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有一首著名的民歌《姑苏风光》,里头唱道:“上呀有天堂,下呀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哎呀两处好地方……”听着听着,突然发现,写歌词的人似乎忘了,苏州除了山塘街,更有平江路。这条主干道全长不过1606米的老街,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早在北宋徽宗年间,朝廷擢升苏州为“平江府”,直至朱元璋攻克张士诚,才把“平江”改为“苏州”,这就是当地老话说的“先有平江路,再有苏州府”。
如果把自南往北的主干道比作人体的脊梁,那么,分岔上大大小小的弄堂就是人体内密布的毛细血管。小巷狭窄,却老宅密布,从古至今,不少风流名士蜗居在这些窄巷深宅里头,譬如,肖家巷里寓居过“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东吴大都督周郎;钮家巷里出过“四朝元老”潘世恩;大儒巷内住过提出“慎独”的明代大儒仁孝先生王敬臣;顾家花园曾经是历史学家顾颉刚的故居;一河相隔的东巷徽商富潘故居“礼耕堂”矗立依旧;晚明著名戏曲家张献翼故居“文起堂”、清末民初苏州名医钱伯煊故居、西医专家方嘉谟故居均可在此觅得鸿爪片影。
苏州人的匠心独具之处在于能将园林美学融入日常住宅。平江路东北的小新桥巷,鳞次栉比的江南民宅枕河而居,耦园隐匿其中,简朴的朱门含而不露地半掩着。名字是园子灵魂的体现,一个“耦”字完美地诠释了“一宅两园”的格局:以正宅建筑为中心轴,东、西各一处花园,东花园安徽运来的黄石假山与西花园“生辰纲”的湖石假山相互对称,东园读书楼和西园藏书阁遥相呼应,日形漏窗与月形漏窗争相辉映,枕波双隐、双照楼等无一不成双成对,“耦”字在园子的布局风格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与苏州诸多名园相比,半园这位袖珍“小老弟”知趣地躲在平江府大酒店内。一处不起眼的月洞门,上方青石板刻“半园”两字,刀锋拙朴劲道。世人皆求完美,园主人却故意“知足不求全”,以“半”构园,一幢楼二层半、一条长廊顶盖半、一架石桥造一半……这种别出心裁的造园理念弥补了“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局限,也将苏州人“满招损,谦受益”的人生态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有道是“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可鲜为人知的是苏州状元是甲冠天下的。自隋唐开科取士,苏州总共出过51名状元,产量遥居天下榜首,且创下了父子状元、兄弟状元、祖孙状元等一个个奇迹,因此有了“状元之乡”的美誉。
先说“福气第一”的潘状元。有道是“一门潘家史,半个苏州城”,潘世恩不但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还是传说中的“状元宰相”。他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位天子,是名副其实的四朝元老。如今他的府邸“姑苏第一状元府”被改为“苏州状元博物馆”,纱帽厅面阔三间,平面看起来像一顶“乌纱帽”,花窗房梁木雕线条流畅,精雕细刻,依然能感受出昔日“天下无第二家”的绝世风采,御赐匾额上鎏金“殿试一甲一名”犹令人联想到当年金榜题名的少年郎“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意气风发。
再说“传奇状元”申时行。平江路上的卫道观曾经是一座道观,却又是一座不寻常的道观,它和万历朝的申首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申首辅生来无爹又无娘,却天资聪颖,年少清贫、寄人篱下,他就住在卫道观前北侧的混堂巷东。少年申时行在此宵衣旰食十年,直到二十七岁进京科考,一举蟾宫折桂,成为苏州地方有史以来最大的官。申首辅虽位高权重,但他为人行事散发着江南人儒雅温和的气度。当他衣锦还乡,忆及卫道观中的苦读岁月,主动出资修葺道观,并亲书“东华堂”三字匾额悬挂观中。“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一座道观,书写了一段辉煌的历史,而今雕梁画栋犹在,却朱颜已改,老巷幽幽,偶尔飘来一两声评弹《玉蜻蜓》。
最后说一下“外交官状元”洪钧。洪状元本就是名副其实的才子+高官,和秦淮名妓赛金花的一段姻缘更令他声名大噪。洪钧携赛金花出使西方列国,资质聪颖的赛金花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在社交圈里翻云覆雨,成为中国第一代交际花。1900年,八国联军借义和团杀死德国公使为由攻陷北京,赛金花挺身而出,极力劝说瓦德西整肃军纪,后八国联军与清朝议和,赛金花也是功不可没,被百姓称为“护国娘娘”。追忆起这段凝聚着家国情怀的往事,徜徉洪府门口,恍然间觉得转角能遇上那个风华绝代的赛金花。
