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探究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个个独立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作为学生实验探究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思维能力,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要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既有趣又真正有所收获,教师必须认真思索如何创设探究情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创设课堂探究情境,激活学生的兴奋细胞,使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处于积极状态,从而达到愉快学习的效果。
在“探究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这一教学环节中,有的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资料,或者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把现象直接告诉学生。学生没有经过积极思考,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死气沉沉。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分发一条蚯蚓,鼓励同学们说:“请大家自己设计一些小实验,探究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看谁最聪明,能够得出别人不知道的结论。”同学们一听,立刻来了兴致,他们把蚯蚓放在解剖盘中,按照自己的方式研究起来。一个同学对着蚯蚓拍手,叫喊,蚯蚓没有任何反应。可是,当他用铅笔敲击解剖盘的边缘时,蚯蚓开始翻滚身体,表现出焦躁不安的情景。于是这个同学发言说:“蚯蚓没有听觉,但喜欢安静的环境。”另一个同学用铅笔、不同颜色的纸在蚯蚓的前面来回远近、左右向不同的方向晃动,发现蚯蚓没有任何反应;然后,他把蚯蚓放在一个黑暗的纸盒中,用聚光的小手电筒照射,发现蚯蚓做出明显的躲避光线反射,从而得出结论:蚯蚓没有视觉,但体表有感光细胞,可以感受光线的强弱。有的同学分别把蚯蚓放在硬纸板上和玻璃板上,比较它们在哪个平面上爬得更快。还有的学生更是别出心裁,用文具盒、硬纸板搭了一个45度的斜坡,把蚯蚓放在斜坡上,观察蚯蚓向哪个方向爬等等。
在讲授“根对水分的吸收”时,笔者布置了家庭观察实验,把萝卜条分别浸泡在浓盐水和清水中,第二天观察现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学生明白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笔者再让同学们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用盐腌黄瓜,黄瓜缩小变软,把发蔫的菜浸在清水中,菜会硬挺。把知识灵活地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同样一个实验,有的同学用马铃薯块代替了萝卜条,现象一样。但有的同学经过观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放在盐水中的马铃薯块为什么会变成深蓝色?”其实这又联系到了另一个知识点,通过探索,实验,观察,同学们知道了原来盐中有碘,马铃薯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碘会变蓝。观察能力的培养能引导学生通过对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细微变化的观察,探索事物客观规律的活动,获得新知识,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次探究过程中,每个探究小组的同学都齐心协力,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动脑动手,充分发挥自主思维能力,努力解决问题。不同组的学生做同样的实验,有时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他们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分析过程,查找原因。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注重探究的过程,重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学们通过这次探究活动,拓展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了创新意识,培养了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通过各种途径优化教学过程,体现教师的智慧和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更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唯此,学生的学习方式才会逐步多样化,才会让勤于动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思维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旋律,才会使学生学得更轻松,觉得生物课更有趣。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才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蓝坊镇初级中学)
要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既有趣又真正有所收获,教师必须认真思索如何创设探究情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巧妙创设课堂探究情境,激活学生的兴奋细胞,使学生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处于积极状态,从而达到愉快学习的效果。
在“探究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这一教学环节中,有的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资料,或者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把现象直接告诉学生。学生没有经过积极思考,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死气沉沉。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分发一条蚯蚓,鼓励同学们说:“请大家自己设计一些小实验,探究蚯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看谁最聪明,能够得出别人不知道的结论。”同学们一听,立刻来了兴致,他们把蚯蚓放在解剖盘中,按照自己的方式研究起来。一个同学对着蚯蚓拍手,叫喊,蚯蚓没有任何反应。可是,当他用铅笔敲击解剖盘的边缘时,蚯蚓开始翻滚身体,表现出焦躁不安的情景。于是这个同学发言说:“蚯蚓没有听觉,但喜欢安静的环境。”另一个同学用铅笔、不同颜色的纸在蚯蚓的前面来回远近、左右向不同的方向晃动,发现蚯蚓没有任何反应;然后,他把蚯蚓放在一个黑暗的纸盒中,用聚光的小手电筒照射,发现蚯蚓做出明显的躲避光线反射,从而得出结论:蚯蚓没有视觉,但体表有感光细胞,可以感受光线的强弱。有的同学分别把蚯蚓放在硬纸板上和玻璃板上,比较它们在哪个平面上爬得更快。还有的学生更是别出心裁,用文具盒、硬纸板搭了一个45度的斜坡,把蚯蚓放在斜坡上,观察蚯蚓向哪个方向爬等等。
在讲授“根对水分的吸收”时,笔者布置了家庭观察实验,把萝卜条分别浸泡在浓盐水和清水中,第二天观察现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学生明白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笔者再让同学们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用盐腌黄瓜,黄瓜缩小变软,把发蔫的菜浸在清水中,菜会硬挺。把知识灵活地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引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同样一个实验,有的同学用马铃薯块代替了萝卜条,现象一样。但有的同学经过观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放在盐水中的马铃薯块为什么会变成深蓝色?”其实这又联系到了另一个知识点,通过探索,实验,观察,同学们知道了原来盐中有碘,马铃薯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碘会变蓝。观察能力的培养能引导学生通过对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细微变化的观察,探索事物客观规律的活动,获得新知识,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次探究过程中,每个探究小组的同学都齐心协力,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动脑动手,充分发挥自主思维能力,努力解决问题。不同组的学生做同样的实验,有时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他们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分析过程,查找原因。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注重探究的过程,重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学们通过这次探究活动,拓展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了创新意识,培养了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通过各种途径优化教学过程,体现教师的智慧和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更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唯此,学生的学习方式才会逐步多样化,才会让勤于动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思维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旋律,才会使学生学得更轻松,觉得生物课更有趣。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才真正充满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蓝坊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