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给中小学教育带来了全方位的、深刻的变革。在这场教育变革中,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能否切实转变观念,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这都是当前普遍困扰我们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教师专业成长,而且关系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终成败。2007年上半年,笔者有幸到上海学校挂职培训,因而有机会零距离地考察上海二期课改的推进情况。上海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紧紧抓住教师专业成长这个核心,聚焦课堂,创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机制,探索出了许多可供我们学习、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一、上海二期课改面临的问题和困惑
上海作为全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市,于1988年至1997年进行了一期课改。1998年在一期课改取得初步经验的基础上,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称“二期课改”)。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上海二期课改取得了显著成效: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建立了具有时代特色、上海特点的完整的课程体系;强调给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历、突出六大能力培养,关注学生基础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也有了根本性变革。
但上海在全面推进二期课改的进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惑,其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能力结构与课改新要求还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新课程理念并未真正内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结构,因而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很难将先进的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际行为。
经过系统的“二期课改”的培训,很多教师一直以为自己是理解新课程理念的。但实际上,许多老师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教学理念与嘴巴上讲出来的课程理念完全不是一回事,教师其实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内化新的课程理论。
二是综合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探索型课程(高中为研究性学习)等的开设,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具备更广阔的教学视野,但现有教师要在短期内达到如此要求显然不太现实。
三是校本教研质量并不高。首先从教师个人来看,大多数教师仍然习惯于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就要求学生学什么,即“以考定教”“以教定学”,教师没有养成学习—实践—反思的习惯,更不善于把日常教学和教研融为一体。
其次,鉴于条件和水平不同,同伴互助的效果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差异很大,有时其实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的无效劳动,形式往往重于实效,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比较肤浅。
再有,教师通过校本教研即使能够找出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教师仍然缺少有效解决的方法和途径。许多问题由于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专家的回应、解决,使教师困惑不解。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上海全面推进二期课改形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二、上海二期课改的做法和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面对二期课改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上海市聚焦课堂,积极探索,创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考察上海的做法和经验,对我们当前推进新课程改革,有哪些方面的启示呢?笔者把它归纳为“五个一”:
一是抓住一个关键:上海先行推进的二期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教师才是课改成败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确保课改顺利推进的前提和保证。离开了教师,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再好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也落实不了,终归是一句空话。推进新课改关键要抓教师专业成长。
二是把握一个核心:上海经过多年的探索最后意识到,课程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教学改革才是最重要的改革。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教师理念的转变是前提、是基础,但仅有教育理念的转变而没有实际教学行为的变化,其结果就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因此,要顺利推进新课程改革,当前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聚焦课堂,切实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真正能够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践行为,进而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但是,转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行为,首先要使教师明确,为什么现有的教学行为需要转变?要转变成什么样的行为?或者说,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应该具有的是什么样的行为?
上海通过专业引领、学习讨论解决了这一问题。
2006年暑期,上海首先推出了专家的八堂理论讲座,内容紧紧围绕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比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改革》《聚焦课堂,决战课堂——构建更具生命活动的课堂教学》等。系列讲座明确地告诉老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构建什么样的课堂。
在专家讲座的基础上,上海接下来开展了“探寻好课标准”的全员学习、大讨论。上海推出了《暑期师训读本》,上面汇集了知名的教育专家、学者、教师等关于好课标准的意见和建议,比如“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标准是什么”“教学目标中的三维目标如何实现”“如何有效运用媒体”“评价一堂课应掌握的原则”“好课有哪些特质”等,这些都是教师最关注、最困惑的问题。
上海要求每位教师阅读,并完成5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每次摘抄后写出不少于200字的点评。
老师明白了一堂好课有什么标准,其实也就明白了在新课程理念下,自己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
三是找到一个抓手:教师明白了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那么怎么样来实现这种教学行为的转变呢?上海找到了一个有效的抓手,那就是课例反思。课例反思作为教学实践研究的一种形式,把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三种基本力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围绕某一课堂一个或几个实际教学问题来开展合作研究,教师在“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中,寻找到专业发展的支持与帮助,彼此分享理论和经验。
