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之后,学生课程表上的内容可真是丰富多彩,班会课、活动课、地方课、实践课、校本课等等。可是学校原来并没有这些课程的专职教师,其他科的教师又肩负自己本职的教学任务,能力与精力都跟不上。这可怎么办?难道这些丰富多彩的课程只能成为徒有虚名的摆设么?这的确是个难题,上级教育部门示意让学校自己想办法,而学校则要求各个班主任想办法。班主任无奈,只好让学生想办法!
“咱们大家都希望我们这些丰富的课程能够上起来,可是怎么上?上什么?大家都想想看吧!”
学生一听,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这好办,我爸在单位就是搞宣传的,经常给别人讲课,我让他来给咱班讲!”雯首先开口。“是啊,我妈也能来!”“我姑姑也能来!”大家争前恐后。
对啊,这还真是个办法!
“那大家就回去跟家长们商量一下吧!”
事情进展得非常顺利,我们邀请到了不少“编外教师”。
雯的爸爸先来了。做为煤气公司主任的他,利用“职权之便”,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多安全使用煤气的宣传单,并从生活中煤气错误使用的细节入手,给学生们生动地讲解了安全使用煤气的重要性和正确方法。中间,班里有几个调皮的孩子不认真听讲,雯的爸爸还语重心长地针对他们,讲述了几起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由于未能正确使用煤气而引起的重大事故,听得那几个孩子“毛骨悚然”。
讲完之后,同学们给了雯的爸爸非常热烈的掌声。
“您讲得可真好!”
“可不是么,临来之前,我女儿可警告过我,‘讲好点,不能丢我的人’!”雯爸爸的幽默引来同学们的一阵笑声,雯也在座位上“得意洋洋”。
琪的妈妈来了,她是中医院的大夫。恰好那段时间正赶上“甲流”肆虐,大家都谈“甲流”色变,很多家长怕孩子被传染,干脆不让孩子来学校上课了。琪妈妈的到来,可以说给学生们带来了“最专家”的声音:“甲流”其实并不可怕,只要方法得当,还是可以预防的。万一得了“甲流”,只要及时救治,也一定能好起来。听了琪妈妈的话,同学们好像吃了定心丸一样。那些怕被传染的孩子,也在“蜗居”了两天之后重新返回校园。琪妈妈还很热心,连续在家里熬了一个星期的中药,用专业的袋子包装好,每天早晨开车送到学校里来。其他班级的同学看到了之后,都纷纷懊恼不能与琪同班。
斌的妈妈在银行工作,拿来了很厚一叠练习数钱的模拟纸币。当场向同学们展示了银行工作者的风采:几千、几万元的钞票在须臾之间就能清点无误,且那数钱的速度简直让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很多同学都想试试,可是“钱”到了自己手里,就不一样了,速度快了不是数错就是数乱,数目数清楚了可那速度真的不敢恭维。同学们这才发现:每一行要想做得好,都需要刻苦锻炼才行。斌妈妈还教会了学生怎样辨认假币,连1元硬币的真假辨认方法都讲了,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搞摄影的家长来了,在讲台上支起相机架,好几万块钱的高级照相机往上一架,下面的学生顿时啧啧不已。当这位家长把自己走南闯北拍摄的好片子用幻灯片给大家展示之后,很多学生都激动地尖叫起来。在后来的一次作文《我的未来不是梦》中,很多孩子甚至写道:我希望,若干年以后我可以背着一架相机去浪迹天涯。
法官家长来了、护士家长来了、巴士司机家长来了、大学教师家长也来了……全班的家长都成了我们课堂的优秀讲师,且还是编外的——连讲课费都不要。最高兴的是孩子们了,他们总能时时收获新鲜:新鲜的生活知识、新鲜的“教师”面孔。“家长讲得不亦乐乎,学生学得不亦乐乎”的场面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虽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是具体实践时,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总是以要抓升学率、没有专职教师、没有课程资源等种种理由为辞,不执行或者“伪执行”(只在学生课程表上安排课程应付上级检查,但实际上却换汤不换药)。然而,通过以上“家长进课堂”的实践探索,却证实了地方课、校本课实施的可行性。
家长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阶层,有着丰富的阅历,其中还不乏行业的精英、道德的模范、生活的能手等等。因此,让家长走进课堂,学生虽在学校,却也能近距离地接触生活、亲近生活,感受生活的磨练、理解生活的真谛。同时,让家长走进课堂,也是进行“课堂生活化”的有益探索。实质上,这种形式就是把课堂活动、课堂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以更宽渠道获得生活中的体验和积累,从而更丰富地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从根本上避免了传统课堂空洞、抽象的说教,可以说“家长进课堂”是一种极具现实意义,极具人文素养的课程方式。
新的课改精神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和课堂,应当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其实“家长进课堂”只是实现课程资源多元化的一个手段而已,打破单一的传统课堂的方式绝不仅仅只有这一种。我还构思了“学生百家讲坛”——让学生走上讲台将自己的特长展现给全体同学,很多学生在电脑、网游、漫画、体育、军事、历史等方面的才能是我们教师所不具备、甚至不能企及的。让他们在同龄人当中展示,既能锻炼讲课人,也有利于听课人;“民间艺人进课堂”——师生周边的如剪纸、泥塑、面人、大鼓等方面的民间艺人,都可以被邀请走进课堂。而“邀请”这个任务,如果由学生出面既能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也更能打动艺人们的心,让他们更纯粹地走进课堂。这些构思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具体实践,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勇于探索,一定会寻找到更广阔领域的“编外教师”,也一定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靓丽多彩。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市第十五中学)
责任编辑李淳
“咱们大家都希望我们这些丰富的课程能够上起来,可是怎么上?上什么?大家都想想看吧!”
