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4月份,玉树县通天河保护站范围内一头熊吃了一个女孩,女孩家人气愤不已,跑上山杀了3头熊。“那我们怎么办?”保护站工作人员扎西文沙一脸茫然,“把人抓起来?不可能吧……”
在青海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和人类出现越来越多的冲突,牧民深受困扰,保护野生动物还是保护人?矛盾愈演愈烈。
7月8日,澜沧江综合科考队的一支分队为了探路,离开位于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扎青乡然曲河旁的一号营地,在荒野中驱车四五个小时,当晚落脚于闲置的一个冬窝子。这是牧民冬天放牧的住房,由四面土墙围成,中间一个简易的灶台,以牦牛粪作为燃料。
晚上狂风大作,窗外风雨飘摇,漏进屋里的雨水在地上汇成一条小溪。来自北京的一位年轻记者说,她整宿望着窗外不敢睡,担心附近山上的藏棕熊拍门进来。
在杂多,熊的故事已经被传得神乎其神,它们不仅攻击人和牲畜,还毁掉了不少牧民的冬窝子。然而,“犯案”的藏棕熊是国家重点保护兽类,近年来人兽冲突加剧是动物保护者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棕熊传说
“一个老阿妈在野地里树了个房子,她去打水回来看到一头熊进了家门,吓了一跳说:太可怕了!难道世界末日来了吗?这时候熊回答她说:老阿妈别害怕,世界末日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来了!”尼尕说了一个有关熊的经典段子,引来旁人哈哈大笑。他坐在然曲河边的草甸上晒太阳,离他不远处,几只鼠兔探头张望,随后自顾自地追逐。
44岁的尼尕是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扎青乡的党委书记,土生土长的杂多人,高大孔武,肤色黝黑,年轻时曾当过兵,复员后先后在杂多县结扎乡、莫云乡和昂赛乡任职,2010年调任扎青乡。
扎青乡地处扎曲河北岸,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从玉树县到杂多县的路上,南都记者就目睹了一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在公路边的草甸上起舞。
“最可怕的就是熊!”尼尕说,“以前的熊只会攻击人和动物,现在已经开始攻击房屋了。”他前一天刚刚听牧民说,一家人花了5万块钱建的房子,每年都遭到熊的攻击,里面的粮食和家具都被熊糟蹋了。最令人感到惊讶的是,熊进门之后,竟然能够顺利找到面粉、酥油和蜂蜜等,饱餐一顿之后还把吃不了的食物混在一起。
来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赵翔已经在高原上工作了两年,他听说过最“文明懂礼”的一头熊,进入房子之后吃完食物就出来了,没有做任何破坏。而其他故事中的熊似乎都是坏脾气,一番饱食之后顺带把家具也拍个稀巴烂。
尼尕说,每年扎青乡都会统计受野生动物影响牧户的数据,去年在扎青乡放牧的牧民全部遇过熊灾,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更极端的事件发生在玉树县通天河保护站。保护站工作人员扎西文沙告诉记者,去年4月份,保护站范围内一头熊吃了一个女孩,女孩家人气愤不已,跑上山杀了3头熊。
“那我们怎么办?”他一脸茫然,“把人抓起来?不可能吧……”
相比之下,牧民们对狼和雪豹的容忍度更大一些。尼尕认为,草原狼不会攻击人,只是喜欢吃牛羊,而雪豹有很多食物,很少攻击人和牲畜,只有饿极了才会吃牛羊。
24岁的桑丁一家住在扎青乡战斗村扎阿河边,他说有时在山上放牛,眼睁睁看见对面山上的牛被狼吃掉却无可奈何。“被狼吃就吃了吧,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没有什么好愤怒的。”
玛沁县阿尼玛卿雪山站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之一,站长才旦加解释,阿尼玛卿雪山在当地被视为神山,山上的狼则被视为山神的看家狗,雪豹也被视为山神的象征。
但对于来自熊的攻击,牧民们无计可施。
生物多样性数据缺乏
人兽冲突为何加剧?
在尼尕看来,不能全怪动物。“三江源一期工程实行,进行退牧还草、生态移民,加上对孩子教育的考虑,好多牧民搬到县城,这里的牛羊也不多了,棕熊的食物变少,只能攻击房子。”在扎青乡,57.6%的牧户搬离了牧场,其中格赛村和战斗村只剩30%牧民在山上。杂多县过去是拥有100万头牲畜的牧业大县,如今只有40万头牲畜。
青海省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董得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随着人们放牧区域逐渐从原来的2000多米上升到现在的4000多米,侵犯了野生兽类的生活领地,迫使其不断迁徙。此外,近年来牧民修建操场围栏,阻断了野生兽类的食物来源,同时限制了野生兽类的活动范围,也是野生兽类接近人类的原因之一。而且,牧民灭鼠和捕猎旱獭等行为,也造成了野生兽类食物链断裂,迫使其不得不寻找新的食物来源。
但是,究竟杂多县内有多少头藏棕熊?其数量在增加还是减少?藏棕熊的食物链发生了哪些变化?
