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当今世界,文化背后所附带的经济价值及其所带来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重要。打造广西特产的国际形象有助于提升广西知名度,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乃至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特产翻译中除却传达原文含义,译者还应将特产所独有的当地特色尽可能还原,使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有着比较相近的感受,提高读者接受度从而达到推广特产文化的目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语言功能上的对等,注重有效信息的传达,对特产翻译实践有着指导性意义。
二、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及翻译学家尤金·奈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他多年从事《圣经》翻译实践而逐渐形成的翻译思想。功能对等理论的最终形成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1964年,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首次提出“形式对等”(formal correspond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而动态对等是以“对等效应原则”为基础。在1969年与塔伯(Charles Taber)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奈达指出动态对等“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贴切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 后为进一步发展该理论,避免人们的误解,奈达在1986年与瓦德(De Waard)合著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中将“动态对等”修正为“功能对等”,即目的语读者应该能够以源语读者理解原文的方式来理解译文,突出了翻译的交际功能。功能对等理论对向来受到忽视的读者反应予以重视,而特产翻译的目的也是使读者接受产品。
三、功能对等理论在特产文化翻译中的应用
米粉文化介绍通常以陈述事实、介绍制作工艺、传递背后的故事等为主,语言通俗易懂,翻译主要涉及信息传递和语言结构上的转换。特产翻译研究是为了将广西文化推广到国际舞台,提高接受者对广西特产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进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译者应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习惯,而这与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读者反应不谋而合。“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笔者就广西三大米粉(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南宁老友粉)在百科上的介绍,选取部分内容从词汇、句法、篇章三个方面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特产翻译中的应用。
1.词汇层面
例1:卤水的用料和做法不同,米粉的风味也不同。
译文:The ingredients and procedures of making the Lou source (a poaching or braising liquid for meat) are different,so the flavor of rice noodles is different.
例1中“鹵水”是菜品调味料,如果直接译成化学术语“brine”,读者是无法理解用来提取化工原料的水竟会放入米粉中。为确保英语的译入词与中文的原词一样准确,使读者正确理解桂林米粉的配方,笔者采取释义法,处理成“Lou source”(a poaching or braising liquid for meat)。在粤语中“卤”的读音即“Lou”,维基百科英文版中“卤味”一词即采取音译法,保留粤语发音“Lou Mei”;source 指明这是一种调料,其次再进一步加注卤水通常用于肉类熬制。
例2:但是正宗的桂林米粉是先不放汤,在吃完米粉后盛一碗汤慢慢享用。
译文:But the original style of eating Guilin rice noodles is to have the rice noodles without soup.You can enjoy the soup after eating up the noodles.
例2:语言简洁,且是中文常见的无主语句,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不作语义上的增补和语态上的转化便不足以将原文信息准确传达给读者。 “of eating Guilin rice noodles”对应前半句进行语义上的补充,看似重复提到桂林米粉两次,但其实增加了可读性,使读者明白此句指吃米粉的正确方式。对中文无主语句进行翻译时可采用增添主语、使用被动语态、使用形式主语“it”等方法英译。在后半句的翻译中,笔者增添了隐含主语“you”,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原文含义。
2.句法层面
例3:地道的柳州螺蛳粉都会带着一股浓浓的奇葩的“臭”味,这股“臭”味来源于螺蛳粉里的酸笋。
译文:The local Liuzhou river snail rice noodle has a strong smell,which comes from the sour bamboo shoot in the river snail soup.
