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古有“先民抟土制器,焚柴而陶”。在八千多年的茫茫尘烟行进古道上,各地窑火明灭,穿越历史,载承文化,滋养苍生,推动经济,沟通交流,中国陶瓷烧造形成了独特的形象科学和艺术表达天地,为天下添喜造福。
据专家考证,中国在汉代以前就出现了陶器烧造工艺。后经南北朝、隋唐,到宋时抵达高峰。元明清到今,瓷事因袭,绵延不断。陶瓷成为历世之生活必需和典藏珍宝。甚至西方人以瓷器指认中国。陶瓷烧造是融合运用水土与火的特性,人为造型的科学创造活动。非常的神秘、神奇、美妙和实用,为人类的文化增添了极具个性灿烂的内容。在中国陶瓷的烧造历史上,像汝、钧、官、哥、定、越窑、长沙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窑口,先后在各地创造个性分明、辉煌传奇故事,演绎出奇绝精彩的天地人间文化命运活剧,出奇斗彩、纷繁兴盛。在这漫长的陶瓷烧制历史进程中,曾经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智慧高人和能工巧匠。古代的先按下不表,当代的卓绝人物如陈万里、周仁、李国桢等,他们就是不断点燃各地窑火,创造陶瓷烧制新奇迹的圣手!萧根胜长篇报告文学《瓷魂——李国桢传》所描绘书写的李国桢,就是这样的圣手者其中之一。
萧根胜同李国桢是河南郏县老乡,多年的耳闻传说使他对这位曾经很大地作用于中国古老陶瓷复兴、新瓷创造开发,为中国的当代陶瓷业再造辉煌却历经坎坷、命运多舛的乡贤、泰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生成强烈的书写激情。为了这次书写,他力争使自己从陶瓷外行接近一个识家,六年多时间以来,萧根胜参考阅读了如山的资料,几乎亲自走访了能够见到的所有当事人,足迹遍布河南、上海、北京、江西、江苏、浙江、河北、湖南、广东、福建、陕西、山东等全国许多与陶瓷烧造有关的地方,面见数百人。有不少地方、不少人而且是再一、再二,甚至再三地奔去面见采访,可谓行万里路,访无数人。其认真用情的态度非常令人感动。这个不断通过采访靠近李国桢的过程,也是萧根胜逐渐深入认识理解陶瓷的发展历史,以及陶瓷燒造与中国社会和人类文化生活密切关系的过程;是他日益理解李国桢钟情于陶瓷,投身中国陶瓷科学发展和文化建设,长时间忘我付出精神性格和感情的过程。在写作的过程中,因为他还是以笔书写,长时间用力曾经导致右手颤抖厉害,难以持筷用餐。第一稿写完时,左眼视力下降至0.03,后来不得不做了三次眼部手术。六年间,他牺牲了所有的节假日时间,埋头其中,家人好友多不能理解,甚至有人劝他退出。好在萧根胜曾经有身为铁道兵战士、在青藏高原施工的艰难锻炼经历,锻炼出了意志坚强、持之以恒的精神性格,否则真难以相信他为了写一本书如此乐意且不惧这么多的艰难。深入的采访和资料掌握,这是报告文学创作需要的硬功夫。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理由曾经感悟总结说:报告文学创作的经历是“六分采访,三分思考,一分书写”。对于深入采访和思考非常看重。萧根胜对此是真心理解的,为了真实再现中国当代陶瓷史志般的丰富曲折历程,再现李国桢在其中发挥的特别巨大的贡献作用,他以为自己付出这大量的采访劳动是值得的。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这个作品中包含的所有信息及思想精神情感内容,都是萧根胜心血劳动的收获,丰盈着作家自己的人生与这部四十多万字的优秀写实文学成果。作者这种努力向上的创作态度与追求精神,令我感动,非常值得点赞!