学生一听,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这好办,我爸在单位就是搞宣传的,经常给别人讲课,我让他来给咱班讲!”雯首先开口。“是啊,我妈也能来!”“我姑姑也能来!”大家争前恐后。
对啊,这还真是个办法!
“那大家就回去跟家长们商量一下吧!”
事情进展得非常顺利,我们邀请到了不少“编外教师”。
雯的爸爸先来了。做为煤气公司主任的他,利用“职权之便”,给学生们带来了很多安全使用煤气的宣传单,并从生活中煤气错误使用的细节入手,给学生们生动地讲解了安全使用煤气的重要性和正确方法。中间,班里有几个调皮的孩子不认真听讲,雯的爸爸还语重心长地针对他们,讲述了几起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由于未能正确使用煤气而引起的重大事故,听得那几个孩子“毛骨悚然”。
讲完之后,同学们给了雯的爸爸非常热烈的掌声。
“您讲得可真好!”
“可不是么,临来之前,我女儿可警告过我,‘讲好点,不能丢我的人’!”雯爸爸的幽默引来同学们的一阵笑声,雯也在座位上“得意洋洋”。
琪的妈妈来了,她是中医院的大夫。恰好那段时间正赶上“甲流”肆虐,大家都谈“甲流”色变,很多家长怕孩子被传染,干脆不让孩子来学校上课了。琪妈妈的到来,可以说给学生们带来了“最专家”的声音:“甲流”其实并不可怕,只要方法得当,还是可以预防的。万一得了“甲流”,只要及时救治,也一定能好起来。听了琪妈妈的话,同学们好像吃了定心丸一样。那些怕被传染的孩子,也在“蜗居”了两天之后重新返回校园。琪妈妈还很热心,连续在家里熬了一个星期的中药,用专业的袋子包装好,每天早晨开车送到学校里来。其他班级的同学看到了之后,都纷纷懊恼不能与琪同班。
斌的妈妈在银行工作,拿来了很厚一叠练习数钱的模拟纸币。当场向同学们展示了银行工作者的风采:几千、几万元的钞票在须臾之间就能清点无误,且那数钱的速度简直让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很多同学都想试试,可是“钱”到了自己手里,就不一样了,速度快了不是数错就是数乱,数目数清楚了可那速度真的不敢恭维。同学们这才发现:每一行要想做得好,都需要刻苦锻炼才行。斌妈妈还教会了学生怎样辨认假币,连1元硬币的真假辨认方法都讲了,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搞摄影的家长来了,在讲台上支起相机架,好几万块钱的高级照相机往上一架,下面的学生顿时啧啧不已。当这位家长把自己走南闯北拍摄的好片子用幻灯片给大家展示之后,很多学生都激动地尖叫起来。在后来的一次作文《我的未来不是梦》中,很多孩子甚至写道:我希望,若干年以后我可以背着一架相机去浪迹天涯。
法官家长来了、护士家长来了、巴士司机家长来了、大学教师家长也来了……全班的家长都成了我们课堂的优秀讲师,且还是编外的——连讲课费都不要。最高兴的是孩子们了,他们总能时时收获新鲜:新鲜的生活知识、新鲜的“教师”面孔。“家长讲得不亦乐乎,学生学得不亦乐乎”的场面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虽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是具体实践时,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总是以要抓升学率、没有专职教师、没有课程资源等种种理由为辞,不执行或者“伪执行”(只在学生课程表上安排课程应付上级检查,但实际上却换汤不换药)。然而,通过以上“家长进课堂”的实践探索,却证实了地方课、校本课实施的可行性。
家长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阶层,有着丰富的阅历,其中还不乏行业的精英、道德的模范、生活的能手等等。因此,让家长走进课堂,学生虽在学校,却也能近距离地接触生活、亲近生活,感受生活的磨练、理解生活的真谛。同时,让家长走进课堂,也是进行“课堂生活化”的有益探索。实质上,这种形式就是把课堂活动、课堂过程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以更宽渠道获得生活中的体验和积累,从而更丰富地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从根本上避免了传统课堂空洞、抽象的说教,可以说“家长进课堂”是一种极具现实意义,极具人文素养的课程方式。
新的课改精神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和课堂,应当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其实“家长进课堂”只是实现课程资源多元化的一个手段而已,打破单一的传统课堂的方式绝不仅仅只有这一种。我还构思了“学生百家讲坛”——让学生走上讲台将自己的特长展现给全体同学,很多学生在电脑、网游、漫画、体育、军事、历史等方面的才能是我们教师所不具备、甚至不能企及的。让他们在同龄人当中展示,既能锻炼讲课人,也有利于听课人;“民间艺人进课堂”——师生周边的如剪纸、泥塑、面人、大鼓等方面的民间艺人,都可以被邀请走进课堂。而“邀请”这个任务,如果由学生出面既能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也更能打动艺人们的心,让他们更纯粹地走进课堂。这些构思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具体实践,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勇于探索,一定会寻找到更广阔领域的“编外教师”,也一定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靓丽多彩。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市第十五中学)
责任编辑李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