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身份不是本质或先验的存在,而是在包括言语实践在内的社会实践中建构的。叙事作为一种重要的言语实践方式,在身份建构中有着重要意义。人们在叙述自身经历时,会选择叙述的内容和方式,叙事者将经历转化为叙事的过程及其叙事的方式可以反映其身份的某些方面。
关键词:身份;建构;叙事
中图分类号:H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75—02
一、引言
身份这一社会范畴,对于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近年来,这一领域开始逐渐吸引学者们的兴趣,社会语言学在该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表明身份能够在包括言语实践在内的社会实践中得以建构,而叙事作为一种重要的言语实践方式,必然与身份建构之间有着不可小觑的联系。
二、身份及其可建构性
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区分不同个体和群体的方式,身份系统化地建立了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Jenkins,1996:4,6)。身份一方面强调群体成员的共性,以此标记群体属性并将该群体与其他群体区别开来,另一方面则突显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差异,以此来建立成员的个体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Eckert与McConnell—Ginet(1992:461)提出了“实践社区”理论,他们将实践社区理论主要应用于性别身份的探究,认为“男人”和“女人”的范畴并非恒定常量,男性和女性的语言特征不是固有单一的,而是在学习与交际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而来的(Eckert&McConnell—Ginet,1992:461—490)。这一观点驳斥了认为性别身份是与生俱来、恒定不变的传统观点,揭示了语言实践在身份建构中的角色。
实践社区理论的身份建构观已广泛应用于语言与身份的关系的研究中,它揭示了身份不是一个先验存在的范畴,而是在言语实践中建构的。强调了身份建构的灵活性和动态性,认为身份是在社会结构与个体活动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个体可以通过参与不同的社会实践改变其身份。此外,实践社区理论高度重视个体对其身份的自我建构,认为身份并非脱离主体意识而存在,相反,主体可以有意识地通过主动参与包含言语实践在内的社会实践来选择、塑造或者拒绝某种身份。
三、叙事与身份建构
既然身份是在言语实践中建构的,那么叙事作为言语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如何建构叙事者的自我身份的呢?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明确何为叙事以及叙事与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
(一)叙事和叙事分析
叙事,从修辞学角度来看,是指人们在特定场合、出于特定目的对过去所发生事件的叙述,在一般意义上是指对一个或多个事件的陈述,这些事件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叙事无处无在,事实上,我们的生活是由各种叙事和故事交织在一起的,可以这么说,我们是被各种各样的叙事包围着的。个人经历通过叙事被组织成具有现实意义的事件,因此叙事成为理解世界和自我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它是人們解释和建构世界与自我的一种方式。
(二)身份建构的叙事研究
Schiffrin(1997:42)指出了叙事在身份建构中的重要作用,他说人们对自身及其经历的看法通过叙事得以表现,并且这些看法由于在与外部世界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接受评估,因而会受到加强或者质疑。Schiffrin对叙事与身份建构的关系的阐释表明人们可以通过叙事建构自身和世界,并且叙事对身份的建构是动态的,所建构的身份是可以协商的。
叙事源于经历,同时又重塑经历,因此叙事和自我密不可分(Oches&Capps,1996:20)。当叙事者向他人讲述自身经历时,不仅是在“重现个人经历”(Goffman,1981:174),而且是“对所述事件的再次体验”(Goffman,1975:506),换言之,人们叙述自己的事情时,会选择说什么和如何说,叙述的过程能够表露叙事者对其经历的理解和评价,因此,叙事者将经历转化为叙事的过程及其叙事的方式可以反映其身份的某些方面。
此外,Somers(1992:604—606,614,618)认为身份建构的叙事研究应置于时间、空间及关系的维度之下。身份不是固定的社会属性,我们始终处于一个对自身和周围世界定位与重新定位、塑造与重新塑造的过程当中(Schiffrin,1996:200),因此叙事分析应考虑历史和关系的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在叙事分析中叙事者个人的声音受到足够重视,由此突显了叙事者个人在身份建构中的主体性。叙事不仅与叙事者的回忆相关,而且与其如何积极地选择性建构所回忆的内容有关。我们通过叙事展现自我,因此脱离叙事分析来理解身份是不可能的。
四、小结
综上所述,叙事在身份建构中有着重要意义,身份是在叙述者的故事讲述中建构的,而非先于语言而存在,不同的叙事层面反映了动态的身份构建过程。在叙事的过程中,我们的生活、社会关系以及身份得以再现和重塑(Xiang,2009:34)。叙事分析强调了身份建构的动态性,并突出了个体在自我身份的塑造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对身份的理解离不开叙事分析。
参考文献:
[1]Eckert,P.&McConnell—Ginet,S.Thinkpracticallyandlooklocally:Languageandgenderascommunity—basedpractice[J].AnnualReviewofAnthropology,1992,(21):461—490.
