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耿极,字保汝,号诚斋,直隶定兴(今河北定兴)人,生卒年月不详。崇祯十一年,孙奇逢避乱于易州五公山之双峰。其兄耿权前往受业,遂迎夏峰于百楼。崇祯十三年,耿极随孙奇逢进学。后与张沐、汤斌、耿介、赵御众、马尔楹、钱佳选等人于河南密县超化村讲学。时至马时芳立“超化十子祠”,耿极,位列其一。耿极之学以慎独为宗,以存诚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准绳。耿极一生著述颇多。著有《周易浅义》、《古本大学译言》、《古本中庸译言》、《王制管窥》、《存诚集》等书。
一、耿极的人生经历
耿极自幼寡言少笑,生性端重,宛若成人。幼时其父携之拜访东江村名儒鹿善继,鹿善继见后惊异不已,曰:“老成端重,大之成器也。”[1]耿极一生境遇颇为悲苦,他的少年时期基本上是在颠沛流离之中度过的。弱冠之年即丧父,此后家道中落。时值明末战火连年,天灾不断,生活更加贫困,甚至三餐不继。仍侍奉寡母,勤奋好学,立志成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耿极之所能够成为一代名儒,还得益于他的二位恩师。即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杜越与孙奇逢。据《大清畿辅先哲传》记载:“初从杜越游,继受业于奇逢之门。”[2]
杜越,字君异,号紫峰,明诸生,直隶定兴县人(今河北定兴)。世居定兴县之东江村。时东江村鹿善继于家乡倡学,杜越遂执贽为弟子。鹿氏家学宗主陆王,善继少不就塾师,以祖父为师,深受家学的熏炙。善继亦宗陆王,于阳明学尤为心契,杜越之学亦以阳明之学为本。康熙十八年,诏举博学鸿词。朝廷特免试命出,特旨授中书之职。杜越坚辞不授,门人私谥曰“文定先生”。
孙奇逢(1584—1675),明末清初理学大家。字启泰,号钟元,晚號“岁寒老人”,直隶保定府容城县(今河北容城)人。晚年讲学于辉县夏峰村20余年,从者甚众,世称“夏峰先生”。明朝灭亡,清朝建立之后,清廷屡次征召皆不仕,人称“孙征君”。与当时的著名学者李颙、黄宗羲齐名,合称“明末清初三大儒”。孙奇逢之学,原本象山、阳明,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由此可见,耿极所受的教育主要来源于陆王心学。
二、精通周易、王道
崇祯十三年(1640)耿极师从孙奇逢。孙奇逢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知之真,信之笃,行之勇,于保汝仅见之。”[3]作为最早追随孙奇逢的弟子之一,耿极对孙奇逢可谓是谨守师传。西华程来仪叹曰:“耿子之学如此,愈令人仰夏峰如泰斗矣。遂因极望夏峰再拜称弟子,后设教河朔间。熊洛叙年九旬,亦因极遥贽于夏峰。其笃守师传,感人于此。[4]根据现有的资料可知,耿极一生著述颇多。著有《周易浅义》、《古本大学译言》、《古本中庸译言》、《王制管窥》、《存诚集》等书。但这些书籍今多不可见。其中,《周易浅义》与《王制管窥》可谓其代表作。
据史料记载,耿极尤其精通于《易经》,长期进行专门性研究,以至于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其业师孙奇逢的《读易大旨》便是由耿极于康熙二十七年校订行世。耿极认为周易是天地间宇宙万物发展规律的客观写照,是求圣贤大道之根本。曾曰:“天地之间,散之万物,物有大小,莫不有天地之道。亦由文、武之道在人,质有大小,莫不有文、武之道。是故孟子欲希圣则学孔子,孔子欲希天则学《易》。《易》体天地之撰,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天地之盛德大业毕见于此。”[5]针对后人对《易》持否定态度,认为过于追求《易》中所说的虚无缥缈的含义,实属毫无根据,凭空臆造。而且《易经》与现在年代相距甚远,早已不合时用这一问题。耿极认为:“余得征君夫子循循善诱,恍然于神无方而吾身即其方,《易》无体而吾身即其体,且万物无非神之方,无非《易》之体。”[6]万物根源皆在于《易》,只有将自身与《易经》二者融汇贯通,方可体会《易经》之精华。因此,为了让后人更加领会《易经》之深意,故著《周易浅义》一书。此外,耿极除了极为精通《易经》以外,对于王道政事亦是深有见解。据史料记载:“极善言先王之道,谓井田封建为必可行,唐、虞三代所以长治者以此。字井田废而治安无善术,唐太宗锐意有为,而魏、李、长孙辈阻之。后之腐儒,一唱百和,决言古法不可以治世。其说似是而非,皆不知井田之所以为井田也。”由此可见,他认为井田制是封建社会最为可行的政治经济制度。(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实质是一种以国有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甚至认为自从井田制废除以后,便再无治国安邦之术。尧、舜的时代,之所以长治久安皆因此法。甚至于强烈批评后世那些不懂古法之人。
