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是为了学而服务的,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真实而特别,灵动而个性。因此课堂中应该特别重视学生的自然生成,不怕弯路、不怕失败,让学生的思维真正被激发,体会探索的乐趣。
现在的课堂几乎被教学光盘所垄断,教学光盘一来与教材匹配,使用时可以自主选择流程,二来缩短了教师制作课件的时间,所以深受一线教师的喜爱。其实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与其浪费大量时间去制作课件,还不如对课堂进行深入的思考,把握知识的本质,研究学生的学情,设计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活动,突出重点、难点及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把备课的重点放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交流上。
下面我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运算律》教学单元为例,对教案设计中的情境导入、新知学习和巩固练习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构思。
一、情境,数学课堂的根植土壤
情境,不是教师变相出示几幅背景图或简单地出示几个问题,而应具有启迪引导的作用。一般的课堂情境创设有很多种,通常情况下我们采用描绘故事情境、玩转游戏情境、操作演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四类。
1.描绘故事情境
低中年级学生更多关注的是:有趣、好玩、新奇。因此,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创设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加法交换运算律》的课堂上,利用小故事:“开学了,猫妈妈带着小猫去买本子,小猫买了4个数学本和5个语文本。”提出问题:猫妈妈问小猫一共买了多少个本子?大家帮小猫算一算,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写下4+5=9,还有其他的列式吗?——5+4=9。
这是一个学生经常会遇到的“购物”问题,以童趣的小故事来展现,活跃了数学课堂的气氛。
2.玩转游戏情境
小学生上课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在课的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
例如:教《乘法交换律》,让学生玩摸球游戏,規则是:摸到相同号码球的为一组,4组人,每组8人。那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个游戏?——4×8;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8×4。
大家都参与到游戏中,不仅有利于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3.操作演示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活动开始的。教师指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动手操作中,动脑做数学,从而获得来自感官的直接感受、体验等经验,就能进一步丰富、深刻他们的行为操作和数学思考的经验。
例如:教《乘法结合律》,拿出课前要求学生准备的小棒,请同学在小棒中挑出3种颜色,每种颜色2根作为一组,一共挑出5组。问:一共拿出多少根小棒?——(3×2)×5,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3×(2×5)。
当初在课堂中引入教具小棒就是为了计数,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操作感知乘法结合律。
4.实物演示情境
小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形象思维的主导地位,实物演示可以将观察与思维有效地结合起来。以实物演示情境不但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密切联系,而且可以将观察与思考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乐学、好学,体会到数学奥秘,激发起主动性。
例如:教《乘法结合律》,利用讲台上的5盒彩色粉笔,我们知道每盒彩色粉笔都有6种颜色,每种颜色有8支,那么讲台上一共有多少支彩色粉笔?——(5×8)×6,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5×(8×6)。
利用教室中彩色粉笔这一事物,进行新知识的讲授,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感知和理解新知识。
二、自然:数学课堂的遵循之道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要倾听和遵从自然的声音,准确的遵循自然所指示的道路。只有自然联盟,才能得到幸福并且造福于别人。”遵循自然首先要尊重学生。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着自己的力量和潜能,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一定的认知能力……这些东西本来就在学生身上,而不是外界强加给他们的,在这一层面,教师的作用仅仅是配合和引导。
我们仍以《运算律》单元为例看看如何设计教案的课堂教学部分,下面是一份《加法运算律》课堂教学部分的设计。
首先是出示情境图,图中信息有:跳绳的有28个男生,17个女生,踢毽子的有23个女生。这样紧贴教材,培养学生获取图中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无处不在。加法运算律先教加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1.教学加法交换律
(1)提出一些可以用加法解决的问题。
① 跳绳的有多少人?怎样列式?——28+17。
还可以怎样列式?——17+28。
我们观察下这两个算式,说说分别表示什么,把两个算式都计算一下,看看有什么结果。经计算可以知道两个算式的结果都是45,所以可以写成28+17=17+28。
② 女生有多少人?怎样列式?——17+23。
还可以怎样列式?——23+17。
这两个算式又分别表示什么呢?同样地,计算它们的结果。经计算可以知道两个算式的结果都是40,所以可以写成17+23=23+17。