[2]Goffman,E.FrameAnalysis:AnEssayontheOrganizationofExperience[M].Harmondsworth:Penguin,1975.
[3]Goffman,E.FormsofTalk[M].Philadelphia:UniversityofPennsylvaniaPress,1981.
[4]Jenkins,R.SocialIdentity[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6.
[5]Ochs,E.&Capps,L.Narratingtheself[J].AnnualReviewofAnthropology,1996,(25):19—43.
[6]Schiffrin,D.Thetransformationofexperience,identityandcontext[A].InG.Guy,C.Feagin,D.SchiffrinandJ.Baugh(Eds.).TowardsaSocialScienceofLanguage.(PapersinHonorofWilliamLabov)[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1997,(Vol.2):41—55.
[7]Schiffrin,D.NarrativeasSelf—portrait:SociolinguisticConstructionsofIdentity[J].LanguageinSociety,1996,25(2):167—203.
[8]Somers,M.Narrativity,narrativeidentityandsocialaction:RethinkingEnglishworking—classformation[J].SocialScienceHistory,1992,16(4):591—630.
[9]项蕴华.下岗女工身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身份;建构;叙事
中图分类号:H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75—02
一、引言
身份这一社会范畴,对于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近年来,这一领域开始逐渐吸引学者们的兴趣,社会语言学在该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表明身份能够在包括言语实践在内的社会实践中得以建构,而叙事作为一种重要的言语实践方式,必然与身份建构之间有着不可小觑的联系。
二、身份及其可建构性
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区分不同个体和群体的方式,身份系统化地建立了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Jenkins,1996:4,6)。身份一方面强调群体成员的共性,以此标记群体属性并将该群体与其他群体区别开来,另一方面则突显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差异,以此来建立成员的个体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Eckert与McConnell—Ginet(1992:461)提出了“实践社区”理论,他们将实践社区理论主要应用于性别身份的探究,认为“男人”和“女人”的范畴并非恒定常量,男性和女性的语言特征不是固有单一的,而是在学习与交际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而来的(Eckert&McConnell—Ginet,1992:461—490)。这一观点驳斥了认为性别身份是与生俱来、恒定不变的传统观点,揭示了语言实践在身份建构中的角色。
实践社区理论的身份建构观已广泛应用于语言与身份的关系的研究中,它揭示了身份不是一个先验存在的范畴,而是在言语实践中建构的。强调了身份建构的灵活性和动态性,认为身份是在社会结构与个体活动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个体可以通过参与不同的社会实践改变其身份。此外,实践社区理论高度重视个体对其身份的自我建构,认为身份并非脱离主体意识而存在,相反,主体可以有意识地通过主动参与包含言语实践在内的社会实践来选择、塑造或者拒绝某种身份。
三、叙事与身份建构
既然身份是在言语实践中建构的,那么叙事作为言语实践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如何建构叙事者的自我身份的呢?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明确何为叙事以及叙事与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
(一)叙事和叙事分析
