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方言是反映一座城市个性的名片,它是其历史,人文进程的“活化石”。在生态语言学理论下,汉语方言的形成可以视为原始中原汉语音在迁徙过程中,被当地语言生态环境化的产物。本文所探讨的济南方言属于汉语中“北方方言”的冀鲁官话区,山东快书与吕剧以济南方言为艺术语言的基础,故其在山东方言中具有代表性。济南方言是最为丰富多彩的汉语方言之一,其具有厚重、简练、与生动形象等特点,本文整理与研究济南方言的语音与语法,并在词汇与词法方面进行求证,还原最“原汁原味”的济南话。
【关键词】:汉语方言;语言的生态环境;济南方言;历史源流;词缀
一.济南方言的历史源流
济南方言是一个开放性的语言系统,在现代的济南方言中依旧保留着许多古汉语中的词汇和读音,比如说明代的“倒达”比喻反过来、“仰摆”比喻脸朝上伸着双腿躺着等一直存在于济南方言体系中。在宋代编撰的《集韵》中,可以考证到济南方言中的“固踊”一词,经常表示动作范围与动作的幅度微小的活动,蠕动的样子,故多用于形容动物与昆虫,也可用于形容人,但多含贬义成分。
由于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侵入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济南方言中有很多词汇与读音来源于蒙族与满族。而满语对济南方言的语言体系影响更大,济南方言多借鉴于满语。如“罗嗦”在满语中表示“人说话谈吐不简洁,冗长让听者感到厌倦,不利索”,然在济南方言中此意相通。“磨蹭”在满语中表达“速度慢,效率低,拖延”之意,在济南方言体系中此意相同。济南方言中还有一些词汇中包涵的语素是满语的译音,如满语中的“边关”在济南方言中为“过卡子”中的“卡子”之意,读音为“qia”三声。。而有些满语词汇虽保留于济南方言的语言体系中,但意思却有不同。如“邋遢”在满语之意为“迟慢也”,但今日在济南方言中表示“外表不整洁与不利落,给人以不好的形象,两者虽意义不同,但字形还是保存于济南的方言中。“洋咕儿咕儿”一词也是源于蒙语,在成吉思汗时期贵族妇女流行一种头饰,称为“kuku”,汉语将其譯音为:“咕咕,姑姑等“写法,“洋咕儿咕儿”在济南方言中表示不同于他人的举止行为,想要出新花样,但多有贬义之情。由于济南地区位于冀鲁官话地区,又因历史原因多吸收蒙语与满语等语言文化,故其语言具有民族化,通俗化,生活化,口语化等特点,在鲁西中部地区方言中极具有代表性。
二.济南方言中的词缀
济南方言是普通话基础方言中的分支,故语法现象与特点存在着与普通话语法上相似处。济南方言中部分的词汇没有进入普通话的语法体系,没有受到标准书面语的影响,是标准的方言词汇。其附加式和重叠式构词比普通话丰富,促使济南方言中产生大量词缀。
济南方言中后缀较为丰富,使济南话中的名词词汇异常丰富有趣。如“拉”在普通话中的动词用法可以置前也可以置后。附加于名词后,如:“疤拉,痂拉“,形容伤口结疤,受伤后留下的痕迹。济南方言中:“有疤拉瘤球”一词。附加于动词后,形容动作的连续性。附加于形容词后,则表示重叠形式,有貶义的含义。还有一种是“拉”加动词,表示进行时的形态特征多与“着”连用,如“扒拉着东西找么”,表示此动作与目的动作正在进行。济南方言中也常用“巴”字作为后缀,此字的使用范围比在普通话中更为广泛。附加于名词后,如“双巴,力巴,瘸巴”,“双巴”在济南方言中表示“双胞胎”之意,“力巴”则表示“此人不讲情面,很厉害”之意,“瘸巴”一词则表示“有残疾的人”但有戏谑之意,并不是十分礼貌。附加于动词之后,如“撕巴,剁巴,压巴”,可发现“巴”只与单音节动词相结合,一般是与手有关的动作组合。可减少动词动态的变化,又可表现出连续与反复的动态意义。在济南公交上常听到司机说:“往后走往后走,挤巴挤巴就上来了。”表示挤一挤的意思。附加于形容词后,如“紧巴,窄巴”,表示很小,很窄之意。这一点在普通话的语法系统中很少发现,“巴”一半不单独与形容词相结合,多用于重叠形式,如“紧巴巴”、“干巴巴”等。“磨”字在普通话动词中组成“琢磨,打磨”等动词,但在济南方言中“磨”常与单音节动词组合,表示反复进行动作。
