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教多学”是教育思想,不是教学模式,“少教多学”是教师教的少,而学生又学的多,并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探索外部世界,自觉地认识自我、追求自我、提升自我,主动地学习。少教不是不教,更不是降低基本的学习要求,而是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精简教师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既能扎实基础又具备深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充分利用课堂的有限资源,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而多学,则是要学生能做积极自主的学习,深度的学习以及独立的学习。只要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那么,教师等于把学生引进了知识的殿堂,让学生发挥出自身的潜力,把学习当做乐趣,自发地学习,从而达到终生学习的长远目标。
“少教多学”的根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少教多学”的核心就是提质增效,就是教学相长。
下面是我践行“少教多学”的几条原则
1.改“目中无人”为树立“心中有人”的观念。
“关注人”,就是允许张扬人的个性,关注人文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自主、合作、探究成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从而使教师善教、乐教,使学生善学、乐学。也就是,既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用“心”施教,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力求从“目中无人”到“心中有人”;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关注学生因个性差异而形成的多元性发展。
2.改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因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着眼于学,着手于教,教作用于学,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把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把教会学生学习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来抓。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才能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学低效状态,提高教学质量。
3.改“多而全”为“少而精”。
一节课,若想说明的问题越多,则每个问题分配的时间越少,这就势必造成了蜻蜓点水,难以深入。我以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言不在多,点道则明。如此说来,变“多而全”为“少而精”。事实上,每堂课都有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焦点”、“中心”,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把这些关乎课文主旨的“焦点”问题,“中心”问题揭示出来,然后让学生自去揣度,自去联想,自去生发,从教师教的这“一”个“焦点”,“一”个“中心”去理会出其他相关的问题来。
培养分析变通能力的有效手段,那么一题多用则是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归纳综合能力、培养应用意识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对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归纳,既可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说是少教多得。
4.改学生“没有问题”为“主动找问题”。
教师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有疑问时,应落落大方地表达需求,寻求帮助;有不同的见解和意见时,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对思维不严谨、表达不完整的,要勇于补充,这样一来课堂将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小组相互设问,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对学生的质疑要及时点拨,让学生在质疑中自己释疑。点拨时,点要点在临界点,只有创设一定的思维情境,引领学生的思维进入临界状态,点拨方能奏效。拨要拨在关键处,如果拨的时机过早,学生缺乏一定的思维主动,不能建构新旧知识的联系,达不到思路的接通效应。
“少教多学”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达成以下共识:没有学生发问的课不算好课、“答必正确”的课不算好课、把学生教得“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是真正的好课。因此,课堂上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多开口,舍得、给足学生交流发言的时间;多赏识多赞美,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把容易表达或简单问题的发言权交给不爱发言、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让他们有表现自我和体验成功的机会。
5.改“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
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此,教师应把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运算法则及定律的归纳过程、数学命题的发现过程、解(证)数学题目时思路的分析过程等充分“暴露”给学生,以避免教学中过于注重结果的倾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建构”。
如一次函数的图象教学。课堂教学时,我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作支撑,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分析、猜想、验证、概括等,向未知领域渐进的过程,采取“生成”教学。
描点、观察、插点是分析猜想的基础,分析猜想至关重要,它对由已知(已描出的点)向未知(未描的点),由部分(零散点)向整体(图象),由有限向无限等关系的转化发起了冲击,实现了认识上的升华,而实现这一升华,只有观察、猜想、分析、概括才能完成,是直观与思维结合的产物,这就是数学地思考问题。
“行不言之教”是课堂教学应追求的高境界。“行不言之教”是老子根据其“无为而无不为”哲学思想和静默美学观提出的一种教法境界。在静默相视而笑中学生获得了受益终生的缄默知识,这正是“真正教育的旨趣”,即“即使是学生把老师教给他的所有知识都忘了,但还能使他获得受用终生的东西的那种教育,才是最高最好的教育”。
