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之缘 云树之思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gczj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纪鑫兄约我为本书写序,我当即答应。夜深人静,细读此书,往事历历,感觉我还真是作序的恰当人选,研究者及研究对象均是老友,人生如此际遇,真是难得!
  二十多年前,我还在山西作协《黄河》杂志做编辑的时候,那时在湖北黄石市艺术创作研究所工作的纪鑫兄即给《黄河》投稿,给我留下极深印象。我那时虽有发稿权,但现在想来似乎也没有特别关照過纪鑫兄,大概发过两三个中篇小说。那时还有退稿制度,纪鑫兄来稿不多,几乎没有退稿。纪鑫兄是极重友情之人,虽然一直没有见过面,但那些年经常会收到他的贺卡还有年节的问候。我有新书印出,偶尔也会寄给纪鑫兄,算是对千里之外朋友的问候。
  我无论如何想不到有一天会在厦门和纪鑫兄聚在一处品茗论文,再续当年友情。2007年秋天,我初到厦门,举目无亲,四顾茫茫,纪鑫兄是最早热情接待我的朋友,给我的关照至今想来依然温暖。他请我全家吃饭,还专门来临时居住的宿舍看我,让我在陌生环境中有了回家的感觉。
  纪鑫兄当年以文化散文出名,那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过一套大文化散文丛书,作家均为一时之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即在其中,还有胡平兄一本《千年沉重》,纪鑫兄的《千秋家国梦》也在里面。当时精装书还不多见,但此套丛书全是精装,让人刮目相看。纪鑫兄寄过我一本,我感觉一个地方文人能有如此成绩相当不易,如果不是在创作上有特殊品质,怎会得着这样的机遇?!
  文化散文很是热闹过一段时间,代表作家是余秋雨。这个文体概念,我也不知道具体有哪些标准,是如何定义的,因为看过余秋雨不少散文,凭印象,感觉此类散文一是长,二是有中心的历史事件(或人或事),三是有较强的抒情色彩。那时我已涉猎过一些民国文人的散文,所以读此类文化散文的时候,还没有被当时的潮流所左右。我一个顽固的看法是散文还是旧的好,这个“旧”主要是指民国期间的散文。秋雨散文热过一段时间后,学术界有所反省。秋雨散文固然不错,但此类散文的一个明显缺点是不耐读,而且越是对历史有较深理解的人,越会感觉此类散文稍浅,有时候为了追求文字的华美,可能还增加了一些虚浮感,所以当更多学者出来写民国旧事的时候,文化散文似乎就不再引人注意了。散文的文化感,其实不在字面而在内里,那些表面看起来有文化的大散文,其实多数没有什么文化。
  纪鑫兄虽以文化散文名世,但我认为他的路径独特,风格鲜明,他能在小说、散文、传记、戏剧甚至戏剧研究方面不断有成绩,原因就是他比一般写文化散文的人更重历史,更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全面掌握,更重史料的深入挖掘。在这方面,我以为纪鑫兄实在当得起一个学者的名分,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家,他比作家更有历史感,更有观察历史的独特视角。
  纪鑫兄创作的勤奋,在朋友中有目共睹,他似乎是为创作而生的人,几乎每年都有新书出版,而且同时有多种文体形式的著作产生,真是令人佩服。按说纪鑫兄并不是名校出身的高学历作家,他的学术修养及训练完全靠自己的悟性和勤奋。他喜欢搜书,尤其是大部头的作家学者全集,一般我们常见的,他每见必买,可以说搜罗齐备。或许是感觉到自己学校教育的不足,纪鑫兄对知识的积累和渴求始终没有停止下来,他的作品不断问世,能不断开拓新的创作领域即是明证。
  说完纪鑫兄,再说李钧。本书研究者李钧也是我的老朋友,他和纪鑫兄的缘分也与我有点关系。
  大约是1997年秋天,当时山东省作协主办的《作家报》非常引人注目,至于负责人,我一时想不起名字了,印象中我们都称他老魏。老魏办报纸有极强的个人色彩,有胆量,有个性。如果这家报纸今天还在,有些作家可能会收敛一些,因为他敢于批评,不管这个作家名头有多大。那年山东大学孔范今先生完成了上、下两册《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老魏要在济南开会,约了我去,同去的我记得还有华东师大的钱谷融先生。当时钱先生年事已高,殷国明随侍左右。李新宇当时还在曲阜师大,也来参加会议。我和新宇兄认识时间更久,我在《批评家》做编辑的时候,新宇兄即是作者。会后新宇兄把我带到了曲阜,其时李钧兄毕业后在曲阜师大当校刊编辑,我在新宇兄家喝酒,座中即有李钧兄及后来到了重庆师大的张全之。那时我还少壮,而他们更是年轻。李钧兄尚在新宇兄门下读书,记得谈及硕士论文选题,我当即建议以“大跃进”时期的《人民文学》研究为主题。李兄似乎还听得进去。我虽未读过他后来的硕士论文,但印象中题目与此相类。李钧兄后来读了博士,当了教授,名满天下,但每有新书出版,还不忘寄我一册。
  2009年夏天,我在厦门开纪念储安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会议,李钧写了论文并来厦门参会。我因会议杂务缠身且有节外生枝之事,未及和李兄细谈。但纪鑫兄旁听会议,结识李兄,得此因缘,今天结此善果,想两头牵线与我相关,真人生一大幸事也。
  前几年有朋友编过一本关于纪鑫兄评论的书,搜集了绝大多数对纪鑫创作的评论文字。现在李钧又专门为纪鑫兄的创作写了一篇论文(本书还收有赵微、刘莹莹两位研究生的硕士学位论文),这既是友情,更是对纪鑫兄创作的一次全面总结,同时也保存了作家史料,两全其美,一举多得。我作为纪鑫和李钧的老友,更是为这样的合作感到高兴。我作此序,聊述友情来源,更感人世苍茫,我再过三年即退休返里,期待我们三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再有共同举杯的美好时刻!