三.济南方言中的代词与其他词汇
济南方言中还存在着一些异于普通话的词汇,比如称呼“小男孩”“小伙子”,济南方言中通常说“小么子”“小么哥”,“小女孩”则称为“小妮儿”“小妮子”。
“聊天”在济南方言中被称为“拉呱”,可加儿化音。“拉呱儿”在济南的土语中,“拉”字的声调为阳平音,“呱”读三声且要儿化,其表示“闲聊,聊天“。在北京方言中表示为“侃大山”或者是“说山”,四川话叫做“摆龙门阵”,天津话叫做“唠唠”或者“嗒格”,而在东北则称为“唠嗑”。各地方言体现出各地人民的性情,济南则多体现出一座热情而又朴实的城市。单单一个“拉”字,却将人与人的距离拉近,将一座城市,一条街道,几个心的关系拉近,陌生人相遇,一言一语,在济南也可“拉”称知己。而“呱儿”字有代表的是故事,包含着人的故事,街道的故事,以及城市的故事,若少了儿化音,似乎也少了一些地道的济南味儿。
济南方言中的部分副词也很特殊,比如“冷”它并不是形容天气的寒冷,而是表示“非常,很”之意,一般使用“冷好,冷逗”这类词汇来形容人评价一件事物或人物的好坏。“乔”也是济南方言中的常用副词,目的是增加形容词的程度,有加强语气的作用。经常与味觉词连用,尤其是不喜欢的味道,如“乔苦,乔臭”的词汇,表示气味之甚。“乔”有时也跟状态的形容词连用,如“乔难受,乔烦”。方言中还常用词汇“杠”,经常用于修饰各种类型的形容词,感叹句中常用,如:“你这人杠赛嘞!“一般表示人的特殊情感,一般含有贬义。“挺”在济南方言中得到了广泛使用,虽在普通话中也应用较多,但是济南方言中使用频率更高,体现出方言口语和普通话书面语法之差异,故其是带有较强情绪的口语特征的形容词前缀。如“挺赛 ”则表示非常有意思之意。
由于济南人性格直爽却又不失俏皮,故其方言中的形容词富有生动的特色。第一,经常使用单音节形容词重叠的形式。口语中也常带儿化音。如“薄薄的”、“蔫儿蔫儿的“,既表示了程度又体现出口头的俏皮。第二,加表程度的副词后再加单音节形容词叠加,大多数是用正反义对立的形容词。如”乔臭臭的““老沉沉的”,表示程度之甚。第三,是双音节形容词前一音节重叠并在其间插入“里”,如“俗里俗气”,“狼里狼闲”,表示语气的加重,一般带有贬义色彩。
四.结语
济南方言因于普通话相差不多较之其他地区的方言的形式与功能处于稳定状态,济南方言对近代汉语有较多继承,故保留了存古的痕迹。现代济南方言的词汇量有限,且存在逐渐简单化的趋势,易于学习与应用。为求语言使用的便利性,济南方言的语言体系经历了进化与完善。但由于普通话的普及教育与影响,使各地方言走向衰弱,济南方言也受普通话语言体系的影响,丢失了土语中的部分词汇,在语音、语法与词汇等方面基本向普通话靠拢,这个问题也是笔者以及其它研究者今后应该重视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荣钱, 曾怡编纂. 济南方言辞典[M].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詹伯慧. 现代汉语方言[M]. 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3]袁家骅. 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M].文字改革出版社,2002.
