阻挡冬季冷空气南下和西部大沙漠的东侵,另一方面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增加降水。(3)从图幅材料可以看出该区域分为山区、山麓地带、平原地区和河湖水域四个部分,可以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不同的区域设置不同的农业类型。(4)枸杞特色产业带的区位优势分析可从自然、原料、市场等方面展开。
  答案 (1)冲积扇(洪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2)阻挡西北方寒冷气流,阻止沙漠东侵;东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增加降水补给。(3)山区发展林业,山麓发展畜牧业,平原发展种植业,河湖发展渔业。
  点拨 该试题以我国西部某区域为载体考查了地貌、地形地势等自然地理组成要素和区域农业类型分布、发展方向等人文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并着重考查了学生获取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描述和阐释地理事象的能力,很好得延续了区域地理命题思路。
其他文献
“匠人精神”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度成为热门词汇。殊不知这样的精神却是千古流传,经久不衰的。  不比莎翁,煅不出溢美辞藻。  维克多·雨果,一位距今两百年前的文学巨匠,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的作品不比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但他的《悲惨世界》却可以使任何时代的人感同身受。反思过去,放眼未来,《悲惨世界》中演员凄切的歌声再现了法国底层劳动人民被奴
期刊
解好图表题对整个政治试卷的得分至关重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如何把材料读懂读透,给同学们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实,解图表题是有章可循的。下面通过对两个高考题的剖析来寻找做题的方法。  注:“[ ]”表示五年累计数,“—”表示无数据(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纳要》)  (1)根据表1,概括“十一五”规划主要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期刊
地理简答题一直注重考查我们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讨论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等。其分值比重很高,而同学们也往往一直在凭感觉做这类题,结果常常是感觉不错,得分不多。究其原因,很多同学在审题时从未有过“咬文嚼字”的习惯。今天我们就通过三道例题的解答谈一谈审题中“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关于人类活动(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的“区位条件”这一类考题中,大概有以下几种问
期刊
荆楚大地的青年才俊——高二的同学们,金秋九月,带着高一的青涩与稚嫩,带着对未来的期许与好奇,你们踏入了高二的大门。在这里,你们可以看到还没撤去的刚刚毕业的学哥学姐们的大学录取光荣榜,感受到他们高中学习的紧张与充实,更能体会到明年那即将燃起的竞争的“硝烟”……因为,你们上高二了!因为,你们上承高三、下启高一!  高中是每个青年成长成人成才的关键时期,对那些要成为国家合格的建设者特别是想要成为国之栋梁
期刊
人们常说“万里挑一谓之英,千里挑一谓之雄,百里挑一谓之豪,十里挑一谓之杰。”在当今高考历史选择题“难”像万千的群雄逐鹿中,完全可以说:高考历史选择题错两道的是“英雄”;错四道的是“豪杰”,一道都不错的是“枭雄”。  想要选择题得分高,把握住基础是绝招,而应试技巧则是其重要的技术保证。那么,解答高考历史选择题有无技巧?回答是肯定的。选择题即客观性试题,存在客观性,即答案已经存在了,只是如何拿到手。只
期刊
文化创新试题呈现类型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其中主观题多以国内重大文化现象为时政背景,重在考查“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实践与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等。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在夯实具体知识的基础上,应从文化传播、继承、创新三个角度把握文化发展。  例1 “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然而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这表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 )  A. 正本清源,独树一帜 
期刊
一、气象、水文灾害的分布  例1 下面前3个图是“我国部分灾害分布”示意图,第四个图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读图,将下列自然灾害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相应空格内:  A. 洪水 B. 风暴潮 C. 干旱 D. 水土流失 E. 泥石流 F. 台风  (1)图示的各自然灾害中,在我国分布地区最广的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在图(四)中,地区I与地区III共有的自然灾害是 __
期刊
人类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对资源的利用,资源的持续培育和利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一旦超过了极限,就会出现资源问题。  一、淡水资源的短缺  例1 “绿水足迹”指产品(主要指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蒸腾的雨水资源量,对农作物而言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自然降水由农田蒸腾的量。“蓝水足迹”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地表与地下水的总量。“灰水足迹”指以现有水环境水质标准为基准,消纳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
期刊
选择题是当前各种考试中的重要题型之一,其知识容量大、答案简明、评分客观、信度高。就政治学科而言,选择题分数一般占总分的一半左右,而选择题解答的便捷更为同学们所偏爱。然而,在交卷或评讲时,常常见到一些同学捶胸顿足,连呼上当。那么,上当的原因何在呢?  一、不认真阅读题干材料,凭感觉做题  政治试题绝大部分都是以材料的形式出现,材料主要讲什么,必须读懂,阅读题干材料,找出中心思想,这是正确作出选择的前
期刊
请同学们先做下面几道题试一试:  1. — You’d better go and____________(把你的轿车洗洗).  — No, I’ll do it myself. (wash)  2. Such knowledge is still useful____________(当应用) to similar situations in other countries. (when)  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