首先从词汇层面上看,“臭”一词没有直译成“stinky:发出恶臭的”是为了避免读者一看到它就对螺蛳粉失去兴趣。笔者从读者角度出发,选用“smell”因其既可指不好闻,也可指好闻的气味,较易于读者接受。从句法层面上看,中文多分句用逗号衔接,英文多从句用关联词衔接。笔者采用异化法,把中文的两个小短句按照英文表达习惯用主从复合句衔接。
例4:它是新鲜笋经工艺发酵后酸化而成的,其味道让许多人“退避三舍”。
译文:Many people turn away from the smell after fresh bamboo shoots are fermented by process and then soaked in water for a few days. 为反映出原文的联想价值,笔者对词汇、句法进行了调整。“酸化” 如直译成化学术语“acidize”,极有可能使读者对制酸笋的手段产生误解。当形式上的直译令人费解时,译者可做出适当的改变。笔者即用意译法解释酸化。“退避三舍” 出自典故《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比喻不与人相争,显然无法直译其本义。此处指有些人无法接受酸笋的味道而导致不愿意尝试螺蛳粉。笔者用“turn away from”来表达此意。句法层面上,英语思维通常先说结果再说原因,而汉语思维则相反。所以笔者先翻译句子后半部分 “Many people…”以保证较自然的英语对等结构。
3.语篇层面
例5: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位老翁每天都光顾周记茶馆喝茶,有几天因感冒没有去,周记老板十分挂念,便将精制面条佐以爆香的蒜末、豆豉、辣椒、酸笋、牛肉末、胡椒粉等煮成热面条一碗,送与这位老友吃。热辣酸香的面顿时使老翁食欲大增,他发了一身大汗,感冒也好了。事后老翁感激不尽,书赠“老友常临”的牌匾送给周老板。
译文:In the 1930s,an old man drank tea at the Zhouji Tea house every day.Absent for a few days after catching a very bad cold,the concerned teahouse owner,Mr.Zhou cooked a simple bowl of noodles with garlic,fermented beans,chili sauce,sour bamboo shoots,beef and peppers,then sent it over to this old friend.The hot and sour smell increased the old man’s appetite and the spicy,sour mixture caused him to "sweat out" the cold.He made a quick recovery.Grateful for the owner’s kindness,the old man sent Mr.Zhou a plaque read “Old friends should pay frequent visits to each other”.
从语篇层面上看,为保证该段有关老友粉传说形式上的衔接和语义上的连贯,译者必须十分了解中英文在语言结构、思维上的差异,以尽可能贴近原文风格和内容的形式传递信息。
中文多动词,而英文句中只有一个谓语动词。笔者将例句几处动词转换成形容词、分词、介词等以符合英文表达习惯。例如:感冒——catching a cold;没有去——absent;挂念——concerned;佐以——with。英文标点符号中没有顿号,段落中所有顿号处理成逗号,也是为了使译文符合读者的文化习惯。中文多隐性衔接,而英文多显性衔接。为保证语篇的连贯性,笔者将“送与这位老友”中隐含的事件先后顺序用 “then”體现出来。“老友常临”属中文常见的四字格,英文中很难找到对应译文。此处笔者采用意译法,放弃形式,传达内容。
四、结语
本文研究功能对等理论在特产翻译中的应用,是希望广西特产外宣受到重视,吸引更多学者投入广西特产文化研究,也借此希望能助力特产文化保护。虽然功能对等理论对特产翻译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在实际翻译中,由于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等差异,完全对等是无法实现的。这就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深谙两种语言文化进行转换时该如何达到最自然的对等,从而推广广西特产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Involved in Bible Translation[M].Leiden:Brill,1964.
[2]Nida,Eugene A.& Jan De Waard.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Bible Translating[M].Nashville:Thomas Nelson,1986.
[3]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王 华.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标准对翻译实践的指导[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7).
[6]黄远鹏.再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功能对等”[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4).
[7]张雪芳.从动态对等到功能对等——奈达对等翻译观简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刊),2008(11).
[8]杨司桂.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9]吕 朦.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再认识[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1).
[10]周先红.功能对等理论在英汉习语翻译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2).
[11]赵丹丹.浅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J].文学教育,2011(3).
[12]冉红雨.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对英汉翻译的指导意义[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13]李翠翠.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J].北方文学(下半月刊),2011(7).
[14]莎日娜.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运用于广告翻译的可行性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