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弱势群体包含三种类型,我国城镇弱势群体子女面临“上不起学或上不了好学校问题、学校生活中的身心健康问题、就业问题等问题,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必须联合起来,从法律、政策上根本解决,兼顾教育公平与效率,综合治理,既治标又治本。
关键词:弱势群体;高等教育
弱势群体子女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长期以来,无论是他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存在不少问题,需要社会给予特别关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弱势群体的种类增多了,人数增加了,弱势群体子女的健康成长问题已经关系到我国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开展的同时,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在新的《义务教育法》实施之后,我国城镇有哪些弱势群体子女?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弱”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通过高等教育使弱势群体子女真正由弱变强?本文从城镇弱势群体子女的类型出发,分析弱势群体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城镇弱势群体子女高等教育问题的建议。
一、关于弱势群体子女的界定
弱势群体在西方又叫脆弱群体,是指那些由于某种身体缺陷、心理障碍和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人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所长何平认为目前我国的弱势群体主要是指下岗职工、“体制外”的人、进城民工和较早退体的“体制内”人员。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城镇弱势群体应该包含三种类型:一是我国因病、残、孤、寡、老而致贫积弱的自在性弱势群体;二是我国因下岗失业、“体制外”无业,“体制内”早退而致贫积弱的体制变革性弱势群体;三是我国因进城农民工收入低而致贫积弱的社会结构性弱势群体。虽然长期以来,因病、残、孤、寡、老致贫积弱的弱势群体因为特征比较明显而一直受到国家、社会的高度重视,他们以及他们的子女的受教育权利的保障得到很多关注,但不容置疑的是,他们仍然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仍然是弱势群体;因为社会经济转型、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岗失业、“体制外”无业,“体制内”早退而致贫积弱的体制变革性弱势群体则因为其带来的社会问题非常突出而在近几年得到更多的关注,他们也是我国城镇中人数众多、影响很大、被剥夺感强烈、容易触发社会问题的弱势群体;而对于进城农民工收入低而致贫积弱的社会结构性弱势群体来说,他们往往因为更多地因为经济原因,自身教育不足,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则更加突出,在我国已经产生了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是越来越突显。
二、城镇弱势群体子女高等教育的“弱”表现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子女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弱”主要表现在“上不起学或上不了好学校问题、学校生活中的身心健康问题、就业问题等。
(一)上不起大学与上不了合适的学校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上大学对有些阶层,尤其是弱势群体而言,入学即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弱势群体子女往往因为经济原因,在好不容易读完了九年义务教育后,再也无力承担高等教育的学费,上不起大学成为弱势群体普遍的现象。最极端的,是“大学录取通知书成为催命符”,为严防此类现象, 教育部要求发放录取通知书时必须同时寄送《国家助学贷款指南》等材料。其次,是即使贷款、举全家之力终于可以上学了,但因为经济原因,很多弱势群体子女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根本不敢填报那些比较好找工作、竞争激烈的专业和学校,只能将省钱当作第一需要来选择学校和专业。弱势群体子女要么很早就因为知道无法承担高等教育高昂的学费而却步,要么即使考上了也上不起而辍学,要么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热门的学校和专业,总之,弱势群体子女在高招门前多番辗转,上不起大学与上不了合适的学校成为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道门槛。
(二)学校生活中的身心健康问题。大学生活中,弱势群体子女往往因为经济拮据、需要勤工俭学,没有经费和时间好好吃饭、穿衣、与同学师生交往,加之我国高校往往设在中型以上城市,周边环境和同学的影响,弱势群体子女在大学的生活往往苍白无彩、孤独封闭、形影相吊。这些外在的原因还会导致深层次的心理健康问题。城镇弱势群体子女较之完全从农村走出来的同学,因为有更多机会见识更好的生活条件,却总是近在眼前而不能得到,在心理上更加敏感,也更加脆弱。我们很容易看出来经济上的困难和身体上的羸弱,也可以及时采取救助措施,但心理上的问题往往更严重,更难以治愈,近年来大学生自杀越来越多的现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往往跟他们家庭的照料、父母的沟通是分不开的,如果上一代是出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那么是无法保证得到很好的身心照顾的。是否能圆满完成学业,保证身心健康发展是弱势群体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二道门槛。
(三)就业问题。城镇弱势群体子女大学毕业后,因为家庭背景、社会不良风气等的影响,学校、社会不够重视,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的情况下,其就业现状和前景都不容乐观。上一代是弱势群体,社会资源匮乏;如果找不到大公司,在大城市就业,好像就没有前途的等社会不良风气不断侵蚀;学校简单粗线条的毕业生管理体制,社会上缺乏满足需要的正规职业介绍,加上城镇弱势群体子女自身可能由于自卑或者急功近利、自我定位要么过低、要么过高,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成为城镇弱势群体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三道门槛。
