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类特色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g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市美术中学
  美术生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基于美术特色高中这个特殊的环境及其学生的特殊学情。特别是文言文作为记载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宗教、教育、文化、伦理道德等社会学科知识的语言载体,容纳的是先哲们对世界探索与认知的智慧结晶,从美术生的职业发展来说,如果他们学会从文言文中寻找文化之根,有助于他们提高其美术作品的文化底蕴。
  一、从哲学文化分析古代诗文
  美术生整体的特征是自我意识比较强,较强调自我的感受,比如经常更改校服、佩戴特别发饰、不守规则等等。“自由”“自我”是他们所推崇的,再加上青春期的身心特点,所以他们时常挣扎在因自由被约束而产生的愤懑中,觉得老师、家长的认识短浅。但是如果引导他们走进历史长河,在一些能引起共鸣的问题上探讨,那么学生收获的不只是古代哲人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思考和观点,更会在其思想和行为上有所改变。
  比如自由的问题,庄子的《逍遥游》即论及“绝对自由”“相对自由”,这个话题就是哲学上“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命题。结合文言文中对大鹏鸟与四种人的描述,学生明白了自由是有条件的;同时也明白美术生想特立独行,想突破现实的条条框框,追求“绝对自由”,这是“形而上”的。但任何一个人,只要是有所凭借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就必须做些不情愿的事,来获得“相对自由”,这也是一种“形为心役”。而绝对自由是根本不可能得到的,《逍遥游》中的借助风力才能起飞的大鹏鸟得不到,现代生活中“有待”于各种便利条件的我们,更得不到。所以,“形”与“心”是人生中的哲学矛盾。
  二、从民俗文化分析古代诗文
  从职业发展来看,美术生以后就业大概是设计、绘画、动画等方向。无论是环境设计还是服装设计,都离不开对本土环境的了解。对民俗文化了解越多,文化底蕴越厚,其作品就可能更有價值。中国的民俗文化,折射了古代人民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上古时代人们尊神祭鬼,所以有大量关于祭祀的词语,例如“社”“祖”“年”等。针对美术生擅长画画的特长,按照文言文中所提及的内容,让学生去调查、研究茶、酒、建筑、戏曲、对联、谜语、服饰等民俗文化,再以绘画的的形式将民俗文化表现出来。例如笔者在讲授《离骚》前,让美术生去研究各地端午节的风俗习惯,然后以“民俗文化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理解。手抄报中的屈原或峨冠博带,或香草裙带,或神情悲愤,通过画作的方式,学生对《离骚》的作者已经有了较好的了解,课堂上再以香草美人为切入点讲服饰、谈寓意,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与文本所传承的文化就缩短了不少。
  1. 饮食文化。比如李白《行路难》的“停杯投箸不能食”。“箸”,课文解释为“筷子”,那为何李白不说“停筷”?这就牵涉饮食文化。《说文解字》:“箸,饭欹也。从竹,者声。”可见,最初的筷子是用竹子做成的。而“箸”与“住”同音,寓意与愉快进餐的氛围不太切合,到了宋代改成了“筷”,寓意快乐。李白在《行路难》中用“箸”,取义其谐音意:停止不前。饮食文化中的筷子文化在今天也时有看到,比如餐桌的公筷文化与礼仪,女孩出嫁时携带筷子的习俗等。
  2. 服饰文化。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的“青衫”在文中解释为低级官员,衣服与官职有何关系?这就涉及古代官员服饰问题,古代官员的品级与其服装的颜色、质地、配饰是一一对应的。比如三品以上穿紫色,八品、九品穿青色。
  3. 器皿文化。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符”。现在常说的“符合”即从古代的“合符”这一军事术语发展来。
  4. 礼仪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义之邦。比如《鸿门宴》中的座次安排的礼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他们的座次体现了与会人物身份的尊卑,宴会中东向最尊,其次是南向、北向、西向。还有“南面而事之”“虚左以待”“箕踞以骂”等都包含了古代礼仪文化。
  [注: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一般项目《美术类特色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课题编号:2014YQJK015)的研究成果之一。有删改。]
  责任编辑 王思静
其他文献
回眸凝望,课改在我区已是健步疾飞。带着对新课改的美好憧憬,以及对新课程理念下的终身学习观、人才观、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初步理解,我又一次迎来一批新生。面对着的是学生纯真的笑脸和充满新奇与希望的眼神,我深深感受到今后工作的压力和身负的责任和重担。  经过一个多月的教育教学,我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有了很大变化。开学初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拼音字母,班上五十多名学生只有几个男同学发言比较积极,大多数学生只是坐在下面听
“基于文本细读的教学智慧”课题研究主要针对小学语文教师,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指的是教師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能将文本细读所得明智、果敢、正确地运用于教学中,最终达成学生语文素养有效提升。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需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素养”、“核心素养”成为热词。2014年6月,深圳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成为深圳最新的教育表达。语文教
一、问题的提出  家庭是社会中最亲密的团体组织,亲情是维系这个组织的纽带,它是情感世界的瑰宝。人们常说“血浓于水”,就是指亲情,它是所有情感的基石,对人的感染力最巨大。尤其是幼儿,最能感受和发现亲情,也最能在浓浓的亲情中得到满足,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从长远的角度看,融洽、和谐的亲情关系对他们以后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和健康情感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
略读课文大多安排一课时,用精读课文的教法绝对是不行的。建议依据教学目标,简化教学环节,采用“板块设计”,下面结合教学实例,简要述说略读课文的一般流程。  一、整体感知,自读自悟(第一板块)  初读课文,疏通文字。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通过查词典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义。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悟文本表达的主旨和写法。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在文章的空白處做旁批,写出自己的感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