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有三种价值取向——认知取向、审美取向、技能取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倡导让学生“开口说话”,积极主动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大声讲出自己的需求,这对于“教”与“学”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何为话语权
“话语是特定的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及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的言语活动”。所谓“话语权,简言之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利。它是一种信息传播主体的潜在的现实影响力”。说话权隐约暗示了社会关系主体的主导权,是权利和影响力的潜在体现。传统高中语文教学,教师独占了话语权,以讲述法为主要教学方式,学生始终构成“专一”的受众,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效率。
二、学生话语权的表达方式
学生话语权实现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言语的表达;二是通过学习活动暗示出的“话语”。
所谓直接言语的表达即是学生自己通过与教师言语的交流表现自己的需求或者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它具有直接性,它对教师的要求比较低,只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开口的机会,或者课余向学生询问相关情况即可掌握学生的信息。所谓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暗示话语,则是教师通过课堂互动以及课余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发现学生潜在表达的信息。因此,学生实现“话语权”主要通过直接言语的交流和通过活动来体现。
三、落实话语权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有效的“教”
在教学中,一旦学生没有话语权,即学生缺乏与教师沟通和表达诉求的渠道,或者不被允许“说话”,那么学生就是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的传授;同样的,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也就只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盲目的开展教学。一个方面,教师的教学收效如何教师自己无从得知,学生的掌握情况如何教师无从知晓;另一个方面,学生是教师获得新信息的一个来源,教师不赋予学生“话语权”学生无法“开口讲话”,就失去与学生的接触交流,那么教师汲取新鲜血液的渠道也就大大缩窄了,自己的教学仅仅围困在自己的圈子里,总用自己的“老一套”展开教学,长期如此,教师的教学也就走进了死胡同。因此,落实学生的“话语权”有利于教师运用“实践反思性教学理论”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向。
2.有利于学生高效的“学”
学生一旦有了话语权,能够平等地与教师对话,能够明确地提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对教师教学的期望,就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一个方面,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及时的反映得到了及时的解决,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也能够得到教师更加深入的指导,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另一个方面,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接触,增进了师生的情谊,加深了对教师的感情,从而在“温情”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取。
3.有利于催发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本身有着“说话”表达自己诉求的权利,新课标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师生之间平等对话,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诉求,这是对学生该有的尊重,也是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必要之举。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将学生看作是“活生生”的受众,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从而完成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四、如何落实学生的话语权
1.教师放权
要让学生实现话语权,能够“开口讲话”的前提是教师放权。只有教师放权,即给予学生讲话的机会,为学生创设讲话的平台,学生才有“开口讲话”的可能。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把说话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可以说,能够说,说出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讲出自己的诉求。具体的便是在课堂上留有时间让学生自主讨论与探究,让学生有回答问题,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课余时间教师能够主动走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师生交流的渠道通畅。
2.学生用权
一直以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部分学生丧失了“话语权”,甚至没有了“讲话”的意识。如今有了“讲话”的机会,要落实话语权还要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主动“开口讲话”。因此,作为学生,自己要有“讲话”的意识,正确运用“讲话”来表达自己的需求,积极与教师沟通,让教师了解自己,从而让自己的学习更有针对性,让自己的成长更有方向性。
一、何为话语权
“话语是特定的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及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的言语活动”。所谓“话语权,简言之就是说话权,即控制舆论的权利。它是一种信息传播主体的潜在的现实影响力”。说话权隐约暗示了社会关系主体的主导权,是权利和影响力的潜在体现。传统高中语文教学,教师独占了话语权,以讲述法为主要教学方式,学生始终构成“专一”的受众,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学效率。
二、学生话语权的表达方式
学生话语权实现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言语的表达;二是通过学习活动暗示出的“话语”。
所谓直接言语的表达即是学生自己通过与教师言语的交流表现自己的需求或者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它具有直接性,它对教师的要求比较低,只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开口的机会,或者课余向学生询问相关情况即可掌握学生的信息。所谓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暗示话语,则是教师通过课堂互动以及课余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发现学生潜在表达的信息。因此,学生实现“话语权”主要通过直接言语的交流和通过活动来体现。
三、落实话语权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有效的“教”
在教学中,一旦学生没有话语权,即学生缺乏与教师沟通和表达诉求的渠道,或者不被允许“说话”,那么学生就是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的传授;同样的,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也就只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盲目的开展教学。一个方面,教师的教学收效如何教师自己无从得知,学生的掌握情况如何教师无从知晓;另一个方面,学生是教师获得新信息的一个来源,教师不赋予学生“话语权”学生无法“开口讲话”,就失去与学生的接触交流,那么教师汲取新鲜血液的渠道也就大大缩窄了,自己的教学仅仅围困在自己的圈子里,总用自己的“老一套”展开教学,长期如此,教师的教学也就走进了死胡同。因此,落实学生的“话语权”有利于教师运用“实践反思性教学理论”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向。
2.有利于学生高效的“学”
学生一旦有了话语权,能够平等地与教师对话,能够明确地提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对教师教学的期望,就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一个方面,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及时的反映得到了及时的解决,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也能够得到教师更加深入的指导,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另一个方面,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流接触,增进了师生的情谊,加深了对教师的感情,从而在“温情”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取。
3.有利于催发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本身有着“说话”表达自己诉求的权利,新课标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师生之间平等对话,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诉求,这是对学生该有的尊重,也是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必要之举。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将学生看作是“活生生”的受众,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从而完成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四、如何落实学生的话语权
1.教师放权
要让学生实现话语权,能够“开口讲话”的前提是教师放权。只有教师放权,即给予学生讲话的机会,为学生创设讲话的平台,学生才有“开口讲话”的可能。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把说话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可以说,能够说,说出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讲出自己的诉求。具体的便是在课堂上留有时间让学生自主讨论与探究,让学生有回答问题,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课余时间教师能够主动走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师生交流的渠道通畅。
2.学生用权
一直以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部分学生丧失了“话语权”,甚至没有了“讲话”的意识。如今有了“讲话”的机会,要落实话语权还要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主动“开口讲话”。因此,作为学生,自己要有“讲话”的意识,正确运用“讲话”来表达自己的需求,积极与教师沟通,让教师了解自己,从而让自己的学习更有针对性,让自己的成长更有方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