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私企老板与职工的关系并非纯粹的雇佣或上下级关系,人情被当作一种有效的非正式的手段用于建立和促进双方关系。人情运作的目的,除了沟通感情、加强联系外,资源交换以获取物质性利益是其最主要的考量。另外在“做人情”过程中炫耀地位和面子的心理导致农村私企老板与职工人情频繁甚至泛化。人情如果运作不当可能会导致冲突,陷入“人情困境”,人们通常会考虑自身所付代价和权衡得失做出选择。
关键词:农村私企;关系;人情运作;人情困境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3-0154-03
改革开放后,长期被排除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之外的广大农村地区也加入到工业化的时代洪流中,以苏南地区“集体”性质的乡镇企业群落发展最具特色。20世纪90年代,农村乡镇集体经济开始衰落,以家户为单位的个体和私营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私企发展良好的地区,传统的家庭式生产方式(如家庭作坊、夫妻店等)已无法满足工业大规模发展的需要,密集型与技术型的劳动人才紧缺,除了招聘外来务工人员外,当地的大多青壮年农民成为工厂劳动的主力。他们通过学徒或参加各种培训活动,掌握生产所需的技术,然后被招聘进私营工厂开始了一种“离土不离乡”的“上班族”生活。
所调查的苏中Q村正是私企蓬勃发展的典型:该村地处江苏泰州市与盐城市交界处,所在乡镇被评为“中国不锈钢名镇”,目前该村已拥有各种加工生产各类不锈钢零件产品的私营企业几十家,形成了主打不锈钢加工特色的企业群和产业链。大量的私企吸收了该村80%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根据所从事的工种的技术程度与劳累程度,私企老板决定职工的薪资待遇及去留;根据对薪资和工作的满意程度,职工决定留下或辞职。这样看来,农村私企老板与职工的关系也无非是一种简单的雇佣关系。但是,我们却不能忽略一点:农村私营企业存在于“乡土社会”这个“讲人情,重脸面”的特殊场域中,它的运作无法像现代企业管理一样跳脱传统的人情关系法则。
中国人信奉“礼尚往来”的规则,一般的,农村私企老板在逢年过节会给职工送礼、请职工吃饭、加工资等;而职工在家中遇到各种紅白喜事时也会邀请私企老板吃饭等。“人情”的形态是多样的,既是一种社会情感,也是一种可以用于人际交换的资源,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私企老板与职工通过人情关系的往来,交换传递情感,以达到维持和巩固原有的雇佣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笔者通过对苏中地区Q村私企老板与职工之间人情往来的案例的描述,试分析私企老板与职工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理以及人情的运作对双方关系的作用与影响。
一、Q村私企老板与职工人情运作的实例
农村私企老板与职工除了日常的管理与被管理的正式关系外,人情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运作手段,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中被广为运用。笔者在此介绍Q村的近两年发生几个典型的例子,简单看一下农村私企老板与职工之间人情往来的情况。
(一)J厂聚餐
J厂是一家生产不锈钢紧固件的私营企业,老板朱某是Q村人。大学毕业后在扬州工作十几年,积累了一定的资本。2009年辞职回乡建立J厂,目前该厂拥有各类职工20多人,规模不大。2010年该厂经济效益不错,赢利近100万元,为了表示对职工的感谢,朱某在当地某饭店摆了好几桌宴席,请厂里的工人们一起聚一下。宴席上,朱某和妻子与职工们互相敬酒,你来我往,十分热闹。并且朱某在宴席上许诺:只要好好干,自己一定不会亏待大家。后来大家聊起家常,有谈论厂里的事,也有谈论自家的私事,孩子上学、结婚、工作等等,气氛非常融洽。
(二)王家“年终奖”
