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编导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pel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编导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思考,提出高职编导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项目任务驱动,重构课程内容;深度拉片,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元化考核,建立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以不断发展和完善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职  纪录片  编导基础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C-0066-02
  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和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有着自己的特点,即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构成部分,和本科院校相比,不是培养学术研究人才,而是以培养适应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高职所培养的人才除了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有较强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因此,高职的课程教学改革也应该遵循这一人才培养特点。
  编导基础是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共36课时。前置课程有视听语言、摄像技术、非线性编辑,后置课程有电视专题片策划与制作、毕业设计等。鉴于这两门后置课程均偏向纪录片,因此,编导基础课程内容也偏向纪录片。本课程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学习,学生可掌握最基本的纪录片编导策划能力、影像视听创作能力,具备创造性解决拍摄现场问题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素质和能力。
  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编导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项目任务驱动,重构教学内容
  高职课程教学改革方向是由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的。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生倾向于在做中学,通过职业经验的累积,促成职业技能的获取。以项目任务作为课程学习驱动,是在注重高职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的突出和强调。
  编导基础课程的项目任务为制作一部自由命题的微纪录片,以小组为单位,十分钟左右为宜。课程学习以项目任务作为引领,按前期、中期、后期划分,又分为若干个子任务。前期,要求学生寻找合适的选题和人物,从适当的角度切入,并找到合适的故事线索,结构故事,完成策划方案。中期,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场面调度、镜头调度和人物调度。后期,要求学生能够用蒙太奇的思维和能力对素材进行二次创作,完成成片。
  按照传统的课程框架,纪录片创作或纪录片编导基础课程内容一般包括故事的设计、剧本阐述的思路、拍摄和剪辑这几个部分。但如果以项目任务作为课程学习的驱动,课程内容就必须重新结构。也就是说,内容大致还是原来的内容,只不过结构的方式改变了,内容的组织形式也就改变了。纪录片的创作流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初步调研,明确选题;深度调研,明确人物和故事结构;实拍;剪辑。对应纪录片的创作流程,课程内容框架就变成:选题和主题;人物;故事结构;实拍;剪辑。其中,选题和主题、人物、故事结构对应的是纪录片创作的前期;实拍对应的是中期;剪辑对应的是后期。在前期,选题、人物、故事结构的排列,也是按照大概率上的工作流程确定的。学生在整个课程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在各个子任务的驱动下,完成各个环节的学习和实训。
  二、深度拉片,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拉片是影视传媒类专业常用的一种教学法,即就着某一个知识点或学习目标,选取相应的影视片段,一个个镜头加以分析。对于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学生来说,已经在前置课程视听语言里接触过这种学习方法。依照专业的特点,课堂教学将知识点浓缩成关键词和关键句,通过不断的拉片强化,让学生通过片例记取相关的知识点。而这种形象化的授课方式,亦符合高职生的智力类型接受特点。如在第三章“故事结构”中,何谓“故事性的讲述方式”,教学团队提炼了典型目标任务、阻力、解决过程三个部分。
  不过,与视听语言不同的是,编导基础课更偏重于学生整体思维的训练和对项目的整体把控能力。因此,即便是同一种学习方法,在操作上也会有不同。视听语言课是就着某一个知识点对不同片例的相应片段进行拉片,偏于碎片化;而编导基础的每个章节对应操作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因此,课程只会选择一两部重点片例为主,其他片例为辅,展开深度拉片。如在第一章“主题和选题”中,重点片例为《喜马拉雅大淘金》;第二章“人物”,重点片例为《人间世》;第三章“故事结构”,重点片例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等。在重点片例的深度拉片过程中,学生的整体思维会慢慢得到强化。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比较法,即通过正反片例的鲜明对比,让学生深刻理解需要掌握的内容,并举一反三,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一是经典片例之间的比较。例如,在第一章“主题和选题”中,为了向学生说明,即便选题相似,由于主题不同,最终的成片效果也不一样,教师可用《本草中华》第一季第一集之“冬虫夏草”段落和《喜马拉雅大淘金》做对比。《喜马拉雅大淘金》从喜马拉雅山一季冬虫夏草的利益链切入,以其采集、收购、出口,到终端销售的利益链为线索,讲述了采集人苏加·拉尔、收购虫草的丹禅德拉、出口商达努和终端销售商傅先生的故事。该片以独特的人文视角,勾勒出虫草背后的利益链条,并围绕周遭的芸芸众生相,对“喜马拉雅大淘金”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度解读。编导对喜马拉雅山脉的“冬虫夏草热”是持批判态度的,其视听风格呈纪实化,照应了这个主题。而《本草中华》第一季第一集之“冬虫夏草”段落则在照应“中草药在家族中的代际传承”这样一个温情脉脉的主题,视听风格则偏唯美,摆拍的痕迹更明显。又如,在第三章“故事结构”中,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何谓“线索”,教师可选取《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电视剧版(共三集)和大电影版进行比较。电视版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各文物修复小组为故宫九十周年建院展做准备为线索;而大电影版则是以各个故宫文物修复小组的一天作為线索。   二是經典片例和历届毕业生的微纪录片作品做对比。用历届毕业生的作品做对比,对学生来说更接地气,更容易让其产生代入感。例如,在第三章“故事结构”中,为了让学生更容易了解如何以“典型目标任务—阻力—解决过程”来结构故事,课程教学用电视剧版《我在故宫修文物》和2014级毕业生摄制的《陶艺人生》来做正反例进行对比。《陶艺人生》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无故事结构的散乱。而同样是以匠人作为主人公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则是用故事来结构素材,在典型目标任务引领下,各文物修复小组都有自己的子任务,遇到阻力,发挥专长创造性地解决难题,整部片子内容丰富却并不杂乱,对观众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三、多元化考核,建立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方式则有多种,以赛促教就是其中的一种。学生课程作品参加校外比赛获奖,课程总评可加分。获奖等级不同,加分亦不同。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大广赛),最高可以加10分。这么做,是为了促使学生在课程实训过程中,慢慢从“作业”的概念向“作品”转变,强化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课程考核方法分为结果性考核和过程性考核两种。其中,结果性考核针对整个课程项目任务,要看作品是否具有出色的编导能力;能否选取合适的人物;是否从适合角度切入选题;是否用蒙太奇手段结构故事;是否融会贯通运用景别、角度、运动等要素和光、色、构图等手段进行创作;是否具有出色的沟通能力、现场调度控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过程性考核是对结果性考核的补充,针对子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如在完成各个子项目过程中的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应变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课程项目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部自由命题的微纪录片。而每个分环节,均有对应的子项目任务需要考核。如选题和主题环节,要求提交纪录片策划方案;人物环节,要求明确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拟好采访提纲,并完成采访;故事结构环节,要求明确切入角度、线索和结构,如典型目标任务、阻力、解决过程等,提交脚本;实拍环节,要求提前踩点并提交拍摄方案等;剪辑环节,要求提交初稿,并按照指导教师的意见修改,并定稿。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对课程的可控性,课程教学团队会利用以上环节节点,对项目的进程进行监控。此外,由于是以小组为单位,在以往的课程实训过程中,部分同学会有“蹭组”的情况。为了最大限度地杜绝这一现象,课程教学团队决定,将部分过程性考核权限下放至小组长,组员的平时分可参照小组长的评价。
