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
兴趣直接决定着学生大脑机器的运转,学生只有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才能使学生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课堂质量呢?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 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从事教育事业,用和蔼可亲的教态和师生间情真意切的感情和友谊来建立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尊重、理解、关怀,给学生以鼓舞、启迪,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敬重感,在这种和谐的感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手段。
首先,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明显性。在实验过程中,使学生表现出高涨的情绪,活跃的思想,让他们在最佳的状态下获得知识。
其次,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增加趣味性实验。比如:在钠、钾的教学中,可以做“冰棍划火柴”的趣味实验,当学生看到不可思议的现象发生时,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诱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物质的性质是由它的结构决定的,而物质的结构复杂、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接受,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可以通过动画来演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化学键的断裂、旋转,使得学生可以从动画中深刻体会到微观世界的奥妙,形象地建构起自己对微观世界的认知结构,还可以模拟演示一些教师无法演示的比较危险的实验,例如:水注入浓硫酸中后,由于放热使水沸腾飞溅等实验。这样教学不仅生动而且深刻,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巧妙设置疑问,运用启发式教学
心理学家指出:“疑”是深入研究知识的起点,在化学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巧妙设疑,设置合理的梯度,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学会学习,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发表他们独到的见解与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既能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真正做到优化教学过程,又能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离子化合物的形成”一节时,抓住学生学过的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层层分析,步步加深,引出概念,找到本质,利用实验,强化概念,巩固知识。通过由表及里的层层分析,不仅增加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五、 精选习题,不搞题海战术
做课本上的习题和练习,是学生理解、巩固、检查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高中化学教材一般都配有一套同步练习册,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做练习册上的练习题时,不去积极思考,而是一边翻化学教材,一边翻书后的参考答案,把现成的答案抄到练习册上。究其原因,这是搞题海战术所致,学生忙于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疲于奔命,根本无暇顾及看书和思考。因此,给学生布置的作业要少而精,对多数学生而言,教材和练习册中的练习和习题就足够了,不必要布置太多的习题。做题的效果好坏是做题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多给学生读书和思考的时间,使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自己支配自己,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做题的奴隶。
六、 开展课外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化学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必要措施,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化学晚会的筹备、演出,收集整理化学谜语,出化学墙报,亲自用pH试纸测自来水的pH值,开展化学知识竞赛等,都会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那样的丰富多彩,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渴求,促进学生努力学好化学。
教学实践证明:浓厚的兴趣,可以引发强大的学习动力,同时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优化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相信我们只要肯下工夫,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去探索和遵循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规律,启迪真理的钥匙就会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的教学就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就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责任编辑 罗 艳)
兴趣直接决定着学生大脑机器的运转,学生只有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才能使学生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课堂质量呢?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 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从事教育事业,用和蔼可亲的教态和师生间情真意切的感情和友谊来建立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尊重、理解、关怀,给学生以鼓舞、启迪,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敬重感,在这种和谐的感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手段。
首先,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明显性。在实验过程中,使学生表现出高涨的情绪,活跃的思想,让他们在最佳的状态下获得知识。
其次,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增加趣味性实验。比如:在钠、钾的教学中,可以做“冰棍划火柴”的趣味实验,当学生看到不可思议的现象发生时,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诱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物质的性质是由它的结构决定的,而物质的结构复杂、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接受,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可以通过动画来演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化学键的断裂、旋转,使得学生可以从动画中深刻体会到微观世界的奥妙,形象地建构起自己对微观世界的认知结构,还可以模拟演示一些教师无法演示的比较危险的实验,例如:水注入浓硫酸中后,由于放热使水沸腾飞溅等实验。这样教学不仅生动而且深刻,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巧妙设置疑问,运用启发式教学
心理学家指出:“疑”是深入研究知识的起点,在化学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巧妙设疑,设置合理的梯度,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模式,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学会学习,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发表他们独到的见解与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居高临下地驾驭教材,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既能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真正做到优化教学过程,又能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离子化合物的形成”一节时,抓住学生学过的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层层分析,步步加深,引出概念,找到本质,利用实验,强化概念,巩固知识。通过由表及里的层层分析,不仅增加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
五、 精选习题,不搞题海战术
做课本上的习题和练习,是学生理解、巩固、检查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高中化学教材一般都配有一套同步练习册,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做练习册上的练习题时,不去积极思考,而是一边翻化学教材,一边翻书后的参考答案,把现成的答案抄到练习册上。究其原因,这是搞题海战术所致,学生忙于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疲于奔命,根本无暇顾及看书和思考。因此,给学生布置的作业要少而精,对多数学生而言,教材和练习册中的练习和习题就足够了,不必要布置太多的习题。做题的效果好坏是做题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多给学生读书和思考的时间,使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自己支配自己,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做题的奴隶。
六、 开展课外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化学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必要措施,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化学晚会的筹备、演出,收集整理化学谜语,出化学墙报,亲自用pH试纸测自来水的pH值,开展化学知识竞赛等,都会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那样的丰富多彩,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渴求,促进学生努力学好化学。
教学实践证明:浓厚的兴趣,可以引发强大的学习动力,同时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优化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相信我们只要肯下工夫,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去探索和遵循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规律,启迪真理的钥匙就会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的教学就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就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