昆曲和评弹这对孪生兄弟双双“落户”平江路,相传乾隆皇帝最爱评弹,慈禧太后迷恋昆曲。我的祖父每到休息日下午,去澡堂泡完浴,就叫上一辆黄包车拉他到说书场,点一杯上好的洞庭碧螺春,再叫上一碟生煎包或蟹壳黄,跷起二郎腿,看杯中渐渐舒展开来的茶叶,新芽带着袅袅茶香氤氲而来。须臾间,耳畔飘来依依呀呀的小调,接着,弦琶琮琤抑扬顿挫,吴侬软语娓娓道来,这就是老苏州的韵脚——苏州评弹。祖父笃悠悠地看台上人说噱弹唱,男的長衫马褂,手持三弦,女的身着旗袍,怀抱琵琶,颇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态,曲终,“大珠小珠落玉盘”。再说评弹的姊妹,百戏之母——昆曲,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便可让时间定格。那咿咿呀呀的唱腔、如花美眷的身段、似水流年的情怀,怎么听、怎么看都能让人心底不由生出一朵莲花来。置身其中,宛若走进了汤显祖笔下那个温婉又哀怨的梦里,水磨的昆曲,阳春白雪般自园林深处走出,风雅了市井俗世的下里巴人,在时光流转中,让天下人“情不知所以,一往而深”,为之痴醉了两个多世纪。
平江路是诗意的,因为它的雨。江南多雨,烟雨蒙蒙之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丁香巷,摸不准还真能撞上戴望舒《雨巷》里“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平江路是古意的,因为它的旧。唐朝杜荀鹤有诗:“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今天的平江路仍保留了大批旧式民宅,白墙青瓦、木栅花窗、藤萝蔓草,河道与楼阁、石桥、花木彼此借景,宛若一幅天然泼墨画。偶有斜柳倚划河面,恰似仙子凌波微拂,纵然游客过往,亦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秩序。
平江路又是惬意的。苏州人喜欢“孵茶馆”,一个“孵”字透露着慵懒、闲适。我习惯去百年老茶馆品茗,泡上一壶明前茶,选一个视线好的临窗座头,探出脖子,雕花窗外的平江河流淌了千年,内心格外静谧、安详。“太湖美啊,美就美在太湖水……”蓝花布的船娘摇着橹,载着游客,吴语小调唱响了天空,对岸的民居推开木窗,窗口垂挂着绿萝,让我想起苏东坡的“小轩窗正梳妆”,感觉每扇木窗后面,都深藏着一位容貌娟秀的美娇娘。一边是安静了千年的老街,一边是树荫垂条、蜿蜒溪流的平江河,处处透露着姑苏那份不张扬的灵气,不知不觉夜幕降临,掌柜上了灯,门口的红灯笼散出一圈圈昏暗的红晕,游客渐渐散去,归家的人儿,穿梭于街巷,蓦地消失在幽暗中,唯留着青石板,不疾不徐地无言诉说着老街2500年的前世今生……
如果把自南往北的主干道比作人体的脊梁,那么,分岔上大大小小的弄堂就是人体内密布的毛细血管。小巷狭窄,却老宅密布,从古至今,不少风流名士蜗居在这些窄巷深宅里头,譬如,肖家巷里寓居过“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东吴大都督周郎;钮家巷里出过“四朝元老”潘世恩;大儒巷内住过提出“慎独”的明代大儒仁孝先生王敬臣;顾家花园曾经是历史学家顾颉刚的故居;一河相隔的东巷徽商富潘故居“礼耕堂”矗立依旧;晚明著名戏曲家张献翼故居“文起堂”、清末民初苏州名医钱伯煊故居、西医专家方嘉谟故居均可在此觅得鸿爪片影。
苏州人的匠心独具之处在于能将园林美学融入日常住宅。平江路东北的小新桥巷,鳞次栉比的江南民宅枕河而居,耦园隐匿其中,简朴的朱门含而不露地半掩着。名字是园子灵魂的体现,一个“耦”字完美地诠释了“一宅两园”的格局:以正宅建筑为中心轴,东、西各一处花园,东花园安徽运来的黄石假山与西花园“生辰纲”的湖石假山相互对称,东园读书楼和西园藏书阁遥相呼应,日形漏窗与月形漏窗争相辉映,枕波双隐、双照楼等无一不成双成对,“耦”字在园子的布局风格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与苏州诸多名园相比,半园这位袖珍“小老弟”知趣地躲在平江府大酒店内。一处不起眼的月洞门,上方青石板刻“半园”两字,刀锋拙朴劲道。世人皆求完美,园主人却故意“知足不求全”,以“半”构园,一幢楼二层半、一条长廊顶盖半、一架石桥造一半……这种别出心裁的造园理念弥补了“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局限,也将苏州人“满招损,谦受益”的人生态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有道是“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可鲜为人知的是苏州状元是甲冠天下的。自隋唐开科取士,苏州总共出过51名状元,产量遥居天下榜首,且创下了父子状元、兄弟状元、祖孙状元等一个个奇迹,因此有了“状元之乡”的美誉。