三、夏峰讲学
耿极的一生,先因幼年丧父,而家道中落。后因战乱,颠沛流离。在这种情况下,耿极仍愈加勤勉于学问实属不易。悲惨的境遇,进一步加深了他的涵养修为。每与人曰:“眼前皆大道,成败顺逆,不作歧视。先师之言,非身体之,不知其亲切而有味也。”[7]可见其涵养纯粹,喜怒不见于色。此外,《大清畿辅先哲传》进一步证实了其学术造诣之深,“同学有疑难,欲请之师,或得之师传者,辄质之极,无不涣然冰释。汤斌、耿介、赵御众诸大儒,皆逊谢以为弗及,奇逢亦称为此吾门之尹彦明也。”[8]高深涵养再加上深厚的学术功底,及丰富的社会阅历,使得他逐渐形成自己的心学体系。历经几十年的漂泊, 虽然对官场充满失望, 却让他认识到有德之才对社会伦理重建的重要性。人才关系政治得失, 进而关系民生休戚。他眼中的人才不但要贯古通今,更应是道德之士, 可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的有志之士。而人才的造就, 教育是根本。早年间,其业师孙奇逢就在夏峰倡学。身为一方大儒, 恢复社会伦理秩序, 重振学风的使命义不容辞地落在他的肩上。到了晚年,耿极回归苏门夏峰。从此, 精研理学、治经解文, 以自身的学识威望提携后辈成为他后半生兢兢于此的重要活动和事业。早年的学养,越发形成了他的人格尊严,所以感化力极大。四方学者皆来从之,对其学问造诣无不心悦诚服。据《大清畿辅先哲传》记载:“晚年归夏峰,以一身系斯文之望,提斯后进,不遗余力。”[9]耿极不惜一切代价的举荐人才,想必与其相交的同门有关。赵御众、马尔楹等人的遭际,深深地触动了耿极的内心深处。 据《大清畿辅先哲传》记载:“后卧疾五六年,语言艰涩而神气温和。卒之日,犹讲学不辍云。”[10]耿极在此地讲学,直至生命的结束。
耿極一生倡明道学, 为士人典范, 终成一代大儒。孙洤总其一生“先征君及门弟子,以经济著者,曰汤斌、魏一鳌;以学行著者,耿介、王余佑、崔蔚林;以文章著者,薛凤祚、费密、高鐈、赵御众;以介节著者,张果中、马尔楹。而品学端粹兼众人之长者,则保汝一人而已。”[11]既是耿极一生真实写照, 也是对其学术和品行的最高评价。
注释:
[1]徐世昌主编:《大清畿辅先哲传》卷十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49頁。
[2]徐世昌主编:《大清畿辅先哲传》卷十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49页。
[3]徐世昌主编:《大清畿辅先哲传》卷十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49页。
[4]徐世昌主编:《大清畿辅先哲传》卷十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49—350页。
[5]徐世昌著、陈祖武点校:《清儒学案》卷一,《夏峰学案》,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5页。
[6]徐世昌著、陈祖武点校:《清儒学案》卷一,《夏峰学案》,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5页。
[7]徐世昌主编:《大清畿辅先哲传》卷十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49页。
[8]徐世昌主编:《大清畿辅先哲传》卷十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49页。
[9]徐世昌主编:《大清畿辅先哲传》卷十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49页。
[10]徐世昌主编:《大清畿辅先哲传》卷十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49页。
[11]徐世昌主编:《大清畿辅先哲传》卷十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50页-351页。
参考文献:
[1]孙奇逢著、朱茂汉点校:《夏峰先生集》,中华书局,2004年。
[2]徐世昌著、陈祖武点校:《清儒学案》,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
[3]徐世昌主编:《大清畿辅先哲传》,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
