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音乐教学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属于学生音乐学习的启蒙教学,同时也是发展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小学音乐欣赏课程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智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由此可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加强音乐欣赏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原则及教学策略谈谈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审美能力;音乐情感;教学效率;学习兴趣
1.引言
音乐欣赏是以某种音乐作为审美的对象,通过对音乐的细心聆听,使人从中获得关于音乐的美的感受,从而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愉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更加强调了音乐感受与鉴赏的重要性,而音乐欣赏课是辅助完成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因此,音乐欣赏教学是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探讨研究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音乐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2.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2.1寓教于乐原则。“寓教于乐” 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这需要教师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更新思想观念,用灵活、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娱乐和欣赏之中,体验音乐的美感,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鲜活生动的音乐艺术形象的感染, 寓德育于美育之中,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教育之中。教学效果不应急功近利、立竿见影,而应是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2.2实践性原则。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作为一种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从本质上说不隶属于理论学科,而是属于以艺术实践活动为主的审美教育,是鉴赏音乐的实践和训练。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认为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欣赏活动,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参与”就是真正让学生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审美活动的主导。
2.3因材施教原则。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各阶段的音乐能力和素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各种音乐能力也因人而异,各地区、各学校、不同班级的音乐学习基础也有差别。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按照《大纲》来统一要求;又要考虑各部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在教学设计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出发,适当照顾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学生,使他们在各自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和进步。
3.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
3.1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因此,在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欣赏教学。首先,教师应当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一些欢乐活泼的音乐进行教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更好地欣赏音乐。其次,教师应当优化课堂导入,针对小学生爱玩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借助多种多样的教学工具,创设问题情境以及多媒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最后,教师应当和学生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课下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从而缓解学生的课堂紧张情绪,使学生用放松的心态欣赏音乐,提高教学效率。
3.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施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音乐教师应该尊重和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将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将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更全面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在带领学生对《致春天》这一歌曲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就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对这一曲目进行聆听,之后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将课堂时间更多地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组间的沟通和讨论,对这一歌曲进行自己独特的欣赏,组与组间的音乐鉴赏结束后教师应该进行引导性的总结,让学生知道这一歌曲真正的魅力所在,掌握音乐欣赏的内涵,同时提高教学的效率。
3.3做到欣赏与实践相结合。著名的教育家桑新民教授指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而这一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作为教师传授对象不仅是有自觉能动性的人,而且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如同做菜,俗话说得好:“动口不如动手”,让学生动起来,只有身体得到了全面的活动,才能促进大脑的思维运动,大脑动起来了。例如,在欣赏《小青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小青蛙、荷叶、狂风、暴雨、公鸡等形象,根据音乐展现故事,从而加深他们对音乐故事和音乐形象的理解。又如,在欣赏《森林狂想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欣赏一遍音乐,然后让学生想象森林中的动物会做些什么,可以用些什么动作来扮演动物角色进行表演。这样,学生思路开阔,表演时动作丰富,有吃草的、游泳的、爬树的等等。学生主动地听音乐,感受音乐旋律,充分发挥想象,积极参与表演,能够真正理解音乐内涵。
3.4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欣赏教学。随着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广泛渗透,现代教学越来越多地将信息技术引入了课堂。在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上。利用直观的图片、影像、动画等,将其和音乐实现完美结合,全面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激发其参与音乐欣赏的兴趣。例如,在欣赏音乐《小青蛙》时,教师应巧妙运用幻灯片进行教学,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不断变换场景图片,在屏幕上分别反映出小青蛙玩耍、在荷叶上跳跃、勇敢面对风雨、风雨过后的等等场景,将视觉和音乐完美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容易受到作品的感染,加深对作品记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同时调动起来,更形象、全面地表达出音乐内容,强化学生对音乐的印象,增强了对音乐的理解力。
3.5通过想象创编法引导学生欣赏 。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这样说过:当我作曲时,总是心理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音乐作品是与现实形态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课中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诱导他们设身处地的构想,体验音乐作品的感情,体会作曲家作曲时心理的画面。例如,欣赏《春之声》一课,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圆舞曲,乐曲带给我们充满春意的大自然鸟语花香的感觉,学生展开想象,脑海里呈现出各中春天的情景,有温暖的阳光,有嫩绿的草地,花儿在微笑,小鸟在歌唱,他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一一表达出来,学生们想的不一样,但都符合作品的含义,在不断的想象中创编出新的故事,从而丰富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例如,欣赏《国歌》一课时,在听音乐时要求学生把听到的音乐感受和想象到的画面用文字写出来,可以是简单的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短文,只要能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就可以,初听乐曲后,学生初步感受了进行曲的铿锵有力,一遍又一遍的听过之后,学生脑海里闪现了天安门广场升旗的场面以及革命胜利的喜悦场面等,这样学生就充分的感受到音乐情感。
4.結语
总之,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音乐欣赏课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广大音乐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要不断探究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得到长足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韩蓉.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方法[J].现代阅读,2013(13).
