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在近代欧洲的传播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der_007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由主义的兴起与传播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的大事,它使得欧洲的国家发展呈现出了与中世纪截然不同的面貌。然而,如果我们打开一幅18、19世纪的欧洲地图,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这就是自由主义是在英国形成并成为典范,在法国发生嬗变,在德国遇到顿挫。随着地理上自西徂东的传播与演变,自由主义在欧洲主要国家的影响力也呈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
  英国:自由主义的典范
  英国自由主义是在贵族与国王的博弈过程中形成并逐步成为英国的政治传统的。英国的自由主义可以追溯到1215年的《大宪章》。由于征税问题,英国国王和贵族发生了战争。贵族凭战胜之威,迫使战败的约翰国王签署了《大宪章》。其条款规定,臣民的权利是独立的,不是国王恩赐的,国王应尊重自由人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国王不得剥夺臣民的自由权利,如果没有法庭的判决,国王也不能逮捕臣民和剥夺他人的财产。
  《大宪章》的目的最早是为了保护贵族的权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大宪章》的不断重新签署,其保护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贵族到有产者,一直到普通民众。1225年的《大宪章》承认“人民和大众与贵族享有同等的自由权”。1354年的《大宪章》则将对人身权利的保护从有财产的自由人扩大到了所有人,自由主义由此一步步成为英国最强大的传统。
  《大宪章》规定的自由原则构成了英国政治和社会演进的基本框架,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臣民的自由,英国又发展出了一套“王在法下” “王在议会”的政治安排,并最终通过光荣革命的形式确立了第一个近代宪政体制。也正是在这一框架下,英国发展出了以约翰·洛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的政治理论以及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政治上的宪政与法治、经济上的市场与自由竞争、价值观念上的个人主义,成为英国自由主义的基本内涵。而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是英国式自由主义的核心。
  自由主义构成了英国国家发展的基本内涵,英国也成为自由主义国家发展模式的典范。英国人将自己国家的崛起归功于自由,并将英国定义为“一个由自由的个人组成的共同体”,把自己的历史说成是“一部自由的历史”,并以“生而自由的英国人”而自豪。自由主义传统也是理解英国历史上的自由贸易政策以及自由帝国体系,包括哈耶克式的自由主义理论的关键所在。美国的国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英国经验的复制,英国式自由主义的传播并重新塑造了世界的面貌。直到今天,人们要理解和评价什么才是现代的国家发展,依然还要不断地从洛克和斯密的理论遗产讲起。
  法国:自由主义的嬗变
  自由主义一旦形成,就会向外传播。自由主义的理论首先传播到了只隔一条海峡的法国,并在法国引发了以启蒙运动为标志的自由主义思潮。到18世纪后半叶,法国已经成为欧洲自由主义的新中心。不过,英国与法国虽然同处西欧,但毕竟有着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面临着不同的核心挑战。源于英国的自由主义,一旦被置于法国的语境中,必然会发展出不同的内涵。
  对于法国来说,18、19世纪之交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封建专制制度极为发达。法国既有强大的专制王权,又有僵化的社会等级,封建制度成为阻碍法国发展的根本因素。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与英国式的保护个人权利不受侵犯的自由主义不同,如何打破旧的等级、追求社会的平等便成为法国自由主义者所关注的核心内容。正如托克维尔所说的,长久以来对不平等的仇恨以一种持续而无法抵御的力量促使法国人去彻底摧毁中世纪遗留的一切制度,去建立一个人道所允许的彼此相似、地位平等的社会。以卢梭为代表的以平等为核心诉求的法国式自由主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与洛克一样,卢梭也强调自由的价值。他的《社会契约论》开头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由、平等、博爱则构成了日后法国大革命三位一体的价值观。然而卢梭对于自由的理解与洛克显然不同。洛克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卢梭强调的则是“公意”;洛克认为自由的关键是对个人财产权的保护,卢梭则认为正是私有财产导致了不平等的起源;洛克强调为了个人的自由必须对政府权力进行约束,而卢梭则抨击分权理论,强调代表“公意”的政府是不应该受到限制的。
  这就使得法国式的自由主义与英国式的自由主义出现了极大的不同。在卢梭式的自由主义中,对平等的政治参与的关注比对个人权利和自由有更高的优先性。这种与洛克不同的偏好,既是当时法国政治现实的反映,反过来又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托克维尔分析的那样,法国大革命爆发以后,人们对平等的酷爱执着而始终如一,乐于为它牺牲一切,而对自由的热爱则不断地改变面貌,“缩小、增大、加强、衰弱,轻易便会沮丧、被吓倒、被打败,肤浅而易逝”。
