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东北抗联精神是东北抗日联军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铸就的抗战精神,是中国红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给我们留下的瑰宝。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我党初心和使命的生动展现。时刻激励着我们当代大学生用抗战精神武装自己,为国家兴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贡献。地处东北地区北部的延边地曾是东北抗联队伍最为活跃过得战场之一,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可以说延边的山川大地都留有东北抗日联军先烈们的足迹。这对东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来说了解和认识抗联精神,占据非常有利的条件。那么以什么样的途径、方式把抗联精神融入到东北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众多思政工作研究人员的课题和研究对象。本人通过对延边大学学生为调查,探讨抗联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方法,让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能够在这一领域中得到借鉴、学习。
关键词:抗联精神;朝鲜族大学生;日常生活
一、东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对东北抗联历史与抗联精神的认识
大学生是国家人才资源的后备军,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不仅关系着社会的进步,也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延边大学的朝鲜族学生,更应该在新时代的发展下,充分发挥“抗联精神”的作用,积极探索和树立科学的、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作为在东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生有必要了解东北地区抗联历史与抗联精神,但恰恰相反,了解东北抗联历史的大学生极少,其原因是:
1.对抗联历史及其精神的教育不够重视。
部分高校只是偶尔开展抗联历史及精神相关的教育,并非是连续或者时常,仅仅停留在节日庆典或者党和国家纪念烈士活动之际的红色文化教育,因此,红色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所带来的成效并不明显。说明高校没有把“红色精神”教育放在重要的教育环节上,对“抗联精神”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没有对其进行系统性、连续性的解读,更没有经常开展有关“抗联精神”的相关文化活动,进一步挖掘抗联精神所蕴含的现实作用和意义。
2.对抗联历史的学习和实际应用上只停留在历史层面。
对于“抗联精神”的学习和实际运用上,部分高校并没有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抗联历史内容,大多只是笼统、简单地讲述抗联战斗事迹及任务,并没有深入的挖掘其丰富的精祌内涵,这导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教育的忽视和不关心。虽然对一些事件和人物(抗联烈士)有一些了解,但整体上熟悉东北抗联历史的学生只限于,历史专业或者旅游专业的学生。以延边大学来讲,历史专业的学生通过朝鲜族历史与文化课程的学习,接触或了解过东北抗联以及延边地区的革命史,旅游专业的学生是通过红色文化旅游策划课程的学习,接触过延边地区红色历史与文化。可以说是走马看花。近年来红色文化研学的重视,延边大学的各专业曾组织过不同层次的革命遗址踏查,同时也举办过抗联烈士事迹相关的讲座和布展。但这些并非长效,而是短暂的,很难在大学生成长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3.讲授抗联历史,挖掘抗联精神课程教学中缺乏时效性和吸引性。
坚持14年之久的东北抗联战斗历程是非常曲折,也是非常丰富的,而且老一辈的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牺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包括,因此,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并利用它。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时,创新和延伸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载体等,而且在实际的应用中,大学生理想信念和“抗联精神”的达到完美的结合。此外,提升时效性和吸引性方面应该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除了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需要拓展思想政治政治教育空间,多角度、多层面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4.对“抗联精神”,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不足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育资源充分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开展“抗联精神”相关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侧重于理论讲授,缺乏有效的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致使在实际运用“抗联精神”进行相关红色文化教育时,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在利用教育资源的过程中错误地挑选抗联教育资源,导致学生曲解抗联历史,误解抗联精神的内涵。例如:所谓的抗日神剧,过度歪曲当时抗联所处的环境以及抗联部队的实际战斗历程。此外,把典型的抗联人物提升到神坛上,夸大其历史情结。这样的历史演绎反而不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5.部分高校忽视地区优势和红色资源
东北抗联纵白山黑水,在这一广袤大地上到处印有是我们革命先烈的光荣足迹,尤其是我们延边地区,曾经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最为活跃的地方,自1931年9.18事变之后,延边地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英勇无畏地与日寇开展你死我活的革命斗争。斗争期间所留下的痕迹,现已成为我们瞻仰、祭拜革命英烈的红色文化遗迹。尤其是,革命英雄纪念碑,建国后著名诗人、曾任中宣部副部长的贺敬之,在访问延边时,曾说过:“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这说明,延边地区可利用的红色资源丰富程度。现延边地区重视红色文化遗址有效开发和利用,已建设小汪清抗日根据地、董长荣烈士纪念碑、珲春大荒沟抗日游击队、药水洞苏维埃政府遗址、安图奶头山抗日根据地、和龙车厂子抗日根据地、寒葱岭密营文化展览馆、陈翰章烈士陵园等。如果把上述的红色遗址可以穿成一线就能看清东北抗日联军在延边地区活动的全貌。可惜的是至今为止尚未能形成系列和成套的红色文化路线。
二、抗联精神融入到东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途径和方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把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到东北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使它能够入大学生的耳、入大学生的心、入大学生的脑。其具体途径和方法如下:
1.開设开展红色文化—东北抗联精神思想政治课程 现今,东北抗联相关的历史教学以及抗联精神的宣扬仅仅停留在布展和特定日期的祭奠活动方面。未能涉及到大学正式课程培。如果把抗联精神融入大大学生的日程生活,仅靠布展和不定期性的涉猎与了解是不可能达到抗联精神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的目标。为此,东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必须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能够亲身感受,体会的红色文化精髓。虽然,高校重视思想政治课程,但东北抗联相关的思想政治课程,尚未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体系,这有待于各方学者和专家共同探究。虽然东北地区有些高校曾开设过红色文化相关的思想政治课程和实践活动。比如延边大学,自2014年开始在暑期学校课程当中设置学习和体会东北抗联精神的课程《重走抗联路—延边地区抗日斗争踏查活动》等。但其效果而言,不太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参与人员比较少,学生不愿到野外吃苦,贪图安逸。但是曾参与过上述暑期思政教学课程的同学反映,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了东北抗联英勇战斗的历史,在重走抗联路的过程中体会到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辛、困苦。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对革命先烈的无比的崇敬之心。这可以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也是尝试。
2.思想政治課程教学中突出抗联精神的内涵
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授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同样也是为了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三观,鉴定共产主义信念,全面促进素质而开展的国家教育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而东北地区红色文化(抗联精神)所蕴含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坚贞不屈,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缺少或淡漠的。本人在从事课程教学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现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远远落伍于娱乐文化、追星文化等。甚至出现曲解革命历史、深信抗日神剧之内容。因此,本人认为先当代大学生必须了解红色文化、东北地区大学生必须熟知抗联精神所蕴含的内容。此外,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不时地要把东北抗联文化精髓融入其中,同样,抗联精神的学习和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时一刻,而是持续纵横加深。
3.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抗联历史,让大学生通过直观视觉了解东北抗联精神,从而加深红色文化的熏陶。
现当今多媒体技术发展迅猛,而且很多抗联研究和思想工作领域的人员和专家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制作出东北抗联相关成果,而且部分高校利用这一成果开始向在校生宣扬红色文化。例如延边大学思政教学团队利用延边这一革命老区的地域优势、结合地方史、抗联史、思政教学人员混合搭配的人员优势、挖掘和整理延边地区抗联历史(主要指抗联第二军),不仅为思想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案例,而且丰富了东北抗联研究。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年轻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抗联和思政领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可视性教学资源,应用于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思政教学中,此外,给其他兄弟院校的思政教学提供了帮助。
4.利用网络平台把红色文化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上网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通过网络平台让大学生了解和认识红色文化,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在众多网络平台中微信平台和qq平台最适合宣扬红色文化,其主要原因是普及型非常高。延边大学教师通过微信平台搭建“延边红色遗址与文化研究中心”,定期向思政教学的老师和广大学生们提供红色文化相关信息。此外,利用校内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网站平台把传播红色文化,让广大学生了解和东北抗联精神,以此来达到潜移默化中丰富大学生的内涵,涵养大学生的心境、陶冶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更重要的是净化现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平台,用红色文化这一正能量为大学生政治思想护航。
三、结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这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延安期间指出那样,“要关注文化资源和红色教育基地的作用,以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党的历史,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这是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尤其是东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应该立足于当地,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结合当地情况,开展真实的生动的红色文化(东北抗联文化与精神)为主题的思政教学,此外,更重要的是去掉表面化、教条化,必须把红色文化教育当做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时刻关注和学习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樊凤龙.井冈山乡土文化融入红色文化路径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20,40(05):233-239.
[2] 张文林.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培育路径优化研究[D].喀什大学,2020.
[3] 赵浩丞.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基于“四大课堂”建设的视角[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3):122-126.
[4] 曾杰.红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困境及优化策略[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01):47-52.
[5] 韩敏.红色文化传承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化融合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9(16):81-83.
[6] 张椿微.互联网时代红色历史与红色文化宣传研究[J].文化学刊,2019(07):169-171.