(2)看了黑板上几道算式,你还能写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同桌间相互交流,看看是不是写对了。
(3)仔细观察黑板上以及你自己写的等式,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加数的位置变了,它们的和不变。
我们可以总结出: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这两个教学步骤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写一写相类似的等式,感受“加法交换律”,并总结出其中的规律。
(4)刚刚同桌间肯定说了很多个满足交换加数位置它们的和不变的等式,现在再讨论下,满足这样条件的等式写得完吗?——写不完。 那你们都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这样条件的等式。——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 ,○+△=△+○…… (5)同学们都非常棒,都很有想像力。我们看一看黑板上写的这些等式中,哪个比较容易书写和记忆?——是用字母表示的这个。的确,在数学王国中,我们一般都用字母来表示数。就如同每个新生儿一样,这个等式也需要有个名字。 大家想想给它取个名字吧!——加法交换律。
以上教学步骤,要求学生在总结运算规律的基础上,用一种方式来表示,在学生达成一致意见用字母表示后,再要求学生给运算律“命名”,不仅带动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印象。
在教学了加法交换律之后,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再提出能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学习加法中的结合律。
2.教学加法结合律
(1)根据情境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① 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28+17)+23 (为了强调先算,把要先算的部分加上括号)。
② 除了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还能先算什么?先算女生有多少人?——28+(17+23)。
经过计算,可以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也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形成一个等式——(28+17)+23=28+(17+23),观察这个等式,看看这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先算的是什么?
加法结合律教学在加法交换律之后,所以可以利用先前的计算结果,理解括号中算式的意义。
(2)算一算,下面的○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 ○ 45+(25+13) (36+18)+42○36+(18+42)。
(3)观察以上几道等式,你能写出像这样的等式吗?
(4)觀察这几个等式,你能发现等号两边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吗?——三个加数没变,等号前后加数的位置没有变,运算顺序变了,计算结果没变。
(5)试着用字母来表示——(a+b)+c=a+(b+c)。
以上几个教学步骤与“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步骤相似,在学生探索和已教学的交换律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加法结合律。
三、练习,数学课堂的高效保障
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和升华本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而且对于教师来说也是检查学生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等具体情况的有效方法。同时课堂练习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它对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通过《乘法运算律》来分析我们可以怎样设计教案中的课堂练习。
1.巩固性练习
巩固练习是紧紧围绕本节课的知识核心,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对知识的一个理解和加深,从而使知识驾驭理解转化为技能技巧。
你是火眼金睛吗?(说出其中运用的运算律)
2×3=3×2 乘法交换律
4×67=4×67 无,因为没有交
换乘数的位置
4×6×15=12×5×6 无,因为乘数不
同
(25×17)×4=17×(25×4) 乘法交换律、乘
法结合律
2.比较性练习
比较性练习通过寻同辨异,加深对运算律的理解。
说一说下面各个等式用了什么运算律,尝试找出其中的联系。
85+47=47+85 34×6=6×34
134+57=57+134 675×93=93×675
可以看到左边一组是加法交换律,右边一组是乘法交换律。都是交换律,交换了加数(乘法)的位置。
46+(54+29)=(46+54)+29
(3×5)×8=3×(5×8)
(780+90)+220 =(780+220)+90
(14×37)×5=(14×5)×37
可以看到左边一组是加法结合律,右边一组是乘法结合律。都是结合律,用括号改变了运算的顺序。
3.拓展性练习
拓展练习让学生不断与自身认知经验对话,层层推进,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比一比,谁算得快。
24×25 28×5 125×56 这是乘法结合律的变式。
教学设计既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复制,也不是知识点的“题单式”罗列,而是教师运用教育智慧,在整合多种教学元素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关于“如何教”的课程资源。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备课思考是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内涵的追求与思考,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案中较为明显的认知性标识与提示,“按图索骥”般地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依照教案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研究教材,发展学生,有效提升,才是课堂教学永远不变的主旋律。