  平等压倒自由所带来的一个后果是,在法国大革命中,对自由的追求是最后出现的,却是首先消失的。罗伯斯庇尔在被送上断头台前留下了这样的预言:“我们将会逝去,不留下一抹烟痕,因为,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错过了以自由立国的时刻。”法国大革命建立了共和国,并发布了《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却一步步演化成为雅各宾的恐怖统治,这是法国大革命最大的悖论。
  法国式自由主义给后人的教训是:单纯的平等并不会自动给人类带来自由;相反,群体的意志有时恰恰会以极端的形式践踏自由。没有对个人权利的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而没有了自由这样一个核心的价值,平等和民主也可能会沦落为多数人的暴政。
  德国:自由主义的顿挫
  德国自由主义主要是英法传入的。尤其是法国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对还停留在中世纪的德国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并由此形成了德国的自由主义思潮。19世纪初期德国自由主义运动开始兴起。1830年到1848年期间,是德国自由主义最有活力的时期,不少邦国都开始了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的自由主义虽然受到英法的影响,但从开始就带有自己的特点。康德在谈到什么是自由时曾说:“自由不仅仅是摆脱封建团体性强权的个人自由,追求自我发展的自由,而且也是国民分享、协助国家的自由。国民不应仅仅只是官僚机构救济、关照、帮助的简单对象。整体的强大应是国家的更加强大,而不是个体的更加强大,整体大于个体之和,义务比权利更重要,自由归根到底是国家的自由。”这种以国家为视角的自由观与英国甚至法国式的自由主义都相去甚远,这也很大程度上为后来的德国自由主义者转向国家主义者奠定了基础。   德国自由主义的高潮是1848年革命。500名德意志自由派代表齐集法兰克福召开法兰克福议会,准备成立一个自由统一的君主立宪制德意志国家。然而被法兰克福议会推选德意志皇帝的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却拒绝了自由主义者送上的皇冠,并派出军队强行驱散了议会。德国自由主义运动从此一蹶不振。
  德国自由主义运动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自由主义者没有能力解决德国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即国家的统一。自由主义是从英法传入德国的。对于英法来说,自由主义所面临的任务就是如何建立宪政体制。而对于德国来说,自由主义者却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双重的任务,这就是既要建立自由的政体,还要完成国家的统一。自由固然是现代政体的基础,但没有统一的国家,自由就没有了前提。然而正是在国家统一的问题上,德国的自由主义运动表现出了其软弱的一面。自由主义者以知识分子为核心,自身并没有完成国家统一的资源和能力,用代表容克贵族声音的《十字架报》嘲讽的语言来说,自由主义者“没有金钱,没有土地,没有法律,没有权力,没有人民,没有士兵”,只是“被扔掉的人民主权论的破产投资者”而已。
  对于德国的发展来说,自由主义的失败所带来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德国的历史由此走向了另外的方向,这就是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开始登场。在俾斯麦的领导下,容克贵族通过三次对外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在胜利的欢呼声中将自己置于时代最显赫的地位。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德国的自由主义者一步步地放弃了自己的原则与立场,成为容克贵族心甘情愿的追随者。容克的保守主义成为主导性的价值体系,自由主义则逐步被污名化。20世纪初斯宾格勒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德国有许多可恨的和不名誉的对立物,但在德国土地上,独有自由主义是受鄙弃的。”
  19世纪自由主义在德国的失败,反映的是自由主义在德国这样的后发国家所面临的普遍困境。对于后发国家来说,自由主义往往是从外部传入的,因而通常更多地是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缺乏广大的社会基础。与之相反,国家统一这种民族主义诉求却往往是社会各阶层最大的公约数。更重要的是,在德国这样的国家,即使是自由主义者,往往首先也是民族主义者。对于这样的自由主义者来说,自由主义既是原则和理念,也是实现民族主义目标的手段和工具。在目标和手段之间,目标显然有更大的优先性。也就是说,后发国家的自由主义者所理解的自由往往带有鲜明的功利性。当自由主义无助于达成功利性的目标时,人们就很容易接受那些更有助于达成目标的手段,而放弃原有的理念。这是19世纪德国自由主义陷入顿挫的深层原因。
其他文献
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各地发生多起因车辆占用应急车道导致的交通事故无法及时救助和处理的事件,再度引发全社会对占用应急车道行为的讨伐。从严从快处理占用应急车道等交通违法行为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从严从快原则,放在中国3000余年道路交通管理史的背景下来观照,实有良好的历史传承。  交通出行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从有文字记录的中国道路交通史开始,官方的严格管理就从未缺席并得到了逐步完善。古代的
