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津分析》是集中全球近万名经济学家的智慧,融汇英国牛津分析专家的思想成就,是许多国家总统和总理每晨必读的特别资料。本栏目内容由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论坛部提供。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主题:
中国面临缺水和水污染的威胁
意义:
缺水是中国在自然资源领域面临的最大威胁。水资源与能源不同,不能依靠进口来填补国内的短缺。缺水和水污染对农业、工业和国民福利都构成了威胁。
分析:
尽管水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中国的水资源状况却在恶化:
1950年以来,中国的湖泊面积缩小了15%,而湿地面积缩小了四分之一以上。
在此期间,中国的用水量增加了4~5倍,而人均用水量翻了一番以上。
2000~2004年间,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减少了13%,人均水资源量则由2194立方米降至1856立方米,降幅超过15%。
到上世纪90年代末,每年因缺水造成生产损失,约为2000亿元人民币(按当前汇率计算约合249亿美元)。全国660个主要城市中,约有400个城市存在缺水问题,其中三分之一严重缺水。
需求增长。1979年中国进行经济改革以来,用水需求的增长极为迅猛。主要原因包括:
人口变化;
农业生产增长;
工业化推进。
中国的用水量居世界第一,供水量居世界第五位。相比之下,中国的人均供水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中国大力加强节水工作,提高用水效率,但用水量仍在不断上升。除非采取有力措施,当前的缺水局面将继续恶化。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的用水供求缺口将达320亿立方米,到2030年将达500亿立方米。
供给受限。在需求膨胀的同时,三个供给面因素加剧了缺水难题:
1.资源消耗。在中国北部,许多河流趋于枯竭,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北方主要河流黄河常常断流。淮河有时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北方的地下水资源耗竭问题非常严重。由于地下水枯竭,大批水井干涸,为了取水,人们只能打更深的新井。水利部指出,要制止地下水的过度使用,就会加剧缺水局面。
2.浪费。中国生产单位GDP的耗水量是韩国的6倍、日本的10倍。在城市的水浪费总量中,有五分之一是水管滴水造成的。据估算,由于基础设施的不足和定价机制的欠缺,灌溉用水有一半左右被浪费了,或没有得到有效使用。灌溉效率的小幅度提高,就能为中国节省大量水资源。
3.定价。1985年之前,中国的水是免费使用的,因此无论是农民、工业企业还是城镇居民,都缺乏节水的动力。过去20年间,中国缓慢地提高了水价,但目前中国的水价仍比一些人均水资源量高得多的国家低70%~80%。北京的居民用水价格为全国之最,但也不到人均收入的2%,而世行建议的水平则是5%。
农业用水。农业仍然是中国的第一用水大户,2004年占用水总量的三分之二,而工业和居民用水所占的份额分别为22%和12%。
中国北方的缺水对农业的威胁最大。北方占中国可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由于城市和工业的不断扩张,而南方的粮食产量又接近极限,因此未来的农业增长主要依靠北方。
北方困境。中国北方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南方的25%、以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0%。北方以不到全国总量15%的水资源供养着全国45%的人口。北方的黄河、海河和淮河三大河流,只占全国总水量的8%以下,却需要满足迅速增长的用水需求:
4.6亿居民的用水需求,其中包括众多城市居民;
华北平原的灌溉用水需求,华北平原是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的一半,玉米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庞大工业部门的用水需求,其中包括钢铁、化工、石化和食品加工等用水量很大的行业。
在北部地区,工农业争水的问题非常严重。
工程选择。从全国层面上看,除了加强节水、提高用水效率、以及实施更合理的定价制度之外,政府的一个政策重点就是大规模的调水工程,即把长江水引入中国北部。这项工程的运河正在修建中,一期工程将于2010年完工,而完成整个工程至少需要40年。预计整个工程成本将大大超过最初估算的5000亿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相关的环境成本以及约40万人口的迁居成本。
污染问题。大范围的环境退化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一半以上的大型湖泊受到了严重污染;
只有38%的河水可以饮用;
只有20%的人口能够获得无污染的饮用水;
近四分之一人口的日常饮用水受到了污染。
政府指出,农村地区有3亿人的日常饮用水受到了污染,占农村总人口的40%。污染物包括氟化物、盐、甚至是砷。水污染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健康。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是水污染的重要来源。
在11月的松花江污染事故后,政府加强了对工业污染的监管。不过,国家环保总局仍然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结论:
为经济提供充足的生产用水、以及为城乡居民提供充足、洁净的生活用水,是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的用水需求必然会造成矛盾,对此进行协调是中央政府承担的一项艰巨任务。
主题:
中国面临缺水和水污染的威胁
意义:
缺水是中国在自然资源领域面临的最大威胁。水资源与能源不同,不能依靠进口来填补国内的短缺。缺水和水污染对农业、工业和国民福利都构成了威胁。
分析:
尽管水资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中国的水资源状况却在恶化:
1950年以来,中国的湖泊面积缩小了15%,而湿地面积缩小了四分之一以上。
在此期间,中国的用水量增加了4~5倍,而人均用水量翻了一番以上。
2000~2004年间,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减少了13%,人均水资源量则由2194立方米降至1856立方米,降幅超过15%。
到上世纪90年代末,每年因缺水造成生产损失,约为2000亿元人民币(按当前汇率计算约合249亿美元)。全国660个主要城市中,约有400个城市存在缺水问题,其中三分之一严重缺水。
需求增长。1979年中国进行经济改革以来,用水需求的增长极为迅猛。主要原因包括:
人口变化;
农业生产增长;
工业化推进。
中国的用水量居世界第一,供水量居世界第五位。相比之下,中国的人均供水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中国大力加强节水工作,提高用水效率,但用水量仍在不断上升。除非采取有力措施,当前的缺水局面将继续恶化。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的用水供求缺口将达320亿立方米,到2030年将达500亿立方米。
供给受限。在需求膨胀的同时,三个供给面因素加剧了缺水难题:
1.资源消耗。在中国北部,许多河流趋于枯竭,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北方主要河流黄河常常断流。淮河有时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北方的地下水资源耗竭问题非常严重。由于地下水枯竭,大批水井干涸,为了取水,人们只能打更深的新井。水利部指出,要制止地下水的过度使用,就会加剧缺水局面。
2.浪费。中国生产单位GDP的耗水量是韩国的6倍、日本的10倍。在城市的水浪费总量中,有五分之一是水管滴水造成的。据估算,由于基础设施的不足和定价机制的欠缺,灌溉用水有一半左右被浪费了,或没有得到有效使用。灌溉效率的小幅度提高,就能为中国节省大量水资源。
3.定价。1985年之前,中国的水是免费使用的,因此无论是农民、工业企业还是城镇居民,都缺乏节水的动力。过去20年间,中国缓慢地提高了水价,但目前中国的水价仍比一些人均水资源量高得多的国家低70%~80%。北京的居民用水价格为全国之最,但也不到人均收入的2%,而世行建议的水平则是5%。
农业用水。农业仍然是中国的第一用水大户,2004年占用水总量的三分之二,而工业和居民用水所占的份额分别为22%和12%。
中国北方的缺水对农业的威胁最大。北方占中国可耕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由于城市和工业的不断扩张,而南方的粮食产量又接近极限,因此未来的农业增长主要依靠北方。
北方困境。中国北方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南方的25%、以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0%。北方以不到全国总量15%的水资源供养着全国45%的人口。北方的黄河、海河和淮河三大河流,只占全国总水量的8%以下,却需要满足迅速增长的用水需求:
4.6亿居民的用水需求,其中包括众多城市居民;
华北平原的灌溉用水需求,华北平原是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的一半,玉米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庞大工业部门的用水需求,其中包括钢铁、化工、石化和食品加工等用水量很大的行业。
在北部地区,工农业争水的问题非常严重。
工程选择。从全国层面上看,除了加强节水、提高用水效率、以及实施更合理的定价制度之外,政府的一个政策重点就是大规模的调水工程,即把长江水引入中国北部。这项工程的运河正在修建中,一期工程将于2010年完工,而完成整个工程至少需要40年。预计整个工程成本将大大超过最初估算的5000亿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相关的环境成本以及约40万人口的迁居成本。
污染问题。大范围的环境退化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一半以上的大型湖泊受到了严重污染;
只有38%的河水可以饮用;
只有20%的人口能够获得无污染的饮用水;
近四分之一人口的日常饮用水受到了污染。
政府指出,农村地区有3亿人的日常饮用水受到了污染,占农村总人口的40%。污染物包括氟化物、盐、甚至是砷。水污染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健康。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是水污染的重要来源。
在11月的松花江污染事故后,政府加强了对工业污染的监管。不过,国家环保总局仍然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结论:
为经济提供充足的生产用水、以及为城乡居民提供充足、洁净的生活用水,是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的用水需求必然会造成矛盾,对此进行协调是中央政府承担的一项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