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教育对培养儿童良好的品格、独特的个性和美的心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打造“美”的显性课程可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研发“美”的隐性课程可以培育学生良好品行,运用绘画纠偏法可以培植学生美的心灵。
【关键词】美术教育;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发展个性;培育品行;培植心灵
美术教育是以美术学科基础为教育门类,主要目的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能,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术知识和技能是我们能直接关注到的显性功能,而教育则是隐性功能。如何通过美术教育,让儿童更感性,更具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有道德修养、人格健全、富于创造力的人,这应是我们在美术教育中首要考虑的问题。美术教育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中,它还存在于生活学习的环境、老师的管理、日常的教育当中。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美术教育的显性功能,更应其隐性功能,让儿童良好的品行、独特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得到良好的培养,以充满美感的教育散播美的种子,让孩子跟着“美”一起成长,一起开出最美的花朵来。
一、以“美”的显性课程发展学生美的个性
随着教育和社会的发展,美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美的创造使人怡情悦志,精神升华。美育离不开感性形象,而美术又具有视觉性的特点,因此美术课堂就成了培育美、创造美的摇篮,对培养学生美的个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美术课堂特别注重“美”的营造,使学生在无形中得到美的熏陶。
(一)创设富于美感的教学情景,寓美于情感体验中
上美术课是非常有趣的,也是很“美”的,只要花点心思就能把课堂变得好玩又赏心悦目,让学生在美的、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创作的热情和效率。
比如在上《漂亮的挂盘》一课时,我找了具有代表性又很美的挂盘图片放在课件中,把孩子们熟悉的动画明星喜羊羊和懒羊羊当故事主角,设计有趣、美观的卡通画面;制作设计富于装饰美的挂盘范品,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感受到艺术作品的美,很好地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欲望;在故事情节中,设计有团结合作、智斗大灰狼、孝敬父母等情节,结合动画和静态画面,将喜羊羊智慧之美、心灵之美,立体、直观地凸现出来,学生既能兴致勃勃地参与设计制作活动,很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又能感爱到视觉的美、智慧的美和心灵的美,让美的教育在愉悦的氛围中自然渗透,达至润物无声,自然而然的效果。
(二)创设宽松的育人氛围,让学生“率着性子学美术”,彰显个性之美
美术教学最能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良好而独特的个性品质是创造力发挥的基础,创设宽松的育人环境,坚持让学生“在玩中学美术”“率着性子学美术”, 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给予其发挥个性的空间,让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和创作欲望得到充分的发挥。
比如在教学中,我会设计比赛、猜谜语、游戏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手工制作课中设计拆——拼——合的方法让学生在有趣的探究中学会制作的方法;在创作课中充许学生根据主题“率着性子画”(简单来说就是根据主题学生喜欢怎么画就是怎么画),重在画面表现与倾诉。“就性而导”,极大限度地尊重学生意愿和个性差异,使他们的作品独具个性,很有特色。
(三)开展美的活动发展人
教育的目的在于行动,通过各式活动发展动眼、动手、动脑能力,用美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
比如开展“争当小主人,我为班风添美丽”活动,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开展“我爱读书”活动,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开展“发展一项美术特长”活动,让人人都学会欣赏、美创造美,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 用“美”的隐形课程培育学生美的品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美育是一个育心的过程,它由内至外自发而出的;美育是需要潜移默化持久的实施,才能形成美好的个性品质。培育学生良好的品行,创设“美”的隐形课程去“滋润”。
(一)以好品格培育好品格