先说“福气第一”的潘状元。有道是“一门潘家史,半个苏州城”,潘世恩不但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还是传说中的“状元宰相”。他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位天子,是名副其实的四朝元老。如今他的府邸“姑苏第一状元府”被改为“苏州状元博物馆”,纱帽厅面阔三间,平面看起来像一顶“乌纱帽”,花窗房梁木雕线条流畅,精雕细刻,依然能感受出昔日“天下无第二家”的绝世风采,御赐匾额上鎏金“殿试一甲一名”犹令人联想到当年金榜题名的少年郎“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意气风发。
再说“传奇状元”申时行。平江路上的卫道观曾经是一座道观,却又是一座不寻常的道观,它和万历朝的申首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申首辅生来无爹又无娘,却天资聪颖,年少清贫、寄人篱下,他就住在卫道观前北侧的混堂巷东。少年申时行在此宵衣旰食十年,直到二十七岁进京科考,一举蟾宫折桂,成为苏州地方有史以来最大的官。申首辅虽位高权重,但他为人行事散发着江南人儒雅温和的气度。当他衣锦还乡,忆及卫道观中的苦读岁月,主动出资修葺道观,并亲书“东华堂”三字匾额悬挂观中。“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一座道观,书写了一段辉煌的历史,而今雕梁画栋犹在,却朱颜已改,老巷幽幽,偶尔飘来一两声评弹《玉蜻蜓》。
最后说一下“外交官状元”洪钧。洪状元本就是名副其实的才子+高官,和秦淮名妓赛金花的一段姻缘更令他声名大噪。洪钧携赛金花出使西方列国,资质聪颖的赛金花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在社交圈里翻云覆雨,成为中国第一代交际花。1900年,八国联军借义和团杀死德国公使为由攻陷北京,赛金花挺身而出,极力劝说瓦德西整肃军纪,后八国联军与清朝议和,赛金花也是功不可没,被百姓称为“护国娘娘”。追忆起这段凝聚着家国情怀的往事,徜徉洪府门口,恍然间觉得转角能遇上那个风华绝代的赛金花。
昆曲和评弹这对孪生兄弟双双“落户”平江路,相传乾隆皇帝最爱评弹,慈禧太后迷恋昆曲。我的祖父每到休息日下午,去澡堂泡完浴,就叫上一辆黄包车拉他到说书场,点一杯上好的洞庭碧螺春,再叫上一碟生煎包或蟹壳黄,跷起二郎腿,看杯中渐渐舒展开来的茶叶,新芽带着袅袅茶香氤氲而来。须臾间,耳畔飘来依依呀呀的小调,接着,弦琶琮琤抑扬顿挫,吴侬软语娓娓道来,这就是老苏州的韵脚——苏州评弹。祖父笃悠悠地看台上人说噱弹唱,男的長衫马褂,手持三弦,女的身着旗袍,怀抱琵琶,颇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态,曲终,“大珠小珠落玉盘”。再说评弹的姊妹,百戏之母——昆曲,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便可让时间定格。那咿咿呀呀的唱腔、如花美眷的身段、似水流年的情怀,怎么听、怎么看都能让人心底不由生出一朵莲花来。置身其中,宛若走进了汤显祖笔下那个温婉又哀怨的梦里,水磨的昆曲,阳春白雪般自园林深处走出,风雅了市井俗世的下里巴人,在时光流转中,让天下人“情不知所以,一往而深”,为之痴醉了两个多世纪。
平江路是诗意的,因为它的雨。江南多雨,烟雨蒙蒙之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丁香巷,摸不准还真能撞上戴望舒《雨巷》里“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平江路是古意的,因为它的旧。唐朝杜荀鹤有诗:“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今天的平江路仍保留了大批旧式民宅,白墙青瓦、木栅花窗、藤萝蔓草,河道与楼阁、石桥、花木彼此借景,宛若一幅天然泼墨画。偶有斜柳倚划河面,恰似仙子凌波微拂,纵然游客过往,亦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秩序。
平江路又是惬意的。苏州人喜欢“孵茶馆”,一个“孵”字透露着慵懒、闲适。我习惯去百年老茶馆品茗,泡上一壶明前茶,选一个视线好的临窗座头,探出脖子,雕花窗外的平江河流淌了千年,内心格外静谧、安详。“太湖美啊,美就美在太湖水……”蓝花布的船娘摇着橹,载着游客,吴语小调唱响了天空,对岸的民居推开木窗,窗口垂挂着绿萝,让我想起苏东坡的“小轩窗正梳妆”,感觉每扇木窗后面,都深藏着一位容貌娟秀的美娇娘。一边是安静了千年的老街,一边是树荫垂条、蜿蜒溪流的平江河,处处透露着姑苏那份不张扬的灵气,不知不觉夜幕降临,掌柜上了灯,门口的红灯笼散出一圈圈昏暗的红晕,游客渐渐散去,归家的人儿,穿梭于街巷,蓦地消失在幽暗中,唯留着青石板,不疾不徐地无言诉说着老街2500年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