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石家庄市新华区(内文简称“新华区”)教育工作者为推动区教科研工作的展开形成的共识是通过教育科研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进而形成了“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的良好局面。其基础的动力在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其保障机制即建立区域行政助力,学校以具体实践配合的协力机制;其核心路径就是瞄准实效性,积极推进教科研一体化。概括起来,新华区区域推进教科研工作的实践成果就是从量变到质变,促进管理、优化教学、发展教师。
关键词:教育科研;区域推进;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30-0013-04
“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已成为新华区育人的共识;“教师应成为研究者”、 “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 “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心声。与此同时,我们通过教育科研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新华区教育形成了“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的良好局面。
一、基础动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新华区的教科研实践告诉我们教育科研的生命力:在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在支持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问题之中。无论从社会大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来看,还是从解决教育深层次问题、发展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角度看,教育科研都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就是新华区教科研发展的内在动力;立足基层、服务教改,就是新华区教育科研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本。
二、保障机制:区域行政助力,学校以具体实践配合的协力机制
多年来,新华区教科研工作得到了教育行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除了教科研制度不断完善和落实、科研经费大幅增长外,教育行政管理也趋于科研化。教育局把教研室視作区域教育发展的核心部门来建设,把教育科研作为战略性先导工作去规划、去部署。教研室注重科研工作的规范管理和有序实施,由专职的教研员分管,同时设有专门的教科研机构——区级课题领导小组、区级课题鉴定小组、区级课题指导小组。辖区各中学和50%以上的小学都各自设置了独立的科研处(室),科研处下又设有学科教研组,形成了三级科研联动机制,有力地保障了区域教育科研的扎实开展。
三、核心路径:瞄准实效性,积极推进教科研一体化
新华区的教育科研工作始终在“瞄准实效性,不断推进教科研一体化”上下功夫,目的就是要引导学校和教师关注日常教学,用科学的态度、科研的方法和基本规范,把教学中看似常态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使校本研究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这样不仅避免了科研、教研“两张皮”的现象,也使得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既有科研的含量,又能着重去解决教育教学中非常具体的实际问题,在大大提高教科研的实效性的同时,也培养了教师研究的意识和习惯。
(一)把握三个关键
1.教学与科研融合
教育科研的发展需要具备海纳百川和兼容并包的精神。包容,首先是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教学中从事科研,在科研中实施教学,使两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为此,我们大力倡导学校和教师且行且思、教学研一体,并开展基于课堂的教育研究。这种“草根式”的研究区别于专家学者的科研模式,此研究源于实践、始于课堂反思,最终又归于实践,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实现教研相长。纵览近年来新华区各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思路,可谓各有千秋。有的学校发挥骨干教师、中层行政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头申报研究,走“让一部分教师先做起来”的精英思路;有的学校以青年教师为申报重点,设计了“让最需要、最有热情的教师先做起来”的助跑思路;有的学校采取全员参与、优者凸显的方式展开教学研究。总体而言,绝大多数学校都在推进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长期规划统筹安排,实现了集体共赢、个人发展的良好效果。其次是管理上的包容。我们的基本原则是:降低门槛、积极鼓励,尊重不同研究观点的存在,宽容课题研究的瑕疵,让广大教师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投身教育科研,享受教师专业的胜任感、愉悦感和幸福感。
2.教育科研追求务实