《瓷魂——李国桢传》,以李国桢的人生事业行动经历为线索,既是单线的,也是放射性的结构。作品着重叙述和描绘了李国桢在抢救继承、创新开发中国陶瓷传统文化事业过程中的智慧行动能力,科学探索、不惧艰难的追求精神,不计私利献身国家事业的赤诚情怀。这部作品,是中国当代陶瓷烧制纷繁进取历史的文学另册记录,也是当今瓷魂人物——李国桢的大传保存,颇有陶瓷烧制悠久传统情景追踪描绘再现和断代史的价值。萧根胜的叙述,使我们看到,李国桢在当代陶瓷烧制和创新开发的过程中,总是在难时、困时、紧时、重时等关键时刻出现在人们面前和各地窑场,又以他的慈善精神、学识才干和专心行动解除难困,缓解紧急状况并肩以重担,表现出神奇般的作用力量,李国桢时常说:“没钱我给你;不会你找我;喜欢你拿去。”在多年的时间里,生活上给很多困境者以接济,为很多人很多窑场解决了难处,自己从各地窑场带回的珍贵陶瓷样品,几乎都送给了来客,最后自己却空无一物。在景德镇、在神垕、在耀州、在淄博等各地窑场,人们视李国桢如同瓷魂窑神,他似有点化瓷土窑火之功,因此遗留下许多的真实传说。萧根胜对这些曾经真实生动的存在,至今依然还留存在各地很多窑场人们记忆中的“李工”故事传说,多有涉及。因为篇幅所限,作品虽未充分展开,但不少已经有点睛之妙。如全国闻名的定窑瓷,一位被业界认为是瓷、诗、书大师的人,几年没有解决的难题,李国桢只用两句话说透,几分钟解决问题;李国桢把醴陵国光瓷厂出口瓷存在的猪毛孔、釉面硬度白度不够等技术缺陷画成一张《固特釉式图》,把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分解拆析,使职工一目了然,易懂易记易操作,困扰产品质量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淄博“工陶”在创新开发骨质瓷过程中遭遇困难的时候,李国桢到来,只提出几个建议,几句话就达到了点破迷津的效果等。“李工”多少年间,像一片云彩,给各地窑场带来雨露甘霖,使不少的古瓷新生、新瓷问世,为丰富和兴盛中国陶瓷业居功至伟。
但是,令人颇有遗憾的是,李国桢一生屡屡受国家部委重托,为中国陶瓷的振兴发展无私付出,可因为他总像救火队员一样出现在各地,飘忽不定,未得扎根,结果却成了飘零般的人物,生活命运都失去了依傍。动乱年月,经历坎坷,疲劳尽尝,甚至去世之后,竟然没有一个单位愿意出面安葬他。这样巨大的不幸和悲伤局面,令人非常感慨和震撼,深陷沉思。或许是李国桢这样水火激荡的人生和落寞凄凉的晚境状况,唤起了萧根胜的悲悯情怀和表达欲望,他决心将自己的敬佩感情和真诚书写奉献给国家民族的功臣李国桢,让历史趋于公正。《瓷魂》在像流水式的结构书写中,起伏跌宕,随弯就直,盘山绕洲,将李国桢的人生和事业踪迹进行了真实质朴的讲述,将李国桢淡泊名利、公字当头、舍己为国、忍辱负重、忘我尽职、奋发开拓等经历情景给予深情讲述,文字间注满着敬惜真情。事业上的独特作为、贡献桩桩件件,点石成金,化奥妙于有形,引人神迷,令人肃然起敬。生活上,如李国桢一家1959年从上海搬家到北京时,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的那种艰辛困窘情景,李国桢时常出差在外,为“建国瓷”等各种瓷事奔忙,妻子带孩子经受的种种艰辛磨难情形就非常令人感叹!作品这种紧紧围绕李国桢与中国瓷事展开的真实记述,在完全不肆张扬的文字呈现中,描绘出李国桢的思想精神和性格形象,使人看见和感受到他的平凡及不平凡的创造进取人生。庄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是一种大有无私的天地精神。在李国桢的人生表现中,就有这种天地大有无私精神的很多体现,所以被他触动并产生尊敬之情,也为他遭遇不少忽略感到遗憾与忧伤。
据相关研究证明,陶瓷是具有很强耐高温和防腐蚀的材料。我以为,通过萧根胜的叙述,李国桢这样曾经与中国陶瓷实业有过非常紧密联系的人物,被我知悉了解,非常荣幸。在我看来,李国桢本人,就如同是有陶瓷一般品质和性格的人,历经高温锤炼,耐得住艰辛寂寞和世俗的轻淡,有很强的硬度和不易消退的光彩,有长久的存在和拒腐蚀能力等。因此,他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到了中国陶瓷的历史进程中,当会被人们永久记忆和怀念!
