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辽宁产业出口竞争优势的构筑

来源 :国际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f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世使中国外贸迎来了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对于辽宁这个老工业基地而言,也许更多的是意味着挑战。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分析,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入世后,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而辽宁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等诸多原因形成了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体的重化工业生产结构,但这部分产业却恰恰是中国的比较劣势之所在。入世后这些产业必将受到较大的冲击,从而也将对辽宁进一步扩大出口带来不利的影响。由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中国未来发展中所具有的战略性地位和作用,从这些产业中全面退出转而进入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一思路并不可取。在这种形势下,辽宁如何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而带动出口增长,就成为辽宁今后经济发展所不能回避的紧迫问题。在与发达国家占优势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行不对称竞争的情况下,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相比,更能为辽宁的产业与外贸发展提供较为可行的理论依据,本文将尝试运用这一理论框架对入世后辽宁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竞争优势的构筑作一分析。
  
  一、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框架
  
  所谓竞争优势,是指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以较低的生产成本或与众不同的产品特性来获得最佳价格,从而最终在国际市场上确立自身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根据迈克尔·波特的观点,一国的产业竞争优势是由四大要素构成的:
  1.要素条件。波特将要素分为5类:人力资源、(自然)物质资源、资本资源、知识资源和基础设施。从产生机制和所起作用看,要素又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一般要素与专门要素。初级要素是一国先天拥有或不用太大代价就能得到的要素,如自然资源、非熟练劳动力及地理位置等;高级要素则是通过长期投资或培育才能创造出来的要素,如高质量人力资源、高技术等。一般要素是一些适应范围广泛的要素,如公路系统、熟练劳动力人才库等;专门要素则是专门领域的人才、特定领域的基础设施等,专门要素更有可能为持续的竞争优势提供基础,因此更稀缺、更难培育和得到。
  2.国内需求条件。国内需求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国内买主的结构和买主的性质决定的。具体来讲,它主要通过三方面进行:一是本国市场上有关产业的产品需求若大于国外市场,则拥有规模经济,有利于该国建立该产业的竞争优势;二是若本国市场消费者需求层次高,则老
  练、挑剔的消费者会对本国公司产生一种促进改进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等方面的压力,这样,就对相关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有利。三是如果本国需求具有前瞻性,那么为它服务的本国厂商也就相应地走在了世界其他厂商的前面,从而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有力的激励。
  3.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相互提供产品的产业之间,一种产业能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将带动另一种产业的效率和质量提高,特别是作为市场工业原料和生产设备的上游产业,能为下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品,上下游产业的企业之间还可以交流信息、交流创新思路。因此,各支持性和相关产业之间具有经常的紧密的协调与合作关系,也是构成一国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各国由于环境不同,采用的管理体制、目标和激励机制也不尽相同。适合国家环境、适合产业的竞争优势源泉的管理方式和激励机制能提高国家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理论的提出对于一国外贸和产业的发展至少有以下两点启示:1.决定一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优势地位的因素是多维的、动态的,即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地位是由要素条件、国内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而且不断创造的要素比静态的要素更能持久。2.人为的力量,如公司的战略与结构、经理才能、政府对高级要素的培育等,在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上这两点说明,发展中国家虽然总体上在资本、技术的要素禀赋中处于比较劣势,但如果其能够合理规划,充分发挥本国潜力,就不排除其在个别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可能性,至少从某种程度上能够增强该国产业的竞争力。
  
  二、辽宁产业出口竞争优势的构筑
  
  竞争优势理论虽然定位于国家层次,但其分析框架完全适用于对地区层次的分析。辽宁的本质特征在于其是“老”工业基地,即一方面,辽宁具有较完备的工业生产体系;另一方面,工业装备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总体上却处于落后状态。在这样一个基本背景下,辽宁应该以怎样的思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进而带动出口的增长?笔者将运用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框架就此进行探讨。
  1.要素条件。当前辽宁总的特征是:初级生产要素和一般生产要素条件较好,而高级生产要素和专门生产要素匮乏。
  辽宁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石油、煤、铁等矿产资源分布集中、质量良好,这为辽宁重化工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此外,辽宁劳动力资源丰富,截至2000年,其劳动力资源总量已达到3157万人。另外,辽宁的公路、融资等基础设施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也开始不断完善。这表明,辽宁的初级要素和一般要素已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但问题的关键是辽宁当前必须大力发展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当前制约辽宁产业竞争优势进一步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高级要素和专门要素的不足。1999年全省人口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只占从业人员的7%。据对于下岗职工的调查,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67.1%,无技术等级者占83.5%。显然劳动力素质难以适应化经济发展的需要。
  