三、解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的途径
在存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不平等的情况下,教育能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高等教育更是缺少社会资源、家庭背景、一无所长的弱势群体子女所能够寄予希望的渠道,它能够显著地帮助弱势者摆脱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减少社会性的不公平。因此,增加弱势群体子女高等教育机会、增强弱势群体子女高等教育能力、扩大弱势群体子女高等教育成绩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国家政府主导,从法律上根本解决。弱势群体子女高等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一种全社会问题,因此必须由能够宏观调控全社会资源的政府来从根本上解决,主要是完善和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定相关政策。这些法律、法规及政策中,既要有招生、大学教育方面的,也要有就业方面的,让弱势群体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既无经济门槛,也无发展障碍。 近年来,我国高度关注帮扶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出现了一些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如对于残疾人, 2011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确定“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总目标之一就是“完善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依法保障残疾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权利”。我国现有的《残疾人教育条例》颁布近20年,它的修订工作已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教育部正在组织开展修订案的起草工作。”未来残疾人的教育不仅局限于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要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延伸,让更多的残疾学生有机会走进高等学校——不仅走入特殊教育高等学校的大门,更要走进普通教育学校受教育的大门。具体制度设计包括普通学校不得无理由拒绝残疾人入学;提高残疾人随班就读的质量保障体系,对随班就读给予资源支持;扩大残疾人接受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的机会,高等学校应扩大残疾人招生专业,对残疾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适当降低对残疾人身体条件的约束等。①
一些地区政府也开始采取切实的政策或行为。 如从2012年起,江西将初高中毕业后未继续升学的残疾人家庭子女参加“两后生”劳动预备制培训的范围由农村家庭扩大到城乡家庭,进一步扩大受益范围,对符合规定的给予每人1600元培训补贴,并且对其中的农村学员和城市低保家庭学员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助。②在对残疾人子女教育方面,江西省继续将残疾人家庭子女列入“全省城乡困难家庭子女免费入读技工院校资助政策”的实施范围,每人资助两年,每学年补助学费2000元,同时可与其他学员同等享受国家助学金补助政策,按规定给予每人每年1500元助学金补助。
(二)兼顾教育公平与效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提高弱势群体支付能力既要依靠公平的增进,又要依靠效率的提高。高等教育收费只要存在,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就会出现。而我国目前不大可能实现免费高等教育,因此在寻找使弱势群体子女高等教育由弱变强的途径时,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问题。首先,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各个高校在招生时,要抛弃经济基础、城乡差别、家庭背景等条件,根据考生的学习成绩、发展潜力来录取;其次,各个高校师生密切关注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做好大学生活的全程辅导,健全助学贷款机制,帮助学生圆满完成学业;再次,高校、政府和社会要联合建立全方位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体系,落实每一位毕业生的去向,把每一位学生负责到底。
(三)综合治理,既要治标又要治本。弱势群体子女高等教育问题决不是一个单纯、个别的问题,在执行相关政策和措施时,必须进行综合治理,既治标又治本。既要使现有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更加完善,在全社会保障弱势群体子女无障碍接受高等教育,还要促使社区、高校对弱势群体本身进行再教育,帮助他们教育好子女,杜绝其后代或者更多的人跌入城镇弱势群体中,对于前面提到的三种类型的弱势群体,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去做工作,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帮助,加大社会福利保障,让他们认识到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和重要性,让他们乐意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总之,政府、社会、高校、家庭联合,解决弱势群体子女高等教育问题,尽量做到让弱势群体子女有学可上,上满意学,读满意书,学有所用。
[注释]
①残疾孩子享受职业教育是一种奢望?,检察日报,2012-02-02
②记者秦海峰,大江网讯,江西:残疾人家庭子女读技工院校每学年补助学费2000元,2012-03-28
[参考文献]
[1]冯继 谈高校扩招后弱势群体子女之就学与就业,《科技咨询导报》,2007(18)
[2]明庆华 论教育中弱势群体子女受歧视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3(5)
[3]彭薇 城镇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1)