对此,尚无人能用具体数据来回答。
与此同时,中央与地方政府对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升级,不仅于2000年建立自然保护区,随后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在2011年批准建立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
事实上,整个三江源生态保护试验区,都缺乏可靠的生物多样性数据本底。因此,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情况,客观评价现状,明确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而确立可行的保护目标,开展有效保护,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民间环保组织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简称“山水”)从2012年开始在三江源开展一项为期三年的生物多样性快速调查工作,这也是三江源首次生物多样性综合本地调查。山水创始人、北京大学教授吕植曾表示:“三江源生态试验区意在尝试以农牧民为保护主体、国家给予生态补偿的新政策,此次调查就是为一个科学有效的生态补偿政策和考核标准服务。”
2012年,山水开展了2次野外调查,调查队在5天目击3次7头不同个体雪豹、10只不同个体兔狲,发现岩羊的密度达到20只/平方公里以上,居世界前茅;观察到兽类20种,鸟类76种。调查队通过对鼠兔等小型兽类的观察,发现鼠兔既是三江源所有食肉兽类和鸟类动物的食物,又为多种鸟类和昆虫提供居所,其洞穴周边的植物多样性丰富。因此,鼠兔更有可能是草地退化的产物而非原因,牧民毒杀鼠兔可能带来连锁负面影响。 2013年,山水开展黄河源区生物多样性快速调查,共记录了554种物种。2014年7月6日,山水联合杂多县人民政府、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IBE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和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发起溯源澜沧江—中国(杂多)澜沧江源综合科考活动,邀请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档案处处长张江齐和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信息所研究院刘少创分别追溯澜沧江文化和地理源头,同时组建了一支生物多样性调查团队,建立澜沧江源区生物多样性本地数据。
探索补偿机制
在三年的三江源调查中,山水发现,雪豹、狼等食肉类动物经常捕食家畜,牧民深受困扰,人兽冲突呈愈演愈烈之势。
通天河保护站工作人员扎西文沙透露,对于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失,政府推出了补偿机制。2011年9月6日,青海省人民政府令第81号公布了《青海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补偿办法》,该办法指定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的核实、认定工作,其中规定造成死亡的,应当支付死亡补偿金和丧葬费,总额为全省上年度农牧民年均纯收入的22倍。
但扎西文沙说,去年发生熊吃人事件之后,当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到达事故现场,找了几天都无法找到“肇事者”。“如何申请,如何补偿,我们也不清楚,好像是动管局在管。”他指出,自然保护区里的工作涉及农、林、动管局等7个部门,其中权责并非泾渭分明,即使身为保护站的核心工作人员,也并不了解补偿机制的具体情况。
扎青乡党委书记尼尕也表示无奈:“乡里一年只有开展工作的经费,没有额外收入去补偿,只能等上级政府的支持。今年听说对遭遇熊灾的家庭有少许的补助,但对受灾的牧民来说,不会起到很大作用。棕熊现在受国家保护,我们不可以去伤害它,但我们希望政府采取一些防护措施。”
事实上,从2009年起,山水就在四川甘孜雅江县开始探索“人兽冲突补偿基金”。他们选择了2个项目村进行试点,与当地林业局、寺庙及试点村民共同成立了4人人兽冲突专员小组,其中2个试点村专员分别1人,寺庙专员1人,林业局专员1人,并与村民共同商量出了《人兽基金管理办法》。2010-2011年,2个试点村参与农户共计49户,受理受害案件145起,赔偿金额21440元。2012年起,项目试点村从2个扩展为5个,基金参与人数达124户,补偿金额共计14530元。
从2011年起,这种做法又在玉树囊谦县香达镇前多村开展。山水与村里的老百姓、林业局及寺庙共同建立了“家畜保险基金”,当地牧户用给牦牛上保险的方式参与到保险基金中。
其中,前多村百姓自发组成3个冲突记录小组,共11人参与记录损失,多方共同商讨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家畜损失赔付的前提是没有野生动物被猎杀和看管好自己的牛羊,同时开展定期野生动物巡护工作等。一年之中,基金共完成了66起案件的理赔工作,7户没有任何损失的牧户因放牧管理良好而得到了奖励。
