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产业化发展中,电视节目为提高利润,片面追求高收视率、高市场份额,造成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屡禁不止。但《最强大脑》掀起了一股收视狂潮,它在时下火热的歌唱类真人秀节目之外开辟了一档以展示科学与脑力为主要内容的真人秀电视节目,给荧屏前的观众耳目一新之感。其可圈可点的背后,给电视真人秀节目制作带来了许多思考。文章试图从电视节目营销、制作、内容三方面阐述《最强大脑》的成功之处,给时下真人秀节目的创办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与借鉴。
关键词:真人秀电视节目;新媒体;品牌;电视节目制作;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1-0113-02
江苏卫视制作团队借鉴德国的电视节目《SuperBrain》模板,结合中国本土收视制作模式,成功制作了11期《最强大脑》真人秀节目。作为江苏卫视2014年的重推节目,不仅标榜着“国内首档科学真人秀”,更试图以完全回归平凡人的视角展现“中国最强大脑”。其节目形态和理念的创新,为后期节目制作销售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节目营销
一档既叫好又叫座的真人秀电视节目,前期离不开在市场的大力营销。有学者指出,当下真人秀节目逐渐演化为电视节目的主流形态,而真人秀的节目理念、电视元素和电视技巧广泛注入了其他的节目形态[1]。之前观众只有在广泛的有意或无意识地听说有某档节目后才会选择性观看,因此做好前期的宣传推广,使观众提前了解知晓节目,是栏目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1.借助新媒体实时宣传。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电视媒体受到莫大的冲击,与此同时,寻求多媒体的联合互动也成为电视节目策划的主要方向[2]。以手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极大改变了传统受众的收看习惯和培养了一批新的收视观众。如何让《最强大脑》使更多观众熟悉,避免出现宣传推广的空白地带?2013年年末至2014年年初,江苏卫视的宣传在其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客户端上全面实时进行,全面打响江苏卫视开年重头戏。距离节目正式开播有一个月之遥,江苏卫视就在其粉丝达420万的新浪微博上介绍将在2014开年之际隆重推出《最强大脑》,并引导粉丝关注“江苏卫视最强大脑”官方微博。每天由团队专业人员在微博上实时发布有关最强大脑的选手招募,拍摄花絮,节目预告,并与粉丝积极互动。另外,微信,客户端也是其对外营销的“最强”手段。江苏卫视全方位无死角地宣传推广,把节目的看点作为宣传切入点,吸引了不少观众的注意力。
2.加强台网互动。在这个泛媒体、泛娱乐、泛营销的时代,品牌传播主体不单是拥有此品牌的组织或个人[3]。《最强大脑》在节目开播前借助微博、微信,客户端进行营销宣传,使潜在试听观众得到了很多这档节目的资讯,也吸引了观众收视热情。由于节目组前期的“直言树木,不言森林”的饥渴式营销,《最强大脑》在让无数观众“不明觉厉”的同时,也产生了各种误读和好奇。面对质疑,栏目组积极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报刊,杂志等媒体上刊登这些质疑与误读,达到了良好的二次宣传效果。比如,方舟子质疑节目组找脑残选手当托儿来欺骗观众,节目组在官方微博微信上迅速以“欢迎方舟子亲自上台挑战”回应方舟子。另外,栏目组接受媒体专访,阐述选手上台之前接受背后科学团队的种种测试标准,引来大批媒体和门户网站的报道,借助新媒体,及时危机公关,既宣传了节目又维护了栏目的声誉,博得了观众的喝彩声。
3.高辨识度的节目宣传语。电视节目的宣传语如同产品的广告语一样,立足于节目定位的宣传口号是观众了解节目的有效途径之一,对节目品牌的树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确的节目宣传口号也有利于节目的长期发展。“非实力唱将,此地危险,非天籁歌喉,无立锥之地”这是《我是歌手》节目宣传语。“中国好声音,打动你我心”这是《中国好声音》节目宣传语。优秀节目的宣传语都是对节目内容的高度凝练,具有强烈的吸引性。《最强大脑》节目的宣传语——让科学流行起来,宣传语牢牢把握了节目内容的特点,言简意明,便于观众识记与传诵。除了贯穿于节目主线的“让科学流行起来”的宣传语,《最强大脑》推广团队在节目宣传片中的宣传语——“我不是歌手,也不唱最强音,我是你心中的最强大脑”,直接挑战《我是歌手》和《中国好声音》两档火热歌唱类真人秀节目,挑起观众一窥究竟的猎奇神经。
二、“内容为王”的电视节目制作
作为视听兼备的娱乐性媒介,电视本该是优质的科普平台。《最强大脑》宣称要“让科学流行起来”,在市场化的制作前提下,呆板的且与受众产生距离的科学类节目逐渐被淘汰,《最强大脑》适当加入娱乐元素,通过艺术性编排与加工,让节目更具有故事性、趣味性、观赏性。
1.“动静结合”的舞台道具
(1)高端大气的“活道具”。绚丽的灯光,合乎节奏的配乐是电视真人秀节目必不可少的舞台要素,而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的“最强道具”一向都是节目的亮点:第一期节目中,让密集恐惧症望而却步的“魔方墙”依然历历在目;第二期节目中,节目组又成功集结了101只斑点狗,萌呆了观众;第五期节目中,32对同卵双胞胎令人惊呼不可思议……“活道具”的出现不仅拉近了观众与表演者高智力表演的心理距离感,更增加了节目卖点。