2006年下半年,上海推出了《862教学资源课》以及配套的《862资源课评课专辑》。《评课专辑》汇集了上海知名教育专家、学者、名教师就如何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进行评课这一大家颇感困惑的问题,从不同侧面阐述各自的观点和意见。其实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对课例进行反思。文章的针对性、实用性非常强,如顾泠沅先生的《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课堂教学评价问题讨论》、张人利先生的《教育有效性判断是评课的基本依据》、于漪老师的《点评是手段,目的是提高》、上海教委教研室的《课堂教学观摩与评价》等。
862资源课其实就是862节非常典型的、集中反映了二期课改推进中各学科需要探讨、解决的各种困惑和问题的课例。
上海市要求每位教师至少观摩19节,写出至少一份课堂教学点评,并对所观看的每堂课进行评分。并且根据每位教师点击次数、上网时间、学习效果等对教师进行评价计分,分数作为教师“十一五”规划教师培训学分,也作为晋级、晋职的刚性指标。
在专家的引领下,教师在课例中评析,在评析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升,大大提高了教师实施上海二期课改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是创设一个平台:有别于以往单纯的以听讲座为主的方式,上海引入和广泛利用了网络培训,创设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平台。上海2006年仅培训中小学教师就达12万多人,如果没有利用网络平台,不知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而且效果实在难以保证。网络平台的建立,突破了时空限制,有利于资源共享、信息反馈。特别是基于网络的课例研究有助于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中自我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助于教师把先进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有助教师相互交流探讨,有助于其他教师的参与与帮助;同时为专家的介入创设真实的情景,从而提高了校本教研的实效。
上海还要求教师观看以后,必须参加在线测试。如第一次测试不及格,另有三次补测机会,但每次测试必须间隔一天以上,从而保证理论学习入心、入脑,提高理论培训的实效。
五是建立一个机制: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以及成熟之后不断自我挑战、自我提升的过程,是一个接受培训、实践反思、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终身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既需要专家的引领,需要集中的培训交流,更需要建立起一个长效的保障机制,使教师能够依托平常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内化、提升。
对这一点,笔者在上海育秀实验学校挂职学习过程中,感触特别深。育秀实验学校作为上海奉贤区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创办仅十年,先后就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十多项市级以上先进。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十多项区级以上的实验学校。特别是这所学校在推进二期课改的进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很不容易。仔细考察这所年轻学校的成长轨迹,笔者发现,育秀实验学校紧紧围绕教师专业化发展,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1.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一是创造性地建立了“小党校”,搭建了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小党校开办七年,全校260余名教职工有90%参加了“小党校”的理论学习。有70多人先后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提升了教师的政治素养,净化了教师心灵,激发教师对工作、对学生的热爱,把教育作为事业来追求。
二是制定了《育秀实验学校教职工行为规范》《优秀师德标准》等。要说订立制度其实不难,育秀实验学校可贵的地方就是重制度建设,更重制度落实和考核。比如,学校坚持对教师的日常行为进行考评计分,每学期末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师德考评,作为晋级评优的重要指标;他们广泛开展了文明组室评比,营造了团结互助、潜心教学、精心育人的良好氛围;此外,学校每期开学初的第一次升旗仪式上,都要由校长代表全体教职工向学生宣读《育秀实验学校师德承诺十条》,在新生家长会上,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也向全体家长做出师德承诺,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2.创新机制,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有效的机制保障,育秀实验学校的长效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骨干示范引路。学校积极在教师中树立名、优、特教师品牌意识,鼓励教师自我发展、主动发展。他们积极推荐骨干教师参评区、市两级“三名一带”(即名校长、名导师、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学校也相应建立了校级骨干教师的评选、奖励制度。三十名校级骨干教师经过层层推选,最后由教代会审议,校长任命。校长给每一位骨干教师签定《任务书》,在师德、育人、教学、教研、带教等方面对老师提出具体任务和要求,每期考核一次,三年后重新评选。市、区、校级骨干教师每月均享受相应津贴。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青年教师奋发向上,不断进取,整个学校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抓校本教研机制。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育秀实验学校聚焦课堂教学,开展了广泛的校本教研活动,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
特别要提到的是,他们特别注重以课题研究为龙头,积极引导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建校十年,开展的区级以上课题研究有三十个,每位教师都参与了一个或多个课题研究。学校课题的选题都是力求紧贴学校发展或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有着非常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性教育研究与实践》《减缓九年一贯制办学负效应的对策研究》《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的管理策略研究》等。系列课题研究既解决了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也促使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转变,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三抓考核、评价制度建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既依赖于激发其内在的自我发展需求,更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这是保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在现实条件下,没有与之相配套的考核、评价、激励制度,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不能实现的。
育秀实验学校建立健全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学校实行扁平式管理;对中层干部、班主任、年级组长实行动态考核;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建立有效的年度考核奖励、教科研成果奖励等,使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了更大的内驱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海在推进二期课改中的种种尝试和探索,为我们湖南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应该结合湖南教育的实际,选准嫁接点,找准生长点,细心研究,灵活运用,大胆创新。即使上海现有的经验和做法,限于湖南目前的经济、社会条件,我们还不能全面推广,但上海的改革毕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只要我们树立信心、坚定决心,就能够共同为教育这份神圣的事业添砖加瓦。我们相信,上海教育的今天就将是湖南教育的明天!