然而,目前的“家畜保险”机制却并不适合于扎青乡遭遇的熊害,因为100%的牧户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熊害已经不是偶然事故,而是必然现象。
在青海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和人类出现越来越多的冲突,牧民深受困扰,保护野生动物还是保护人?矛盾愈演愈烈。
7月8日,澜沧江综合科考队的一支分队为了探路,离开位于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扎青乡然曲河旁的一号营地,在荒野中驱车四五个小时,当晚落脚于闲置的一个冬窝子。这是牧民冬天放牧的住房,由四面土墙围成,中间一个简易的灶台,以牦牛粪作为燃料。
晚上狂风大作,窗外风雨飘摇,漏进屋里的雨水在地上汇成一条小溪。来自北京的一位年轻记者说,她整宿望着窗外不敢睡,担心附近山上的藏棕熊拍门进来。
在杂多,熊的故事已经被传得神乎其神,它们不仅攻击人和牲畜,还毁掉了不少牧民的冬窝子。然而,“犯案”的藏棕熊是国家重点保护兽类,近年来人兽冲突加剧是动物保护者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棕熊传说
“一个老阿妈在野地里树了个房子,她去打水回来看到一头熊进了家门,吓了一跳说:太可怕了!难道世界末日来了吗?这时候熊回答她说:老阿妈别害怕,世界末日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来了!”尼尕说了一个有关熊的经典段子,引来旁人哈哈大笑。他坐在然曲河边的草甸上晒太阳,离他不远处,几只鼠兔探头张望,随后自顾自地追逐。
44岁的尼尕是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扎青乡的党委书记,土生土长的杂多人,高大孔武,肤色黝黑,年轻时曾当过兵,复员后先后在杂多县结扎乡、莫云乡和昂赛乡任职,2010年调任扎青乡。
扎青乡地处扎曲河北岸,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从玉树县到杂多县的路上,南都记者就目睹了一对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在公路边的草甸上起舞。
“最可怕的就是熊!”尼尕说,“以前的熊只会攻击人和动物,现在已经开始攻击房屋了。”他前一天刚刚听牧民说,一家人花了5万块钱建的房子,每年都遭到熊的攻击,里面的粮食和家具都被熊糟蹋了。最令人感到惊讶的是,熊进门之后,竟然能够顺利找到面粉、酥油和蜂蜜等,饱餐一顿之后还把吃不了的食物混在一起。
来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赵翔已经在高原上工作了两年,他听说过最“文明懂礼”的一头熊,进入房子之后吃完食物就出来了,没有做任何破坏。而其他故事中的熊似乎都是坏脾气,一番饱食之后顺带把家具也拍个稀巴烂。
尼尕说,每年扎青乡都会统计受野生动物影响牧户的数据,去年在扎青乡放牧的牧民全部遇过熊灾,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
更极端的事件发生在玉树县通天河保护站。保护站工作人员扎西文沙告诉记者,去年4月份,保护站范围内一头熊吃了一个女孩,女孩家人气愤不已,跑上山杀了3头熊。
“那我们怎么办?”他一脸茫然,“把人抓起来?不可能吧……”
相比之下,牧民们对狼和雪豹的容忍度更大一些。尼尕认为,草原狼不会攻击人,只是喜欢吃牛羊,而雪豹有很多食物,很少攻击人和牲畜,只有饿极了才会吃牛羊。
24岁的桑丁一家住在扎青乡战斗村扎阿河边,他说有时在山上放牛,眼睁睁看见对面山上的牛被狼吃掉却无可奈何。“被狼吃就吃了吧,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没有什么好愤怒的。”
玛沁县阿尼玛卿雪山站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之一,站长才旦加解释,阿尼玛卿雪山在当地被视为神山,山上的狼则被视为山神的看家狗,雪豹也被视为山神的象征。
但对于来自熊的攻击,牧民们无计可施。
生物多样性数据缺乏
人兽冲突为何加剧?
在尼尕看来,不能全怪动物。“三江源一期工程实行,进行退牧还草、生态移民,加上对孩子教育的考虑,好多牧民搬到县城,这里的牛羊也不多了,棕熊的食物变少,只能攻击房子。”在扎青乡,57.6%的牧户搬离了牧场,其中格赛村和战斗村只剩30%牧民在山上。杂多县过去是拥有100万头牲畜的牧业大县,如今只有40万头牲畜。
青海省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董得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随着人们放牧区域逐渐从原来的2000多米上升到现在的4000多米,侵犯了野生兽类的生活领地,迫使其不断迁徙。此外,近年来牧民修建操场围栏,阻断了野生兽类的食物来源,同时限制了野生兽类的活动范围,也是野生兽类接近人类的原因之一。而且,牧民灭鼠和捕猎旱獭等行为,也造成了野生兽类食物链断裂,迫使其不得不寻找新的食物来源。
但是,究竟杂多县内有多少头藏棕熊?其数量在增加还是减少?藏棕熊的食物链发生了哪些变化?