要培养良好品格的学生,老师必须有优秀的品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自身形象、品格修养,甚至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用良好的品格去影响和感化学生,善学、多思,多方面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做到,比如做事要有耐心,要平和、淡定,不急燥,用美的语言、行动和学生一起成长。与学生一起学习礼仪、读美的书、做好事、画好事和讨论如何做一个有美德的人。
(二)创设美的环境熏陶人
美的环境能净化心灵,给人美的享受,容易激发人们创造美的欲望。我与学生一起根据季节的变化布置教室,春、夏、秋、冬四季分别用不同的色调来设计墙报,装点教室。一学年布置四次,分四个小组负责,每人都参与,比如:第一小组负责纸工制作装饰,第二小组设计墙报,第三小组负责美术作品展览,第四小组布置书法小天地等。让学生在创造美的环境同时锻炼动眼、动手、动脑的能力,增长了才干。
三、用“美”的绘画纠偏法培植美的心灵
当美术作为审視思想的一面镜子,人就可以检查自己的表达方式,变得更加接受自己,重视自己的价值,生活热情更高涨,内心世界更和谐。 一些行为有偏差的学生可通过美术疗法进行纠正,使他们变得自信与开朗起来。美术疗法是指让心灵有偏差的学生将自己的精力贯注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通过美术宣泄情绪与压力,再由观察者通过画面表现和语言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以应对和解决某些感情冲突和心理问题。
我坚持开展美术对学生人格的影响研究,用美术教育去温暖学生的心灵,纠正学生心理偏差,让每个学生在学美术的过程中打好幸福人生的底色。比如我教过的一个非常内向的二年级学生,平时上课总发现他很少说话,总是很安静地坐着,但是非常喜欢画画,但画面上经常出现一些缠成一团的曲线,黑黑的。我问他是什么,他的脸上经常出现的是一脸茫然,也说不出所以来,后来通过了解,才发现他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家庭,爸爸妈妈离异了,心里有阴影,那缠成一团的曲线就是他缺乏关爱的阴影。在接下来的美术课中我对他特别关注,在课堂中总是表扬他的画,总是用很赞赏的语气对指出画得好的地方,也让他欣赏同班同学好的作业,指出别人画得好的地方,慢慢地,发现他对我的表扬总会流露喜悦表情,也喜欢向我介绍画面的内容,那黑压压的团线不见了,画面变得明朗和阳光起来了。
美育就像春雨,润物而无声;美育也像种子,只要精心浇灌就能开出最美的花来。作为美术教师,应秉持以美育人的原则,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2](美)玛琳·加博·林德曼.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3]杨力.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美术教育;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发展个性;培育品行;培植心灵
美术教育是以美术学科基础为教育门类,主要目的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能,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术知识和技能是我们能直接关注到的显性功能,而教育则是隐性功能。如何通过美术教育,让儿童更感性,更具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有道德修养、人格健全、富于创造力的人,这应是我们在美术教育中首要考虑的问题。美术教育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中,它还存在于生活学习的环境、老师的管理、日常的教育当中。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美术教育的显性功能,更应其隐性功能,让儿童良好的品行、独特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得到良好的培养,以充满美感的教育散播美的种子,让孩子跟着“美”一起成长,一起开出最美的花朵来。
一、以“美”的显性课程发展学生美的个性
随着教育和社会的发展,美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美的创造使人怡情悦志,精神升华。美育离不开感性形象,而美术又具有视觉性的特点,因此美术课堂就成了培育美、创造美的摇篮,对培养学生美的个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美术课堂特别注重“美”的营造,使学生在无形中得到美的熏陶。
(一)创设富于美感的教学情景,寓美于情感体验中
上美术课是非常有趣的,也是很“美”的,只要花点心思就能把课堂变得好玩又赏心悦目,让学生在美的、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创作的热情和效率。