总之,只要做个有心人,数学课堂在很多地方能发挥自身的优势,起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积极作用。而“少教多学”恰恰能给学生发散思维的时间,展示创造性思维的平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也跟着上涨。作为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的一名教师,继续探索“少教多学”的方式方法,将是我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漫长道路。
“少教多学”的根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标准,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发展。“少教多学”的核心就是提质增效,就是教学相长。
下面是我践行“少教多学”的几条原则
1.改“目中无人”为树立“心中有人”的观念。
“关注人”,就是允许张扬人的个性,关注人文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自主、合作、探究成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从而使教师善教、乐教,使学生善学、乐学。也就是,既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用“心”施教,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力求从“目中无人”到“心中有人”;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关注学生因个性差异而形成的多元性发展。
2.改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
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因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着眼于学,着手于教,教作用于学,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把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把教会学生学习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来抓。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才能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学低效状态,提高教学质量。
3.改“多而全”为“少而精”。
一节课,若想说明的问题越多,则每个问题分配的时间越少,这就势必造成了蜻蜓点水,难以深入。我以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言不在多,点道则明。如此说来,变“多而全”为“少而精”。事实上,每堂课都有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焦点”、“中心”,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把这些关乎课文主旨的“焦点”问题,“中心”问题揭示出来,然后让学生自去揣度,自去联想,自去生发,从教师教的这“一”个“焦点”,“一”个“中心”去理会出其他相关的问题来。
培养分析变通能力的有效手段,那么一题多用则是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归纳综合能力、培养应用意识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对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归纳,既可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说是少教多得。
4.改学生“没有问题”为“主动找问题”。
教师要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有疑问时,应落落大方地表达需求,寻求帮助;有不同的见解和意见时,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对思维不严谨、表达不完整的,要勇于补充,这样一来课堂将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小组相互设问,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对学生的质疑要及时点拨,让学生在质疑中自己释疑。点拨时,点要点在临界点,只有创设一定的思维情境,引领学生的思维进入临界状态,点拨方能奏效。拨要拨在关键处,如果拨的时机过早,学生缺乏一定的思维主动,不能建构新旧知识的联系,达不到思路的接通效应。
“少教多学”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达成以下共识:没有学生发问的课不算好课、“答必正确”的课不算好课、把学生教得“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是真正的好课。因此,课堂上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多开口,舍得、给足学生交流发言的时间;多赏识多赞美,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把容易表达或简单问题的发言权交给不爱发言、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让他们有表现自我和体验成功的机会。
5.改“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
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此,教师应把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运算法则及定律的归纳过程、数学命题的发现过程、解(证)数学题目时思路的分析过程等充分“暴露”给学生,以避免教学中过于注重结果的倾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建构”。
如一次函数的图象教学。课堂教学时,我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作支撑,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分析、猜想、验证、概括等,向未知领域渐进的过程,采取“生成”教学。
描点、观察、插点是分析猜想的基础,分析猜想至关重要,它对由已知(已描出的点)向未知(未描的点),由部分(零散点)向整体(图象),由有限向无限等关系的转化发起了冲击,实现了认识上的升华,而实现这一升华,只有观察、猜想、分析、概括才能完成,是直观与思维结合的产物,这就是数学地思考问题。
“行不言之教”是课堂教学应追求的高境界。“行不言之教”是老子根据其“无为而无不为”哲学思想和静默美学观提出的一种教法境界。在静默相视而笑中学生获得了受益终生的缄默知识,这正是“真正教育的旨趣”,即“即使是学生把老师教给他的所有知识都忘了,但还能使他获得受用终生的东西的那种教育,才是最高最好的教育”。
总之,只要做个有心人,数学课堂在很多地方能发挥自身的优势,起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积极作用。而“少教多学”恰恰能给学生发散思维的时间,展示创造性思维的平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也跟着上涨。作为新课程改革浪潮中的一名教师,继续探索“少教多学”的方式方法,将是我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漫长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