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年轻文博工作者,很荣幸在面临大学毕业与就业的职业规划中,选择了这门“丰富多彩,与世无争,世外桃源”的行业。我把这门行业比作“即大学毕业后再就业”。在这里,它满足了我学生时代的遗憾。享受每一阶段不同分类的各式展览带来的知识填充。看着展示厅内陈列的本土文物及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各类藏品。跨时代的实物,非物质文化陈列,形象的解释了本土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渊源。甚至还有来源于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对我国水下文化遗存进行调查、发掘和研究的成果展示。让现代人重走一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每一次的展厅巡回,都有一次穿越时空的体验。还有那些历史名家书画作品。工作学习实践之余,每一次的参与展陈布展、讲解,都是一番“美的盛宴”。
博物馆除了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展示的职能。它还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它是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场所。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提高国民素质。我国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
一所好的博物馆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灵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一场好的历史文物展示,外加结合文物开展丰富的拓展活动,每一次观众及专家对布展效果的认可赞许,作为工作人员心情就像打完一场胜仗,心里无比喜悦而满足。但想要得到真诚赞许,需要多部门来共同完成。这一系列的工作完成,牵动着文博行业的行业链。从中有着太多的专业知识需要学习。博物馆的核心文化作品是博物馆陈列展览,因此要花心思让藏品经常性地变成展品,以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来支撑博物馆的服务与教育。考验了展陈设计人员的知识丰富量、专业性、展示设计思路新颖且又符合历史史实等。除此外,为了让市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不同各式展览,丰富博物馆的展陈。吸引远到世界各地精品文物展览到全国各地进行巡展,这是业界非常好的一种交流方式。使得本土观众不出家门就可以学习了解世界各地文化。
从文物考古到文物出土,文物征集、保管、修复,再到展陈设计,(框架构思、空间设计、时间顺序、灯光等)及展览宣传、讲解员的因人施讲、安全保卫、文化产品创作、最后到开展拓展活动,进入社区、校园、部队等。每一个步骤环节,专业性等都不可忽视。
博物馆利用自己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配合家庭教育设计和实施相关活动,寓教于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为家长和孩子们营造出分享成长快乐的学习乐园。针对家庭组织的博物馆教育活动非常丰富,例如,开展了组织中国传统礼仪的情景互动活动,让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学习在不同场合下如何待人接物;组织DIY传统手工制作、绘本故事情景模拟等,开发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增强他们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开设“儿童专区”,举办针对儿童与青少年的“互动式展览”,鼓励儿童通过观察、触摸、亲手实验、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增强自信,感受发现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针对青少年的求知需求,组织博物馆“奇妙发现之旅”等活动,设计不同的“寻宝”路线图,将儿童与青少年分成小组共同参与,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统筹规划能力;甚至还安排青少年参与一些观众调查的前期工作,锻炼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等。这些与家庭教育相关联的博物馆公众教育活动,增强了家庭观众形成对博物馆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以及对博物馆文化的认同感,使参与其中的孩子成为了博物馆发展的未来支持力量。
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面向社会,为广大公众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博物馆极为重视的工作,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便是博物馆服务于社会的重要体现。除了在馆内开展活动外,博物馆与学校之间,无论是历史渊源、学习教育功能,还是人才培养等方面,长期以来都存在着相互沟通、相互依存的关系。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配合学校教育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博物馆被称为是“教育的实验场”,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为学校教育服务。努力将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 同时还搭建了“博物馆与学校共建单位”的平台,相关学校学生的实习基地。为走进校园我们也做了充分的调查及准备工作。我们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订详细的课程计划和参观导览,组织系列化的课外教育活动,编写分众化的系列教育读本。以大学历史及考古专业本科生课程为主,与高校联合培养博物馆专业人员,增强了我博物馆志愿者的强大队伍。组织大学生共同整理和保护博物馆藏品,在满足高校人才培养与研究需求的同时,还推动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同时,为了满足本土观众及外地游客的参观需求,博物馆内设立了文物商店。博物馆以馆藏文物相结合,开发了以旅游商品、文具、文化商品等为主题的文创产品。还出售与展示内容相关的导览册、图书、照片、影视资料、明信片以及本馆著述的科研报告等等。以及带有本馆标记或者具有本馆特色的日常生活用品。文物复(仿)制的特色产品不但可以为博物馆盈利,而且也逐渐成为了宣传博物馆的“第二张门票”。游客在参观完博物馆的精美陈列后,会很自然地到其博物馆商店中去选购、寻找自己喜爱的纪念品。为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必到之处。
不仅如此,为了更加满足博物馆爱好者及观众及时掌握展览动态信息等需求,在尊重和保护个人空间的同时,组织“博物馆之友”论坛、微信朋友圈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活动。
总之,照我看来一座没有博物馆的城市等于没有历史的影像,再大而言之,没有文化。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客厅,是浓缩的历史,是穿越时空的风情图画,是历史学家、考古工作者费尽千辛万苦带你享受的瞬间快乐。