(2)华丽有档次的“死道具”。无论是魔方墙、油画墙、激光隧道,还是长23米高3米的3D版《清明上河图》,虽然这些常规道具不像“活道具”那样难以寻找,但也并非那样难以掌握。“要保证每个魔方之间的间隔与每个小色块之间的间隔一致,而且还要保证整个魔方墙的承重,又要能随时从其中抽出任意的魔方进行检验”。道具师费家骏以魔方墙为例介绍,要将2500个魔方组成一面魔方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总之,《最强大脑》舞台上呈现的道具很新潮,很具有科技感,道具不拘泥于传统的制作、搭建,很多挑战性的设置需要结合最新的科技。比如,李玉娟在挑战人脸识别项目时,人脸的同步合成运用了华南理工大学的人脸合成专利技术。这些在节目准备阶段时需要反复论证的细节,都给《最强大脑》道具组出了不少难题。
2.激发选手脑力,“秀”出个性
魔方狂人贾立平、火眼金睛郑才千、中国雨人周玮、闪电速配王王峰……这些脑力神人最初通过节目组大海捞针式的搜寻:有的是根据媒体多年前报道,有的是直接派编导去全国各地而找到的,搜寻难度可见一斑。但真是这些大量充分的前期工作,才让观众看到了那些在我们身边存在却又被我们忽略的科学怪才。为了保证节目的科学性,节目组特别成立了一个非常高质量的中外专家顾问。选手在上台之前,需要回答一份由《最强大脑》科学顾问团队精心制作的长达17页的智力测试,根据测试结果,顾问组推荐选手相应的挑战项目。
真人秀节目成败的关键在于“秀”,节目组通过层层遴选,最大限度地激发选手“秀”的内容独特性。正因为加强了对选手上台条件的考核,观众才被选手的个性色彩所感染,增强对节目的喜爱与忠诚度。
3.娱乐与科学和谐相融
《最强大脑》持续火热到最终成为一个现象级节目,使可能会枯燥乏味的科学与娱乐达到完美的结合。李彦宏、章子怡、周杰伦、孟非、张柏芝以及韩国明星金秀等众多明星坐镇,使本来高端大气的科学真人秀节目变得十分接地气。明星们面对台上“不可思议”的脑力展现,一方面,他们和我们绝大多数观众的反应高度类似的,带着他们的疑虑和好奇,会帮助我们更好地从大众眼光去解释这些科学现象。另一方面,明星元素的偶像效应,也会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科学、爱上科学。娱乐化有助于消除观众对科学真人秀节目的刻板印象,符合年轻人崇尚娱乐的心理,从而扩大收视群体。
科学真人秀怎样“秀”,才能避免节目走进曲高和寡的窘境,如何让观众破除“科学枯燥”的刻板心理从而提升观众收视热情,《最强大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案。真人秀电视节目不必拘泥于节目内容与形式,在新媒体环境下,节目组要了解受众需求,不断创新节目表现方式。
三、人情味和品牌化的节目内容
在电视节目创意缺乏,一味追求收视率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下,电视节目内容制作很容易盲目跟风,出现节目样态严重同质化的问题[4]。如何规避节目制作的同质化倾向,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最强大脑》的成功给了我们许多有益借鉴。
1.节目内容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作为一档电视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从播出伊始就引发了诸多讨论。第三期《最强大脑》播出之后,患有智障但却具有数学天赋的周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连《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都称赞他是“奇迹”。江苏卫视之后也特地带周玮去做了脑力检测,并请语言专家帮助他。“中国雨人”周玮引爆了媒体关于电视收视与人文关怀的大讨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也对这种科学所展现的人文印象深刻:“科学精神最高境界,仍然是人文精神,对个体差异性的尊重,对不同人的尊重,对不同能力的尊重,哪怕在某些方面比很多人低很多,但是他会在某一方面有特殊的能力,这对社会有引领和带动的作用。[5]”
2.与频道定位一致的节目内容
原本只能在夹缝中生存的智力节目被推上了中国收视的主舞台。从《一站》《芝麻》,到《天才》《大脑》,智力节目火了,观众可以选择的此类型节目几乎全部来自江苏卫视团队,不得不说这是一盘很大很成功的棋。江苏卫视在栏目品牌战略上做出了骄人的业绩,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一站》《芝麻》《天才》对观众的试听习惯的徐徐渐进的培养,贸然推出《最强大脑》,势必会对观众产生较远的心理距离。
电视栏目的品牌化经营是个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工程。必须从整个栏目频道系统出发,注重频道的整体性,使栏目与栏目之间,节目与节目之间和谐统一,结合栏目目标受众的特点,充分挖掘受众的兴趣点来制造节目的看点,这样能更好地稳固受众,不易分流。
参考文献:
- 尹鸿,冉儒学,陆红.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 李艳丹.“汉字节目热对电视节目创新的启示——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及《汉字英雄》为例[J].新闻知识,2014(2).
- 张卓.融合媒体时代电视节目创新之路[J].新闻知识,2014(3).
- 唐云云.评《最强大脑》:引领电视人文时代[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3).
- 阙娜.新媒体环境下品牌传播新理念[J].青年记者,2014(1).
[责任编辑:传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