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今,有效教学的标准早已不再是“考高分”,而是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及核心素养。因此,教学采用的方法也必须与时俱进,具备实现更高教学有效性的作用。文章将围绕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引言:
高年级小学生即将迈入更高的学段中,迎接更大的学习挑战,在这一重要的过渡时期,教师需要为学生注入更多力量,制定出更高的教学目标。在打好知识基础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实践的方法和路径有很多,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的一些总结。
1.创设生活化场景,带动互动化课堂
完全由教师操控的课堂以及学生完全独立的课堂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益,因为这两种情况令学生处于两种极端的状态,被教师支配使他们失去了自主思考的空间,独立学习往往又缺少思路,完不成任务。其实,最佳的状态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对学生干预,但要控制干预度。如此一来我们可以明确,应打造出师生互动的课堂。在情景中展开互动往往能收效更好。
例如,在“小数乘法”的教学中,教师便可在讲解的过程中融入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实施生活化教学。首先,课件呈现“买风筝”的情境,画面上醒目地显示四种形状各异、价格不同的风筝。然后设问:从图中你能看出哪些数学信息?买3个蝴蝶风筝多少钱?你能列出算式吗?(教师板书或PPT课件呈现:3.5×3=)这些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买卖场景,学生最易产生想象,因此,他们能够很快将这个课本例题还原到生活中,这样学生在分析问题之前,就可以通过自身或周边的经验对问题进行感性的探析,这样他们的逻辑思维也就能很快的转变成具象思考,回答必定也会踊跃。接着教师追问:大家看出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吗?板书引导(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小数乘整数。例题讲解之后,教师可以依托生活情境,为学生拟定相似题目,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经验,用自己理解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其他合理方法之后,着重分析和评价化“元”为“角”的算法,引导学生总结、概括这种算法的思考过程,体会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联系,感受小数乘整数还可以转化成整数乘整数进行计算,初步感悟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算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1]。
2.组织合作学习,凝聚学生力量
高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也是有限的,但是为了将学习权利归还给他们,教师必须为学生留出一定的学习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可以允许他们以合作的方式学习,凝聚力量,攻克难题,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合作的方法、技巧以及知识探究的基本规律[2]。
在《圆》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圆形的面积公式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究活动。首先,通过综合考量学生在学习基础、合作意识、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实际表现,将其分为了几个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都剪出三个相同的简易圆形,并分别把这三个圆形平均分割为8份、16份、32份,把这些等份重新拼接,观察重新拼接之后的图形有什么特点。接着,各个小组都根据我的提示动手进行了操作,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如果把圆分割成更多的等份,那么重新拼接之后的图形会越来越接近于一个长方形。于是,我进一步提出了问题:(1)这个近似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圆形之间是否具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联系?(2)若有,可以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中推理出哪些与圆形有关的知识?然后我让各个小组根据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学生发现,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实际上就是原来圆形的一半,而宽则对应圆形的半径,所以圆形的面积公式可以表示为圆形周长的二分之一乘以半径。最终,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对这一节的主要知识有了深入的理解。
3.组织实践活动,化抽象为形象
构建高效课堂之前,教师首先要明确是哪些因素一直在阻碍学生的学习,突破这些因素教学才能真正实现高效。对于数学这门课程来说,一直伴随学生的难题就是知识点过于抽象,他们自身因抽象思维能力的薄弱而容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信息变得形象和直观,这是教师需要重点落实的工作。不妨让学生通过动手、参与、感受来代替画图、思考和凭空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画出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图形,让其知道这些图形是在一个平面上。然后教师摆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提问:“这些物体各部分在一个平面上吗?”学生:“不在。”教师:“对的,这些物体各部分不在一个平面上,是立体图形,下面同学们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制作结束后,教师:“大家摸一摸它们是由什么围成的?两个面的交接处及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教师板书:面、棱、顶点。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示长方体框架,提问:“框架上有12条棱该怎样分组?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吗?”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观察自己所做的模型,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结束后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教师明确正确答案。最后对长方体及正方体特征进行讨论,找出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及不同点,认识到两者面、棱、顶点的数量相同,但是面的形状、面积及棱的长度不同,并且让学生认识到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正方体及长方体的特征,了解两者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在其大脑中构建正方体及长方体的概念,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
4.结语
上述是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种代表性方法,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为教师提供了更多优质的教学方法和思路,也为构建高效课堂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教师要善于自主总结,借鉴成熟的经验,而不是盲目照搬他人的教学模式。只有充分满足本班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方法才是有效教学最需要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小兰.创建小学低年级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上旬,2016,22(9):166.
[2]陈兴熖.新视角下小学中低年级数学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探讨[J].新教师,2016,11(8):42-43.