【摘要】:方言是反映一座城市个性的名片,它是其历史,人文进程的“活化石”。在生态语言学理论下,汉语方言的形成可以视为原始中原汉语音在迁徙过程中,被当地语言生态环境化的产物。本文所探讨的济南方言属于汉语中“北方方言”的冀鲁官话区,山东快书与吕剧以济南方言为艺术语言的基础,故其在山东方言中具有代表性。济南方言是最为丰富多彩的汉语方言之一,其具有厚重、简练、与生动形象等特点,本文整理与研究济南方言的语音与语法,并在词汇与词法方面进行求证,还原最“原汁原味”的济南话。
【关键词】:汉语方言;语言的生态环境;济南方言;历史源流;词缀
一.济南方言的历史源流
济南方言是一个开放性的语言系统,在现代的济南方言中依旧保留着许多古汉语中的词汇和读音,比如说明代的“倒达”比喻反过来、“仰摆”比喻脸朝上伸着双腿躺着等一直存在于济南方言体系中。在宋代编撰的《集韵》中,可以考证到济南方言中的“固踊”一词,经常表示动作范围与动作的幅度微小的活动,蠕动的样子,故多用于形容动物与昆虫,也可用于形容人,但多含贬义成分。
由于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侵入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济南方言中有很多词汇与读音来源于蒙族与满族。而满语对济南方言的语言体系影响更大,济南方言多借鉴于满语。如“罗嗦”在满语中表示“人说话谈吐不简洁,冗长让听者感到厌倦,不利索”,然在济南方言中此意相通。“磨蹭”在满语中表达“速度慢,效率低,拖延”之意,在济南方言体系中此意相同。济南方言中还有一些词汇中包涵的语素是满语的译音,如满语中的“边关”在济南方言中为“过卡子”中的“卡子”之意,读音为“qia”三声。。而有些满语词汇虽保留于济南方言的语言体系中,但意思却有不同。如“邋遢”在满语之意为“迟慢也”,但今日在济南方言中表示“外表不整洁与不利落,给人以不好的形象,两者虽意义不同,但字形还是保存于济南的方言中。“洋咕儿咕儿”一词也是源于蒙语,在成吉思汗时期贵族妇女流行一种头饰,称为“kuku”,汉语将其譯音为:“咕咕,姑姑等“写法,“洋咕儿咕儿”在济南方言中表示不同于他人的举止行为,想要出新花样,但多有贬义之情。由于济南地区位于冀鲁官话地区,又因历史原因多吸收蒙语与满语等语言文化,故其语言具有民族化,通俗化,生活化,口语化等特点,在鲁西中部地区方言中极具有代表性。
二.济南方言中的词缀
济南方言是普通话基础方言中的分支,故语法现象与特点存在着与普通话语法上相似处。济南方言中部分的词汇没有进入普通话的语法体系,没有受到标准书面语的影响,是标准的方言词汇。其附加式和重叠式构词比普通话丰富,促使济南方言中产生大量词缀。
济南方言中后缀较为丰富,使济南话中的名词词汇异常丰富有趣。如“拉”在普通话中的动词用法可以置前也可以置后。附加于名词后,如:“疤拉,痂拉“,形容伤口结疤,受伤后留下的痕迹。济南方言中:“有疤拉瘤球”一词。附加于动词后,形容动作的连续性。附加于形容词后,则表示重叠形式,有貶义的含义。还有一种是“拉”加动词,表示进行时的形态特征多与“着”连用,如“扒拉着东西找么”,表示此动作与目的动作正在进行。济南方言中也常用“巴”字作为后缀,此字的使用范围比在普通话中更为广泛。附加于名词后,如“双巴,力巴,瘸巴”,“双巴”在济南方言中表示“双胞胎”之意,“力巴”则表示“此人不讲情面,很厉害”之意,“瘸巴”一词则表示“有残疾的人”但有戏谑之意,并不是十分礼貌。附加于动词之后,如“撕巴,剁巴,压巴”,可发现“巴”只与单音节动词相结合,一般是与手有关的动作组合。可减少动词动态的变化,又可表现出连续与反复的动态意义。在济南公交上常听到司机说:“往后走往后走,挤巴挤巴就上来了。”表示挤一挤的意思。附加于形容词后,如“紧巴,窄巴”,表示很小,很窄之意。这一点在普通话的语法系统中很少发现,“巴”一半不单独与形容词相结合,多用于重叠形式,如“紧巴巴”、“干巴巴”等。“磨”字在普通话动词中组成“琢磨,打磨”等动词,但在济南方言中“磨”常与单音节动词组合,表示反复进行动作。
