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的古典园林创作中,一般对于叠山理水的处理都是基于“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师法自然,山水并重,营造出园林独特的空间美感和意境,进而造就出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特点。其中,假山对于点缀园林的景观效果及其意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充分表达出了中国园林的意境之美以及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价值观念。本文对于园林假山山体的布局进行了探讨,并重点介绍了人造假山特点及其施工技术,以供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参考。
【关键词】园林工程;人造假山;施工技术
0.引言
山水在自然界中是具有极大艺术魅力的景观,在中国的传统园林艺术理论里,通常将“山水”作为园林地形的简称。中国传统的园林山水十分注重与自然的秀美山水景观想结合,因此在选址造园时,对于周围自然的山水环境特别重视。并且,园林创作多以山水作为主体,而其它景观则围绕山水来进行布局。一个被塑造完成的山水园林,就是一个人工美与自然美相辉映的艺术形象。因此,山水地形是园林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对园林的构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加强以及山石资源的逐渐减少,我国对于山石资源的额开采进行了限制和保护,因此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需要的叠石假山资源也越来越稀少。所以在现代园林建设中,人们越来越多的使用人造假山来进行园林布景,尤其是对于用石量比较大的大型假山,人工塑石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
1.园林假山的功能作用
假山首先具有多方面造景作用,例如组织和划分园林空间,构成园林主景或者地形骨架,设置自然式花台,布置庭院、护坡、挡土、驳岸;假山还可以与园路、场地、园林建筑及花坛植物组合成错落有致的景观,既能增添自然生趣,还可借以降低人工气氛,使之能够与园林建筑一起融汇到山水景观中。
园林假山具有取材方便、造价低廉、地域广阔的特点,因而能在非产石地区布置;假山施工不容易受到地物、地形的限制,施工方便灵活,尤其是在体积和重量很大的山石不能布置的空间,采用人造假山,能够营造出理想的效果;最后,人造假山有利于其附属设施的布设,尤其是假山的绿化以及水槽跌水位置的布设。
2.园林假山施工技术
2.1 施工准备
2.1.1熟悉图纸
在假山施工前一定要先熟悉设计图纸,并先作出假山模型,方便以后的施工。但由于石头的形状千奇百怪,不易掌握,因此假山工程的设计一般很难能够一步到位,设计图纸一般只能将山体的主要剖面或大致轮廓表现出来。
2.1.2勘查现场
在进行假山施工前应对施工现场反复进行勘查,了解地基承载力,了解当地土质,以确保山体的稳定。根据场地大小、交通状况、地形地势、植被分布等情况,确定出合适的施工方案,比如施工机械的配置、石料的堆存地点等。
2.1.3定点放线
为确定假山的施工区域以及填挖土的标高,应在现场勘查完成后按照假山平面图的要求,在施工场地用测量仪器按照比例尺进行定点放线工作,并撒上白石粉。放线完成后,将假山每一部位的坐标点位标出,并在定好的坐标点位上钉以小木棒或竹签,作为标识,以免出现差错。
2.2假山的基础施工
假山的基础施工,必须做到坚实牢固,确保山体的稳定。假山的基础范围一般要比假山山体的范围大上50cm左右,并可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分为以下两种施工方式:
2.2.1木桩基础施工
木桩多选用杉木桩或者松木桩来作为假山基础,这种做法在我国的古代园林的假山施工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基础形式,在现代的假山建设中依然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尤其是在园林的驳岸或者水体中假山的应用比较广泛。木桩顶面的直径一般在10~15cm左右,木桩之间的距离一般为20cm左右,采用梅花形排列的平面布置方式。木桩一定要打到硬土层上,并保证木桩顶端能够露出水体底部十几到几十厘米。木桩之间需用块石嵌紧,再用条石压顶,最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自然形态山石的施工。
2.2.2混凝土基础施工
现今的园林假山施工中最常用的基础形式就是混凝土基础,这种基础具有施工速度快,耐压强度大等特点。如果假山是布设于陆地上,选用的混凝土最小强度为C10,而如果假山要设置于水体中,则应该选择强度为C15的混凝土浆砌块石或者是C20的素混凝土作为假山基础。在必要时还可在基础中加入钢筋以提高其强度,具体得根据山体的体积、质量、高度以及土层情况的不同来确定。
2.3山体堆砌
在假山施工过程中,山体的堆砌是进行山体造型的最关键部分,根据假山景观艺术表现力以及所用石材种类的不同,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对假山进行分层处理,一般分为底层、中层、收顶三个施工层次。这样方能实现假山层次深远以及富于变化的效果。
2.3.1拉底