叙事,从修辞学角度来看,是指人们在特定场合、出于特定目的对过去所发生事件的叙述,在一般意义上是指对一个或多个事件的陈述,这些事件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叙事无处无在,事实上,我们的生活是由各种叙事和故事交织在一起的,可以这么说,我们是被各种各样的叙事包围着的。个人经历通过叙事被组织成具有现实意义的事件,因此叙事成为理解世界和自我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它是人們解释和建构世界与自我的一种方式。
(二)身份建构的叙事研究
Schiffrin(1997:42)指出了叙事在身份建构中的重要作用,他说人们对自身及其经历的看法通过叙事得以表现,并且这些看法由于在与外部世界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接受评估,因而会受到加强或者质疑。Schiffrin对叙事与身份建构的关系的阐释表明人们可以通过叙事建构自身和世界,并且叙事对身份的建构是动态的,所建构的身份是可以协商的。
叙事源于经历,同时又重塑经历,因此叙事和自我密不可分(Oches&Capps,1996:20)。当叙事者向他人讲述自身经历时,不仅是在“重现个人经历”(Goffman,1981:174),而且是“对所述事件的再次体验”(Goffman,1975:506),换言之,人们叙述自己的事情时,会选择说什么和如何说,叙述的过程能够表露叙事者对其经历的理解和评价,因此,叙事者将经历转化为叙事的过程及其叙事的方式可以反映其身份的某些方面。
此外,Somers(1992:604—606,614,618)认为身份建构的叙事研究应置于时间、空间及关系的维度之下。身份不是固定的社会属性,我们始终处于一个对自身和周围世界定位与重新定位、塑造与重新塑造的过程当中(Schiffrin,1996:200),因此叙事分析应考虑历史和关系的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在叙事分析中叙事者个人的声音受到足够重视,由此突显了叙事者个人在身份建构中的主体性。叙事不仅与叙事者的回忆相关,而且与其如何积极地选择性建构所回忆的内容有关。我们通过叙事展现自我,因此脱离叙事分析来理解身份是不可能的。
四、小结
综上所述,叙事在身份建构中有着重要意义,身份是在叙述者的故事讲述中建构的,而非先于语言而存在,不同的叙事层面反映了动态的身份构建过程。在叙事的过程中,我们的生活、社会关系以及身份得以再现和重塑(Xiang,2009:34)。叙事分析强调了身份建构的动态性,并突出了个体在自我身份的塑造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对身份的理解离不开叙事分析。
参考文献:
[1]Eckert,P.&McConnell—Ginet,S.Thinkpracticallyandlooklocally:Languageandgenderascommunity—basedpractice[J].AnnualReviewofAnthropology,1992,(21):461—490.
[2]Goffman,E.FrameAnalysis:AnEssayontheOrganizationofExperience[M].Harmondsworth:Penguin,1975.
[3]Goffman,E.FormsofTalk[M].Philadelphia:UniversityofPennsylvaniaPress,1981.
[4]Jenkins,R.SocialIdentity[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1996.
[5]Ochs,E.&Capps,L.Narratingtheself[J].AnnualReviewofAnthropology,1996,(25):19—43.
[6]Schiffrin,D.Thetransformationofexperience,identityandcontext[A].InG.Guy,C.Feagin,D.SchiffrinandJ.Baugh(Eds.).TowardsaSocialScienceofLanguage.(PapersinHonorofWilliamLabov)[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1997,(Vol.2):41—55.
[7]Schiffrin,D.NarrativeasSelf—portrait:SociolinguisticConstructionsofIdentity[J].LanguageinSociety,1996,25(2):167—203.
[8]Somers,M.Narrativity,narrativeidentityandsocialaction:RethinkingEnglishworking—classformation[J].SocialScienceHistory,1992,16(4):591—630.
[9]项蕴华.下岗女工身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