[4]李绂撰、杨朝亮点校:《陆子学谱》,商务印书馆2016年。
【摘要】:耿极,字保汝,号诚斋,直隶定兴(今河北定兴)人,生卒年月不详。崇祯十一年,孙奇逢避乱于易州五公山之双峰。其兄耿权前往受业,遂迎夏峰于百楼。崇祯十三年,耿极随孙奇逢进学。后与张沐、汤斌、耿介、赵御众、马尔楹、钱佳选等人于河南密县超化村讲学。时至马时芳立“超化十子祠”,耿极,位列其一。耿极之学以慎独为宗,以存诚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准绳。耿极一生著述颇多。著有《周易浅义》、《古本大学译言》、《古本中庸译言》、《王制管窥》、《存诚集》等书。
一、耿极的人生经历
耿极自幼寡言少笑,生性端重,宛若成人。幼时其父携之拜访东江村名儒鹿善继,鹿善继见后惊异不已,曰:“老成端重,大之成器也。”[1]耿极一生境遇颇为悲苦,他的少年时期基本上是在颠沛流离之中度过的。弱冠之年即丧父,此后家道中落。时值明末战火连年,天灾不断,生活更加贫困,甚至三餐不继。仍侍奉寡母,勤奋好学,立志成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耿极之所能够成为一代名儒,还得益于他的二位恩师。即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杜越与孙奇逢。据《大清畿辅先哲传》记载:“初从杜越游,继受业于奇逢之门。”[2]
杜越,字君异,号紫峰,明诸生,直隶定兴县人(今河北定兴)。世居定兴县之东江村。时东江村鹿善继于家乡倡学,杜越遂执贽为弟子。鹿氏家学宗主陆王,善继少不就塾师,以祖父为师,深受家学的熏炙。善继亦宗陆王,于阳明学尤为心契,杜越之学亦以阳明之学为本。康熙十八年,诏举博学鸿词。朝廷特免试命出,特旨授中书之职。杜越坚辞不授,门人私谥曰“文定先生”。
孙奇逢(1584—1675),明末清初理学大家。字启泰,号钟元,晚號“岁寒老人”,直隶保定府容城县(今河北容城)人。晚年讲学于辉县夏峰村20余年,从者甚众,世称“夏峰先生”。明朝灭亡,清朝建立之后,清廷屡次征召皆不仕,人称“孙征君”。与当时的著名学者李颙、黄宗羲齐名,合称“明末清初三大儒”。孙奇逢之学,原本象山、阳明,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由此可见,耿极所受的教育主要来源于陆王心学。
二、精通周易、王道
崇祯十三年(1640)耿极师从孙奇逢。孙奇逢给予他很高的评价:“知之真,信之笃,行之勇,于保汝仅见之。”[3]作为最早追随孙奇逢的弟子之一,耿极对孙奇逢可谓是谨守师传。西华程来仪叹曰:“耿子之学如此,愈令人仰夏峰如泰斗矣。遂因极望夏峰再拜称弟子,后设教河朔间。熊洛叙年九旬,亦因极遥贽于夏峰。其笃守师传,感人于此。[4]根据现有的资料可知,耿极一生著述颇多。著有《周易浅义》、《古本大学译言》、《古本中庸译言》、《王制管窥》、《存诚集》等书。但这些书籍今多不可见。其中,《周易浅义》与《王制管窥》可谓其代表作。
据史料记载,耿极尤其精通于《易经》,长期进行专门性研究,以至于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其业师孙奇逢的《读易大旨》便是由耿极于康熙二十七年校订行世。耿极认为周易是天地间宇宙万物发展规律的客观写照,是求圣贤大道之根本。曾曰:“天地之间,散之万物,物有大小,莫不有天地之道。亦由文、武之道在人,质有大小,莫不有文、武之道。是故孟子欲希圣则学孔子,孔子欲希天则学《易》。《易》体天地之撰,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天地之盛德大业毕见于此。”[5]针对后人对《易》持否定态度,认为过于追求《易》中所说的虚无缥缈的含义,实属毫无根据,凭空臆造。而且《易经》与现在年代相距甚远,早已不合时用这一问题。耿极认为:“余得征君夫子循循善诱,恍然于神无方而吾身即其方,《易》无体而吾身即其体,且万物无非神之方,无非《易》之体。”[6]万物根源皆在于《易》,只有将自身与《易经》二者融汇贯通,方可体会《易经》之精华。因此,为了让后人更加领会《易经》之深意,故著《周易浅义》一书。此外,耿极除了极为精通《易经》以外,对于王道政事亦是深有见解。据史料记载:“极善言先王之道,谓井田封建为必可行,唐、虞三代所以长治者以此。字井田废而治安无善术,唐太宗锐意有为,而魏、李、长孙辈阻之。后之腐儒,一唱百和,决言古法不可以治世。其说似是而非,皆不知井田之所以为井田也。”由此可见,他认为井田制是封建社会最为可行的政治经济制度。(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实质是一种以国有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甚至认为自从井田制废除以后,便再无治国安邦之术。尧、舜的时代,之所以长治久安皆因此法。甚至于强烈批评后世那些不懂古法之人。