拉底是叠山之本,即在假山基础上铺置最底层的自然山石,假山的空间变化都以这一层作为立足点。底层的山石一般都位于地面以下,只有小部分山石露出地面,因此底层山石的选择不需要形态特别好的石材,但因为其位于最底层,受压比较大,所以底层山石应具有足够高的强度。为增加山体稳定性以及方便施工,底层山石最好选用大块石材。基石的安放应充分考虑整座假山的山势,不仅要重点照顾好主要观赏面,对于非重点观赏面也要力求坚固。基石安放应灵活运用石材,并尽量避免形态相近或大小相同的石块整齐的排列在一起,反之,要做到石料能够高低不等、首尾相连、犬牙交错。基石的顶面应尽量平整,大面向上放置,下部则用质地坚硬的碎石进行支垫。整座山应疏密相间、有断有续、错落有致,尤其是同一组的假山,其基石更要做到并靠牢固,相互咬茬。
2.3.2中层
中层是整座山体中触目最多,体量最大,最为关键的结构部分,同时也是假山造型的主要部分。山体进行中层布置时应遵循“漏、透、瘦、皱”的原则,做到以下几点:
①错落有致。假山总体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要有所参差,最好是大开大阖,不宜布置的过于零碎,保证假山的整体效果。山石安放的错落有致,不仅更为美观,而且由于山石之间的互相咬茬,能够有效提高山体的稳定程度。
②绿化相映。假山如果没有花草树木的衬托就会显得呆板,缺乏活力。因而,在进行假山的堆砌时应根据山体的整体造型在合适的地方留设种植穴,以便种植树木、花草,使得整座假山顯得更加生机盎然,达到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
③山水结合,相映成趣。中国园林艺术创作处理山水景观(即叠山理水)的主要原则就是“水贵有源、山贵有脉、脉理相通、全园生动”。其中,处理自然山水景观的最一般原则就是要水有源头流向,山有脉络走向。所以,在假山建成后,可在其周围挖土筑池,用黄石或太湖石驳岸,以细腻精巧的艺术手法将水景完美地融合到山景中去,使得山因水而媚,水得山而活。
2.3.3顶层
山体的顶层是假山造型中最重要的观景部分,在艺术手法和技术上都应作为重点处理。因此,在山体堆砌前应先预留出纹理和形态较好的石块作为顶层用石,并尽量选用体积较大的石材,以便凸显出山体的恢弘大气。
3.结语
假山以其独特的美学表达方式和观赏特性,已在园林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假山景观灵活多变,表现形式多样,又易与周围景观协调统一。所以在进行园林的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假山在中国古典园林创作中的作用以及运用途径,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意图,达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完美结合,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参考文献】
[1]韦罗华.浅谈园林工程假山施工技术[J].大观周刊,2012(27).
[2]马素英.城市园林假山施工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6).
[3]何忠满.探讨园林工程假山施工技术[J].民营科技,2011(4).
[4]岳伟兵.园林工程假山施工技术探讨[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5).
【关键词】园林工程;人造假山;施工技术
0.引言
山水在自然界中是具有极大艺术魅力的景观,在中国的传统园林艺术理论里,通常将“山水”作为园林地形的简称。中国传统的园林山水十分注重与自然的秀美山水景观想结合,因此在选址造园时,对于周围自然的山水环境特别重视。并且,园林创作多以山水作为主体,而其它景观则围绕山水来进行布局。一个被塑造完成的山水园林,就是一个人工美与自然美相辉映的艺术形象。因此,山水地形是园林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对园林的构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加强以及山石资源的逐渐减少,我国对于山石资源的额开采进行了限制和保护,因此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需要的叠石假山资源也越来越稀少。所以在现代园林建设中,人们越来越多的使用人造假山来进行园林布景,尤其是对于用石量比较大的大型假山,人工塑石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
1.园林假山的功能作用
假山首先具有多方面造景作用,例如组织和划分园林空间,构成园林主景或者地形骨架,设置自然式花台,布置庭院、护坡、挡土、驳岸;假山还可以与园路、场地、园林建筑及花坛植物组合成错落有致的景观,既能增添自然生趣,还可借以降低人工气氛,使之能够与园林建筑一起融汇到山水景观中。
园林假山具有取材方便、造价低廉、地域广阔的特点,因而能在非产石地区布置;假山施工不容易受到地物、地形的限制,施工方便灵活,尤其是在体积和重量很大的山石不能布置的空间,采用人造假山,能够营造出理想的效果;最后,人造假山有利于其附属设施的布设,尤其是假山的绿化以及水槽跌水位置的布设。
2.园林假山施工技术
2.1 施工准备
2.1.1熟悉图纸
在假山施工前一定要先熟悉设计图纸,并先作出假山模型,方便以后的施工。但由于石头的形状千奇百怪,不易掌握,因此假山工程的设计一般很难能够一步到位,设计图纸一般只能将山体的主要剖面或大致轮廓表现出来。
2.1.2勘查现场
在进行假山施工前应对施工现场反复进行勘查,了解地基承载力,了解当地土质,以确保山体的稳定。根据场地大小、交通状况、地形地势、植被分布等情况,确定出合适的施工方案,比如施工机械的配置、石料的堆存地点等。