[4]余新 论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消费与教育公平,《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
[5]张远新、何先光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权益保障长效机制的构建,《云南社会科学》2007(6)
关键词:弱势群体;高等教育
弱势群体子女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长期以来,无论是他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存在不少问题,需要社会给予特别关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弱势群体的种类增多了,人数增加了,弱势群体子女的健康成长问题已经关系到我国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开展的同时,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在新的《义务教育法》实施之后,我国城镇有哪些弱势群体子女?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弱”体现在哪些方面?怎样通过高等教育使弱势群体子女真正由弱变强?本文从城镇弱势群体子女的类型出发,分析弱势群体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城镇弱势群体子女高等教育问题的建议。
一、关于弱势群体子女的界定
弱势群体在西方又叫脆弱群体,是指那些由于某种身体缺陷、心理障碍和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人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所长何平认为目前我国的弱势群体主要是指下岗职工、“体制外”的人、进城民工和较早退体的“体制内”人员。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城镇弱势群体应该包含三种类型:一是我国因病、残、孤、寡、老而致贫积弱的自在性弱势群体;二是我国因下岗失业、“体制外”无业,“体制内”早退而致贫积弱的体制变革性弱势群体;三是我国因进城农民工收入低而致贫积弱的社会结构性弱势群体。虽然长期以来,因病、残、孤、寡、老致贫积弱的弱势群体因为特征比较明显而一直受到国家、社会的高度重视,他们以及他们的子女的受教育权利的保障得到很多关注,但不容置疑的是,他们仍然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仍然是弱势群体;因为社会经济转型、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岗失业、“体制外”无业,“体制内”早退而致贫积弱的体制变革性弱势群体则因为其带来的社会问题非常突出而在近几年得到更多的关注,他们也是我国城镇中人数众多、影响很大、被剥夺感强烈、容易触发社会问题的弱势群体;而对于进城农民工收入低而致贫积弱的社会结构性弱势群体来说,他们往往因为更多地因为经济原因,自身教育不足,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则更加突出,在我国已经产生了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是越来越突显。
二、城镇弱势群体子女高等教育的“弱”表现
我国城镇弱势群体子女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弱”主要表现在“上不起学或上不了好学校问题、学校生活中的身心健康问题、就业问题等。
(一)上不起大学与上不了合适的学校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上大学对有些阶层,尤其是弱势群体而言,入学即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弱势群体子女往往因为经济原因,在好不容易读完了九年义务教育后,再也无力承担高等教育的学费,上不起大学成为弱势群体普遍的现象。最极端的,是“大学录取通知书成为催命符”,为严防此类现象, 教育部要求发放录取通知书时必须同时寄送《国家助学贷款指南》等材料。其次,是即使贷款、举全家之力终于可以上学了,但因为经济原因,很多弱势群体子女在选择学校的时候根本不敢填报那些比较好找工作、竞争激烈的专业和学校,只能将省钱当作第一需要来选择学校和专业。弱势群体子女要么很早就因为知道无法承担高等教育高昂的学费而却步,要么即使考上了也上不起而辍学,要么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热门的学校和专业,总之,弱势群体子女在高招门前多番辗转,上不起大学与上不了合适的学校成为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道门槛。
(二)学校生活中的身心健康问题。大学生活中,弱势群体子女往往因为经济拮据、需要勤工俭学,没有经费和时间好好吃饭、穿衣、与同学师生交往,加之我国高校往往设在中型以上城市,周边环境和同学的影响,弱势群体子女在大学的生活往往苍白无彩、孤独封闭、形影相吊。这些外在的原因还会导致深层次的心理健康问题。城镇弱势群体子女较之完全从农村走出来的同学,因为有更多机会见识更好的生活条件,却总是近在眼前而不能得到,在心理上更加敏感,也更加脆弱。我们很容易看出来经济上的困难和身体上的羸弱,也可以及时采取救助措施,但心理上的问题往往更严重,更难以治愈,近年来大学生自杀越来越多的现象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往往跟他们家庭的照料、父母的沟通是分不开的,如果上一代是出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那么是无法保证得到很好的身心照顾的。是否能圆满完成学业,保证身心健康发展是弱势群体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二道门槛。
(三)就业问题。城镇弱势群体子女大学毕业后,因为家庭背景、社会不良风气等的影响,学校、社会不够重视,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的情况下,其就业现状和前景都不容乐观。上一代是弱势群体,社会资源匮乏;如果找不到大公司,在大城市就业,好像就没有前途的等社会不良风气不断侵蚀;学校简单粗线条的毕业生管理体制,社会上缺乏满足需要的正规职业介绍,加上城镇弱势群体子女自身可能由于自卑或者急功近利、自我定位要么过低、要么过高,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成为城镇弱势群体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三道门槛。
三、解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的途径