现在的课堂几乎被教学光盘所垄断,教学光盘一来与教材匹配,使用时可以自主选择流程,二来缩短了教师制作课件的时间,所以深受一线教师的喜爱。其实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与其浪费大量时间去制作课件,还不如对课堂进行深入的思考,把握知识的本质,研究学生的学情,设计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活动,突出重点、难点及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把备课的重点放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交流上。
下面我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运算律》教学单元为例,对教案设计中的情境导入、新知学习和巩固练习三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构思。
一、情境,数学课堂的根植土壤
情境,不是教师变相出示几幅背景图或简单地出示几个问题,而应具有启迪引导的作用。一般的课堂情境创设有很多种,通常情况下我们采用描绘故事情境、玩转游戏情境、操作演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四类。
1.描绘故事情境
低中年级学生更多关注的是:有趣、好玩、新奇。因此,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创设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加法交换运算律》的课堂上,利用小故事:“开学了,猫妈妈带着小猫去买本子,小猫买了4个数学本和5个语文本。”提出问题:猫妈妈问小猫一共买了多少个本子?大家帮小猫算一算,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写下4+5=9,还有其他的列式吗?——5+4=9。
这是一个学生经常会遇到的“购物”问题,以童趣的小故事来展现,活跃了数学课堂的气氛。
2.玩转游戏情境
小学生上课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在课的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
例如:教《乘法交换律》,让学生玩摸球游戏,規则是:摸到相同号码球的为一组,4组人,每组8人。那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个游戏?——4×8;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8×4。
大家都参与到游戏中,不仅有利于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3.操作演示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活动开始的。教师指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动手操作中,动脑做数学,从而获得来自感官的直接感受、体验等经验,就能进一步丰富、深刻他们的行为操作和数学思考的经验。
例如:教《乘法结合律》,拿出课前要求学生准备的小棒,请同学在小棒中挑出3种颜色,每种颜色2根作为一组,一共挑出5组。问:一共拿出多少根小棒?——(3×2)×5,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3×(2×5)。
当初在课堂中引入教具小棒就是为了计数,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操作感知乘法结合律。
4.实物演示情境
小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形象思维的主导地位,实物演示可以将观察与思维有效地结合起来。以实物演示情境不但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密切联系,而且可以将观察与思考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乐学、好学,体会到数学奥秘,激发起主动性。
例如:教《乘法结合律》,利用讲台上的5盒彩色粉笔,我们知道每盒彩色粉笔都有6种颜色,每种颜色有8支,那么讲台上一共有多少支彩色粉笔?——(5×8)×6,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5×(8×6)。
利用教室中彩色粉笔这一事物,进行新知识的讲授,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感知和理解新知识。
二、自然:数学课堂的遵循之道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要倾听和遵从自然的声音,准确的遵循自然所指示的道路。只有自然联盟,才能得到幸福并且造福于别人。”遵循自然首先要尊重学生。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着自己的力量和潜能,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一定的认知能力……这些东西本来就在学生身上,而不是外界强加给他们的,在这一层面,教师的作用仅仅是配合和引导。
我们仍以《运算律》单元为例看看如何设计教案的课堂教学部分,下面是一份《加法运算律》课堂教学部分的设计。
首先是出示情境图,图中信息有:跳绳的有28个男生,17个女生,踢毽子的有23个女生。这样紧贴教材,培养学生获取图中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无处不在。加法运算律先教加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1.教学加法交换律
(1)提出一些可以用加法解决的问题。
① 跳绳的有多少人?怎样列式?——28+17。
还可以怎样列式?——17+28。
我们观察下这两个算式,说说分别表示什么,把两个算式都计算一下,看看有什么结果。经计算可以知道两个算式的结果都是45,所以可以写成28+17=17+28。
② 女生有多少人?怎样列式?——17+23。
还可以怎样列式?——23+17。
这两个算式又分别表示什么呢?同样地,计算它们的结果。经计算可以知道两个算式的结果都是40,所以可以写成17+23=23+17。
(2)看了黑板上几道算式,你还能写出像这样的等式吗?同桌间相互交流,看看是不是写对了。
(3)仔细观察黑板上以及你自己写的等式,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加数的位置变了,它们的和不变。
