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枝玉叶”拓富路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xf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南召县作为“宛艾”的主产地,艾草产业经过多年来的培育壮大,已经成为最具特色的朝阳产业和最有活力的富民产业。近年来,南召县坚持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路子,整合资源、科学规划、成立协会、规范管理,全县艾草种植面积1.2万亩,规模以上艾草加工企业年生产艾产品2万吨,产值1.8亿元。
   “冰台取火”解开奥秘 艾草文化薪火相传
   南召古人类从石崖上的凹槽中取冰,利用冰块球面凸透镜的原理聚光,举冰引燃艾绒取火,这就是“冰台取火”。2019年,民建中央著名学者、古史专家张士元赴南召古人类遗址考察,在小店乡朱庄村空山洞内发现人类“冰台取火”遗址。“冰台取火”把人类使用艾草、应用光学技术追溯至三万年前。
   6月24日,南召县举办首届中国·南召艾草文化节暨冰台取火源点地揭牌仪式。揭牌仪式上,与会嘉宾观看了模拟三万年前南召古人类“冰台取火”的表演,并为“冰台取火”源点地石碑揭牌,增强艾草行业的思想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筑牢艾草文化发源地的思想根基。
   艾草被誉为“百草之王”,入药能够祛湿辟秽,温经散寒,灸治百病。特别是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悬艾、戴艾、食艾、熏艾的习俗。艾草文化传承千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随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产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机遇。小小艾草,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掀起了大“艾热潮”。
   南召艾草品质道地,文化厚重。经专家考证,南召是人类认知艾草、使用艾草的源点地,这里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无霜期长,光照充分,是艾草生长的最佳气候区,造就了艾草独特的品质,药性、出绒率、精油含量等指标优良。
   南召县致力于做大做强艾草产业,做深做精艾草文化,做活做响艾草品牌,倾力打造成为“艾草文化之乡”。首届艾草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有利于推进南召县艾产业和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南召艾产业在业界的文化引领作用。一些国内实力雄厚的艾草加工企业主动伸出橄榄枝,纷纷签订战略合作意向,共同推动艾产业的健康发展。
   野生艾草变废为宝 念活群众脱贫“致富经”
   南召县积极探索“支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托龙头企业,建成24个艾草扶贫就业车间,带动广大贫困群众通过种植艾草、入股分红、就近务工等方式种“艾”增收,因“艾”脱贫。
   “参加实操培训后眼界大开,按照省商务厅农村电商专家、电商精准扶贫讲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我思想开窍了,开通的淘宝直播,粉丝一天比一天多,我们公司产品销量大幅度攀升。我从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对淘宝、拼多多上的销售门道掌握得得心应手啦。”南召县太山庙乡梁沟村农民王莉第二次参加乡政府举办的“互联网+抗疫助农消费扶贫实操培训”活动后高兴地说。
   前年,太山庙乡梁沟村38岁的李伟充分发挥家乡适合种植艾草的优势,放弃在河北省一家家具厂当经理的高管职位和高薪待遇,响应当地政府回乡创业的号召,返乡创办了南阳圣艾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泡脚包、肚脐贴、艾条、艾柱等艾产品。在外闯荡的李伟拥有先进的销售理念,创办公司后就组织销售人员在淘宝、拼多多上开网店,让家乡的艾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飞向全国各地,年交易额300多万元。
   农家女王莉3年前还是一个电商的门外汉,对电商销售产品一窍不通。参加培训后,她对电商销售有了自己的思路,作为南阳圣艾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销售员,她开通了淘宝直播,用直播带货方式把艾产品销到全国四面八方,带动父老乡亲种植加工艾草走上脱贫致富路。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人们增强了对中医药保健的认知,特别是艾产品的消菌杀毒作用,市场需求量迅速扩大,可谓是供不应求,市场销售量出现逆势飞扬。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南召县艾草销售产值1.2亿元,比去年同期翻一番。
   在南召县石门乡竹园村,不少群众的坡耕地里都种植着艾草,长势旺盛,郁郁葱葱、密密麻麻。艾草原本是生长在荒坡、田间、沟渠的一种很常見的药草,现在“野草”变成了“宝贝”,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枝玉叶”。石门乡竹园村村民胡中良高兴地对记者说:“我家与南阳华康艾制品有限公司签订合同,一年能收获三、四茬,一亩地收入3000多元,是种粮食作物的10倍。”