  实践证明,近年来,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的微纪录片作品质量逐年提升。2017年12月,在由全国广播影视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全国高校影视作品大赛上,2014级新闻与采编专业学生梁引群团队的纪录片毕业作品《侗画人家》在46所高校参赛的近400部作品中脱颖而出,获纪录片组三等奖。
  总而言之,编导基础作为一门创作类课程,其教学团队唯有充分尊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特点,大胆创新,认真总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希拉·柯伦·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M].孙红云,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156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掌上民族影像志建设的研究”(桂教科研〔2020〕1号2020KY29008)
  【作者简介】潘小楼(1981— ),女,广西平果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导演、剧作。
  (责编 何田田)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阐述现代学徒制“双导师”的概念内涵,针对现代学徒制中双导师队伍素质能力存在短板、结构不合理、交流互动不足、监管难到位、考核制度不成熟等问题,提出现代学徒制双导师队伍的建设路径:互聘共用,择优录用;双向挂职锻炼;依托项目,深度融合;双向资质认证;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完善考核激励制度。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双导师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本文阐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内容,以北海职业学院为例提出将工作室教学模式引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论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职业素养提升的路径:项目前期教师引领,学生感悟;项目实施中教师提示,学生行动;项目结束后教师总结,学生领悟;项目推广时教师强化,学生内化;开展技能竞赛,强化和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工作室教学模式 职业素养 提升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校内“工学交替、学做一体”实践育人平台数量不足,学生难以在真实的岗位上开展经常性训练,导致实践能力不强、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欠缺,以及高校“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与第一课堂脱节等问题,提出构建基于真实岗位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校内实践育人模式,论述具体的措施:提出校内真实岗位开发的“四结合”理念和“五路径”;构建基于真实岗位的“双融、分级、五岗并施”校内实践育人运行模式;建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人才培养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为例论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提出建立多元化评估主体、搭建多角度校内自主评价体系、构建多方校外评价体系等措施,开展基于过程管理的教学质量监控,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及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多元评价主体 自主评价体系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园校合作促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双方缺乏协同发展的意识、合作形式单一、合作目的不聚焦等问题,提出构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一个平台、一个中心、一个团队”跨界教学团队,在跨界教学团队运行机制上制定“互聘共培”制度,建立“三个对接”机制和科学的管理体系,从而推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园校合作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 教师专业化发展 跨界教学团队 科学管理体系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基于“新工科”思维构建以“一目标、两融合、三支撑、四阶段、五项目、六循环”为内容的物流专业“新工科”思维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认为该模式解决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新工科个性化人才培养定位问题,学生技能与企业岗位如何无缝对接、新时代产业需求与人才供应数量及质量不平衡的问题,以及中青年专业教师成长、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教师团队建设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 “新工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民俗文化词翻译中应遵循的传达准确文化意象、保持民族文化身份、树立正面文化形象、简洁紧凑等原则,以及可采用的组合法、省略法、分裂法等补救方法,以广西沿海地区的疍家民俗文化词翻译为例,把音译、直译和意译三种翻译方法加上释义,试图为民俗文化词的翻译提供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海洋民俗文化词 疍家民俗文化词 翻译 广西沿海地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论述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阐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结构要求,以门店运营为例,从学生工作内容、校内指导教师工作内容及要求、校外指导教师队伍要求、项目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现代学徒制 创业能力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本文分析工程机械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阐述工程机械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目标,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工程机械实训中心场地建设、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制度与文化建设等方面论述工程机械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学院”四方联动,打造示范性教学工场实训基地,使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成为广西区内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高地。  【关键词】工程机械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部分实习生及毕业生、电力行业企业领导、电力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为调查对象,就毕业生相关情况、电力企业相关情况、电力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提出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思路及措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岗证融通”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加强社会服务。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