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的医生技术很好,也能让病人感受到他的好;有的医生技术很好,却让病人感觉不到他的好;有的医生技术很差,也让病人知道他真的很差;还有的医生技术很差,却让病人感到他很好。在我眼里,医生大概可以分为以上几类。大家当然希望所有的医生都是第一类,但就中国当前的医疗环境来说,遇到前两种医生都算是幸运的了。那么,应该怎样找到靠谱的医生呢?
医生的口碑对病人的选择影响很大,无论在什么时代,总有很多医生是靠病人口口相传成为名医的,在互联网时代也产生了不少网络名医。现在很多医院把患者满意度作为考核医生的指标,但我要泼冷水的是,患者的口碑和医生的医疗水平也许相关度并不是那么大。
要了解一个医生,即使是一个科室的同事,也需要共事很久才能有个大概判断;而患者和医生接触的时间非常有限,很多时候只是门诊短短数分钟,住院也大多几天到数月,而且医学的专业性很强,在医患关系紧张的环境下,患者的态度也会影响医生的决策。圆滑一点的医生会顺着患者的要求而不是遵照医疗原则来治疗,口碑反而更好。因而,患者很难理性判断一个医生医术的好坏,在大多数医学专业里,用口碑来衡量医生是不可靠的,患者口碑值得参考的是医生的态度。
也有人说,通过医院里的熟人打听医生会比较可靠。当然,同事的口碑肯定比患者的口碑要靠谱一些,但除非是同一个科室或相关专业的同事,否则参考意义也不大。比如我在医学界工作这么多年,对自己外科系统的医生会比较了解,但你问我内科哪个医生比较好,我真的说不上来。此外还要记住,找熟人看病有好处也有坏处,但“看病托熟人”的习惯在中国还非常流行,难以改变。
中国医生是以职称来划分等级的,职称的评定主要和工作年限、科研及论文发表情况有关。一般来说,职称高代表工作年限高,经验丰富,但有些博士读书时很少从事临床工作,工作后很快就直接考到高级职称,把主任医师职称拿到了,但临床经验却很欠缺。
医生这个职业是很注重经验的,至少要在临床摸爬滚打多年才能把该见的病都见了,很少有人能在实验室里摸索成为名医。相反有些医生喜欢临床工作但不善做科研,拿不到课题也发不了文章,职称就停留在主治医生这个级别,但业务能力却很强。所以我个人觉得相对于职称,医生工作的年资更重要。
那么应该找什么年资的医生比较好呢?在主治以上的医生里,我个人认为工作10~25年左右的医生比较合适。这个年龄段的医生完成了基础训练,技术已经成熟,而且一直身处临床一线,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体力和精力还相对比较旺盛,临床决策也会相对勇敢一些。而且他们还处于攀爬阶段,和同事存在一定的竞争,知识更新和技术提升的动力也更大一些。
但病人看病总喜欢找老医生,觉得医生越老经验越丰富,但老医生很少上临床一线,思路容易闭塞,手感变得生疏,精力和体力也不如年轻人。而且老医生大多已经到了职业目标的终点,处于医生链条的顶端,没有技术提升和知识更新的动力,很多人只求退休前不出大事保住现状就好。
实际上,经验一旦饱和之后也不是越多越好,好的经验让人勇往直前,坏的经验却让人裹足不前。对医生来说,好的经验远不如坏的经验来得刻骨铭心,曾经的失误会让他们在决策中畏手畏脚,结果让病人多做很多不该做的检查、不该做的治疗。尤其是在手术决策的时候,老医生的畏缩心理可能让病人失去唯一的机会。
医学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大一部分疾病的诊断不是百分之百明确;同时,治疗方案也可能会有多个选择,靠谱的医生会告诉你有哪些可能性和他最倾向的诊断,也会告诉你各个治疗方案的利弊,同时给出他认为最合适的方案。
如果能够比较不同医生的诊断正确率、医疗差错、事故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再手术比例,当然可以对医生的水平做出比较可靠的判断,而现实中,病人是很难有这些判断依据的。而且,医学发展到今天,很多情况下诊断和治疗不再是单兵作战,而需要多个医生甚至多个科室共同协作完成,所以病人首先要考虑的,还是要找到靠谱的医院,毕竟优秀的医生多集中在好的医院里。