2011年对王某一家来说是一个“丰收年”。王某今年40岁,在Q村一家私企做车床工,技术熟练,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王某月收入达到3500元。王某的妻子李某也在这家厂子里上班,负责后勤保管,工作还算轻松,月收入1000元左右。去年,王某的儿子职校毕业后,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直在家待业,整天上网,游手好闲,夫妻俩为此操了不少心。最后王某还是拜托老板,让儿子在厂里学徒,只要能掌握一门手艺,工资老板看着给就行。经过三个月的学徒生活,王某的儿子终于出师了,老板觉得他表现还不错,就让他留下来成为一名正式工。年底的时候,厂子发福利,分东西:一人一箱皮蛋、10斤鱼,红包100元,仅王某一家就领了三份,老板在给他结算儿子工资时,学徒期间按照每月800元,正式工期间2000元,王某对于老板的大方十分满意,干劲更足了,决定下一年还在这家厂里工作。
(三)老板面子“够大”
李某是Q村一家私营厂子里的会计,跟老板张某关系不错。2011年国庆节,李某的儿子结婚,媳妇是附近另外一个村里的。按照当地风俗,在结婚的前一晚,新郎这边必须派车去迎娶新娘,正常迎娶车队一般在三辆以上,当天李家车队中最好的一辆车就是李某厂里老板的宝马私家车。为表示谢意,李某给老板张某发了婚庆邀请函。在婚礼宴席上,李某一家对张某非常尊敬,把张某安排在最重要的席位上,并向新娘一方的亲戚朋友介绍,张某慷慨地给新娘送了个1 000元的红包,李某觉得很开心,认为老板作为自己这方的朋友,在亲家面前给自己撑了场、赚足了脸面。张某也觉得很高兴,认为李某非常重视自己这个老板,自己的面子真不小。
(四)陈嫂跳槽
陈嫂的表侄女是Q村一家私企的老板娘,靠着亲戚关系陈嫂在厂子里谋得一份工作:给不锈钢零件“打眼”。陈嫂人很聪明,是干活的一把好手,性格方面直来直去,风风火火。按道理,陈嫂在亲戚家的厂里工作应该如鱼得水,可是陈嫂最后还是跳槽了。原因很简单,陈嫂在表侄女厂里工作,除了正常完成生产任务外,她还要在亲戚不在的时候帮忙照看厂里的一些情况,如监督其他职工工作等。乡里乡亲的,甚至还有一些熟人,管得太紧难免会与他人发生一些口角,倘若放任不管又会被老板说不尽心,夹在中间陈嫂实在难做人,工作很累并且工资福利与其他人也差不多,陈嫂周围的其他朋友都建议她辞职,认为在自家亲戚的厂里工作反而不讨好,而且还得罪人,凭她的手艺再找一份类似的工作不难。于是,在与丈夫商量后陈嫂最后找了个借口离开了表侄女的工厂,很快地她又找到一份新的工作。 诸如此类的事例在Q村的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私企老板与职工的关系摆脱不了人情的运作。在多种多样的人情往来背后,隐含了丰富、深刻的社会心理。
二、人情运作背后的心理分析
黄光国在《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划分为三种: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以及混合关系。情感性关系一般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满足个人情感需要;工具性关系指满足个人获取物质性目标的需要;混合性关系则包含了情感与工具两种人际关系特征,也是个人最容易用人情和面子影响他人的人际关系范畴。笔者认为农村私企老板与职工的关系是一种混合性关系,其雇佣关系本身属于工具性关系,但人情的夹杂却使原本单纯的关系变得复杂。在Q村私企老板与职工人情往来的过程中,笔者认为私企老板与职工的心理有几点共通之处:
(一)感情的表达
“人情”从其含义上来看,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个人在特殊生活情境下可能产生的情绪反应;第二层是个人用作交换的社会资源;第三层是中国社会人与人交往的一种社会规范。它首先具有传递情感、加强感情联络的功能,如表达祝贺、感谢、友爱、归属、认同、亲近等。私企老板与职工之间互送人情,一方面表示自己认同对方以及传达友好信号,另一方面维持和巩固双方的人际关系,加强情感的交流。
从上述Q村现实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私企老板与职工之间人情往来中的情感成分。在厂子经营良好的情况下,老板请职工聚餐、过节给职工发礼品等,显示出老板对职工的一种感谢之情。当职工儿子婚礼需要借车时,老板毫不犹豫地帮忙,显示出对职工的关心。职工邀请老板参加儿子婚礼表达自己对老板的敬意和尊重。陈嫂在老板不在厂里,协助管理厂子的行为显示出对亲人的友爱、关心之情。
(二)工具性的目的
