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标在能力方面明确提出:要培养为未来生活而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在政治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不断提高政治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下面,笔者就在新课改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告知学习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目标要求也大不一样,福建省除了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外,还针对本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际,对本学科课程标准中各模块的“内容标准”提出较为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以及相应的教学建议即《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要求〈必修模块〉》,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依据上述《课标》及《建议》,认真钻研教材,把每一模块,每一单元,每一章节的“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进行整合,在课前告知学生,让学生在预习和听课中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又便于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课堂教学形式,鼓励学生讨论、质疑、探索,提高课堂效率
1.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讨论式教学方法对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精神,养成探究学习习惯,无疑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认识中的矛盾和困难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尝试解决,从而把学生置于学习和认识的主体地位,成为学习的研究者、讨论者。政治教学中,要把课本知识与社会实际、重点、热点结合起来,把一些与学生相关或感兴趣的现实问题运用到课本中让学生讨论,如上必修二《政治生活》中“民主决策”这一知识点时,我便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你认为怎样的决策才比较民主、科学?2.假如你有机会被邀请参加某一次决策听证会,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做好准备工作?3.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应怎样积极参与民主决策?同时,我把教材中“关于自来水价格是否调整?”“春运期间火车票价格是否上调?”以及“学校收费模拟听证会”的三个例子结合到上述问题中供学生讨论,教师作适时的点拨指导,使学生在讨论中掌握了本框知识点。
2.鼓励学生课堂质疑,提高学生分析思考能力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和知识面的限制,对课本知识内容理解不够深刻,往往容易产生疑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尽可能为他们创设质疑的环境和机会,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使学生从生疑到质疑、议疑、析疑到释疑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如在讲授“民主选举”这一知识点时,恰逢美国总统选举,很多学生通过新闻、报刊、网络等途径了解了美国的选举过程,普遍认为美国的这种竞选制很好。甚至不少同学认为,我们国家的选举也应像美国一样实行竞选,而对我国的选举制度不理解。我便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质疑:(1)我国为什么不能像美国一样开展全国性的竞选?(2)我国目前的选举制度有何优点和局限性?(3)作为一名公民应怎样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对于以上疑问,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分析并讨论,老师将美国选举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展示,同时将我国的国情和目前选择选举制度的依据进行解析,让学生真正明白我国目前的选举方式。同时也为以后学习选修三《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中“美国的两党制”打下了基础。
3.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创新能力
中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应当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对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步骤作如下设计:根据课本知识结合学生实际确定研究专题——学生自主参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搜集有效信息资源——构建知识网络——结合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小结(写政治小论文等)。如针对《经济生活》中“又好又快科学发展”这框题有关“统筹城乡发展”的知识点,笔者在课前便将当前社会热点“城乡收入差距”“家电下乡”“农村低保”“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等来讨论“三农问题”,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专题如“从党和国家三农政策谈‘新农村建设’、‘新农合’给农民带来了哪些好处”、“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有哪些不良后果”等。学生中很多来自农村,对这些问题较为了解,也就较有兴趣。通过走访、实践、调查,亲身体会了“新农村建设”,课后又主动去总结,写小论文,真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作业布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巩固分析能力
社会上很多人(包括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政治课教材内容抽象,尽是大话空话,学政治纯粹是为了应付高考或会考,很多政治教师也受此影响,在教学中应付了事,只要课堂上能把教材内容“教”完,就万事大吉,与己无关了,至于布置练习作业,除非学校教学部门要常规检查,否则一本书下来,一次也不用布置和批改,导致政治课“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地位下降”的恶性循环。笔者通过长期的政治教学实践,认为要让学生学好政治,达到教学目的,除了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教学艺术,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外,布置适量的课内外作业、练习是很有必要的。但布置的内容绝不能只应付检查,一定要结合教材内容、社会热点和学生实际,使学生觉得有“意思”,做起来有兴趣,做完后有所得。比如在学完《文化生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这一框题时,课标要求学生会评析这两者的关系,于是我便布置学生组织一次课后辩论会“科学文化修养重要还是思想道德修养重要”,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去收集有关资料,通过双方辩论,再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再如选修课本《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这是新开的课程,近年高考要求都不高,只要求掌握“四个国家三个国际组织的相关知识”,内容不多,但很容易混淆,学生很难掌握,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便将这些知识以表格形式列出来,让学生思考练习,比如把中国、美国、英国、法国的国体、政体、结构形式进行比较,然后又把各个国家的具体政治制度,如美国的联邦制、两党制、三权分立制,分别从特点、作用及实质进行比较。对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和欧洲联盟分别从性质、地位、基本原则、作用及与中国的关系等方面比较,学生很主动完成上述表格也很快将这些知识掌握下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既适应了高考的需要,又考虑了学生学习的需要,达到了教学最佳效果。