三、夏峰讲学
耿极的一生,先因幼年丧父,而家道中落。后因战乱,颠沛流离。在这种情况下,耿极仍愈加勤勉于学问实属不易。悲惨的境遇,进一步加深了他的涵养修为。每与人曰:“眼前皆大道,成败顺逆,不作歧视。先师之言,非身体之,不知其亲切而有味也。”[7]可见其涵养纯粹,喜怒不见于色。此外,《大清畿辅先哲传》进一步证实了其学术造诣之深,“同学有疑难,欲请之师,或得之师传者,辄质之极,无不涣然冰释。汤斌、耿介、赵御众诸大儒,皆逊谢以为弗及,奇逢亦称为此吾门之尹彦明也。”[8]高深涵养再加上深厚的学术功底,及丰富的社会阅历,使得他逐渐形成自己的心学体系。历经几十年的漂泊, 虽然对官场充满失望, 却让他认识到有德之才对社会伦理重建的重要性。人才关系政治得失, 进而关系民生休戚。他眼中的人才不但要贯古通今,更应是道德之士, 可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的有志之士。而人才的造就, 教育是根本。早年间,其业师孙奇逢就在夏峰倡学。身为一方大儒, 恢复社会伦理秩序, 重振学风的使命义不容辞地落在他的肩上。到了晚年,耿极回归苏门夏峰。从此, 精研理学、治经解文, 以自身的学识威望提携后辈成为他后半生兢兢于此的重要活动和事业。早年的学养,越发形成了他的人格尊严,所以感化力极大。四方学者皆来从之,对其学问造诣无不心悦诚服。据《大清畿辅先哲传》记载:“晚年归夏峰,以一身系斯文之望,提斯后进,不遗余力。”[9]耿极不惜一切代价的举荐人才,想必与其相交的同门有关。赵御众、马尔楹等人的遭际,深深地触动了耿极的内心深处。 据《大清畿辅先哲传》记载:“后卧疾五六年,语言艰涩而神气温和。卒之日,犹讲学不辍云。”[10]耿极在此地讲学,直至生命的结束。
耿極一生倡明道学, 为士人典范, 终成一代大儒。孙洤总其一生“先征君及门弟子,以经济著者,曰汤斌、魏一鳌;以学行著者,耿介、王余佑、崔蔚林;以文章著者,薛凤祚、费密、高鐈、赵御众;以介节著者,张果中、马尔楹。而品学端粹兼众人之长者,则保汝一人而已。”[11]既是耿极一生真实写照, 也是对其学术和品行的最高评价。
注释:
[1]徐世昌主编:《大清畿辅先哲传》卷十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49頁。
[2]徐世昌主编:《大清畿辅先哲传》卷十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49页。
[3]徐世昌主编:《大清畿辅先哲传》卷十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49页。
[4]徐世昌主编:《大清畿辅先哲传》卷十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49—350页。
[5]徐世昌著、陈祖武点校:《清儒学案》卷一,《夏峰学案》,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5页。
[6]徐世昌著、陈祖武点校:《清儒学案》卷一,《夏峰学案》,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5页。
[7]徐世昌主编:《大清畿辅先哲传》卷十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49页。
[8]徐世昌主编:《大清畿辅先哲传》卷十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49页。
[9]徐世昌主编:《大清畿辅先哲传》卷十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49页。
[10]徐世昌主编:《大清畿辅先哲传》卷十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49页。
[11]徐世昌主编:《大清畿辅先哲传》卷十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50页-351页。
参考文献:
[1]孙奇逢著、朱茂汉点校:《夏峰先生集》,中华书局,2004年。
[2]徐世昌著、陈祖武点校:《清儒学案》,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
[3]徐世昌主编:《大清畿辅先哲传》,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
[4]李绂撰、杨朝亮点校:《陆子学谱》,商务印书馆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