   发动乡亲们种植艾草的致富能人叫李延庆。他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和走访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健康养生意识越来越高,艾炙成为都市时尚的保健方式。原材料艾草在南召县遍地生长、随处可见。竹园村山坡面积大,野生艾草多的是,种植成本低、繁殖速度又快,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是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好产业。
   李延庆把漫山遍野的艾草视为瑰宝,对艾草进行规模化采集、加工,创办了南阳华康艾制品有限公司。他吸纳国内外艾灸应用的先进成果,运用现代生物科技,不仅成功开发出艾绒、艾柱、艾条等传统艾草制品,还研发出了艾叶精油、艾叶茶、艾草日用洗化、艾草护肤品等,涉及药用、灸用、食用、日用工业品等6个系列、100多个艾产品,让自生自灭的艾草身价倍增,实现由“草”变“宝”的华丽转身。
   艾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南召县艾草挥发油等有效成分含量、出绒率均高于全国其他产地。艾草加工不仅是一种健康、富民、朝阳的产业,更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技术含量低,带贫能力强。目前南召艾草产业就业人数3000多人,带动贫困户860人,年人均增收5000~20000元。
   制定产业发展图谱 拉长艾草产业链条
   南召县地理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艾草及艾灸应用历史悠久。全县艾草种植面积3600余亩,野生艾草面积5万余亩,年总产量6万余吨,注册艾草加工销售企业22家,其中加工企业有8家,艾灸健康养生馆18家。艾草行业研发生产衍生出艾条艾绒、布艺家纺、艾草食品、艾草日用洗化、艾草绿色环保饲料、艾灸器具等六大类120余种新产品,由简单的原料初加工转变为精油提炼、精深加工,产品主要销往山东、湖南、广东、北京等国内20多个省市。    2020年4月20日,南召县成立了艾草产业联合党支部,共有党员55名,吸纳行政事业单位党员19名、艾草种植、加工、合作社党员26名、县域外党员10名。下设艾草种植业、艾草加工业、艾产品电商销售3个党小组。县艾草产业联合党支部研究按照“抓中间,促两端”(抓深加工,促销售和种植)的工作思路,建设艾草产业园电商孵化中心,壮大5家规模较大的企业,带动全县3000余人从事艾草种植、加工和销售,其中带动贫困人口1100余人。
   南召县制定了艾草产业发展图谱,计划利用3年时间将全县艾草种植规模达到1万亩以上,管理采收野生艾草2万亩,培育规模以上艾草加工企业10家以上、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带动全县10000人以上从事艾草种植、加工等工作,让更多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南召县正在建设艾草产业园,重点打造“四个中心”,艾草文化博览体验中心、仓储物流分拣中心、艾制品洗涤技术研发推介中心、艾灸技术和艾制品营销培训中心;建成“三个生产区”,艾制品精深加工区、艾灸布艺器具生产区和传统艾制品生产区。同时,引导河南仲景源艾业有限公司、泰州震中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京科国草药业有限公司、艾康(广州)日用品有限公司等大型艾草加工企业入住园区,整合各方资源,努力把艾草产业园打造成产业集聚、精深加工、科技研发、技术培训、电商物流、文化展示、产业培训为一体的产业园,壮大艾草产业集群。
   该县加强艾草品牌建设,由县卫健委牵头,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向上申请“卫消证字”艾制品审批文号。同时,由县市场监管局牵头,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向上申请“非特妆”类化妆品生产许可,取得《化妝品生产许可证》后,按化妆品GMP标准生产艾制品;按照长远规划,帮助艾草加工企业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中药饮片生产许可证”,从而扩大艾制品的市场销售范围和溢价能力,促进艾制品多元化、高端化发展,推动艾制品进入医疗、食品等领域。
   南召县还积极与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南阳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南阳张仲景国医学院等高校牵手联姻,促进校企合作,研发生产更多更优的艾草深加工产品。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建立艾叶及艾绒制品完整的质量评价标准及艾草溯源体系,规范艾制品生产质量,争取更大市场话语权。深挖艾灸文化,加快产品研发,丰富艾草产业链,让南召艾产品走向全国。大力吸收艾灸技术人才,强化艾灸健康服务机构产业布局,打通艾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艾灸产业。
其他文献
完粮徐村是老先进,村党支部书记韩金山也是老先进。   南阳市社旗县陌陂镇完粮徐村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感人的故事祖祖辈辈口口相传。明末清初的时候,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突然来了几户人家,“交皇粮”的时候,几户人家抢先完成了任务。“县太爷”巡粮到此,问他们是哪村的?一人说,才落户到此,还没有村名。那你们姓啥?“县太爷”不依不饶。那人答道:姓徐。“那你们就叫完粮徐吧。”   完粮徐村下辖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期刊