农村私企老板与职工的关系最本质的是雇佣关系,因此工具性的目的是其人情往来最重要的目的。“人情”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手段,在维持老板与职工情感和关系的同时,主要还是为获取物质性的回报和利益。中国人的人情法则讲究“互惠原则”,一方送出人情的同时,会期待另一方给予“回报”,有“送”有“回”,这样彼此之间的交换关系才能长期地维持下去,若没有“回报”或“回报”低于预期,那么人情关系可能会终止。
职工给老板送人情的目的除了搞好与老板之间的关系,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老板更加重视自己,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报酬。在Q村,在私企老板与职工的人情互动关系中可以明显发现老板在互动过程中处于较为主动的位置,老板给职工送人情的情形较多,他们主要是基于这两个出发点:其一,激励职工,鼓舞士气。人情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激励方式,它的量多量少由老板根据需要决定,并且比较符合乡土社会的传统习惯。其二,笼络人心,留住人才。Q村是不锈钢产业集聚地,产业同质性较强,这也为职工频繁流动创造了机会。在劳动力较紧缺的Q村私企,“用工荒”是常有的现象,留住人才,留住人心就等于创造财富。
(三)社会地位与面子的彰显
有时“人情”除了表达情感与工具性目的之外,还是社会地位与面子的一种彰显,因此也叫“做人情”或“做面子”。戈夫曼的戏剧理论认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分为“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前台行为”是在混合性关系中我们为了让别人对自己产生特定的印象,而故意做给别人看的行为,也称“印象整饰”。
例3中私企老板张某先是借宝马车给会计李某,后来又出席其儿子的婚宴,并当着亲家的面给新娘1 000元大红包,让李某及其家属脸上很有光彩,感觉很有“面子”。张某作为李某的上级,他送人情的行为就是给李某“做面子”的一种方式,这让李某感到老板对自己的重视和关心,以后会更加努力工作来回报老板。同时张某作为资源的拥有者,他有能力给李某“做面子”,某种程度上也在众人面前炫耀了自己的权力和社会地位。这种行为在黄光国看来就是“中国人常玩的一种权力游戏”。
三、人情运作的困境与冲突
在农村私企老板与职工的关系中,人情的运作并不总是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案例,“陈嫂跳槽”的例子就是其中之一。作为资源的支配者,在“做人情”给别人时,他必须立刻付出一些代价,虽然预期别人会有回报,但却不知别人何时回报,回报之事遥遥无期,这时就会陷入“人情困境”。人情困境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其一,资源支配者付出的代价;其二,受者回报之预期;其三,关系网中其他人的回应。陈嫂最终做出跳槽的决定是三大因素综合的结果,笔者试对陈嫂的心理进行具体分析。
(一)“我”付出的代价过大
这里的“我”指处于社会持续互动交往关系中某种资源的支配者。“我”接受了对方的请托,就必然要付出某些资源和代价,且对方的要求越多,自己的损失约大,因此“送人情”时“我”必须经过理性计算后,充分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和代价。
陈嫂在表侄女的厂子里上班,除了正常完成工作外,还要受亲戚之托帮助管理其他职工,这种无法用物质形态衡量的帮忙也是人情的一种,从情理的角度来看陈嫂答应帮忙是很正常的,但由于管理分寸把握不到位,陈嫂得罪了其他的工友,受到同事的排斥,同时在亲戚面前也不讨好,处境十分尴尬,她付出的代价超过了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
(二)回报达不到预期
常言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互惠互利这是人情运作时互动双方的一点共识。可是,由于人情很难用客观的标准来加以衡量,处于混合性关系中的资源支配者对于“恩”之受者虽有回报预期,但对回报的时间、方式以及大小是难以估计的。一旦回报达不到预期,资源支配者很有可能停止继续送人情的行为。