期刊
赵省伟 编  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0月  定价:68.00元  所谓“西洋镜日历”,借取“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之含义,精选了365幅西方版画、照片等历史影像资料,配以解读及日历而成。编排上以“历史上的今天”为主线,此外每月穿插一个主题展示,三个月为一组。这本日历,既可看做一册简版的中国近代史,也能反映出西方人对中国艺术的认识的历史。
期刊
(日)宫本一夫 等著 吴菲 等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出版时间:2014年2月  定价: 568.00元(共十卷)  本套书共十卷,是日本历史学家的系列著作,也是近年来中国历史方面的重磅力作。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涵盖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
期刊
英剧《黑镜》(Black Mirror)时隔三年才推出第三季,严格来说它已经不是英剧了——制片方从英国电视台4台换到了Netflix(在线影片租赁提供商),所以演员们少了之前的英式口音,但这部剧依旧没有让观众失望。  《黑镜》第三季一气放出了六集,第一集就引起了观众大讨论。众所周知,《黑镜》系列一直致力于讲述未来时代(科技)发展给大众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一集一个故事,互不关联,却深刻拨动当代人生活
期刊
袁灿兴 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9月  定价:48.00 元  本书是长篇历史纪实。清雍正七年,创设军机处,培植亲信,打击朋党和异端,惩治腐败,整顿吏治,争夺舆论阵地……军机处的创设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封建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点。本书以军机处的创立、运作和兴衰为线索,展现了军机处这一特殊权力机构的精彩故事。
期刊
定宜庄 著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6年8月  定价:96.00元  本书辑录了十六名旗人妇女的口述。扎实、精彩的访谈材料使得本书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具有很强的史料与研究价值。本书访谈主题集中于三点:一是这些有着旗人背景的妇女,对于自己出身具有怎样的集体记忆;二是满族妇女的生活、婚姻、生育状况与族际通婚情况;三是辛亥革命以后这些妇女的家庭变迁和个人的生活经历。
期刊
(英)西门·沙马 著 黄福武 黄梦初 译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8月  定价:69.80元  本书以不同的“故事”为切入点,依据考古发现及历史记载,尝试还原公元前1000至公元1492年间犹太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场景。通过对羊皮卷、陶片、烛台、骡队等“物”的历史追溯,透视犹太历史上一些宏大主题,如身份认同建构、流散与驱逐等——审视繁华与哀痛背后,犹太历史对人类记忆遗产的塑造。
期刊
成都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中国唯一城名未改、城址未迁的城市。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众多历史、文化遗存,还有众多闪耀在最基层的人文地理、民情民俗、乡土文化的守望者……蜀锦,一件在巴蜀大地上盛行了千年的产品,相继在丝绸之路沿线被逐步发掘,让成都在丝绸之路上的独特地位被世人关注,成为探寻丝绸之路绕不开的话题。  李白诗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其实成都自古就是“栈道千里,无所不通
期刊
在做了长时间的准备后,一个名叫莫理循的澳大利亚人,于1910年1月15日,从北京乘火车前往河南,在那里带着仆人和两辆骡车,开始骑马西行,踏上了丝绸古道。他先后途经西安、兰州、河西走廊,进入新疆乌鲁木齐,然后继续西行到达伊犁,再向南进入南疆,最后到达喀什。  莫理循全名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1962年出生于澳大利亚,1887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1
期刊
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看铁马踏冰河 丝线缝韶华,红尘千帐灯……这首《蜀绣》是一首很红的歌曲,演唱者为李宇春,作词郭敬明。2015年,李宇春在春晚上演唱了这首歌,让“蜀绣”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成为大江南北的时尚。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隐喻:成都作为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和古代丝织业重镇,在当代获得了长足发展,而蜀绣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因缘巧合,由传统而现代,由国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