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资源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ylorgil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聚焦核心素养、推进课程建设”是要把学校课程建设推向教育改革的核心。乡土资源作为人民的精神家园,是课程建设的“根”。课堂教学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充分挖掘乡土资源,打造学校特色课程,设置学生真正喜欢、需要的课程,来唤醒学生本能的东西,让他们在对美和优雅的追求中,更好地认知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
  关键词:课程建设;乡土资源;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03-0062-03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中国行色匆匆的征程上,学生的核心素养问题已然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反映出了育人方式的转变,体现出深化教育改革将重心指向了学生本位,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聚焦核心素养、推进课程建设”便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推出了“三级课程管理”的基础教育课程政策,但十几年后,课程建设的情况却不容乐观。“聚焦核心素养、推进课程建设”的再度大力宣传,把学校课程建设又一次推向教育改革的核心。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结构,开发出使得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社会建构主义的课程是我们当前迫切的任务。在实践中,笔者深刻感受到乡土资源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乡土资源是学校课程建设之“根”。
  一、学校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改革的艰辛
  在学科本位过于强势的当下,要真正落实学生本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有些学校几乎没有开设任何校本课程,甚至削减了国家课程中的音体美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有些学校拥有很多课程、很多活动,但是这些课程、活动呈现碎片化状态,相互没有关联,学校没有从课程的角度系统规划;有些学校构架了多维的课程目标,涵盖范围宽广,但是如何将课程与更大层面的育人目标结合起来进行思考,还有待深入的反思与行动;有些学校教师培训活动丰富多彩、应接不暇,可是缺乏原动力,大多数教师的课程观、价值观没有质的变化,认为学校课程建设就是开发几套校本教材,不能保证具体课程的质量。
  (二)乡土资源的精神匮乏
  2017年7月6日,国务院下发通知,决定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旨在进一步做好教材管理等有关工作,国家教材委员会主任由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担任。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是因为之前的语义、历史、政治等教材出现过一些重大问题,包括崇洋媚外、造谣杜撰、严重西化等,教材中没有能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教材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甚至与其背道而驰。由国家成立高级别机构,统筹全国教材工作,是因为中国决策层已经意识到了先前教材的严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很不希望把我们一些非常经典的古代的诗词文化、散文都给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掉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这些诗词都很好,要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乡土资源独特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二、乡土资源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根”
  (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这个时代变化太快,无法减速和刹车的经济狂潮正铲除一切旧物,包括旧的礼仪,旧的风气,旧的衣着,旧的饮食以及旧的表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使人们欲望太多而情感太少,向往太多而记忆太少。
  著名画家范曾说过,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浮躁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浮躁已渗入變革时期转型社会的不同领域、弥漫各个角落。时代急功近利,社会物欲横流,浮躁现象接踵而至,更发展为一种“社会病”。整个社会向市场化转型带来的功利心理、人义缺失、浮躁气氛弥漫,市场化改变了社会,又全面渗透到学校、教师之中。整个社会处于躁动状态,缺乏良好的读书生态环境,功利心理使教育者浮躁。在汲汲于名利的浮躁世风催化下,有不少教师迷失了自我,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学校的课程建设也无从谈起。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强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强力推进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广大教师应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寻找自信;从乡土资源中认知自我,增添内心深处的自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课程建设不能丢失教育的“根”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认为:“现在的青少年有一种整体倾向,逃离乡土,对乡土有认识上的陌生感,情感上与心理上的疏离感。这就是失根,最终会导致一代人民族文化的缺失。在这个层面上,乡土教育不仅是爱家乡的教育,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的强调。”
  “本土”“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明的沉淀。乡土资源可以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人口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教育随之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课堂教学不能忽视乡土资源、脱离乡土实际,否则会致使其有“无根”之虞。
  三、学校课程建设的路径
  (一)课堂教学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
  关于学校的课程建设有人狭义理解为校本教材的开发,其实,它的核心应该是课堂教学。学校要思考如何结合地域资源、校情、学情,挖掘资源、整合资源、搭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架、设计合适的学习材料,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一次有意义的学习经历。
  学校的课程建设可以是对基础性课程的学习设计;可以是学科内的整合,进行整体性学习设计;可以是学科的实践性学习活动设计;也可以是跨学科的主题综合课程设计等。所有的设计都应该聚焦到学科的核心素养,准备好资源,搭建好活动支架,以保证课程建设的深入推进。   课程不是在办公室或教研室里创造出来的,而是在教室里一天天地慢慢创造出来的。应包括三种活动:学习经验的“设计”、“教室实践”和“反思和评价”。
  (二)学校课程建设的具体路径
  案例:乡土资源和小学美术课程的深层次整合
  1.目标构建
  以乡土资源为小学美术课程架构,以实地调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理论研究为切入点,以新课程理念和美术核心素养为理论依据,以实践性学习活动设计为重点,挖掘乡土资源,把乡土资源和小学美术课程进行深层次整合,丰富学校课程资源。
  2.活动设计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教学设计入手,把选择的资源和小学美术课程深层次整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组织活动,以期对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设计的提升实现乡土资源和小学美术课程的深层次整合,进而实现乡土资源的课程化开发。