陈嫂帮忙协助管理工厂,一方面是看在亲戚的情面上,有一定的情感成分在其中,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从身为老板娘的表侄女那里获得一定的物质回报。但结果却是让陈嫂失望的,工资待遇与他人的差别不大,老板给自己的回报远远低于预期,作为亲戚实在是太小气了。
(三)关系网中他人的影响
中国社会是关系取向的社会,社会关系网络对于个人来说非常重要。资源支配者在考虑是否要“送人情”给别人时,往往还会考虑这一行为对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
陈嫂协助管理的行为,在厂里其他职工看来是一种“越权”行为,属于“多管闲事”和“狐假虎威”,矛盾激化是必然的,这必然会影响陈嫂与他们的其他社会关系,毕竟他们生活在同一场域,彼此熟悉,公共领域的矛盾很可能转移至私人领域。
总而言之,资源支配者在面临人情困境时,往往会考虑自身必须付出的代价以及各种预期的得失,权衡轻重,以决定是否要“做人情”给对方。
四、小结与思考
人情作为一种社会资源与规范,在中国人的社会交往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乡村社会这一特殊环境中,私营企业的运作并非如国企、城市中的私企等按照严格的一套规章制度来办事,老板与职工的关系也并非纯粹的雇佣或上下级关系,人情被当做一种有效的非正式的手段用于建立和促进双方关系。
农村私企老板与职工人情往来,除了沟通感情、加强联系外,资源的交换以获取物质性利益的工具性目的是最主要的考量,同时“做人情”过程中炫耀地位和面子的心理导致农村私企老板与职工人情频繁甚至泛化。人情如果运作不当可能会导致冲突,陷入“人情困境”,最后人们通常会考虑自身所付代价和权衡得失作出选择。
参考文献:
[1]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J].社会学研究,2004,(5):48-57.
[2]黄光国.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屈勇.中国人人际交往中评价行为的选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0-74.
[4]李伟民.论人情——关于中国人社会交往的分析和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57-64.
[5]翟学伟.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J].社会学研究,1993,(4):74-83.
(責任编辑:鲁小萌)
关键词:农村私企;关系;人情运作;人情困境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3-0154-03
改革开放后,长期被排除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之外的广大农村地区也加入到工业化的时代洪流中,以苏南地区“集体”性质的乡镇企业群落发展最具特色。20世纪90年代,农村乡镇集体经济开始衰落,以家户为单位的个体和私营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私企发展良好的地区,传统的家庭式生产方式(如家庭作坊、夫妻店等)已无法满足工业大规模发展的需要,密集型与技术型的劳动人才紧缺,除了招聘外来务工人员外,当地的大多青壮年农民成为工厂劳动的主力。他们通过学徒或参加各种培训活动,掌握生产所需的技术,然后被招聘进私营工厂开始了一种“离土不离乡”的“上班族”生活。
所调查的苏中Q村正是私企蓬勃发展的典型:该村地处江苏泰州市与盐城市交界处,所在乡镇被评为“中国不锈钢名镇”,目前该村已拥有各种加工生产各类不锈钢零件产品的私营企业几十家,形成了主打不锈钢加工特色的企业群和产业链。大量的私企吸收了该村80%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根据所从事的工种的技术程度与劳累程度,私企老板决定职工的薪资待遇及去留;根据对薪资和工作的满意程度,职工决定留下或辞职。这样看来,农村私企老板与职工的关系也无非是一种简单的雇佣关系。但是,我们却不能忽略一点:农村私营企业存在于“乡土社会”这个“讲人情,重脸面”的特殊场域中,它的运作无法像现代企业管理一样跳脱传统的人情关系法则。