总之,在新一轮课改中,我们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断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优化政治课堂教学,提高政治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福建省武平县第二中学364300)
一、告知学习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目标要求也大不一样,福建省除了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外,还针对本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实际,对本学科课程标准中各模块的“内容标准”提出较为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以及相应的教学建议即《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要求〈必修模块〉》,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依据上述《课标》及《建议》,认真钻研教材,把每一模块,每一单元,每一章节的“内容目标”“学习要求”“教学建议”进行整合,在课前告知学生,让学生在预习和听课中做到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又便于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课堂教学形式,鼓励学生讨论、质疑、探索,提高课堂效率
1.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讨论式教学方法对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精神,养成探究学习习惯,无疑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认识中的矛盾和困难交给学生,让他们去尝试解决,从而把学生置于学习和认识的主体地位,成为学习的研究者、讨论者。政治教学中,要把课本知识与社会实际、重点、热点结合起来,把一些与学生相关或感兴趣的现实问题运用到课本中让学生讨论,如上必修二《政治生活》中“民主决策”这一知识点时,我便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你认为怎样的决策才比较民主、科学?2.假如你有机会被邀请参加某一次决策听证会,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做好准备工作?3.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应怎样积极参与民主决策?同时,我把教材中“关于自来水价格是否调整?”“春运期间火车票价格是否上调?”以及“学校收费模拟听证会”的三个例子结合到上述问题中供学生讨论,教师作适时的点拨指导,使学生在讨论中掌握了本框知识点。
2.鼓励学生课堂质疑,提高学生分析思考能力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和知识面的限制,对课本知识内容理解不够深刻,往往容易产生疑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尽可能为他们创设质疑的环境和机会,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使学生从生疑到质疑、议疑、析疑到释疑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如在讲授“民主选举”这一知识点时,恰逢美国总统选举,很多学生通过新闻、报刊、网络等途径了解了美国的选举过程,普遍认为美国的这种竞选制很好。甚至不少同学认为,我们国家的选举也应像美国一样实行竞选,而对我国的选举制度不理解。我便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质疑:(1)我国为什么不能像美国一样开展全国性的竞选?(2)我国目前的选举制度有何优点和局限性?(3)作为一名公民应怎样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对于以上疑问,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分析并讨论,老师将美国选举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展示,同时将我国的国情和目前选择选举制度的依据进行解析,让学生真正明白我国目前的选举方式。同时也为以后学习选修三《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中“美国的两党制”打下了基础。
3.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创新能力
中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应当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对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步骤作如下设计:根据课本知识结合学生实际确定研究专题——学生自主参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搜集有效信息资源——构建知识网络——结合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小结(写政治小论文等)。如针对《经济生活》中“又好又快科学发展”这框题有关“统筹城乡发展”的知识点,笔者在课前便将当前社会热点“城乡收入差距”“家电下乡”“农村低保”“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等来讨论“三农问题”,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专题如“从党和国家三农政策谈‘新农村建设’、‘新农合’给农民带来了哪些好处”、“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有哪些不良后果”等。学生中很多来自农村,对这些问题较为了解,也就较有兴趣。通过走访、实践、调查,亲身体会了“新农村建设”,课后又主动去总结,写小论文,真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作业布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巩固分析能力
社会上很多人(包括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政治课教材内容抽象,尽是大话空话,学政治纯粹是为了应付高考或会考,很多政治教师也受此影响,在教学中应付了事,只要课堂上能把教材内容“教”完,就万事大吉,与己无关了,至于布置练习作业,除非学校教学部门要常规检查,否则一本书下来,一次也不用布置和批改,导致政治课“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地位下降”的恶性循环。笔者通过长期的政治教学实践,认为要让学生学好政治,达到教学目的,除了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教学艺术,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外,布置适量的课内外作业、练习是很有必要的。但布置的内容绝不能只应付检查,一定要结合教材内容、社会热点和学生实际,使学生觉得有“意思”,做起来有兴趣,做完后有所得。比如在学完《文化生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这一框题时,课标要求学生会评析这两者的关系,于是我便布置学生组织一次课后辩论会“科学文化修养重要还是思想道德修养重要”,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去收集有关资料,通过双方辩论,再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再如选修课本《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这是新开的课程,近年高考要求都不高,只要求掌握“四个国家三个国际组织的相关知识”,内容不多,但很容易混淆,学生很难掌握,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便将这些知识以表格形式列出来,让学生思考练习,比如把中国、美国、英国、法国的国体、政体、结构形式进行比较,然后又把各个国家的具体政治制度,如美国的联邦制、两党制、三权分立制,分别从特点、作用及实质进行比较。对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和欧洲联盟分别从性质、地位、基本原则、作用及与中国的关系等方面比较,学生很主动完成上述表格也很快将这些知识掌握下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既适应了高考的需要,又考虑了学生学习的需要,达到了教学最佳效果。
总之,在新一轮课改中,我们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断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优化政治课堂教学,提高政治课堂效率。
(作者单位:福建省武平县第二中学36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