萧根胜的《瓷魂——李国桢传》,在文学描述的过程中,如同面对一座大山,多有敬畏仰望,也时有苏轼记庐山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混茫陷入感觉。但作者是看见了许多的峰峦峡谷奇景的,是观览到宏阔壮美的生动画面的。作品将自己这些真实的调查发现,理解感受,质朴动情地传达讲述出来,犹如深情的言说,近似据理的激情呐喊,仿佛史官的记事记人实录,实现了对中国陶瓷史,特别是当代史的一次很好的空缺填补,也是中国文学创作走向史性价值写作的可贵努力,果实丰盈!为之祝贺!(本书是作者历时6年夜以继日、呕心沥血而就,共计24章、40余万字,不仅仅是对陶瓷大师李国桢人生历程的经典回顾,更是对中国陶瓷百年史的壮阔书写,同时,也是对中国陶瓷科技史的真情探达。近期,本书将由河南工艺美术出版社申报为中国作家协会2020年度精品工程扶持项目)
据专家考证,中国在汉代以前就出现了陶器烧造工艺。后经南北朝、隋唐,到宋时抵达高峰。元明清到今,瓷事因袭,绵延不断。陶瓷成为历世之生活必需和典藏珍宝。甚至西方人以瓷器指认中国。陶瓷烧造是融合运用水土与火的特性,人为造型的科学创造活动。非常的神秘、神奇、美妙和实用,为人类的文化增添了极具个性灿烂的内容。在中国陶瓷的烧造历史上,像汝、钧、官、哥、定、越窑、长沙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窑口,先后在各地创造个性分明、辉煌传奇故事,演绎出奇绝精彩的天地人间文化命运活剧,出奇斗彩、纷繁兴盛。在这漫长的陶瓷烧制历史进程中,曾经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智慧高人和能工巧匠。古代的先按下不表,当代的卓绝人物如陈万里、周仁、李国桢等,他们就是不断点燃各地窑火,创造陶瓷烧制新奇迹的圣手!萧根胜长篇报告文学《瓷魂——李国桢传》所描绘书写的李国桢,就是这样的圣手者其中之一。
萧根胜同李国桢是河南郏县老乡,多年的耳闻传说使他对这位曾经很大地作用于中国古老陶瓷复兴、新瓷创造开发,为中国的当代陶瓷业再造辉煌却历经坎坷、命运多舛的乡贤、泰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生成强烈的书写激情。为了这次书写,他力争使自己从陶瓷外行接近一个识家,六年多时间以来,萧根胜参考阅读了如山的资料,几乎亲自走访了能够见到的所有当事人,足迹遍布河南、上海、北京、江西、江苏、浙江、河北、湖南、广东、福建、陕西、山东等全国许多与陶瓷烧造有关的地方,面见数百人。有不少地方、不少人而且是再一、再二,甚至再三地奔去面见采访,可谓行万里路,访无数人。其认真用情的态度非常令人感动。这个不断通过采访靠近李国桢的过程,也是萧根胜逐渐深入认识理解陶瓷的发展历史,以及陶瓷燒造与中国社会和人类文化生活密切关系的过程;是他日益理解李国桢钟情于陶瓷,投身中国陶瓷科学发展和文化建设,长时间忘我付出精神性格和感情的过程。在写作的过程中,因为他还是以笔书写,长时间用力曾经导致右手颤抖厉害,难以持筷用餐。第一稿写完时,左眼视力下降至0.03,后来不得不做了三次眼部手术。六年间,他牺牲了所有的节假日时间,埋头其中,家人好友多不能理解,甚至有人劝他退出。好在萧根胜曾经有身为铁道兵战士、在青藏高原施工的艰难锻炼经历,锻炼出了意志坚强、持之以恒的精神性格,否则真难以相信他为了写一本书如此乐意且不惧这么多的艰难。深入的采访和资料掌握,这是报告文学创作需要的硬功夫。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理由曾经感悟总结说:报告文学创作的经历是“六分采访,三分思考,一分书写”。对于深入采访和思考非常看重。萧根胜对此是真心理解的,为了真实再现中国当代陶瓷史志般的丰富曲折历程,再现李国桢在其中发挥的特别巨大的贡献作用,他以为自己付出这大量的采访劳动是值得的。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这个作品中包含的所有信息及思想精神情感内容,都是萧根胜心血劳动的收获,丰盈着作家自己的人生与这部四十多万字的优秀写实文学成果。作者这种努力向上的创作态度与追求精神,令我感动,非常值得点赞!