众所周知,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性质是应用研究。教育前辈吕型伟先生也说:“教育科研必须面向实际,参加沸腾的教育改革实践。”正因为如此,我们把“务实”作为开展教科研的根本宗旨,把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作为首要任务,一方面积极引领学校寻找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探索把新理论、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教育教学行为的范式;另一方面广泛动员教师关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小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解决自身的问题,在不断优化教学行为又不断提升认识的循环往复中,实现教科研对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价值。新华区28中的“反思性教学研究”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研究案例。当教师开始追踪“问题”,并借助他人经验、理论来解决问题时,那么教师的“日常性教学”就有了“研究”状态,这样的教学就是28中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在开始研究阶段,学校首先组织教师学习国内外关于反思性教学的相关理论,诸如著名的埃拜模型、拉博斯凯模型、凯米斯模式、勒温模式等等,在此基础上引入对教学常态的“行动研究”。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与开发,28中创建了反思性教学模式:各学科教研组利用教育常态行动研究模式,首先确定教育现象中的小问题,然后再与学生对话、与教育情景中的自我对话、与同行对话、与教育理论对话,并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再把解决问题的策略放回到情景中去实践,形成自己对教育实践的再认识和再理解。这个研究模式经历了一个典型的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路径,既有效解决了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又深化了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3.团体间互相协作
新华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整体推进,具有在大众化中普及和在实践中提高的特点,因而必须建立在协作的基础之上。在推进教科研一体化的过程中,由区教研室全体教研员参与研究的课题“构建区域有效教研模式,促进教学均衡发展的实践与研究”被批准立项为省“十二五”规划资助经费的重点课题。新华区以课题研究项目为纽带和推手,加强全区研究工作过程的指导与协作,打破学科之间、学段之间、学校之间的壁垒,以学科教研组为扎根研究基地,并做好“三个”研究:集体备课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的研究,以形成有效教学的良性循环。针对单轨制学校部分学科专任教师少,缺少研究伙伴的实际情况,我们则依托新华区“分片教研”管理体制,在“片内”学校间建构“学科教研联合体”,“关注课程,聚焦课堂,研究教学,促进发展”。其优势在于:一是学科上有认同度,有共同研讨的兴趣,有助于形成研究团队;二是对学校来说,能拓展研究视野,辐射成果效能,最终形成新的学校教科研文化。此外,我们还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网络科研、开放学术话语空间,使教师可以更自由地表达各自的理念和参与实践。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这个合作平台,使教研员——学校——教师形成了研究共同体,使教育科研近身化、日常化、便捷化。 (二)呈现四个趋势
在推进教科研一体化的进程中,新华区教育科研也呈现出了四大发展趋势:
1.研究问题校本化
注重从学校实际出发探索并确定研究问题。例如新华区宁安路小学针对本校90%的学生都是外来务工子弟,家庭教育严重缺位的实际,开展了关于“作业设计”的问题研究,从改变作业现状的迫切愿望出发,以减负和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的,申请立项了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作业设计与评价的研究》,这项课题的研究还直接带动了学校课堂教学的提质、提效实践,在轻负担、高质量促学生健康发展上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2.研究动力内驱化
研究对于教师来说,越来越不再是自己的外在行为,而是发自内心的向往和由内在精神激发的行为。例如新华区水源街小学,教师在就教学中的小问题积极开展研究的同时,自觉地与学校立项的省级、国家级课题对接,形成了课题组、教研组、教师个体的三级教科研网络。四年间,教师个人和学校共同完成了三项全国课题、九项省级课题的研究。其中,47位教师为课题的结题报告提供了文字资料,10位教师获国家级课题研究先进工作者称号,学校各教研组共同编撰教师成果集15本,这显示了新华区教育科研自身的一种发展轨迹,也显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路径。
3.研究话语个性化
由于研究的現场,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反思,再不断地修正、改进自己的实践行为,因此,教师开始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研究体会。一位教师在反思日志中这样写道:“我是一个有着20年教龄的教师,以往面对教育困惑,更多的时候我是在凭经验解决问题。自从成立了教师发展学校,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我认识到二十年积累的经验已不是我的资本,都成了我的工作教训,不!也不仅仅是教训,更是我发展的宝贵资源。”
4.研究成果显性化