在存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不平等的情况下,教育能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高等教育更是缺少社会资源、家庭背景、一无所长的弱势群体子女所能够寄予希望的渠道,它能够显著地帮助弱势者摆脱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减少社会性的不公平。因此,增加弱势群体子女高等教育机会、增强弱势群体子女高等教育能力、扩大弱势群体子女高等教育成绩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国家政府主导,从法律上根本解决。弱势群体子女高等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一种全社会问题,因此必须由能够宏观调控全社会资源的政府来从根本上解决,主要是完善和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定相关政策。这些法律、法规及政策中,既要有招生、大学教育方面的,也要有就业方面的,让弱势群体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既无经济门槛,也无发展障碍。 近年来,我国高度关注帮扶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出现了一些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如对于残疾人, 2011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确定“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总目标之一就是“完善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依法保障残疾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权利”。我国现有的《残疾人教育条例》颁布近20年,它的修订工作已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教育部正在组织开展修订案的起草工作。”未来残疾人的教育不仅局限于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要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延伸,让更多的残疾学生有机会走进高等学校——不仅走入特殊教育高等学校的大门,更要走进普通教育学校受教育的大门。具体制度设计包括普通学校不得无理由拒绝残疾人入学;提高残疾人随班就读的质量保障体系,对随班就读给予资源支持;扩大残疾人接受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的机会,高等学校应扩大残疾人招生专业,对残疾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适当降低对残疾人身体条件的约束等。①
一些地区政府也开始采取切实的政策或行为。 如从2012年起,江西将初高中毕业后未继续升学的残疾人家庭子女参加“两后生”劳动预备制培训的范围由农村家庭扩大到城乡家庭,进一步扩大受益范围,对符合规定的给予每人1600元培训补贴,并且对其中的农村学员和城市低保家庭学员给予一定的生活费补助。②在对残疾人子女教育方面,江西省继续将残疾人家庭子女列入“全省城乡困难家庭子女免费入读技工院校资助政策”的实施范围,每人资助两年,每学年补助学费2000元,同时可与其他学员同等享受国家助学金补助政策,按规定给予每人每年1500元助学金补助。
(二)兼顾教育公平与效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提高弱势群体支付能力既要依靠公平的增进,又要依靠效率的提高。高等教育收费只要存在,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就会出现。而我国目前不大可能实现免费高等教育,因此在寻找使弱势群体子女高等教育由弱变强的途径时,必须兼顾公平与效率问题。首先,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各个高校在招生时,要抛弃经济基础、城乡差别、家庭背景等条件,根据考生的学习成绩、发展潜力来录取;其次,各个高校师生密切关注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做好大学生活的全程辅导,健全助学贷款机制,帮助学生圆满完成学业;再次,高校、政府和社会要联合建立全方位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体系,落实每一位毕业生的去向,把每一位学生负责到底。
(三)综合治理,既要治标又要治本。弱势群体子女高等教育问题决不是一个单纯、个别的问题,在执行相关政策和措施时,必须进行综合治理,既治标又治本。既要使现有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更加完善,在全社会保障弱势群体子女无障碍接受高等教育,还要促使社区、高校对弱势群体本身进行再教育,帮助他们教育好子女,杜绝其后代或者更多的人跌入城镇弱势群体中,对于前面提到的三种类型的弱势群体,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去做工作,提供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帮助,加大社会福利保障,让他们认识到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和重要性,让他们乐意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总之,政府、社会、高校、家庭联合,解决弱势群体子女高等教育问题,尽量做到让弱势群体子女有学可上,上满意学,读满意书,学有所用。
[注释]
①残疾孩子享受职业教育是一种奢望?,检察日报,2012-02-02
②记者秦海峰,大江网讯,江西:残疾人家庭子女读技工院校每学年补助学费2000元,2012-03-28
[参考文献]
[1]冯继 谈高校扩招后弱势群体子女之就学与就业,《科技咨询导报》,2007(18)
[2]明庆华 论教育中弱势群体子女受歧视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3(5)
[3]彭薇 城镇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1)
[4]余新 论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消费与教育公平,《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
[5]张远新、何先光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权益保障长效机制的构建,《云南社会科学》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