我们可以总结出: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这两个教学步骤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写一写相类似的等式,感受“加法交换律”,并总结出其中的规律。
(4)刚刚同桌间肯定说了很多个满足交换加数位置它们的和不变的等式,现在再讨论下,满足这样条件的等式写得完吗?——写不完。 那你们都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这样条件的等式。——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 ,○+△=△+○…… (5)同学们都非常棒,都很有想像力。我们看一看黑板上写的这些等式中,哪个比较容易书写和记忆?——是用字母表示的这个。的确,在数学王国中,我们一般都用字母来表示数。就如同每个新生儿一样,这个等式也需要有个名字。 大家想想给它取个名字吧!——加法交换律。
以上教学步骤,要求学生在总结运算规律的基础上,用一种方式来表示,在学生达成一致意见用字母表示后,再要求学生给运算律“命名”,不仅带动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印象。
在教学了加法交换律之后,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再提出能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学习加法中的结合律。
2.教学加法结合律
(1)根据情境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① 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28+17)+23 (为了强调先算,把要先算的部分加上括号)。
② 除了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还能先算什么?先算女生有多少人?——28+(17+23)。
经过计算,可以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也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形成一个等式——(28+17)+23=28+(17+23),观察这个等式,看看这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先算的是什么?
加法结合律教学在加法交换律之后,所以可以利用先前的计算结果,理解括号中算式的意义。
(2)算一算,下面的○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 ○ 45+(25+13) (36+18)+42○36+(18+42)。
(3)观察以上几道等式,你能写出像这样的等式吗?
(4)觀察这几个等式,你能发现等号两边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吗?——三个加数没变,等号前后加数的位置没有变,运算顺序变了,计算结果没变。
(5)试着用字母来表示——(a+b)+c=a+(b+c)。
以上几个教学步骤与“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步骤相似,在学生探索和已教学的交换律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加法结合律。
三、练习,数学课堂的高效保障
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和升华本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而且对于教师来说也是检查学生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等具体情况的有效方法。同时课堂练习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它对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通过《乘法运算律》来分析我们可以怎样设计教案中的课堂练习。
1.巩固性练习
巩固练习是紧紧围绕本节课的知识核心,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对知识的一个理解和加深,从而使知识驾驭理解转化为技能技巧。
你是火眼金睛吗?(说出其中运用的运算律)
2×3=3×2 乘法交换律
4×67=4×67 无,因为没有交
换乘数的位置
4×6×15=12×5×6 无,因为乘数不
同
(25×17)×4=17×(25×4) 乘法交换律、乘
法结合律
2.比较性练习
比较性练习通过寻同辨异,加深对运算律的理解。
说一说下面各个等式用了什么运算律,尝试找出其中的联系。
85+47=47+85 34×6=6×34
134+57=57+134 675×93=93×675
可以看到左边一组是加法交换律,右边一组是乘法交换律。都是交换律,交换了加数(乘法)的位置。
46+(54+29)=(46+54)+29
(3×5)×8=3×(5×8)
(780+90)+220 =(780+220)+90
(14×37)×5=(14×5)×37
可以看到左边一组是加法结合律,右边一组是乘法结合律。都是结合律,用括号改变了运算的顺序。
3.拓展性练习
拓展练习让学生不断与自身认知经验对话,层层推进,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比一比,谁算得快。
24×25 28×5 125×56 这是乘法结合律的变式。
教学设计既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复制,也不是知识点的“题单式”罗列,而是教师运用教育智慧,在整合多种教学元素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关于“如何教”的课程资源。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备课思考是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内涵的追求与思考,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案中较为明显的认知性标识与提示,“按图索骥”般地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依照教案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研究教材,发展学生,有效提升,才是课堂教学永远不变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