  
  高级和专门生产要素并不是天然形成而是必须被主动创造出来的。这需要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等方面的共同努力。这包含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需要在人力资本上进行大量而持续的投资。政府投资于基础科学的研究,而企业和行业协会则应致力于应用研究,以克服政府本身因组织庞大,对市场需求反应不灵敏的弱点。而当前辽宁工业企业显然应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另一方面,辽宁工业企业应加强创新,大力采用资本节约型技术,以克服资本不足的不利局面。
  2.需求条件。国内和区域内需求市场是产业竞争优势的第二个关键要素。内需市场与国际市场的重要区别在于企业可以及早发现在国内市场中的客户需求,从而形成产业发展的动力,刺激企业改进与创新。从这个意义讲,尽管对外开放开拓了辽宁工业企业的视野,使其面临的市场扩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市场和省内市场的重要性也应相应地降低。恰恰相反的是,鉴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相对优势地位,辽宁更应该重视从内需市场中发掘潜力,在形成产业的竞争优势之后,再将该产业推向国际市场的竞争中。
  当前辽宁从内需市场构筑产业的竞争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按照细分市场的需求结构培育产业的竞争优势。在绝大多数产业中,市场需求又可以按照产业环节而被细分为各个子市场。比较大的产业环节通常较早受到注意,而企业对比较小、比较不吸引人的产业环节则往往会推迟其发展。如果辽宁能够根据自身的需求特点努力发展国际市场中其他厂商尚未进入的产业环节,就能够凭借在相关领域中丰富的竞争经验获得产业的竞争优势。如,辽宁的重型矿山机械工业就具备了这样的特点。第二,努力发展省内市场需求不断成长的产业。辽宁历史上形成了资源依赖型的产业结构,这一方面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同时也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在这种态势下,省内对新材料和新能源、高效节能和环保等产品的需求必将在今后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如果辽宁能够以这种不断扩大的需求为依托形成产业的规模经济,就同样能够获得产业的竞争优势。第三,促进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如,努力开拓本地跨国企业客户。这样,巩固这一类型客户群本身就意味着在国外市场中获得了忠实的顾客,而且通过其协助可以打开本地企业的海外知名度。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这种方式的重要性将日益提高。
  3.相关支持性产业。相关支持性产业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发挥产业的积聚效应。所谓产业积聚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专门制度和协会。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将产业的这种积聚效应概括为3个方面:第一,促进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第二,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共享;第三,有助于知识外溢。这3方面的效应将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辽宁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从中部到西部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城市经济群,这本身就是一种产业积聚,它将为辽宁产业获得竞争优势提供坚实的基础。为充分发挥辽宁产业群的积聚效应,关键是应促进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的合作关系。在这种合作关系中,上游产业的供应商应能够协助下游产业的企业认知新方法、新机会和新技术的应用;而下游产业的企业则提供上游产业新信息和市场视野,带动供应商自我创新。如意大利皮鞋制造产业就有制造商与皮革商定期晤
  面的制度。需要指出的是,在信息革命突飞猛进的今天,辽宁不仅要充分发挥传统的产业积聚效应,即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积聚效应,还要注意培育以技术开发型企业为轴心的产业积聚效应。为此,高新技术开发区应成为辽宁培育产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
  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产业的竞争优势最终是以企业为载体。辽宁是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最深的地区,国有企业比重大,管理落后。因此,对工业企业的结构与战略进行合理的规划实质是辽宁产业提高竞争优势的最艰巨的任务之一。我们认为,当前对辽宁工业企业结构与战略的调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按照国际规范改造企业治理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包括:股东会治理机制、董事会治理机制、监事会治理机制及经理激励与约束机制。这4种微观机制到位便可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经理人员之间均衡的利益机制和有效的权力制衡网络,这正是现代公司效率与活力的源泉。第二,根据不同的竞争态势,形成系统的企业经营战略。这包括国内防御战略、进入容纳战略、国外扩展战略。第三,加强工业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所谓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指企业通过获取和培植资源,从而形成竞争优势并得以保持的能力。为此,辽宁企业一方面要注重对核心能力的开发与培育,这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资源和协调能力、生产运作能力、战略管理能力和营销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核心能力的保护,从而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产。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辽宁产业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从而带动出口的扩大,关键是要形成产业本身的竞争优势。以上4个方面是辽宁产业构筑出口竞争优势的基本要素,除此之外,政府在提升产业竞争力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政府的职责应限定在创造提升生产力的良好环境(如确保强有力的竞争、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与培训),而不是替代市场、限制竞争。
  
  
其他文献
1999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247.04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22.0%,远高于机电产品17.2%和全部商品6.1%的增长水平。高技术产品出口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其占全部商品出口的比重由1991年的4.0%上升到1999年的12.7%。高技术产品出口的迅猛增长,为优化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保持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在成绩面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规模
  本文所指出口市场结构分析是指通过对辽宁出口产品销往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进行比较与归集,经过对市场结构的分析,发现辽宁出口市场结构与全国和部分沿海发达省市的异同点,以及辽宁的薄弱环节,以求今后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出口市场结构调整。    辽宁出口市场结构的特点    上表表明,目前辽宁出口市场的主要特点是出口集中在亚洲市场,尤其是日本市场所占比重偏大,产生了对亚洲尤其是日本市场的依赖。  20
制造自动化国际学术会议(ICMA97)于1997年4月27~30日在香港大学举行。会议由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承办,有来自25个国家的180位代表参加。主要议题是关于制造自动化技术的新进展与发展动向。会议主席由S.T.Tan担任。会议分特邀报告、分组报告和讨论进行。4个特邀报告分别是关于快速原形技术的发展趋势,制造资源优化模型,21世纪制造自动化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影响和尺寸加工容差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