2.1.3定点放线
为确定假山的施工区域以及填挖土的标高,应在现场勘查完成后按照假山平面图的要求,在施工场地用测量仪器按照比例尺进行定点放线工作,并撒上白石粉。放线完成后,将假山每一部位的坐标点位标出,并在定好的坐标点位上钉以小木棒或竹签,作为标识,以免出现差错。
2.2假山的基础施工
假山的基础施工,必须做到坚实牢固,确保山体的稳定。假山的基础范围一般要比假山山体的范围大上50cm左右,并可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分为以下两种施工方式:
2.2.1木桩基础施工
木桩多选用杉木桩或者松木桩来作为假山基础,这种做法在我国的古代园林的假山施工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基础形式,在现代的假山建设中依然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尤其是在园林的驳岸或者水体中假山的应用比较广泛。木桩顶面的直径一般在10~15cm左右,木桩之间的距离一般为20cm左右,采用梅花形排列的平面布置方式。木桩一定要打到硬土层上,并保证木桩顶端能够露出水体底部十几到几十厘米。木桩之间需用块石嵌紧,再用条石压顶,最后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自然形态山石的施工。
2.2.2混凝土基础施工
现今的园林假山施工中最常用的基础形式就是混凝土基础,这种基础具有施工速度快,耐压强度大等特点。如果假山是布设于陆地上,选用的混凝土最小强度为C10,而如果假山要设置于水体中,则应该选择强度为C15的混凝土浆砌块石或者是C20的素混凝土作为假山基础。在必要时还可在基础中加入钢筋以提高其强度,具体得根据山体的体积、质量、高度以及土层情况的不同来确定。
2.3山体堆砌
在假山施工过程中,山体的堆砌是进行山体造型的最关键部分,根据假山景观艺术表现力以及所用石材种类的不同,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对假山进行分层处理,一般分为底层、中层、收顶三个施工层次。这样方能实现假山层次深远以及富于变化的效果。
2.3.1拉底
拉底是叠山之本,即在假山基础上铺置最底层的自然山石,假山的空间变化都以这一层作为立足点。底层的山石一般都位于地面以下,只有小部分山石露出地面,因此底层山石的选择不需要形态特别好的石材,但因为其位于最底层,受压比较大,所以底层山石应具有足够高的强度。为增加山体稳定性以及方便施工,底层山石最好选用大块石材。基石的安放应充分考虑整座假山的山势,不仅要重点照顾好主要观赏面,对于非重点观赏面也要力求坚固。基石安放应灵活运用石材,并尽量避免形态相近或大小相同的石块整齐的排列在一起,反之,要做到石料能够高低不等、首尾相连、犬牙交错。基石的顶面应尽量平整,大面向上放置,下部则用质地坚硬的碎石进行支垫。整座山应疏密相间、有断有续、错落有致,尤其是同一组的假山,其基石更要做到并靠牢固,相互咬茬。
2.3.2中层
中层是整座山体中触目最多,体量最大,最为关键的结构部分,同时也是假山造型的主要部分。山体进行中层布置时应遵循“漏、透、瘦、皱”的原则,做到以下几点:
①错落有致。假山总体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要有所参差,最好是大开大阖,不宜布置的过于零碎,保证假山的整体效果。山石安放的错落有致,不仅更为美观,而且由于山石之间的互相咬茬,能够有效提高山体的稳定程度。
②绿化相映。假山如果没有花草树木的衬托就会显得呆板,缺乏活力。因而,在进行假山的堆砌时应根据山体的整体造型在合适的地方留设种植穴,以便种植树木、花草,使得整座假山顯得更加生机盎然,达到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
③山水结合,相映成趣。中国园林艺术创作处理山水景观(即叠山理水)的主要原则就是“水贵有源、山贵有脉、脉理相通、全园生动”。其中,处理自然山水景观的最一般原则就是要水有源头流向,山有脉络走向。所以,在假山建成后,可在其周围挖土筑池,用黄石或太湖石驳岸,以细腻精巧的艺术手法将水景完美地融合到山景中去,使得山因水而媚,水得山而活。
2.3.3顶层
山体的顶层是假山造型中最重要的观景部分,在艺术手法和技术上都应作为重点处理。因此,在山体堆砌前应先预留出纹理和形态较好的石块作为顶层用石,并尽量选用体积较大的石材,以便凸显出山体的恢弘大气。
3.结语
假山以其独特的美学表达方式和观赏特性,已在园林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假山景观灵活多变,表现形式多样,又易与周围景观协调统一。所以在进行园林的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假山在中国古典园林创作中的作用以及运用途径,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意图,达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完美结合,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参考文献】
[1]韦罗华.浅谈园林工程假山施工技术[J].大观周刊,2012(27).
[2]马素英.城市园林假山施工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6).
[3]何忠满.探讨园林工程假山施工技术[J].民营科技,2011(4).
[4]岳伟兵.园林工程假山施工技术探讨[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