[7] 常江,薛原.基于红色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与质量的路径初探[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03):109-113.
[8] 李梦嫄. 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9.
[9] 刘海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1):60+62.
[10] 石晶.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路径研究[J].农家参谋,2019(01):225.
基金项目:该项目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高校思政研究专项课题项目(GS17001)
关键词:抗联精神;朝鲜族大学生;日常生活
一、东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对东北抗联历史与抗联精神的认识
大学生是国家人才资源的后备军,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不仅关系着社会的进步,也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延边大学的朝鲜族学生,更应该在新时代的发展下,充分发挥“抗联精神”的作用,积极探索和树立科学的、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作为在东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生有必要了解东北地区抗联历史与抗联精神,但恰恰相反,了解东北抗联历史的大学生极少,其原因是:
1.对抗联历史及其精神的教育不够重视。
部分高校只是偶尔开展抗联历史及精神相关的教育,并非是连续或者时常,仅仅停留在节日庆典或者党和国家纪念烈士活动之际的红色文化教育,因此,红色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所带来的成效并不明显。说明高校没有把“红色精神”教育放在重要的教育环节上,对“抗联精神”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没有对其进行系统性、连续性的解读,更没有经常开展有关“抗联精神”的相关文化活动,进一步挖掘抗联精神所蕴含的现实作用和意义。
2.对抗联历史的学习和实际应用上只停留在历史层面。
对于“抗联精神”的学习和实际运用上,部分高校并没有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抗联历史内容,大多只是笼统、简单地讲述抗联战斗事迹及任务,并没有深入的挖掘其丰富的精祌内涵,这导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教育的忽视和不关心。虽然对一些事件和人物(抗联烈士)有一些了解,但整体上熟悉东北抗联历史的学生只限于,历史专业或者旅游专业的学生。以延边大学来讲,历史专业的学生通过朝鲜族历史与文化课程的学习,接触或了解过东北抗联以及延边地区的革命史,旅游专业的学生是通过红色文化旅游策划课程的学习,接触过延边地区红色历史与文化。可以说是走马看花。近年来红色文化研学的重视,延边大学的各专业曾组织过不同层次的革命遗址踏查,同时也举办过抗联烈士事迹相关的讲座和布展。但这些并非长效,而是短暂的,很难在大学生成长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3.讲授抗联历史,挖掘抗联精神课程教学中缺乏时效性和吸引性。
坚持14年之久的东北抗联战斗历程是非常曲折,也是非常丰富的,而且老一辈的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牺牲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包括,因此,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并利用它。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时,创新和延伸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载体等,而且在实际的应用中,大学生理想信念和“抗联精神”的达到完美的结合。此外,提升时效性和吸引性方面应该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除了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需要拓展思想政治政治教育空间,多角度、多层面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4.对“抗联精神”,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不足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育资源充分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开展“抗联精神”相关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侧重于理论讲授,缺乏有效的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致使在实际运用“抗联精神”进行相关红色文化教育时,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在利用教育资源的过程中错误地挑选抗联教育资源,导致学生曲解抗联历史,误解抗联精神的内涵。例如:所谓的抗日神剧,过度歪曲当时抗联所处的环境以及抗联部队的实际战斗历程。此外,把典型的抗联人物提升到神坛上,夸大其历史情结。这样的历史演绎反而不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5.部分高校忽视地区优势和红色资源
东北抗联纵白山黑水,在这一广袤大地上到处印有是我们革命先烈的光荣足迹,尤其是我们延边地区,曾经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最为活跃的地方,自1931年9.18事变之后,延边地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英勇无畏地与日寇开展你死我活的革命斗争。斗争期间所留下的痕迹,现已成为我们瞻仰、祭拜革命英烈的红色文化遗迹。尤其是,革命英雄纪念碑,建国后著名诗人、曾任中宣部副部长的贺敬之,在访问延边时,曾说过:“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这说明,延边地区可利用的红色资源丰富程度。现延边地区重视红色文化遗址有效开发和利用,已建设小汪清抗日根据地、董长荣烈士纪念碑、珲春大荒沟抗日游击队、药水洞苏维埃政府遗址、安图奶头山抗日根据地、和龙车厂子抗日根据地、寒葱岭密营文化展览馆、陈翰章烈士陵园等。如果把上述的红色遗址可以穿成一线就能看清东北抗日联军在延边地区活动的全貌。可惜的是至今为止尚未能形成系列和成套的红色文化路线。
二、抗联精神融入到东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途径和方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把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到东北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使它能够入大学生的耳、入大学生的心、入大学生的脑。其具体途径和方法如下:
1.開设开展红色文化—东北抗联精神思想政治课程 现今,东北抗联相关的历史教学以及抗联精神的宣扬仅仅停留在布展和特定日期的祭奠活动方面。未能涉及到大学正式课程培。如果把抗联精神融入大大学生的日程生活,仅靠布展和不定期性的涉猎与了解是不可能达到抗联精神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的目标。为此,东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必须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能够亲身感受,体会的红色文化精髓。虽然,高校重视思想政治课程,但东北抗联相关的思想政治课程,尚未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体系,这有待于各方学者和专家共同探究。虽然东北地区有些高校曾开设过红色文化相关的思想政治课程和实践活动。比如延边大学,自2014年开始在暑期学校课程当中设置学习和体会东北抗联精神的课程《重走抗联路—延边地区抗日斗争踏查活动》等。但其效果而言,不太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参与人员比较少,学生不愿到野外吃苦,贪图安逸。但是曾参与过上述暑期思政教学课程的同学反映,第一次深刻地认识到了东北抗联英勇战斗的历史,在重走抗联路的过程中体会到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辛、困苦。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对革命先烈的无比的崇敬之心。这可以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也是尝试。
