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儿童建立友谊的环境和方法的研究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ongxiao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友谊是幼儿在体验交往中迈出的重要一步,通过建立友谊获得了交往感受与社会性体验。为什么要引导幼儿建立友谊呢?友谊是幼儿在人生认知里面发展的一种人际关系,是朋友之间交往的过程,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幼儿可以认知彼此,是社会化体验关系的雏形。是社会化认知能力的开始。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暴露出诸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幼教的全面推进。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家庭组织观念发生转变、原本的那种相夫教子的社会家庭社会关系被瓦解,变得各类因素复杂化、儿童的“自闭”“不合群”“早熟”等因素有所扩大,造成了儿童学习环境的恶化。现在家长在儿童交友上有很多的误区,容易引起儿童在交往上的误区。于是,形成支持儿童建立友谊的环境和方法,是摆在每一个幼师和教育学者面前的课题。
  一、同伴互动的意义
  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同伴之间互动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适应性意义。同伴互动在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中也扮演着特定的功能。
  (一)同龄互动、混龄互动与儿童的社会适应
  同龄同伴的互动为幼儿提供了平等互动的机会。这是儿童在家里难以得到的机会。在与同龄同伴的互动中,儿童既学到了去理解或欣赏别人的观点,也促进了在家庭中难以获得的社会能力的发展。
  混龄互动是与比自己年纪相差1-4岁左右儿童的一种跨年龄段的交流,它对儿童的影响有别于同龄互动。虽然在混龄互动中,孩子们之间的地位不平衡——有的儿童(通常是年龄较大者)比其他儿童拥有更多的权力或地位,但是这种不平衡可能帮助儿童获得另一种社会能力。
  总之,同龄互动和混龄互动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经验,它们都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成长经历。
  (二)同性别互动、混合性别互动与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适应
  孩子们很早就表现出对同性别玩伴的偏爱,女孩比男孩更早的表现出这种偏爱。
  同性别的同伴会强化儿童的性别类型行为,他们的强化比异性伙伴的强化更加有效;儿童也能从同性伙伴那里获得更多的积极评价。研究还表明,在与同性别同伴的游戏互动中,儿童更容易相互挑战,坚持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在冲突发生时,他们更倾向于表现出和解姿态以结束冲突。
  混合性别的互动对儿童的社会适应也有益:在跨性别的互动中,儿童所表现出的性别差异减弱,这也有助于弱化过早、过度刻板的性别角色分化。
  总之,不同类型的同伴互动为儿童提供了不同的经历,让儿童有机会表现不同的行为特征,也让他们学到了不同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二、同伴互动的发展
  幼儿的同伴互动大都反映于他们的游戏行为中。所以,对幼儿同伴互动的研究也大都是在他们的游戏行为中进行的。在一个经典的游戏研究中,巴顿在自由游戏时观察了2-4.5岁的幼儿。她的观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交往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3-6岁的幼儿出现了更高社会互动水平的游戏行为,但单独游戏和平行游戏仍是该年龄阶段的主导游戏。
  三、同伴关系在儿童发展中的角色
  同伴团体为儿童提供了学习、掌握、演练一些重要社会技能的场所,也为儿童交流经验、宣泄情绪,习得、实践社会规则提供了机会。这些技能是无法从与成人互动中获得的,如如何与同龄人交往、如何与领导者或管理者相处、以及如何应对敌视、攻击、欺负和控制。对年长儿童而言,同伴还可能具有心理治疗的功能:年龄相仿、处境相似的同伴,可能能帮助儿童面对和处理个人问题,解除烦恼——同伴们共同存在的问题、冲突和复杂的情感,缓解了他们的压力,消除了他们的忧虑,也可能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相似,同伴对儿童的影响也是经由强化、示范及讨论、甚至是强迫顺从等方式实现的。
  1.同伴具有强化作用
  同伴间的互动(接受、拒绝、冲突、和好等),会强化、惩罚、或消退幼儿的某种行为,从而影响该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性。
  同伴是儿童强化的重要来源。儿童的社会行为会引起同伴积极的或消极的反应,进而使儿童的行为得以强化、维持或消退。
  2. 同伴具有示范作用
  同伴还会作为一个榜样对儿童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通过观察同伴的行为,孩子们还能轻易地获得亲社会行为、成就行为、道德判断、延缓满足的策略及性别分化的态度和行为等。
  同伴的榜样作用另一个功能是告知儿童在特定情境中他该有怎样的表现。例如幼儿可能不知道上课期间未经教师允许是否可到操场上玩,但如果他看到有其他幼儿这样做了,他很快就会尝试这种行为。
  3.同伴是儿童社会比较的对象
  由于同伴的年龄相似(因而也会被认为在许多其它方面都是相似的),因此同伴就成为儿童社会比较的对象。儿童将自己的行为、能力和成就与同伴进行比较,就可能会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人格特质。如果一位六岁的儿童在赛跑时常落后于同伴,他可能就会认为自己是一个跑得很慢的人。
  四、友谊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儿童不仅需要有足够的同伴关系,还需要亲密的友谊关系。朋友是儿童重要的社会化代理人之一。
  (一)朋友是社会能力的促进者
  研究者发现,如果一个被拒绝的儿童,想要加入到一个正在进行游戏活动的同伴团体中,如果他有一个朋友已经在这个游戏团体中、或者他的朋友也想要加入到这个游戏团体中时,他们成功地进入游戏的可能性就更大。因此有彼此互助的亲密朋友,可协助那些不受欢迎的儿童成功地与同伴接触,并帮助他们获得更为适宜的社会技能,进而改善这些孩子的社会地位。
  (二)朋友为儿童提供安全感和社会支持
  友谊能给幼儿提供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不仅能使儿童在面对新的挑战时更勇敢,而且也会让孩子们感到,任何压力(如适应父母离婚或父母的拒绝,或者被同伴嘲弄)都是可以承担的。朋友是安全感及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友谊的这种角色愈来愈重要了。
  (三)友谊促进角色采择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儿童在与友谊关系的友伴互动时,就更愿意去尝试解决他们之间的任何冲突或问题。朋友间的意见不和,会促进儿童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与朋友和平解决冲突的经验对幼儿成熟的社会问题解决技能和观点采择能力,以及维持和巩固友谊关系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意义,而也是儿童日后建立友谊、亲密关系的基础。
  (四)友谊促进建立、维持亲密关系能力的发展
  在同伴互动中,儿童的同伴关系特征逐渐形成,友谊关系逐渐建立,儿童的情感、社会性特征也在这些关系的发展中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作为儿童的社会化代理人,其作用也越来越大。
其他文献
情感教育理念早就为古今中外的各位学者所提及,在生活中也常有教育家们付诸实践。新高中教育课程改革以来,高中语文的教学理念和实践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变革,情感教育的理念开始逐
在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多是采用“讲”的方式来进行,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多是被动接受,因没有主动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不够丰富,学习效率不高,加
“活动单导学”模式,主要是为了突出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很多教师广泛地采用课堂教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