中国人信奉“礼尚往来”的规则,一般的,农村私企老板在逢年过节会给职工送礼、请职工吃饭、加工资等;而职工在家中遇到各种紅白喜事时也会邀请私企老板吃饭等。“人情”的形态是多样的,既是一种社会情感,也是一种可以用于人际交换的资源,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私企老板与职工通过人情关系的往来,交换传递情感,以达到维持和巩固原有的雇佣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笔者通过对苏中地区Q村私企老板与职工之间人情往来的案例的描述,试分析私企老板与职工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理以及人情的运作对双方关系的作用与影响。
一、Q村私企老板与职工人情运作的实例
农村私企老板与职工除了日常的管理与被管理的正式关系外,人情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运作手段,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中被广为运用。笔者在此介绍Q村的近两年发生几个典型的例子,简单看一下农村私企老板与职工之间人情往来的情况。
(一)J厂聚餐
J厂是一家生产不锈钢紧固件的私营企业,老板朱某是Q村人。大学毕业后在扬州工作十几年,积累了一定的资本。2009年辞职回乡建立J厂,目前该厂拥有各类职工20多人,规模不大。2010年该厂经济效益不错,赢利近100万元,为了表示对职工的感谢,朱某在当地某饭店摆了好几桌宴席,请厂里的工人们一起聚一下。宴席上,朱某和妻子与职工们互相敬酒,你来我往,十分热闹。并且朱某在宴席上许诺:只要好好干,自己一定不会亏待大家。后来大家聊起家常,有谈论厂里的事,也有谈论自家的私事,孩子上学、结婚、工作等等,气氛非常融洽。
(二)王家“年终奖”
2011年对王某一家来说是一个“丰收年”。王某今年40岁,在Q村一家私企做车床工,技术熟练,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王某月收入达到3500元。王某的妻子李某也在这家厂子里上班,负责后勤保管,工作还算轻松,月收入1000元左右。去年,王某的儿子职校毕业后,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一直在家待业,整天上网,游手好闲,夫妻俩为此操了不少心。最后王某还是拜托老板,让儿子在厂里学徒,只要能掌握一门手艺,工资老板看着给就行。经过三个月的学徒生活,王某的儿子终于出师了,老板觉得他表现还不错,就让他留下来成为一名正式工。年底的时候,厂子发福利,分东西:一人一箱皮蛋、10斤鱼,红包100元,仅王某一家就领了三份,老板在给他结算儿子工资时,学徒期间按照每月800元,正式工期间2000元,王某对于老板的大方十分满意,干劲更足了,决定下一年还在这家厂里工作。
(三)老板面子“够大”
李某是Q村一家私营厂子里的会计,跟老板张某关系不错。2011年国庆节,李某的儿子结婚,媳妇是附近另外一个村里的。按照当地风俗,在结婚的前一晚,新郎这边必须派车去迎娶新娘,正常迎娶车队一般在三辆以上,当天李家车队中最好的一辆车就是李某厂里老板的宝马私家车。为表示谢意,李某给老板张某发了婚庆邀请函。在婚礼宴席上,李某一家对张某非常尊敬,把张某安排在最重要的席位上,并向新娘一方的亲戚朋友介绍,张某慷慨地给新娘送了个1 000元的红包,李某觉得很开心,认为老板作为自己这方的朋友,在亲家面前给自己撑了场、赚足了脸面。张某也觉得很高兴,认为李某非常重视自己这个老板,自己的面子真不小。
(四)陈嫂跳槽
陈嫂的表侄女是Q村一家私企的老板娘,靠着亲戚关系陈嫂在厂子里谋得一份工作:给不锈钢零件“打眼”。陈嫂人很聪明,是干活的一把好手,性格方面直来直去,风风火火。按道理,陈嫂在亲戚家的厂里工作应该如鱼得水,可是陈嫂最后还是跳槽了。原因很简单,陈嫂在表侄女厂里工作,除了正常完成生产任务外,她还要在亲戚不在的时候帮忙照看厂里的一些情况,如监督其他职工工作等。乡里乡亲的,甚至还有一些熟人,管得太紧难免会与他人发生一些口角,倘若放任不管又会被老板说不尽心,夹在中间陈嫂实在难做人,工作很累并且工资福利与其他人也差不多,陈嫂周围的其他朋友都建议她辞职,认为在自家亲戚的厂里工作反而不讨好,而且还得罪人,凭她的手艺再找一份类似的工作不难。于是,在与丈夫商量后陈嫂最后找了个借口离开了表侄女的工厂,很快地她又找到一份新的工作。 诸如此类的事例在Q村的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私企老板与职工的关系摆脱不了人情的运作。在多种多样的人情往来背后,隐含了丰富、深刻的社会心理。
