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大热,热带风暴爆满,小区泳池满员,“下饺子”现象比比皆是。如此欣欣向荣,会不会有卫生隐患呢?
游泳池水质的6项监测指标
1.细菌总数
2.大肠菌群
3.pH
4.浑浊度
5.游离性余氯
6.尿素
池水质量——与健康息息相关
游泳池池水的卫生质量直接关系人体健康。历次监测结果表明,6个项目中,不合格项目主要为尿素、游离性余氯和细菌总数,其余项目较好。国家标准规定,游泳池水中尿素含量≤3.5毫克/升,游离性余氯为0.3~0.5毫克/升,细菌总数≤1000个/升,而抽检结果表明,有的游泳池水中尿素含量竟达9.8毫克/升;游离性余氯要么检不出,要么超过国家标准多倍;个别泳池的细菌总数竟达3000个/升。
游泳池如果消毒不到位,余氯达不到要求, 池水就会繁殖大量细菌,导致红眼病、皮肤病等传染病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反之,如果游泳池里液氯投放过多,造成游离性余氯超标,会对皮肤产生刺激作用,损伤皮肤黏膜和眼角等。有些人在游泳后出现皮肤瘙痒、眼睛干涩、头发打结等情况,就与水中过量氯化消毒剂的刺激作用有关。同样,如果游泳池水中尿素含量超标,也会刺激皮肤,导致游泳者染病的概率相对增大。至于细菌总数超标,其结果更是不言而喻。
预检——预防传染病的关键
游泳池预检工作是否落实,是预防传染病传播的关键。目前,尽管有些游泳池张贴了“患有各类皮肤病及性病和高血压等疾病者禁游”的标志,但是进入游泳池的市民,只要买张门票便通行无阻,标志实际上成了规劝和摆设。按照规定,游泳池应严禁有肝炎、心脏病、皮肤癣疹(包括脚癣)、重症砂眼、中耳炎、肠道传染病、精神病等患者和酗酒者进入,除身体明显部位患有皮肤病的游客和酗酒者可以凭肉眼看出外,肝炎和性病等传染性疾病凭肉眼根本无法确定。由于"游客"在进池前没有经过体检便直接下水,所以无从知道其是否患有传染性疾病。如果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人同池游泳,被传染的机率很大。此外,临床实践证明,疱疹、癣疹类皮肤疾病,单靠游泳池里的余氯消毒是杀不了菌的。尽管一些致病菌离开人体存活时间不长,但毕竟还存在着传染的机会。去年夏天,儿童医院就接诊过数例因游泳而染上疱疹和淋病的小患者,让人痛心疾首。
八看——练就火眼金睛
由于目前游泳池的卫生状况良莠不齐,因此,游泳者一定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证。
1. 首先查看进口处是否有明显的“严禁患有肝炎、心脏病、皮肤癣疹(包括脚癣)、重疹砂眼、急性结膜炎、中耳炎、肠道传染病、精神病患者和酗酒者入池游泳”的标志。
2. 入口处是否有比较正规的体检场所,体检医师是否对每一位游客认真进行检查。根据规定,体检医生的资质都在主治医师以上。
3. 更衣室环境是否卫生,更衣箱内是否整洁、无明显污迹。
4. 是否有专人负责督促淋浴。
5. 强制通过式浸脚池是否有消毒液(有明显的消毒剂气味),消毒液的深度应不低于20厘米。
6. 游泳池池水是否有明显的漂浮物,池水能见度应保证在池壁能看清第三或第五道泳池线。
7. 游泳池内是否人满为患。
8. 出口处是否有专人负责滴眼药水。
如果一个游泳场所能基本做好上述工作,则其整体卫生状况是值得放心的。如果游泳者发现其存在卫生问题,除应尽量避免入场游泳外,还应及时向所在地卫生监督部门举报,以保护他人的健康权益。
卫生习惯——从我做起
凡患有肝病、心脏病、皮肤癣疹、重症沙眼、急性结膜炎、中耳炎、肠道传染病、性病等疾病者,应自觉不进入公共游泳池。游泳者也应自备毛巾、拖鞋、浴巾品。入池前必须认真进行沐浴,并通过浸脚池消毒,切忌草草从事。不在池边及池内吸烟、吐痰、小便等,国外把此视作侵犯使用公共游泳池人群健康的一种严重行为,违反者将受重罚。游泳之后一定要点眼药水,以防传染性眼病。
特别提醒
时下住宅小区功能日趋完备,配套泳池层出不穷,但由于管理不善,小区泳池成为卫生新污点。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小区游泳池未获得“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而擅自对外营业,卫生监督部门每年都会接到十几例关于小区游泳池的投诉,反映其管理松懈,无证照者也能进入泳池,游泳池卫生条件不佳,长时间不换池水、气味大,甚至还发现有蟑螂,居民游泳后不时感染疾病。一些小区游泳池设置不规范,没有卫生间、换衣间和浸脚池,管理人员没有健康证等,直接增加了疾病传播的机会。据调查,红眼病等的流行与小区内公共游泳池的管理不善有很大关系。因此,游泳者在小区泳池游泳时,一定要查验其卫生许可证,以保证自身的健康安全。如发现问题,及时向卫生监督部门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