比如在上《漂亮的挂盘》一课时,我找了具有代表性又很美的挂盘图片放在课件中,把孩子们熟悉的动画明星喜羊羊和懒羊羊当故事主角,设计有趣、美观的卡通画面;制作设计富于装饰美的挂盘范品,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感受到艺术作品的美,很好地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欲望;在故事情节中,设计有团结合作、智斗大灰狼、孝敬父母等情节,结合动画和静态画面,将喜羊羊智慧之美、心灵之美,立体、直观地凸现出来,学生既能兴致勃勃地参与设计制作活动,很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又能感爱到视觉的美、智慧的美和心灵的美,让美的教育在愉悦的氛围中自然渗透,达至润物无声,自然而然的效果。
(二)创设宽松的育人氛围,让学生“率着性子学美术”,彰显个性之美
美术教学最能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良好而独特的个性品质是创造力发挥的基础,创设宽松的育人环境,坚持让学生“在玩中学美术”“率着性子学美术”, 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给予其发挥个性的空间,让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和创作欲望得到充分的发挥。
比如在教学中,我会设计比赛、猜谜语、游戏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手工制作课中设计拆——拼——合的方法让学生在有趣的探究中学会制作的方法;在创作课中充许学生根据主题“率着性子画”(简单来说就是根据主题学生喜欢怎么画就是怎么画),重在画面表现与倾诉。“就性而导”,极大限度地尊重学生意愿和个性差异,使他们的作品独具个性,很有特色。
(三)开展美的活动发展人
教育的目的在于行动,通过各式活动发展动眼、动手、动脑能力,用美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
比如开展“争当小主人,我为班风添美丽”活动,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开展“我爱读书”活动,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开展“发展一项美术特长”活动,让人人都学会欣赏、美创造美,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 用“美”的隐形课程培育学生美的品行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美育是一个育心的过程,它由内至外自发而出的;美育是需要潜移默化持久的实施,才能形成美好的个性品质。培育学生良好的品行,创设“美”的隐形课程去“滋润”。
(一)以好品格培育好品格
要培养良好品格的学生,老师必须有优秀的品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自身形象、品格修养,甚至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用良好的品格去影响和感化学生,善学、多思,多方面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做到,比如做事要有耐心,要平和、淡定,不急燥,用美的语言、行动和学生一起成长。与学生一起学习礼仪、读美的书、做好事、画好事和讨论如何做一个有美德的人。
(二)创设美的环境熏陶人
美的环境能净化心灵,给人美的享受,容易激发人们创造美的欲望。我与学生一起根据季节的变化布置教室,春、夏、秋、冬四季分别用不同的色调来设计墙报,装点教室。一学年布置四次,分四个小组负责,每人都参与,比如:第一小组负责纸工制作装饰,第二小组设计墙报,第三小组负责美术作品展览,第四小组布置书法小天地等。让学生在创造美的环境同时锻炼动眼、动手、动脑的能力,增长了才干。
三、用“美”的绘画纠偏法培植美的心灵
当美术作为审視思想的一面镜子,人就可以检查自己的表达方式,变得更加接受自己,重视自己的价值,生活热情更高涨,内心世界更和谐。 一些行为有偏差的学生可通过美术疗法进行纠正,使他们变得自信与开朗起来。美术疗法是指让心灵有偏差的学生将自己的精力贯注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通过美术宣泄情绪与压力,再由观察者通过画面表现和语言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以应对和解决某些感情冲突和心理问题。
我坚持开展美术对学生人格的影响研究,用美术教育去温暖学生的心灵,纠正学生心理偏差,让每个学生在学美术的过程中打好幸福人生的底色。比如我教过的一个非常内向的二年级学生,平时上课总发现他很少说话,总是很安静地坐着,但是非常喜欢画画,但画面上经常出现一些缠成一团的曲线,黑黑的。我问他是什么,他的脸上经常出现的是一脸茫然,也说不出所以来,后来通过了解,才发现他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家庭,爸爸妈妈离异了,心里有阴影,那缠成一团的曲线就是他缺乏关爱的阴影。在接下来的美术课中我对他特别关注,在课堂中总是表扬他的画,总是用很赞赏的语气对指出画得好的地方,也让他欣赏同班同学好的作业,指出别人画得好的地方,慢慢地,发现他对我的表扬总会流露喜悦表情,也喜欢向我介绍画面的内容,那黑压压的团线不见了,画面变得明朗和阳光起来了。
美育就像春雨,润物而无声;美育也像种子,只要精心浇灌就能开出最美的花来。作为美术教师,应秉持以美育人的原则,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2](美)玛琳·加博·林德曼.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3]杨力.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