《瓷魂——李国桢传》,以李国桢的人生事业行动经历为线索,既是单线的,也是放射性的结构。作品着重叙述和描绘了李国桢在抢救继承、创新开发中国陶瓷传统文化事业过程中的智慧行动能力,科学探索、不惧艰难的追求精神,不计私利献身国家事业的赤诚情怀。这部作品,是中国当代陶瓷烧制纷繁进取历史的文学另册记录,也是当今瓷魂人物——李国桢的大传保存,颇有陶瓷烧制悠久传统情景追踪描绘再现和断代史的价值。萧根胜的叙述,使我们看到,李国桢在当代陶瓷烧制和创新开发的过程中,总是在难时、困时、紧时、重时等关键时刻出现在人们面前和各地窑场,又以他的慈善精神、学识才干和专心行动解除难困,缓解紧急状况并肩以重担,表现出神奇般的作用力量,李国桢时常说:“没钱我给你;不会你找我;喜欢你拿去。”在多年的时间里,生活上给很多困境者以接济,为很多人很多窑场解决了难处,自己从各地窑场带回的珍贵陶瓷样品,几乎都送给了来客,最后自己却空无一物。在景德镇、在神垕、在耀州、在淄博等各地窑场,人们视李国桢如同瓷魂窑神,他似有点化瓷土窑火之功,因此遗留下许多的真实传说。萧根胜对这些曾经真实生动的存在,至今依然还留存在各地很多窑场人们记忆中的“李工”故事传说,多有涉及。因为篇幅所限,作品虽未充分展开,但不少已经有点睛之妙。如全国闻名的定窑瓷,一位被业界认为是瓷、诗、书大师的人,几年没有解决的难题,李国桢只用两句话说透,几分钟解决问题;李国桢把醴陵国光瓷厂出口瓷存在的猪毛孔、釉面硬度白度不够等技术缺陷画成一张《固特釉式图》,把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分解拆析,使职工一目了然,易懂易记易操作,困扰产品质量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淄博“工陶”在创新开发骨质瓷过程中遭遇困难的时候,李国桢到来,只提出几个建议,几句话就达到了点破迷津的效果等。“李工”多少年间,像一片云彩,给各地窑场带来雨露甘霖,使不少的古瓷新生、新瓷问世,为丰富和兴盛中国陶瓷业居功至伟。
但是,令人颇有遗憾的是,李国桢一生屡屡受国家部委重托,为中国陶瓷的振兴发展无私付出,可因为他总像救火队员一样出现在各地,飘忽不定,未得扎根,结果却成了飘零般的人物,生活命运都失去了依傍。动乱年月,经历坎坷,疲劳尽尝,甚至去世之后,竟然没有一个单位愿意出面安葬他。这样巨大的不幸和悲伤局面,令人非常感慨和震撼,深陷沉思。或许是李国桢这样水火激荡的人生和落寞凄凉的晚境状况,唤起了萧根胜的悲悯情怀和表达欲望,他决心将自己的敬佩感情和真诚书写奉献给国家民族的功臣李国桢,让历史趋于公正。《瓷魂》在像流水式的结构书写中,起伏跌宕,随弯就直,盘山绕洲,将李国桢的人生和事业踪迹进行了真实质朴的讲述,将李国桢淡泊名利、公字当头、舍己为国、忍辱负重、忘我尽职、奋发开拓等经历情景给予深情讲述,文字间注满着敬惜真情。事业上的独特作为、贡献桩桩件件,点石成金,化奥妙于有形,引人神迷,令人肃然起敬。生活上,如李国桢一家1959年从上海搬家到北京时,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的那种艰辛困窘情景,李国桢时常出差在外,为“建国瓷”等各种瓷事奔忙,妻子带孩子经受的种种艰辛磨难情形就非常令人感叹!作品这种紧紧围绕李国桢与中国瓷事展开的真实记述,在完全不肆张扬的文字呈现中,描绘出李国桢的思想精神和性格形象,使人看见和感受到他的平凡及不平凡的创造进取人生。庄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是一种大有无私的天地精神。在李国桢的人生表现中,就有这种天地大有无私精神的很多体现,所以被他触动并产生尊敬之情,也为他遭遇不少忽略感到遗憾与忧伤。
据相关研究证明,陶瓷是具有很强耐高温和防腐蚀的材料。我以为,通过萧根胜的叙述,李国桢这样曾经与中国陶瓷实业有过非常紧密联系的人物,被我知悉了解,非常荣幸。在我看来,李国桢本人,就如同是有陶瓷一般品质和性格的人,历经高温锤炼,耐得住艰辛寂寞和世俗的轻淡,有很强的硬度和不易消退的光彩,有长久的存在和拒腐蚀能力等。因此,他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到了中国陶瓷的历史进程中,当会被人们永久记忆和怀念!
萧根胜的《瓷魂——李国桢传》,在文学描述的过程中,如同面对一座大山,多有敬畏仰望,也时有苏轼记庐山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混茫陷入感觉。但作者是看见了许多的峰峦峡谷奇景的,是观览到宏阔壮美的生动画面的。作品将自己这些真实的调查发现,理解感受,质朴动情地传达讲述出来,犹如深情的言说,近似据理的激情呐喊,仿佛史官的记事记人实录,实现了对中国陶瓷史,特别是当代史的一次很好的空缺填补,也是中国文学创作走向史性价值写作的可贵努力,果实丰盈!为之祝贺!(本书是作者历时6年夜以继日、呕心沥血而就,共计24章、40余万字,不仅仅是对陶瓷大师李国桢人生历程的经典回顾,更是对中国陶瓷百年史的壮阔书写,同时,也是对中国陶瓷科技史的真情探达。近期,本书将由河南工艺美术出版社申报为中国作家协会2020年度精品工程扶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