2.思想政治課程教学中突出抗联精神的内涵
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教授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同样也是为了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三观,鉴定共产主义信念,全面促进素质而开展的国家教育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而东北地区红色文化(抗联精神)所蕴含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坚贞不屈,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缺少或淡漠的。本人在从事课程教学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现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远远落伍于娱乐文化、追星文化等。甚至出现曲解革命历史、深信抗日神剧之内容。因此,本人认为先当代大学生必须了解红色文化、东北地区大学生必须熟知抗联精神所蕴含的内容。此外,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不时地要把东北抗联文化精髓融入其中,同样,抗联精神的学习和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时一刻,而是持续纵横加深。
3.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抗联历史,让大学生通过直观视觉了解东北抗联精神,从而加深红色文化的熏陶。
现当今多媒体技术发展迅猛,而且很多抗联研究和思想工作领域的人员和专家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制作出东北抗联相关成果,而且部分高校利用这一成果开始向在校生宣扬红色文化。例如延边大学思政教学团队利用延边这一革命老区的地域优势、结合地方史、抗联史、思政教学人员混合搭配的人员优势、挖掘和整理延边地区抗联历史(主要指抗联第二军),不仅为思想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案例,而且丰富了东北抗联研究。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年轻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抗联和思政领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可视性教学资源,应用于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思政教学中,此外,给其他兄弟院校的思政教学提供了帮助。
4.利用网络平台把红色文化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上网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因此,通过网络平台让大学生了解和认识红色文化,是一种可行的、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在众多网络平台中微信平台和qq平台最适合宣扬红色文化,其主要原因是普及型非常高。延边大学教师通过微信平台搭建“延边红色遗址与文化研究中心”,定期向思政教学的老师和广大学生们提供红色文化相关信息。此外,利用校内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网站平台把传播红色文化,让广大学生了解和东北抗联精神,以此来达到潜移默化中丰富大学生的内涵,涵养大学生的心境、陶冶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更重要的是净化现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平台,用红色文化这一正能量为大学生政治思想护航。
三、结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这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延安期间指出那样,“要关注文化资源和红色教育基地的作用,以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党的历史,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这是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尤其是东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应该立足于当地,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结合当地情况,开展真实的生动的红色文化(东北抗联文化与精神)为主题的思政教学,此外,更重要的是去掉表面化、教条化,必须把红色文化教育当做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时刻关注和学习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樊凤龙.井冈山乡土文化融入红色文化路径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20,40(05):233-239.
[2] 张文林.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培育路径优化研究[D].喀什大学,2020.
[3] 赵浩丞.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基于“四大课堂”建设的视角[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3):122-126.
[4] 曾杰.红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困境及优化策略[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01):47-52.
[5] 韩敏.红色文化传承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化融合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9(16):81-83.
[6] 张椿微.互联网时代红色历史与红色文化宣传研究[J].文化学刊,2019(07):169-171.
[7] 常江,薛原.基于红色文化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与质量的路径初探[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03):109-113.
[8] 李梦嫄. 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9.
[9] 刘海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1):60+62.
[10] 石晶.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路径研究[J].农家参谋,2019(01):225.
基金项目:该项目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高校思政研究专项课题项目(GS1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