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明确规定:课程教学要使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理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含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养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这个目标是与我国的义务教育目标以及初中阶段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在的问题是教师如何准确理解《课程目标》,并把它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下面是笔者对这个问题的一些认识。
一、基础知识方面
《课程目标》中提到: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有关地球、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含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此项要求的出发点不在于让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地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在实践中运用、归纳和演绎,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知识。例如通过在某一地区发现的化石推知该地区以前的地质地貌,通过观察不同海拔地区的植被推导该地区的气候情况等。
二、基本技能培养方面
对学生地理基本技能训练和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阅读和填绘常见的地图和图表,运用所学知识特别是地图、图表知识以及自己所得出的地理数据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和预测。比如,让学生能通过实际考察绘制地形图,根据气温和云判断未来的天气状况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地理的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德育方面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德育的重点应放在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初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辩证方法。如在讲到我国的自然资源时,学生应对我国的河流、土地、矿产等国情有比较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在讲到世界的人口时,学生在了解世界人口现状的同时知道该如何看待和解决人口问题;在讲到我国的自然环境时,学生应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积极思考该怎样做才能达到自然环境与人类长久的和谐发展。

四、教学方式手段方面
要高效地达到地理《课程目标》的要求,任课教师要因地(当地自然环境)制宜,因人(学生)制宜,并结合地理的学科特色,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教学。除传统的课堂讲授外,还可采用实地考察、多媒体资料展示和开展地理知识竞赛等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有的地区地质资源丰富,气候变化万千,这些就是学生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各种图象、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网络资料可让学生从多个方面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知识,激发对祖国的热爱。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训练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对所处地理环境的把握能力。
以上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以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前提。其中德育教育的成功,靠的是学生在自然实践和社会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亲身体验,这种体验结合教师的指导固化进脑海中形成一种永久的可自我发展的情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德育三方面的教育需要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作辅助,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地理《课程目标》综合反映了地理课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性、重要性和实用性,决定了初中地理教学不是应试教育,而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素质教育。它既是地理教学的指导,同时也是学生地理素质的重要评价标准,我们一定要准确理解,认真落实。
责编 王学军
一、基础知识方面
《课程目标》中提到: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有关地球、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含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此项要求的出发点不在于让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地理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在实践中运用、归纳和演绎,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知识。例如通过在某一地区发现的化石推知该地区以前的地质地貌,通过观察不同海拔地区的植被推导该地区的气候情况等。
二、基本技能培养方面
对学生地理基本技能训练和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能够阅读和填绘常见的地图和图表,运用所学知识特别是地图、图表知识以及自己所得出的地理数据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和预测。比如,让学生能通过实际考察绘制地形图,根据气温和云判断未来的天气状况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地理的知识讲解和技能训练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德育方面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德育的重点应放在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初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辩证方法。如在讲到我国的自然资源时,学生应对我国的河流、土地、矿产等国情有比较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在讲到世界的人口时,学生在了解世界人口现状的同时知道该如何看待和解决人口问题;在讲到我国的自然环境时,学生应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养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积极思考该怎样做才能达到自然环境与人类长久的和谐发展。

四、教学方式手段方面
要高效地达到地理《课程目标》的要求,任课教师要因地(当地自然环境)制宜,因人(学生)制宜,并结合地理的学科特色,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教学。除传统的课堂讲授外,还可采用实地考察、多媒体资料展示和开展地理知识竞赛等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有的地区地质资源丰富,气候变化万千,这些就是学生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各种图象、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网络资料可让学生从多个方面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知识,激发对祖国的热爱。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训练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对所处地理环境的把握能力。
以上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以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前提。其中德育教育的成功,靠的是学生在自然实践和社会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亲身体验,这种体验结合教师的指导固化进脑海中形成一种永久的可自我发展的情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德育三方面的教育需要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作辅助,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地理《课程目标》综合反映了地理课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性、重要性和实用性,决定了初中地理教学不是应试教育,而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素质教育。它既是地理教学的指导,同时也是学生地理素质的重要评价标准,我们一定要准确理解,认真落实。
责编 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