[2]周媛.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2011(04).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审美能力;音乐情感;教学效率;学习兴趣
1.引言
音乐欣赏是以某种音乐作为审美的对象,通过对音乐的细心聆听,使人从中获得关于音乐的美的感受,从而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愉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更加强调了音乐感受与鉴赏的重要性,而音乐欣赏课是辅助完成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因此,音乐欣赏教学是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探讨研究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音乐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2.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2.1寓教于乐原则。“寓教于乐” 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这需要教师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更新思想观念,用灵活、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娱乐和欣赏之中,体验音乐的美感,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鲜活生动的音乐艺术形象的感染, 寓德育于美育之中,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教育之中。教学效果不应急功近利、立竿见影,而应是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2.2实践性原则。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作为一种普通学校的艺术教育,从本质上说不隶属于理论学科,而是属于以艺术实践活动为主的审美教育,是鉴赏音乐的实践和训练。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认为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欣赏活动,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参与”就是真正让学生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审美活动的主导。
2.3因材施教原则。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各阶段的音乐能力和素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各种音乐能力也因人而异,各地区、各学校、不同班级的音乐学习基础也有差别。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按照《大纲》来统一要求;又要考虑各部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在教学设计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出发,适当照顾基础较好的和较差的学生,使他们在各自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和进步。
3.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
3.1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因此,在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我们教师就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欣赏教学。首先,教师应当掌握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一些欢乐活泼的音乐进行教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更好地欣赏音乐。其次,教师应当优化课堂导入,针对小学生爱玩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借助多种多样的教学工具,创设问题情境以及多媒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最后,教师应当和学生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课下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从而缓解学生的课堂紧张情绪,使学生用放松的心态欣赏音乐,提高教学效率。
3.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施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音乐教师应该尊重和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将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将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更全面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在带领学生对《致春天》这一歌曲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就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带领学生对这一曲目进行聆听,之后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将课堂时间更多地交给学生,让他们进行组间的沟通和讨论,对这一歌曲进行自己独特的欣赏,组与组间的音乐鉴赏结束后教师应该进行引导性的总结,让学生知道这一歌曲真正的魅力所在,掌握音乐欣赏的内涵,同时提高教学的效率。
3.3做到欣赏与实践相结合。著名的教育家桑新民教授指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而这一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作为教师传授对象不仅是有自觉能动性的人,而且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如同做菜,俗话说得好:“动口不如动手”,让学生动起来,只有身体得到了全面的活动,才能促进大脑的思维运动,大脑动起来了。例如,在欣赏《小青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小青蛙、荷叶、狂风、暴雨、公鸡等形象,根据音乐展现故事,从而加深他们对音乐故事和音乐形象的理解。又如,在欣赏《森林狂想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欣赏一遍音乐,然后让学生想象森林中的动物会做些什么,可以用些什么动作来扮演动物角色进行表演。这样,学生思路开阔,表演时动作丰富,有吃草的、游泳的、爬树的等等。学生主动地听音乐,感受音乐旋律,充分发挥想象,积极参与表演,能够真正理解音乐内涵。
3.4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欣赏教学。随着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广泛渗透,现代教学越来越多地将信息技术引入了课堂。在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上。利用直观的图片、影像、动画等,将其和音乐实现完美结合,全面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激发其参与音乐欣赏的兴趣。例如,在欣赏音乐《小青蛙》时,教师应巧妙运用幻灯片进行教学,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不断变换场景图片,在屏幕上分别反映出小青蛙玩耍、在荷叶上跳跃、勇敢面对风雨、风雨过后的等等场景,将视觉和音乐完美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容易受到作品的感染,加深对作品记忆。利用多媒体教学,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同时调动起来,更形象、全面地表达出音乐内容,强化学生对音乐的印象,增强了对音乐的理解力。
3.5通过想象创编法引导学生欣赏 。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这样说过:当我作曲时,总是心理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音乐作品是与现实形态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课中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诱导他们设身处地的构想,体验音乐作品的感情,体会作曲家作曲时心理的画面。例如,欣赏《春之声》一课,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圆舞曲,乐曲带给我们充满春意的大自然鸟语花香的感觉,学生展开想象,脑海里呈现出各中春天的情景,有温暖的阳光,有嫩绿的草地,花儿在微笑,小鸟在歌唱,他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一一表达出来,学生们想的不一样,但都符合作品的含义,在不断的想象中创编出新的故事,从而丰富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例如,欣赏《国歌》一课时,在听音乐时要求学生把听到的音乐感受和想象到的画面用文字写出来,可以是简单的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短文,只要能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就可以,初听乐曲后,学生初步感受了进行曲的铿锵有力,一遍又一遍的听过之后,学生脑海里闪现了天安门广场升旗的场面以及革命胜利的喜悦场面等,这样学生就充分的感受到音乐情感。
4.結语
总之,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音乐欣赏课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广大音乐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要不断探究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得到长足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韩蓉.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方法[J].现代阅读,2013(13).
[2]周媛.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