二、人情运作背后的心理分析
黄光国在《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划分为三种:情感性关系、工具性关系以及混合关系。情感性关系一般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满足个人情感需要;工具性关系指满足个人获取物质性目标的需要;混合性关系则包含了情感与工具两种人际关系特征,也是个人最容易用人情和面子影响他人的人际关系范畴。笔者认为农村私企老板与职工的关系是一种混合性关系,其雇佣关系本身属于工具性关系,但人情的夹杂却使原本单纯的关系变得复杂。在Q村私企老板与职工人情往来的过程中,笔者认为私企老板与职工的心理有几点共通之处:
(一)感情的表达
“人情”从其含义上来看,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个人在特殊生活情境下可能产生的情绪反应;第二层是个人用作交换的社会资源;第三层是中国社会人与人交往的一种社会规范。它首先具有传递情感、加强感情联络的功能,如表达祝贺、感谢、友爱、归属、认同、亲近等。私企老板与职工之间互送人情,一方面表示自己认同对方以及传达友好信号,另一方面维持和巩固双方的人际关系,加强情感的交流。
从上述Q村现实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私企老板与职工之间人情往来中的情感成分。在厂子经营良好的情况下,老板请职工聚餐、过节给职工发礼品等,显示出老板对职工的一种感谢之情。当职工儿子婚礼需要借车时,老板毫不犹豫地帮忙,显示出对职工的关心。职工邀请老板参加儿子婚礼表达自己对老板的敬意和尊重。陈嫂在老板不在厂里,协助管理厂子的行为显示出对亲人的友爱、关心之情。
(二)工具性的目的
农村私企老板与职工的关系最本质的是雇佣关系,因此工具性的目的是其人情往来最重要的目的。“人情”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手段,在维持老板与职工情感和关系的同时,主要还是为获取物质性的回报和利益。中国人的人情法则讲究“互惠原则”,一方送出人情的同时,会期待另一方给予“回报”,有“送”有“回”,这样彼此之间的交换关系才能长期地维持下去,若没有“回报”或“回报”低于预期,那么人情关系可能会终止。
职工给老板送人情的目的除了搞好与老板之间的关系,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老板更加重视自己,从而获取更多的经济报酬。在Q村,在私企老板与职工的人情互动关系中可以明显发现老板在互动过程中处于较为主动的位置,老板给职工送人情的情形较多,他们主要是基于这两个出发点:其一,激励职工,鼓舞士气。人情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激励方式,它的量多量少由老板根据需要决定,并且比较符合乡土社会的传统习惯。其二,笼络人心,留住人才。Q村是不锈钢产业集聚地,产业同质性较强,这也为职工频繁流动创造了机会。在劳动力较紧缺的Q村私企,“用工荒”是常有的现象,留住人才,留住人心就等于创造财富。
(三)社会地位与面子的彰显
有时“人情”除了表达情感与工具性目的之外,还是社会地位与面子的一种彰显,因此也叫“做人情”或“做面子”。戈夫曼的戏剧理论认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分为“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前台行为”是在混合性关系中我们为了让别人对自己产生特定的印象,而故意做给别人看的行为,也称“印象整饰”。
例3中私企老板张某先是借宝马车给会计李某,后来又出席其儿子的婚宴,并当着亲家的面给新娘1 000元大红包,让李某及其家属脸上很有光彩,感觉很有“面子”。张某作为李某的上级,他送人情的行为就是给李某“做面子”的一种方式,这让李某感到老板对自己的重视和关心,以后会更加努力工作来回报老板。同时张某作为资源的拥有者,他有能力给李某“做面子”,某种程度上也在众人面前炫耀了自己的权力和社会地位。这种行为在黄光国看来就是“中国人常玩的一种权力游戏”。
三、人情运作的困境与冲突