教师们越来越关注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通过研究成果的转化引发课堂教学的变革、师生交流的变化、教师角色的重新调整等。例如,新华区石岗大街小学针对城乡结合部学生读书少、作文难的问题,申请立项了省 “十一五”规划课题《大量阅读,引入生活,快速习作》。经过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不仅改善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品位和作文水平,而且一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也迅速成长起来,课题结题成果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肯定,来自台湾的语文专家和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也对石岗大街小学的课题研究给与了盛赞;再如,新华区教研室承担的河北省十三五课题《基于初中生机器人竞赛环境下的乐高EV3巡线程序研究》,掀起了全区中小学开展机器人大赛的高潮,各学校纷纷组队训练。学生们在制定计划——构思新机器——讨论定型——购置器材——编程调试——优化顺序规划中,培养了学生们自己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此项目在国家、省、市各项大赛中频获大奖,获奖项目达100个。其中,水源街小学的NOC、18中的电脑制作以及北新街小学的WRO分获国家级一等奖 。学生通过亲手组装机器人系统、检测调整传感器、编制调试控制程序等工作,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得到提高,使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都能得到全方位训练和提升,对进行学科知识渗透、培养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机器人进课堂后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综合素质提高、创新思维活跃,这正是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实践成果:从量变到质变,促进管理,优化教学,发展教师
新华区规划立项的各级科研课题在推进教科研一体化的进程中硕果累累:“十五”期间,全区立项国家级课题2个,国家级子课题10个,省级“十五”课题24个,省级青年专项课题2个,省级“双自主”子课题27个,市级课题30个,区级课题18个。其中,22项省级及子课题结题,19项市级课题结题,3项获省成果一等奖;“十一五”期间,全区立项省级“十一五”规划课题25项,市规划课题12项,区级规划课题 47项,课题结题率达99%,结题率在全市占首位;“十二五”期间,新华区新立项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规划课题7项,省级专项课题8项,市级规划课题 9项,再一次位居全市之首。虽然课题立项的数量不是衡量教科研发展的惟一标准,但至少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年来新华区教科研蓬勃发展的态势。也许我们的实践成果不能与大专院校的研究比肩,但它却切实地为新华区的教育管理与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真正帮助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解决了实际问题,促进了教育教学的不断优化,引领教师走上了专业发展的幸福之路。这就是它的独特价值。
五、未来思考:新华区教育科研的未来走向
通过多年的努力,新华区教育科研已经形成了研究的网络,掌握了必要的研究方法,取得了骄人的科研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新华区教育品质的提升。但同时,我们也在思考着两个问题:如何实现新华区教育科研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如何把重点打造的科研成果在新华区普及开来,并进一步形成科研精品,从而创建区域科研特色,这些应是新华区教育科研未来的重要任务。
我们将抖擞精神,更加坚定地竭力前行。
关键词:教育科研;区域推进;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30-0013-04
“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已成为新华区育人的共识;“教师应成为研究者”、 “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 “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心声。与此同时,我们通过教育科研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新华区教育形成了“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的良好局面。
一、基础动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新华区的教科研实践告诉我们教育科研的生命力:在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在支持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问题之中。无论从社会大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来看,还是从解决教育深层次问题、发展学校核心竞争力的角度看,教育科研都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就是新华区教科研发展的内在动力;立足基层、服务教改,就是新华区教育科研的立身之本和发展之本。
二、保障机制:区域行政助力,学校以具体实践配合的协力机制
多年来,新华区教科研工作得到了教育行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除了教科研制度不断完善和落实、科研经费大幅增长外,教育行政管理也趋于科研化。教育局把教研室視作区域教育发展的核心部门来建设,把教育科研作为战略性先导工作去规划、去部署。教研室注重科研工作的规范管理和有序实施,由专职的教研员分管,同时设有专门的教科研机构——区级课题领导小组、区级课题鉴定小组、区级课题指导小组。辖区各中学和50%以上的小学都各自设置了独立的科研处(室),科研处下又设有学科教研组,形成了三级科研联动机制,有力地保障了区域教育科研的扎实开展。
三、核心路径:瞄准实效性,积极推进教科研一体化