医生的口碑对病人的选择影响很大,无论在什么时代,总有很多医生是靠病人口口相传成为名医的,在互联网时代也产生了不少网络名医。现在很多医院把患者满意度作为考核医生的指标,但我要泼冷水的是,患者的口碑和医生的医疗水平也许相关度并不是那么大。
要了解一个医生,即使是一个科室的同事,也需要共事很久才能有个大概判断;而患者和医生接触的时间非常有限,很多时候只是门诊短短数分钟,住院也大多几天到数月,而且医学的专业性很强,在医患关系紧张的环境下,患者的态度也会影响医生的决策。圆滑一点的医生会顺着患者的要求而不是遵照医疗原则来治疗,口碑反而更好。因而,患者很难理性判断一个医生医术的好坏,在大多数医学专业里,用口碑来衡量医生是不可靠的,患者口碑值得参考的是医生的态度。
也有人说,通过医院里的熟人打听医生会比较可靠。当然,同事的口碑肯定比患者的口碑要靠谱一些,但除非是同一个科室或相关专业的同事,否则参考意义也不大。比如我在医学界工作这么多年,对自己外科系统的医生会比较了解,但你问我内科哪个医生比较好,我真的说不上来。此外还要记住,找熟人看病有好处也有坏处,但“看病托熟人”的习惯在中国还非常流行,难以改变。
中国医生是以职称来划分等级的,职称的评定主要和工作年限、科研及论文发表情况有关。一般来说,职称高代表工作年限高,经验丰富,但有些博士读书时很少从事临床工作,工作后很快就直接考到高级职称,把主任医师职称拿到了,但临床经验却很欠缺。
医生这个职业是很注重经验的,至少要在临床摸爬滚打多年才能把该见的病都见了,很少有人能在实验室里摸索成为名医。相反有些医生喜欢临床工作但不善做科研,拿不到课题也发不了文章,职称就停留在主治医生这个级别,但业务能力却很强。所以我个人觉得相对于职称,医生工作的年资更重要。
那么应该找什么年资的医生比较好呢?在主治以上的医生里,我个人认为工作10~25年左右的医生比较合适。这个年龄段的医生完成了基础训练,技术已经成熟,而且一直身处临床一线,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体力和精力还相对比较旺盛,临床决策也会相对勇敢一些。而且他们还处于攀爬阶段,和同事存在一定的竞争,知识更新和技术提升的动力也更大一些。
但病人看病总喜欢找老医生,觉得医生越老经验越丰富,但老医生很少上临床一线,思路容易闭塞,手感变得生疏,精力和体力也不如年轻人。而且老医生大多已经到了职业目标的终点,处于医生链条的顶端,没有技术提升和知识更新的动力,很多人只求退休前不出大事保住现状就好。
实际上,经验一旦饱和之后也不是越多越好,好的经验让人勇往直前,坏的经验却让人裹足不前。对医生来说,好的经验远不如坏的经验来得刻骨铭心,曾经的失误会让他们在决策中畏手畏脚,结果让病人多做很多不该做的检查、不该做的治疗。尤其是在手术决策的时候,老医生的畏缩心理可能让病人失去唯一的机会。
医学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大一部分疾病的诊断不是百分之百明确;同时,治疗方案也可能会有多个选择,靠谱的医生会告诉你有哪些可能性和他最倾向的诊断,也会告诉你各个治疗方案的利弊,同时给出他认为最合适的方案。
如果能够比较不同医生的诊断正确率、医疗差错、事故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再手术比例,当然可以对医生的水平做出比较可靠的判断,而现实中,病人是很难有这些判断依据的。而且,医学发展到今天,很多情况下诊断和治疗不再是单兵作战,而需要多个医生甚至多个科室共同协作完成,所以病人首先要考虑的,还是要找到靠谱的医院,毕竟优秀的医生多集中在好的医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