[3]朱占成.基于新课改的小学数学六年级高效课堂教学研究[J].中华少年,2016,6(11):142-143.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引言:
高年级小学生即将迈入更高的学段中,迎接更大的学习挑战,在这一重要的过渡时期,教师需要为学生注入更多力量,制定出更高的教学目标。在打好知识基础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实践的方法和路径有很多,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的一些总结。
1.创设生活化场景,带动互动化课堂
完全由教师操控的课堂以及学生完全独立的课堂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益,因为这两种情况令学生处于两种极端的状态,被教师支配使他们失去了自主思考的空间,独立学习往往又缺少思路,完不成任务。其实,最佳的状态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对学生干预,但要控制干预度。如此一来我们可以明确,应打造出师生互动的课堂。在情景中展开互动往往能收效更好。
例如,在“小数乘法”的教学中,教师便可在讲解的过程中融入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实施生活化教学。首先,课件呈现“买风筝”的情境,画面上醒目地显示四种形状各异、价格不同的风筝。然后设问:从图中你能看出哪些数学信息?买3个蝴蝶风筝多少钱?你能列出算式吗?(教师板书或PPT课件呈现:3.5×3=)这些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买卖场景,学生最易产生想象,因此,他们能够很快将这个课本例题还原到生活中,这样学生在分析问题之前,就可以通过自身或周边的经验对问题进行感性的探析,这样他们的逻辑思维也就能很快的转变成具象思考,回答必定也会踊跃。接着教师追问:大家看出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吗?板书引导(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小数乘整数。例题讲解之后,教师可以依托生活情境,为学生拟定相似题目,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经验,用自己理解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其他合理方法之后,着重分析和评价化“元”为“角”的算法,引导学生总结、概括这种算法的思考过程,体会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联系,感受小数乘整数还可以转化成整数乘整数进行计算,初步感悟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算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1]。
2.组织合作学习,凝聚学生力量
高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也是有限的,但是为了将学习权利归还给他们,教师必须为学生留出一定的学习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可以允许他们以合作的方式学习,凝聚力量,攻克难题,在这个过程中总结合作的方法、技巧以及知识探究的基本规律[2]。
在《圆》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圆形的面积公式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究活动。首先,通过综合考量学生在学习基础、合作意识、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实际表现,将其分为了几个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都剪出三个相同的简易圆形,并分别把这三个圆形平均分割为8份、16份、32份,把这些等份重新拼接,观察重新拼接之后的图形有什么特点。接着,各个小组都根据我的提示动手进行了操作,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如果把圆分割成更多的等份,那么重新拼接之后的图形会越来越接近于一个长方形。于是,我进一步提出了问题:(1)这个近似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圆形之间是否具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联系?(2)若有,可以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中推理出哪些与圆形有关的知识?然后我让各个小组根据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学生发现,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实际上就是原来圆形的一半,而宽则对应圆形的半径,所以圆形的面积公式可以表示为圆形周长的二分之一乘以半径。最终,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对这一节的主要知识有了深入的理解。
3.组织实践活动,化抽象为形象
构建高效课堂之前,教师首先要明确是哪些因素一直在阻碍学生的学习,突破这些因素教学才能真正实现高效。对于数学这门课程来说,一直伴随学生的难题就是知识点过于抽象,他们自身因抽象思维能力的薄弱而容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提高教学效益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将抽象的信息变得形象和直观,这是教师需要重点落实的工作。不妨让学生通过动手、参与、感受来代替画图、思考和凭空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内容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画出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图形,让其知道这些图形是在一个平面上。然后教师摆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提问:“这些物体各部分在一个平面上吗?”学生:“不在。”教师:“对的,这些物体各部分不在一个平面上,是立体图形,下面同学们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制作结束后,教师:“大家摸一摸它们是由什么围成的?两个面的交接处及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教师板书:面、棱、顶点。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示长方体框架,提问:“框架上有12条棱该怎样分组?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吗?”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观察自己所做的模型,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结束后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教师明确正确答案。最后对长方体及正方体特征进行讨论,找出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及不同点,认识到两者面、棱、顶点的数量相同,但是面的形状、面积及棱的长度不同,并且让学生认识到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正方体及长方体的特征,了解两者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在其大脑中构建正方体及长方体的概念,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3]。
4.结语
上述是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种代表性方法,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为教师提供了更多优质的教学方法和思路,也为构建高效课堂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教师要善于自主总结,借鉴成熟的经验,而不是盲目照搬他人的教学模式。只有充分满足本班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方法才是有效教学最需要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小兰.创建小学低年级数学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上旬,2016,22(9):166.
[2]陈兴熖.新视角下小学中低年级数学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探讨[J].新教师,2016,11(8):42-43.
[3]朱占成.基于新课改的小学数学六年级高效课堂教学研究[J].中华少年,2016,6(11):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