新华区的教育科研工作始终在“瞄准实效性,不断推进教科研一体化”上下功夫,目的就是要引导学校和教师关注日常教学,用科学的态度、科研的方法和基本规范,把教学中看似常态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使校本研究真正转化为“生产力”。这样不仅避免了科研、教研“两张皮”的现象,也使得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既有科研的含量,又能着重去解决教育教学中非常具体的实际问题,在大大提高教科研的实效性的同时,也培养了教师研究的意识和习惯。
(一)把握三个关键
1.教学与科研融合
教育科研的发展需要具备海纳百川和兼容并包的精神。包容,首先是教学与科研的融合。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教学中从事科研,在科研中实施教学,使两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为此,我们大力倡导学校和教师且行且思、教学研一体,并开展基于课堂的教育研究。这种“草根式”的研究区别于专家学者的科研模式,此研究源于实践、始于课堂反思,最终又归于实践,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实现教研相长。纵览近年来新华区各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思路,可谓各有千秋。有的学校发挥骨干教师、中层行政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头申报研究,走“让一部分教师先做起来”的精英思路;有的学校以青年教师为申报重点,设计了“让最需要、最有热情的教师先做起来”的助跑思路;有的学校采取全员参与、优者凸显的方式展开教学研究。总体而言,绝大多数学校都在推进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长期规划统筹安排,实现了集体共赢、个人发展的良好效果。其次是管理上的包容。我们的基本原则是:降低门槛、积极鼓励,尊重不同研究观点的存在,宽容课题研究的瑕疵,让广大教师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投身教育科研,享受教师专业的胜任感、愉悦感和幸福感。
2.教育科研追求务实
众所周知,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性质是应用研究。教育前辈吕型伟先生也说:“教育科研必须面向实际,参加沸腾的教育改革实践。”正因为如此,我们把“务实”作为开展教科研的根本宗旨,把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作为首要任务,一方面积极引领学校寻找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探索把新理论、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教育教学行为的范式;另一方面广泛动员教师关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小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解决自身的问题,在不断优化教学行为又不断提升认识的循环往复中,实现教科研对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价值。新华区28中的“反思性教学研究”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研究案例。当教师开始追踪“问题”,并借助他人经验、理论来解决问题时,那么教师的“日常性教学”就有了“研究”状态,这样的教学就是28中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在开始研究阶段,学校首先组织教师学习国内外关于反思性教学的相关理论,诸如著名的埃拜模型、拉博斯凯模型、凯米斯模式、勒温模式等等,在此基础上引入对教学常态的“行动研究”。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与开发,28中创建了反思性教学模式:各学科教研组利用教育常态行动研究模式,首先确定教育现象中的小问题,然后再与学生对话、与教育情景中的自我对话、与同行对话、与教育理论对话,并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再把解决问题的策略放回到情景中去实践,形成自己对教育实践的再认识和再理解。这个研究模式经历了一个典型的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路径,既有效解决了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又深化了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3.团体间互相协作
新华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整体推进,具有在大众化中普及和在实践中提高的特点,因而必须建立在协作的基础之上。在推进教科研一体化的过程中,由区教研室全体教研员参与研究的课题“构建区域有效教研模式,促进教学均衡发展的实践与研究”被批准立项为省“十二五”规划资助经费的重点课题。新华区以课题研究项目为纽带和推手,加强全区研究工作过程的指导与协作,打破学科之间、学段之间、学校之间的壁垒,以学科教研组为扎根研究基地,并做好“三个”研究:集体备课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的研究,以形成有效教学的良性循环。针对单轨制学校部分学科专任教师少,缺少研究伙伴的实际情况,我们则依托新华区“分片教研”管理体制,在“片内”学校间建构“学科教研联合体”,“关注课程,聚焦课堂,研究教学,促进发展”。其优势在于:一是学科上有认同度,有共同研讨的兴趣,有助于形成研究团队;二是对学校来说,能拓展研究视野,辐射成果效能,最终形成新的学校教科研文化。此外,我们还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网络科研、开放学术话语空间,使教师可以更自由地表达各自的理念和参与实践。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这个合作平台,使教研员——学校——教师形成了研究共同体,使教育科研近身化、日常化、便捷化。 (二)呈现四个趋势
在推进教科研一体化的进程中,新华区教育科研也呈现出了四大发展趋势:
1.研究问题校本化
注重从学校实际出发探索并确定研究问题。例如新华区宁安路小学针对本校90%的学生都是外来务工子弟,家庭教育严重缺位的实际,开展了关于“作业设计”的问题研究,从改变作业现状的迫切愿望出发,以减负和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的,申请立项了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作业设计与评价的研究》,这项课题的研究还直接带动了学校课堂教学的提质、提效实践,在轻负担、高质量促学生健康发展上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2.研究动力内驱化
研究对于教师来说,越来越不再是自己的外在行为,而是发自内心的向往和由内在精神激发的行为。例如新华区水源街小学,教师在就教学中的小问题积极开展研究的同时,自觉地与学校立项的省级、国家级课题对接,形成了课题组、教研组、教师个体的三级教科研网络。四年间,教师个人和学校共同完成了三项全国课题、九项省级课题的研究。其中,47位教师为课题的结题报告提供了文字资料,10位教师获国家级课题研究先进工作者称号,学校各教研组共同编撰教师成果集15本,这显示了新华区教育科研自身的一种发展轨迹,也显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路径。
3.研究话语个性化
由于研究的現场,是在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反思,再不断地修正、改进自己的实践行为,因此,教师开始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研究体会。一位教师在反思日志中这样写道:“我是一个有着20年教龄的教师,以往面对教育困惑,更多的时候我是在凭经验解决问题。自从成立了教师发展学校,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我认识到二十年积累的经验已不是我的资本,都成了我的工作教训,不!也不仅仅是教训,更是我发展的宝贵资源。”
4.研究成果显性化
教师们越来越关注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通过研究成果的转化引发课堂教学的变革、师生交流的变化、教师角色的重新调整等。例如,新华区石岗大街小学针对城乡结合部学生读书少、作文难的问题,申请立项了省 “十一五”规划课题《大量阅读,引入生活,快速习作》。经过三年多的研究与实践,不仅改善了学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品位和作文水平,而且一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也迅速成长起来,课题结题成果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肯定,来自台湾的语文专家和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也对石岗大街小学的课题研究给与了盛赞;再如,新华区教研室承担的河北省十三五课题《基于初中生机器人竞赛环境下的乐高EV3巡线程序研究》,掀起了全区中小学开展机器人大赛的高潮,各学校纷纷组队训练。学生们在制定计划——构思新机器——讨论定型——购置器材——编程调试——优化顺序规划中,培养了学生们自己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此项目在国家、省、市各项大赛中频获大奖,获奖项目达100个。其中,水源街小学的NOC、18中的电脑制作以及北新街小学的WRO分获国家级一等奖 。学生通过亲手组装机器人系统、检测调整传感器、编制调试控制程序等工作,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得到提高,使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都能得到全方位训练和提升,对进行学科知识渗透、培养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机器人进课堂后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综合素质提高、创新思维活跃,这正是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实践成果:从量变到质变,促进管理,优化教学,发展教师
新华区规划立项的各级科研课题在推进教科研一体化的进程中硕果累累:“十五”期间,全区立项国家级课题2个,国家级子课题10个,省级“十五”课题24个,省级青年专项课题2个,省级“双自主”子课题27个,市级课题30个,区级课题18个。其中,22项省级及子课题结题,19项市级课题结题,3项获省成果一等奖;“十一五”期间,全区立项省级“十一五”规划课题25项,市规划课题12项,区级规划课题 47项,课题结题率达99%,结题率在全市占首位;“十二五”期间,新华区新立项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规划课题7项,省级专项课题8项,市级规划课题 9项,再一次位居全市之首。虽然课题立项的数量不是衡量教科研发展的惟一标准,但至少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年来新华区教科研蓬勃发展的态势。也许我们的实践成果不能与大专院校的研究比肩,但它却切实地为新华区的教育管理与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真正帮助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解决了实际问题,促进了教育教学的不断优化,引领教师走上了专业发展的幸福之路。这就是它的独特价值。
五、未来思考:新华区教育科研的未来走向
通过多年的努力,新华区教育科研已经形成了研究的网络,掌握了必要的研究方法,取得了骄人的科研成果,极大地促进了新华区教育品质的提升。但同时,我们也在思考着两个问题:如何实现新华区教育科研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如何把重点打造的科研成果在新华区普及开来,并进一步形成科研精品,从而创建区域科研特色,这些应是新华区教育科研未来的重要任务。
我们将抖擞精神,更加坚定地竭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