对此,尚无人能用具体数据来回答。
与此同时,中央与地方政府对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升级,不仅于2000年建立自然保护区,随后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在2011年批准建立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
事实上,整个三江源生态保护试验区,都缺乏可靠的生物多样性数据本底。因此,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情况,客观评价现状,明确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而确立可行的保护目标,开展有效保护,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民间环保组织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简称“山水”)从2012年开始在三江源开展一项为期三年的生物多样性快速调查工作,这也是三江源首次生物多样性综合本地调查。山水创始人、北京大学教授吕植曾表示:“三江源生态试验区意在尝试以农牧民为保护主体、国家给予生态补偿的新政策,此次调查就是为一个科学有效的生态补偿政策和考核标准服务。”
2012年,山水开展了2次野外调查,调查队在5天目击3次7头不同个体雪豹、10只不同个体兔狲,发现岩羊的密度达到20只/平方公里以上,居世界前茅;观察到兽类20种,鸟类76种。调查队通过对鼠兔等小型兽类的观察,发现鼠兔既是三江源所有食肉兽类和鸟类动物的食物,又为多种鸟类和昆虫提供居所,其洞穴周边的植物多样性丰富。因此,鼠兔更有可能是草地退化的产物而非原因,牧民毒杀鼠兔可能带来连锁负面影响。 2013年,山水开展黄河源区生物多样性快速调查,共记录了554种物种。2014年7月6日,山水联合杂多县人民政府、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IBE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和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发起溯源澜沧江—中国(杂多)澜沧江源综合科考活动,邀请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档案处处长张江齐和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信息所研究院刘少创分别追溯澜沧江文化和地理源头,同时组建了一支生物多样性调查团队,建立澜沧江源区生物多样性本地数据。
探索补偿机制
在三年的三江源调查中,山水发现,雪豹、狼等食肉类动物经常捕食家畜,牧民深受困扰,人兽冲突呈愈演愈烈之势。
通天河保护站工作人员扎西文沙透露,对于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失,政府推出了补偿机制。2011年9月6日,青海省人民政府令第81号公布了《青海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补偿办法》,该办法指定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失的核实、认定工作,其中规定造成死亡的,应当支付死亡补偿金和丧葬费,总额为全省上年度农牧民年均纯收入的22倍。
但扎西文沙说,去年发生熊吃人事件之后,当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到达事故现场,找了几天都无法找到“肇事者”。“如何申请,如何补偿,我们也不清楚,好像是动管局在管。”他指出,自然保护区里的工作涉及农、林、动管局等7个部门,其中权责并非泾渭分明,即使身为保护站的核心工作人员,也并不了解补偿机制的具体情况。
扎青乡党委书记尼尕也表示无奈:“乡里一年只有开展工作的经费,没有额外收入去补偿,只能等上级政府的支持。今年听说对遭遇熊灾的家庭有少许的补助,但对受灾的牧民来说,不会起到很大作用。棕熊现在受国家保护,我们不可以去伤害它,但我们希望政府采取一些防护措施。”
事实上,从2009年起,山水就在四川甘孜雅江县开始探索“人兽冲突补偿基金”。他们选择了2个项目村进行试点,与当地林业局、寺庙及试点村民共同成立了4人人兽冲突专员小组,其中2个试点村专员分别1人,寺庙专员1人,林业局专员1人,并与村民共同商量出了《人兽基金管理办法》。2010-2011年,2个试点村参与农户共计49户,受理受害案件145起,赔偿金额21440元。2012年起,项目试点村从2个扩展为5个,基金参与人数达124户,补偿金额共计14530元。
从2011年起,这种做法又在玉树囊谦县香达镇前多村开展。山水与村里的老百姓、林业局及寺庙共同建立了“家畜保险基金”,当地牧户用给牦牛上保险的方式参与到保险基金中。
其中,前多村百姓自发组成3个冲突记录小组,共11人参与记录损失,多方共同商讨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家畜损失赔付的前提是没有野生动物被猎杀和看管好自己的牛羊,同时开展定期野生动物巡护工作等。一年之中,基金共完成了66起案件的理赔工作,7户没有任何损失的牧户因放牧管理良好而得到了奖励。
然而,目前的“家畜保险”机制却并不适合于扎青乡遭遇的熊害,因为100%的牧户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熊害已经不是偶然事故,而是必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