  3.实践活动
  以“绿活艺术”为载体。“绿活”即是通过艺术的手段帮助学生了解地域文化的根源,从而培养学生对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将对文化、对生命的认知、情感、态度与行为转化为价值,进而永久地关怀。主要围绕搜集的乡土资源,形成活动计划,纳入小学美术课程,用撕刻画、纸浆画、儿童画、中国画、植物籽粒拼图、树叶画、手工制作、绘本、摄影等多种形式展开。
  活动成果走出班级,在校园内或进入社区展示,并积极创造条件,在公园、展览馆等进行主题式展出,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美术素养。
  4.提炼成果
  通过乡土资源与小学美术课程深层次整合的实践研究,形成教学设计集、论文集、案例集、教学实录等,并开发一套供学生使用的校本美术教材,形成学校课程,从而实现丰富学校课程资源的目标。
  四、打造学校特色课程
  学校的课程建设应该把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地域文化有机统一,充分挖掘乡土资源,从而打造出学校的特色课程。台湾学者邓天德认为,在發展学校本位课程中,当以乡土教材为主题学习的主要内涵,换言之,就是将课程乡土化。乡土教材应遵循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由具象到抽象的编写原则。湖南省华容县马鞍山实验小学的课程整合设计,利用“校园文化十节”打造的特色课程,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该校利用乡土资源开设了“校园文化十节”,分别是元月艺术节、二月感恩节、三月风筝节、四月礼仪节、五月孔子节、六月科技节、九月体育节、十月读书节、十一月民俗节、十二月安全节。这些“节”与培养铸就学生的品德、素养、技能相对应。如三月风筝节,设置了“追根溯源话风筝、心灵手巧做风筝、天高云淡放风筝、兴高采烈忆风筝”四个环节。“追根溯源话风筝”就是开展收集、交流关于风筝的诗句、故事、名言等实践活动;“心灵手巧做风筝”就是学生制作自己喜欢的风筝,评出的精品风筝在学校展厅布展。每个节开发一门校本课程,10个节构成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推进了学校的课程建设。
  总之,课程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广大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教师要抓住乡土资源这个课程建设的“根”,设置学生真正喜欢、需要的课程,来唤醒学生本能的东西,让他们成为自然界中活泼灵动的一份子,来唤醒他们本应有的对美和优雅的追求,让他们更好地认知自己,并且不断地提升自己。
其他文献
摘 要: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催化和推动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教育离不开教师。一位优秀的教师对教育活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优秀的教师总是从新教师的角色转变而来。因此,一位新教师如何进行自我职业素养的提升,如何从入门走向优秀,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未来。在教育历史上,孔子作为“万世师表”非常重视教师的培养,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思想,至今仍有着广泛的吸收
期刊
摘 要: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德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在教育追求。作为实践性课程,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有德育指向,要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结合课程资源和对象确立德育目标,实现活动与教育的无痕迹、无缝隙对接。将德育融于活动体验之中,发挥综合实践在育人中的特殊作用,从而实现实践育人
期刊
摘 要:名师的修炼,在于核心竞争力的内生。道德力,是立身之本;实践力,是远行之道;反思力,是登攀之阶;学习力,是动能之源;创新力,是腾飞之翼;表达力,是思想之舞;领导力,是领航之灯。七大竞争力的内生修炼,让名师成长有径可循。  关键词:道德力;实践力;反思力;学习力;创新力;表达力;领导力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33-0035-04  
期刊
摘 要:山区希望小学落后的教育现状令人担忧,其地域封闭、教学点分散以及教学模式都已经很难适应当今教育形式的发展。与此同时,山区希望小学落后的教学思想和学校管理以及师资力量的欠缺,又严重制约着山区教育的进步。在这种形势下,只有尽快实现集中办学、改善管理、建设校园文化、培养师资,才是山区希望小学的出路。  关键词:山区希望小学;教学点分散;改善管理;集中办学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由于教学工作繁重、课余业务研修破碎化严重,大多数教师无力参与较大且周期较长的专题探究活动,加之传统教研活动脱离教师的教学实际、针对性不强、形式化严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研微专题是从教师个人实际出发,不仅易操作、针对性强,而且解决了教师教学及研修的诉求。微专题研修活动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研修能力的提高和个人专业化的成长。  关键词:教研活动;微专题;实施策略;教师专业化
期刊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课题。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入手,探索优化教师行为和教学策略以及学生的认知结构的途径和方式。在元认知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该技术可以指导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高效学习。  关键词:高中学科教学;课堂实效;学习实效;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
期刊
难忘的2017年过去了。崭新的2018年到来了。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了党章。习近平同志在大会的报告中对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的指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向新的更高的目标前进指明了方向。《教育实
期刊
摘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中国社会,英格尔哈特所提出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也逐渐得到关注,尤其是具有代际差距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属于不同代际的学生、家长或教师之间都有很明显的表现,经常会引发一些关于生存还是发展的冲突和问题。面对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需要对适应这一改变和调和代际价值观冲突做一些尝试,从加强自身学习、价值观教育与学生发展困惑接轨、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作出调整,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期刊
摘 要:整整一百年前,《狂人日记》发表,中国从此有了“鲁迅”这个光辉的名字。《狂人日记》再现了封建制度和旧思想体系对国人的荼毒,深刻批判了封建制度和旧思想体系,彻底揭露了封建制度和旧思想体系的吃人本质,从民族角度提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和对新青年的期望。狂人的精神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崇尚自由张扬个性部分的传承和弘扬。《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史上的意义深远。经典不朽,《狂人日记》仍对当今教
期刊
摘要:幼儿教育管理中引入因材施教原则,符合幼儿教育管理发展趋势。幼儿在家庭教育环境、性格秉性、学习习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性,这就为因材施教原则的实施创造条件,教师要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管理技巧等角度展开思考,为幼儿提供最适合的教学管理。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管理;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03-0060-02  幼儿教育管理涉及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