王玉森被任命为津湾村党支部书记,正好是1995年该村被列为后进村整顿的时候。南阳市新野县新甸铺镇津湾村是白河沿岸的传统农耕村落,耕地3236亩,人口3028人,12个村民小组,76名党员。   那时候的津湾村,只能用一穷二白来形容。25年前,一说到津湾,群众就说:“南津湾,荒沙滩,遇水淹,没吃穿,有女不嫁南津湾。”   “南津湾难啊!”王玉森说,回想25年前刚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时候,面对穷困潦倒的集
期刊
京西稻,属优质粳米,米粒椭圆、晶莹透明,煮熟后清香有弹性,口感黏而不糯,产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其中,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已于2015年入选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溯源   京西地区水稻种植可上溯至先秦时期,到东汉已有明确记载。辽、金时期,已是“粳稻之利,几如江南”。明朝迁都北京后,周边稻作生产开始供应宫廷。到清朝时,京西水稻得到多位皇帝的推广,康熙皇帝亲自耕种;雍正皇帝下设
期刊
编者按:秋硕太行,香飘共城。11月7日至8日,由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主办的河南产业扶贫之辉县路径研讨会在辉县市百泉宾馆召开。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三农”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相聚共城,热议辉县市产业扶贫路径,意义深远。会议聚焦辉县市产业扶贫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模式,深入研讨产业扶贫在稳定巩固脱贫成效和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重大意义,为辉县市“十四五”产业
期刊
10月的伏牛山依然满目苍翠,生机盎然。   走进群山脚下的河南省方城县拐河镇东大麦沟村,一层层梯田从山脚盘绕而上,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连接着村庄和山间农田,文化广场上不时传来村民的欢声笑语,一幅和谐温馨的乡村画卷尽现眼前。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村“两委”带领广大党员干部修公路、引资金、上项目,因地制宜制定产业规划,这个昔日集体年收入为零的山村,不仅实现了脱贫摘帽,还成为十里八乡的“明星村”
期刊
油茶花洁白如玉,小康路欢声笑语。10月29日,大别山(商城县)首届油茶花节在“中原油茶第一乡”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长竹园乡举行。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河南深入信阳时指出,利用荒山推广油茶种植,既促进了群众就近就业,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又改善了生态环境,一举多得。要把农民组织起来,面向市场,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建立利益联动机制,让各方共同受益。要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推广新技术,发展深加工
期刊
河南省灵宝市城管局派驻梁家洼村第一书记袁克甲,驻村工作4年来,坚持致富靠项目、发展靠产业的脱贫致富思路,始终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做实项目、做优产业、做强链条,切实解决贫困村无主导产业、农民致富无路的问题。   2017年5月,时任河南省灵宝市城管局机关党支部书记的袁克甲主动请缨,来到灵宝市五亩乡梁家洼村,成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同年12月,根据工作安排,袁克甲转
期刊
有钱难买天明觉。可是天不明,就常常有敲门声把张永刚的觉搅黄。   “张书记、张书记……”   山里人睡得早起得早。大清早来敲张永刚的门,不是咨询贫困户政策,就是请求帮忙,或者送新馍、送蔬菜。这让张永刚哭笑不得的同时,也深深感到庆幸,乡亲们真把他当自己人了。张永刚是河南省卢氏县文峪乡香子坪村驻村第一书记,住在香子坪村村部的一间旧房子里。   听到敲门声,虽然极不情愿,张永刚还是快速地穿好衣服。来人是
期刊
洛阳龙凤山景区项目是2020年河南省重点项目,项目位于河南省伊川县城西部,距洛栾高速伊川西出口约1公里,是伊川县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系统谋划的三条沟域经济生态带中龙凤山沟域经济带的重点建设项目。   该项目预计总投资30亿元,坚持以生态为底、文化为魂、水系为韵,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文旅融合发展为根本,着力打造洛阳南部重要的游客休闲驿站。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宋韵古镇、
期刊
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展厅的一角,有一块形状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奇异的丝织品,它出土于青海西宁,是南北朝时期的真丝织锦马面罩(以下简称真丝马面罩)。这件长得有点像外星人面具的物品在当时有什么重要作用,它的织绣纹样又有什么时代特征呢?   马面罩溯源   马面罩,又称“马面帘”,是马的面部护具。从制作材料上讲,马面罩最早是金属材质,是用大片的铁板制作并缀以小型铁甲片。后又出现了皮质、丝织、纸质等不同材料的马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