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感悟的朗读教学意义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111222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语言感悟即语感,它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接理解,是通过长期反复训练在人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的一种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是意识与行为之间的自觉的反应。朗读是语言感悟的最好方式,它抓住了语文教学之本,让阅读教学更有情趣。
  关键词:语言 感悟 朗读 意义
  一.语言感悟的特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从这些表述中可以看出,语言感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语言感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但它看不见摸不着,如果不说破它,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有一定的甚至较强的语感能力,更不知道它的作用在哪里,它是一种潜伏在人的大脑之中的“隐形”能力。语感一旦形成,就会随时随地长久地发挥作用,它似乎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并不需要特别的注意就可以“运用”,而且不会被遗忘。学生的语言功底、智力水平、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学修养以及生活交际技能等诸多因素通过语感能力表现出来,因此,积淀语感是语文素质教育之本。夏丐尊先生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中,‘赤’字不但只作红色,‘夜’不但只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职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趣。”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让他们记住某些事实是次要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朗读能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传递着作品的思想、情感、形象和韵味,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这里的“不知不觉之间”,就是“语感”的形成。
  二.朗读教学的意义
  1.朗读抓住了语文教学之本。叶圣陶先生说:“培养语感,是语文教学之本。”《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文字,都是实践的过程,而朗读就是语文实践的重要形式,这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具有较好语感的人在面对语言材料时可透过字面意义了解深层含义并产生丰富联想和情感共鸣,进而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能力。語文教育中,增强语感的培养,不仅能高效地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而且能有效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和高尚的审美观,因为语感与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长期的实践积淀和文化熏陶的产物,加强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可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语感的培养,更能够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能够引导学生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而这些,都是语文教学之本。
  2.朗读让阅读教学更有情趣。文章的语言,既是认知的符号,也是感情的符号。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行为、语言、思想、命运、遭遇以及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态度的把握,都需要抓住语言因素,进行“披文入情”的真切体验,这也是获得语感不可缺少的因素。郭沫若认为字面的色彩和感触同样很重要,“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实在说不出个所以然。所以培养语感也只能用一种体验的方式来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从古到今,朗读一直是学好语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三分文章七分读”,固化、静态的文字背后,必然是与之对应的鲜活、动态的口头语言存在,因为表意性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是音、形、义的统一体,书面语学习本身就包含着语音因素,因此,个体的书面语学习不能脱离语音进行,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语音是通向文字的必由之路,因此,朱熹对阅读就有“心到、眼到、口到”之说,叶圣陶强调:“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语耳才好。”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教场小学)
其他文献
记叙文,需要的是故事.故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编造的,一切以合情、合理、合意为度.很多同学平时故事很多,一到考试就没戏了.其实,生活本就多姿多彩,只要我们稍稍留点神,多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乡村社会结构的转型,某些地区的特色民俗文化其内在机制也在发生转变,本文以南京市溧水区跳马灯民俗发展为例,采用过程——事件分析法来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实践逻辑和隐藏机制。  关键词:跳马灯 民俗文化 過程——事件分析法  一.过程——事件分析法的缘起及内容  过程——事件分析法作为一种社会分析方法,是1996年由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在对我国土地改革五十余年以来农民生活经历的口述史进
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感兴趣的一个现象或一个事物入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发展应该有重大的意义.建设实践活动基地,落实传统节日教育,关注生存环境,开展观点辩论
内容摘要:文章基于构式语法思想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提出建构对外汉语常用句式构式系统,以利于基于构式思想的对外汉语教学大纲的编写,以及句式构式教学的有层次、有系统推进,并尝试从构式语法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对外汉语教学句式构式的层级体系及句式构式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构式语法 句式构式系统 对外汉语  构式语法理论自被引入汉语研究学界以来,备受关注。在对外汉语学界尤其受到重视。
生动活泼、鲜艳亮丽的色彩世界,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色彩是服装的主旋律,是服装设计的灵魂。没有色彩,服装便缺乏生命力。针对职院部分学生绘画基础弱,色彩设计意
【摘 要】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的激发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被动、机械学习转变为创造、自主学习。   【关键词】兴趣;学生积极性;语文;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个人对某事的喜好的情绪,学习的兴趣则是学生对于学习的特别喜好。作为语文老师
普通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讲的是思想政治道德的理论,做人的道理,要讲求实效性,必须在强化学习、贴近现实、讲清道理等方面进行努力.为此,要寻找新的思路开展教学改革,将学生置
文章结合课堂实践,通过自主学习方法:一、任务驱动法,二、逐点消化学习法,三、网络模式学习法,四、小组协作学习法这四种学习方法,并结合课堂教学实例的分析,对于自主学习法
“境界高远”说起来挺吓人的,其实就是人性的回归,就是回复到对“人”的思考上来.文学即人学,审题视角一回归到“人”,就容易深刻;主题涉及到“人”,就让人觉得感动.特别是近
人文素质教育是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对象。本文立足于日本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就中日设计艺术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同点及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