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年轻文博工作者,很荣幸在面临大学毕业与就业的职业规划中,选择了这门“丰富多彩,与世无争,世外桃源”的行业。我把这门行业比作“即大学毕业后再就业”。在这里,它满足了我学生时代的遗憾。享受每一阶段不同分类的各式展览带来的知识填充。看着展示厅内陈列的本土文物及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各类藏品。跨时代的实物,非物质文化陈列,形象的解释了本土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渊源。甚至还有来源于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对我国水下文化遗存进行调查、发掘和研究的成果展示。让现代人重走一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每一次的展厅巡回,都有一次穿越时空的体验。还有那些历史名家书画作品。工作学习实践之余,每一次的参与展陈布展、讲解,都是一番“美的盛宴”。
博物馆除了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展示的职能。它还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它是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场所。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提高国民素质。我国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
一所好的博物馆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灵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一场好的历史文物展示,外加结合文物开展丰富的拓展活动,每一次观众及专家对布展效果的认可赞许,作为工作人员心情就像打完一场胜仗,心里无比喜悦而满足。但想要得到真诚赞许,需要多部门来共同完成。这一系列的工作完成,牵动着文博行业的行业链。从中有着太多的专业知识需要学习。博物馆的核心文化作品是博物馆陈列展览,因此要花心思让藏品经常性地变成展品,以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来支撑博物馆的服务与教育。考验了展陈设计人员的知识丰富量、专业性、展示设计思路新颖且又符合历史史实等。除此外,为了让市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不同各式展览,丰富博物馆的展陈。吸引远到世界各地精品文物展览到全国各地进行巡展,这是业界非常好的一种交流方式。使得本土观众不出家门就可以学习了解世界各地文化。
从文物考古到文物出土,文物征集、保管、修复,再到展陈设计,(框架构思、空间设计、时间顺序、灯光等)及展览宣传、讲解员的因人施讲、安全保卫、文化产品创作、最后到开展拓展活动,进入社区、校园、部队等。每一个步骤环节,专业性等都不可忽视。
博物馆利用自己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配合家庭教育设计和实施相关活动,寓教于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为家长和孩子们营造出分享成长快乐的学习乐园。针对家庭组织的博物馆教育活动非常丰富,例如,开展了组织中国传统礼仪的情景互动活动,让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学习在不同场合下如何待人接物;组织DIY传统手工制作、绘本故事情景模拟等,开发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增强他们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开设“儿童专区”,举办针对儿童与青少年的“互动式展览”,鼓励儿童通过观察、触摸、亲手实验、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增强自信,感受发现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针对青少年的求知需求,组织博物馆“奇妙发现之旅”等活动,设计不同的“寻宝”路线图,将儿童与青少年分成小组共同参与,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统筹规划能力;甚至还安排青少年参与一些观众调查的前期工作,锻炼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等。这些与家庭教育相关联的博物馆公众教育活动,增强了家庭观众形成对博物馆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以及对博物馆文化的认同感,使参与其中的孩子成为了博物馆发展的未来支持力量。
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面向社会,为广大公众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博物馆极为重视的工作,致力于社会可持续发展便是博物馆服务于社会的重要体现。除了在馆内开展活动外,博物馆与学校之间,无论是历史渊源、学习教育功能,还是人才培养等方面,长期以来都存在着相互沟通、相互依存的关系。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配合学校教育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博物馆被称为是“教育的实验场”,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为学校教育服务。努力将博物馆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 同时还搭建了“博物馆与学校共建单位”的平台,相关学校学生的实习基地。为走进校园我们也做了充分的调查及准备工作。我们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订详细的课程计划和参观导览,组织系列化的课外教育活动,编写分众化的系列教育读本。以大学历史及考古专业本科生课程为主,与高校联合培养博物馆专业人员,增强了我博物馆志愿者的强大队伍。组织大学生共同整理和保护博物馆藏品,在满足高校人才培养与研究需求的同时,还推动了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同时,为了满足本土观众及外地游客的参观需求,博物馆内设立了文物商店。博物馆以馆藏文物相结合,开发了以旅游商品、文具、文化商品等为主题的文创产品。还出售与展示内容相关的导览册、图书、照片、影视资料、明信片以及本馆著述的科研报告等等。以及带有本馆标记或者具有本馆特色的日常生活用品。文物复(仿)制的特色产品不但可以为博物馆盈利,而且也逐渐成为了宣传博物馆的“第二张门票”。游客在参观完博物馆的精美陈列后,会很自然地到其博物馆商店中去选购、寻找自己喜爱的纪念品。为观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必到之处。
不仅如此,为了更加满足博物馆爱好者及观众及时掌握展览动态信息等需求,在尊重和保护个人空间的同时,组织“博物馆之友”论坛、微信朋友圈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活动。
总之,照我看来一座没有博物馆的城市等于没有历史的影像,再大而言之,没有文化。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客厅,是浓缩的历史,是穿越时空的风情图画,是历史学家、考古工作者费尽千辛万苦带你享受的瞬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