三.济南方言中的代词与其他词汇
济南方言中还存在着一些异于普通话的词汇,比如称呼“小男孩”“小伙子”,济南方言中通常说“小么子”“小么哥”,“小女孩”则称为“小妮儿”“小妮子”。
“聊天”在济南方言中被称为“拉呱”,可加儿化音。“拉呱儿”在济南的土语中,“拉”字的声调为阳平音,“呱”读三声且要儿化,其表示“闲聊,聊天“。在北京方言中表示为“侃大山”或者是“说山”,四川话叫做“摆龙门阵”,天津话叫做“唠唠”或者“嗒格”,而在东北则称为“唠嗑”。各地方言体现出各地人民的性情,济南则多体现出一座热情而又朴实的城市。单单一个“拉”字,却将人与人的距离拉近,将一座城市,一条街道,几个心的关系拉近,陌生人相遇,一言一语,在济南也可“拉”称知己。而“呱儿”字有代表的是故事,包含着人的故事,街道的故事,以及城市的故事,若少了儿化音,似乎也少了一些地道的济南味儿。
济南方言中的部分副词也很特殊,比如“冷”它并不是形容天气的寒冷,而是表示“非常,很”之意,一般使用“冷好,冷逗”这类词汇来形容人评价一件事物或人物的好坏。“乔”也是济南方言中的常用副词,目的是增加形容词的程度,有加强语气的作用。经常与味觉词连用,尤其是不喜欢的味道,如“乔苦,乔臭”的词汇,表示气味之甚。“乔”有时也跟状态的形容词连用,如“乔难受,乔烦”。方言中还常用词汇“杠”,经常用于修饰各种类型的形容词,感叹句中常用,如:“你这人杠赛嘞!“一般表示人的特殊情感,一般含有贬义。“挺”在济南方言中得到了广泛使用,虽在普通话中也应用较多,但是济南方言中使用频率更高,体现出方言口语和普通话书面语法之差异,故其是带有较强情绪的口语特征的形容词前缀。如“挺赛 ”则表示非常有意思之意。
由于济南人性格直爽却又不失俏皮,故其方言中的形容词富有生动的特色。第一,经常使用单音节形容词重叠的形式。口语中也常带儿化音。如“薄薄的”、“蔫儿蔫儿的“,既表示了程度又体现出口头的俏皮。第二,加表程度的副词后再加单音节形容词叠加,大多数是用正反义对立的形容词。如”乔臭臭的““老沉沉的”,表示程度之甚。第三,是双音节形容词前一音节重叠并在其间插入“里”,如“俗里俗气”,“狼里狼闲”,表示语气的加重,一般带有贬义色彩。
四.结语
济南方言因于普通话相差不多较之其他地区的方言的形式与功能处于稳定状态,济南方言对近代汉语有较多继承,故保留了存古的痕迹。现代济南方言的词汇量有限,且存在逐渐简单化的趋势,易于学习与应用。为求语言使用的便利性,济南方言的语言体系经历了进化与完善。但由于普通话的普及教育与影响,使各地方言走向衰弱,济南方言也受普通话语言体系的影响,丢失了土语中的部分词汇,在语音、语法与词汇等方面基本向普通话靠拢,这个问题也是笔者以及其它研究者今后应该重视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荣钱, 曾怡编纂. 济南方言辞典[M].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詹伯慧. 现代汉语方言[M]. 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3]袁家骅. 汉语方言概要(第二版)[M].文字改革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