  (李钧、赵微、刘莹莹著:《我们活在历史中·曾纪鑫创作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8月第1版)
其他文献
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长期存在正史与家史融合的现象,历史叙事的内容会在各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悄然发生改变。正史在早期几乎就是帝王的家史,某种角度来看,正史可以是家史,而家史也可以是正史。本文所谓的家史是指由有血缘宗亲关系的人来书写的家族历史,包括家谱和族谱等相关材料。  旧时写正史,家谱、族谱向来是资料的来源之一,正史、方志、家史往往鼎足而立,互相影响。然而在家史中的叙事内容有时却难免与正史矛盾,那么这
方言之于文学,好比盐之于饭菜。一顿饭有各种吃法,“舌尖上的中国”百味杂陈,可总也少不了一点盐——有盐才有味儿。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西游记》有诙谐风趣的淮安方言,《水浒传》有豪爽劲道的山东方言,《红楼梦》苏北、常州、南京、北京等地的方言大放异彩,穿插自如,恰似一道“满汉全席”。  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当然跟作者籍贯、出生地、生活地紧密相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地方言成一家“盐”,文学作者自然而
一  泰戈尔及其文学、诗学理论、和平思想经过翻译、介绍和研究,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影响了一大批中国作家,其中很多现代作家就是受到泰戈尔的影响才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他们的创作实践明显受泰戈尔影响,形成了中国现代作家群体中的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也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因为他们的创作表现出明显的泰戈尔色彩,可以将这一现代作家群体规而约称为“中国泰戈尔作家群”,代表作家主要有郭沫若、冰心、徐
如果让人们自由选择中国任一文化区域居住的话,江南无疑将是最让人们向往和心动的对象。因为它不仅一直是令人艳羡的富庶之地、山水清丽的秀美之地,而且历来关于它的字里行间总是能让人产生无尽的诗意想象与美妙审美愉悦。上海交通大学刘士林教授的新著《江南诗性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既以独特的江南诗性文化理论精辟阐释了江南文化的精髓本质,也以丰富细腻的感性体验生动描述了江南生活的文化呈现。  刘士林教
林黛嫚:《团扇》之后,您陆续出版了《长日将尽——我的北京故事》、《永远的情人:四十六篇藏书札记》、《多余的人》、《文学的滋味》、《亚果号的返航》、《林布兰特》、《尚未尘封的过往》等书,产量颇丰,大家都很好奇您如何分配你的日常生活?  韩秀: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不必上班,因此可以把每天最好的时间用来敲键。  每天早上七点钟带一杯咖啡下楼到书房,十点钟结束敲键。之后的时间用于阅读、写信(手写、贴邮票请邮
生命中的日子虽说短促,每天很少有什么大惊喜,多的只是些小琐碎。那些个琐碎就像街景,多半还是寻常。当年,大阪关西学友会日本语学校附近就有一段寻常的街道:一间文具店,一间邮电所,一间洋服屋。洋服屋内一般不见顾客;门口摆着三两个纸盒子,有装了碎花布的,总有过路的女人看见前面一个女人在那里驻足,自己也就踩着碎步子跑过去,很不甘心地兜底翻翻——多数什么也不买,但一定要在花布上捏一把。放着碎花布的盒子边还有个
一  也许,我得坦率承认,自己暗地里一直被人类文明当中某种气拔云天的高峰智慧所震撼、所诱惑,我就是这样被引诱着涉入了书籍的海洋。在那样的智慧里边,我相信必有某种惊心动魄的生命经验,曾发生在所有话语的背后,而只可惜呈现给我们的话语——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文明经典,却仅仅是那种熊熊燃烧的生命经验残留下来的轻烟,或灰烬,我们无法亦无缘目睹这种经验的实在与发生。然而凭着这些话语本身,亦足以劈开我们似是而非的种
舒芜八十岁以后学会了使用电脑,接着,他又在新浪网开了两个博客,一个叫“舒芜博客”,另一个叫“碧空楼舒芜博客”。这对于一个以文字立身的老学者来说,真算是与时俱进了。  有了这个现代化的传播平台,舒芜在晚年的岁月里仍然显得忙碌和活跃。他在舒芜博客上勤快地写随想短文,在碧空楼舒芜博客上则粘贴一些略长或写作时间略早的作品,继续展示着他的学者风采。这些博文汇聚起来,就编成了这本《舒芜晚年随想录》(以下简称为
从北洋军阀部队中分化出来的国民军,因其“领头羊”冯玉祥在民国年间呼风唤雨的地位以及该部队自身的独特作风,曾经于颠峰时期发展至四十万人,成为当时一支不可小觑的军事力量。这支西北军也曾经雄心勃勃,意图有所作为,并顺应军事发展需要创办了自己昙花一现的空军。  1924年10月下旬,第二次直奉大战激战正酣之际,直系陆军检阅使兼第十一师师长冯玉祥联合驻扎在北京的胡景翼、孙岳等部突然实行倒戈,发动政变,囚禁总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国风·卫风·硕人》  今译:  身材修美一女郎,麻纱罩衫锦绣裳。她是齐侯的爱女,她是卫侯的娇妻,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