(责任编辑:贾腊生)
一、上海二期课改面临的问题和困惑
上海作为全国城市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市,于1988年至1997年进行了一期课改。1998年在一期课改取得初步经验的基础上,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称“二期课改”)。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上海二期课改取得了显著成效: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建立了具有时代特色、上海特点的完整的课程体系;强调给学生提供五种学习经历、突出六大能力培养,关注学生基础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也有了根本性变革。
但上海在全面推进二期课改的进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惑,其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能力结构与课改新要求还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新课程理念并未真正内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结构,因而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很难将先进的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际行为。
经过系统的“二期课改”的培训,很多教师一直以为自己是理解新课程理念的。但实际上,许多老师发现,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教学理念与嘴巴上讲出来的课程理念完全不是一回事,教师其实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内化新的课程理论。
二是综合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探索型课程(高中为研究性学习)等的开设,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具备更广阔的教学视野,但现有教师要在短期内达到如此要求显然不太现实。
三是校本教研质量并不高。首先从教师个人来看,大多数教师仍然习惯于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就要求学生学什么,即“以考定教”“以教定学”,教师没有养成学习—实践—反思的习惯,更不善于把日常教学和教研融为一体。
其次,鉴于条件和水平不同,同伴互助的效果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差异很大,有时其实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的无效劳动,形式往往重于实效,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比较肤浅。
再有,教师通过校本教研即使能够找出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教师仍然缺少有效解决的方法和途径。许多问题由于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专家的回应、解决,使教师困惑不解。
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上海全面推进二期课改形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二、上海二期课改的做法和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面对二期课改推进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上海市聚焦课堂,积极探索,创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取得了显著成效。考察上海的做法和经验,对我们当前推进新课程改革,有哪些方面的启示呢?笔者把它归纳为“五个一”:
一是抓住一个关键:上海先行推进的二期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教师才是课改成败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确保课改顺利推进的前提和保证。离开了教师,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再好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也落实不了,终归是一句空话。推进新课改关键要抓教师专业成长。
二是把握一个核心:上海经过多年的探索最后意识到,课程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教学改革才是最重要的改革。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教师理念的转变是前提、是基础,但仅有教育理念的转变而没有实际教学行为的变化,其结果就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因此,要顺利推进新课程改革,当前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聚焦课堂,切实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真正能够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践行为,进而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但是,转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行为,首先要使教师明确,为什么现有的教学行为需要转变?要转变成什么样的行为?或者说,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应该具有的是什么样的行为?
上海通过专业引领、学习讨论解决了这一问题。
2006年暑期,上海首先推出了专家的八堂理论讲座,内容紧紧围绕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比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改革》《聚焦课堂,决战课堂——构建更具生命活动的课堂教学》等。系列讲座明确地告诉老师,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构建什么样的课堂。
在专家讲座的基础上,上海接下来开展了“探寻好课标准”的全员学习、大讨论。上海推出了《暑期师训读本》,上面汇集了知名的教育专家、学者、教师等关于好课标准的意见和建议,比如“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标准是什么”“教学目标中的三维目标如何实现”“如何有效运用媒体”“评价一堂课应掌握的原则”“好课有哪些特质”等,这些都是教师最关注、最困惑的问题。
上海要求每位教师阅读,并完成5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每次摘抄后写出不少于200字的点评。
老师明白了一堂好课有什么标准,其实也就明白了在新课程理念下,自己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
三是找到一个抓手:教师明白了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那么怎么样来实现这种教学行为的转变呢?上海找到了一个有效的抓手,那就是课例反思。课例反思作为教学实践研究的一种形式,把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这三种基本力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围绕某一课堂一个或几个实际教学问题来开展合作研究,教师在“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中,寻找到专业发展的支持与帮助,彼此分享理论和经验。
2006年下半年,上海推出了《862教学资源课》以及配套的《862资源课评课专辑》。《评课专辑》汇集了上海知名教育专家、学者、名教师就如何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进行评课这一大家颇感困惑的问题,从不同侧面阐述各自的观点和意见。其实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对课例进行反思。文章的针对性、实用性非常强,如顾泠沅先生的《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课堂教学评价问题讨论》、张人利先生的《教育有效性判断是评课的基本依据》、于漪老师的《点评是手段,目的是提高》、上海教委教研室的《课堂教学观摩与评价》等。