在农村私企老板与职工的关系中,人情的运作并不总是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案例,“陈嫂跳槽”的例子就是其中之一。作为资源的支配者,在“做人情”给别人时,他必须立刻付出一些代价,虽然预期别人会有回报,但却不知别人何时回报,回报之事遥遥无期,这时就会陷入“人情困境”。人情困境主要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其一,资源支配者付出的代价;其二,受者回报之预期;其三,关系网中其他人的回应。陈嫂最终做出跳槽的决定是三大因素综合的结果,笔者试对陈嫂的心理进行具体分析。
(一)“我”付出的代价过大
这里的“我”指处于社会持续互动交往关系中某种资源的支配者。“我”接受了对方的请托,就必然要付出某些资源和代价,且对方的要求越多,自己的损失约大,因此“送人情”时“我”必须经过理性计算后,充分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和代价。
陈嫂在表侄女的厂子里上班,除了正常完成工作外,还要受亲戚之托帮助管理其他职工,这种无法用物质形态衡量的帮忙也是人情的一种,从情理的角度来看陈嫂答应帮忙是很正常的,但由于管理分寸把握不到位,陈嫂得罪了其他的工友,受到同事的排斥,同时在亲戚面前也不讨好,处境十分尴尬,她付出的代价超过了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
(二)回报达不到预期
常言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互惠互利这是人情运作时互动双方的一点共识。可是,由于人情很难用客观的标准来加以衡量,处于混合性关系中的资源支配者对于“恩”之受者虽有回报预期,但对回报的时间、方式以及大小是难以估计的。一旦回报达不到预期,资源支配者很有可能停止继续送人情的行为。
陈嫂帮忙协助管理工厂,一方面是看在亲戚的情面上,有一定的情感成分在其中,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从身为老板娘的表侄女那里获得一定的物质回报。但结果却是让陈嫂失望的,工资待遇与他人的差别不大,老板给自己的回报远远低于预期,作为亲戚实在是太小气了。
(三)关系网中他人的影响
中国社会是关系取向的社会,社会关系网络对于个人来说非常重要。资源支配者在考虑是否要“送人情”给别人时,往往还会考虑这一行为对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
陈嫂协助管理的行为,在厂里其他职工看来是一种“越权”行为,属于“多管闲事”和“狐假虎威”,矛盾激化是必然的,这必然会影响陈嫂与他们的其他社会关系,毕竟他们生活在同一场域,彼此熟悉,公共领域的矛盾很可能转移至私人领域。
总而言之,资源支配者在面临人情困境时,往往会考虑自身必须付出的代价以及各种预期的得失,权衡轻重,以决定是否要“做人情”给对方。
四、小结与思考
人情作为一种社会资源与规范,在中国人的社会交往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乡村社会这一特殊环境中,私营企业的运作并非如国企、城市中的私企等按照严格的一套规章制度来办事,老板与职工的关系也并非纯粹的雇佣或上下级关系,人情被当做一种有效的非正式的手段用于建立和促进双方关系。
农村私企老板与职工人情往来,除了沟通感情、加强联系外,资源的交换以获取物质性利益的工具性目的是最主要的考量,同时“做人情”过程中炫耀地位和面子的心理导致农村私企老板与职工人情频繁甚至泛化。人情如果运作不当可能会导致冲突,陷入“人情困境”,最后人们通常会考虑自身所付代价和权衡得失作出选择。
参考文献:
[1]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J].社会学研究,2004,(5):48-57.
[2]黄光国.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屈勇.中国人人际交往中评价行为的选择[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0-74.
[4]李伟民.论人情——关于中国人社会交往的分析和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57-64.
[5]翟学伟.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J].社会学研究,1993,(4):74-83.
(責任编辑:鲁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