862资源课其实就是862节非常典型的、集中反映了二期课改推进中各学科需要探讨、解决的各种困惑和问题的课例。
上海市要求每位教师至少观摩19节,写出至少一份课堂教学点评,并对所观看的每堂课进行评分。并且根据每位教师点击次数、上网时间、学习效果等对教师进行评价计分,分数作为教师“十一五”规划教师培训学分,也作为晋级、晋职的刚性指标。
在专家的引领下,教师在课例中评析,在评析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升,大大提高了教师实施上海二期课改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是创设一个平台:有别于以往单纯的以听讲座为主的方式,上海引入和广泛利用了网络培训,创设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平台。上海2006年仅培训中小学教师就达12万多人,如果没有利用网络平台,不知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而且效果实在难以保证。网络平台的建立,突破了时空限制,有利于资源共享、信息反馈。特别是基于网络的课例研究有助于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中自我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助于教师把先进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有助教师相互交流探讨,有助于其他教师的参与与帮助;同时为专家的介入创设真实的情景,从而提高了校本教研的实效。
上海还要求教师观看以后,必须参加在线测试。如第一次测试不及格,另有三次补测机会,但每次测试必须间隔一天以上,从而保证理论学习入心、入脑,提高理论培训的实效。
五是建立一个机制: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以及成熟之后不断自我挑战、自我提升的过程,是一个接受培训、实践反思、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终身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既需要专家的引领,需要集中的培训交流,更需要建立起一个长效的保障机制,使教师能够依托平常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内化、提升。
对这一点,笔者在上海育秀实验学校挂职学习过程中,感触特别深。育秀实验学校作为上海奉贤区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创办仅十年,先后就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等十多项市级以上先进。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等十多项区级以上的实验学校。特别是这所学校在推进二期课改的进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很不容易。仔细考察这所年轻学校的成长轨迹,笔者发现,育秀实验学校紧紧围绕教师专业化发展,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1.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一是创造性地建立了“小党校”,搭建了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小党校开办七年,全校260余名教职工有90%参加了“小党校”的理论学习。有70多人先后向党组织提出了入党申请。系统的政治理论学习提升了教师的政治素养,净化了教师心灵,激发教师对工作、对学生的热爱,把教育作为事业来追求。
二是制定了《育秀实验学校教职工行为规范》《优秀师德标准》等。要说订立制度其实不难,育秀实验学校可贵的地方就是重制度建设,更重制度落实和考核。比如,学校坚持对教师的日常行为进行考评计分,每学期末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师德考评,作为晋级评优的重要指标;他们广泛开展了文明组室评比,营造了团结互助、潜心教学、精心育人的良好氛围;此外,学校每期开学初的第一次升旗仪式上,都要由校长代表全体教职工向学生宣读《育秀实验学校师德承诺十条》,在新生家长会上,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也向全体家长做出师德承诺,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
2.创新机制,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有效的机制保障,育秀实验学校的长效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骨干示范引路。学校积极在教师中树立名、优、特教师品牌意识,鼓励教师自我发展、主动发展。他们积极推荐骨干教师参评区、市两级“三名一带”(即名校长、名导师、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学校也相应建立了校级骨干教师的评选、奖励制度。三十名校级骨干教师经过层层推选,最后由教代会审议,校长任命。校长给每一位骨干教师签定《任务书》,在师德、育人、教学、教研、带教等方面对老师提出具体任务和要求,每期考核一次,三年后重新评选。市、区、校级骨干教师每月均享受相应津贴。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青年教师奋发向上,不断进取,整个学校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抓校本教研机制。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育秀实验学校聚焦课堂教学,开展了广泛的校本教研活动,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
特别要提到的是,他们特别注重以课题研究为龙头,积极引导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建校十年,开展的区级以上课题研究有三十个,每位教师都参与了一个或多个课题研究。学校课题的选题都是力求紧贴学校发展或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有着非常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九年一贯制学校发展性教育研究与实践》《减缓九年一贯制办学负效应的对策研究》《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校本培训的管理策略研究》等。系列课题研究既解决了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也促使教师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转变,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三抓考核、评价制度建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既依赖于激发其内在的自我发展需求,更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这是保证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在现实条件下,没有与之相配套的考核、评价、激励制度,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不能实现的。
育秀实验学校建立健全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学校实行扁平式管理;对中层干部、班主任、年级组长实行动态考核;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建立有效的年度考核奖励、教科研成果奖励等,使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了更大的内驱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海在推进二期课改中的种种尝试和探索,为我们湖南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应该结合湖南教育的实际,选准嫁接点,找准生长点,细心研究,灵活运用,大胆创新。即使上海现有的经验和做法,限于湖南目前的经济、社会条件,我们还不能全面推广,但上海的改革毕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只要我们树立信心、坚定决心,就能够共同为教育这份神圣的事业添砖加瓦。我们相信,上海教育的今天就将是湖南教育的明天!
(责任编辑:贾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