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教是中国古老的宗教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必有思想理念,是宗教则必有信仰,“有信仰,必有所以信仰之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教理”。梳理、概括、提炼出与教理相契合的精义,以为教徒思想、行动的信条和准则,这就是“教义”。
道教的教理教义源自于《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教内又称之谓《道德真经》),这是道教最主要、最基本的经典。“假使当初没有《道德经》,后人也就不可能无理由地凭空创造出一个道教”。《道德经》所述,归结起来就是阐述“道”和“德”的精义。
“道”是指宇宙的本体,“德”是指万物所含有的特性。道教依据老子《道德经》,阐述对自然、社会事物现象的观点认识和主张,因此《道德经》为道教之教理根源,《道藏》是道教经典之总集,其中收集有历史过程中许多人诠释《道德经》和学修道德之体悟的多种著作,汇聚有众多依据老子道德思想精神衍绎而成的经戒、科仪、符图、医药、养生等文献内容,是社会抱道人士和道教徒修持读经、规范行为之圭旨,道教之教义思想在其中获得了充分的阐述。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宇宙的根源是“自然”,自然产生宇宙,产生万物。道与自然的属性相一致,是统一的,所以道教将“道”作为最根本的信仰。在道教中虽然“德”是“道”的一个方面,但“道”与“德”并提,同为道教的教理教义之原则。
“德”是什么呢?德与得二字在古书中通用,“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道德一体而具二义”,“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常德乃足,复归于朴”,“道生之,德畜之”,所谓“道之在我就是德”,都是这个意思。
真正的“最高尚的‘德’是自然的、无形的,无迹象可睹,无端倪可察,是内在的、含蓄的、不显露的、无意的,而不是人为的、故意的、彰示的、炫露的、外在的、形式上的。它的特性、功用与‘道’相似”“‘德’源于‘道’,通于‘道’,其体性特征亦同于‘道’。”“无形的‘道’是大‘道’,无形的内在大‘德’是‘上德’;这种非形式主义的‘德’好像无‘德’,其实是真正的大‘德’、‘上德’。”在社会的生活中,“德”是由人的实际行为积累而成,针对道而言,德是其基础;要获真道,必先积德。道与自然、神明并列,人“非积善阴德,不足以神明”。
这里必须弄清楚一个问题,就是虽然真正意义上道教的宗教形式,在东汉以后才逐渐成熟,“但‘道教’的思想萌芽早已潜伏在‘道家’诸子之内”,“西汉的‘道家’和东汉以后的‘道教”,“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就是老子之道”,所以“道家和道教是分不开的”。其显然的转化途径是,秦汉之时黄老道学以修道长生来解释《道教经》,其代表作是西汉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章句》,“此书反应东汉黄老之学从经术政教之道向神仙道教自然养生之道转化之特征。”东汉时张道陵认为“道”就是“太上老君”,就是老子,是有意志的最高神灵。他说:“一‘道’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道教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宇宙万物都是“道”所造化。道是太上老君,或曰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这是依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教理思想而确立。道被人格化后,结合汉民族传统信仰中的天神、地祗、人祖和其他忠孝节义之神,构成庞大的神团系统,成为多神教。道教理想的神仙居住的天境,是超然于凡俗人间世界。神仙依其品格层次,居留于高下不同的天境之中。道教说:世外有天境三十六层次,最高层为大罗天境,是“元始天王”所居;宇宙、天地、阴阳、四时是由元气构成,道教有“元始天王一气化三清”之说,洪元、混元、太初是道教认识宇宙世界元气所化的三个世纪,各生成玉清境清微天、上清境禹余天、太清境大赤天、谓之“三清境”,分别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主持;三清境下又有三十二层天境:东方八天、南方八天、西方八天、北方八天,各天境中都有神仙主持路神仙统属其间。
道教的教义提倡养生,重视长寿延年方式方法的研究,提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甚至相信人只要自己不懈努力,就可以长生,所以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东汉时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人称“万古丹经王”,这是道教第一部讲丹道的经典,东晋时代魏华存传出《黄庭经》,将道教的养生与信仰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证明“道”无所不在,连人体的眼、耳、鼻、舌、齿、头发、五脏等等,均有神在,宋代张伯端著《悟真篇》,尤重内丹,对道教养生有划时代意义。这都是在老子《道德经》中关于养生的理论基础上阐扬发挥出来。根据养生延年,益寿长生的教义精神,道教创造性地发掘出一系列道功道术,如吐纳、导引、服气、胎息、服食、内丹等等动功、静功的许多内容。道教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术内容,在服务当代社会现实中仍然具有客观的价值和宽阔的实践空间。
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日慈,二曰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这是道教的重要教义精神,慈:既是人类相互间的仁爱关怀,更有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慈心善意,即如父母慈爱子女般地关心爱护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维护宇宙、自然、社会的祥和安宁俭:公私分明、清心寡欲,去奢侈、灭贪念,澹泊明志、清白做人,不敢为天下先:意在做事要礼让,做人要谦逊,遇险要冷静,韬光养晦,不逞强称霸,这一教义对内有益和谐社会,对外亦主张国际社会的祥和安宁,反对不义战争,维护世界和平。老子曾对孔子说:“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也甚有人生哲理,后其时儒家的孟子以“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应对了老子的说教。
道教的教理教义源自于《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教内又称之谓《道德真经》),这是道教最主要、最基本的经典。“假使当初没有《道德经》,后人也就不可能无理由地凭空创造出一个道教”。《道德经》所述,归结起来就是阐述“道”和“德”的精义。
“道”是指宇宙的本体,“德”是指万物所含有的特性。道教依据老子《道德经》,阐述对自然、社会事物现象的观点认识和主张,因此《道德经》为道教之教理根源,《道藏》是道教经典之总集,其中收集有历史过程中许多人诠释《道德经》和学修道德之体悟的多种著作,汇聚有众多依据老子道德思想精神衍绎而成的经戒、科仪、符图、医药、养生等文献内容,是社会抱道人士和道教徒修持读经、规范行为之圭旨,道教之教义思想在其中获得了充分的阐述。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宇宙的根源是“自然”,自然产生宇宙,产生万物。道与自然的属性相一致,是统一的,所以道教将“道”作为最根本的信仰。在道教中虽然“德”是“道”的一个方面,但“道”与“德”并提,同为道教的教理教义之原则。
“德”是什么呢?德与得二字在古书中通用,“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道德一体而具二义”,“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常德乃足,复归于朴”,“道生之,德畜之”,所谓“道之在我就是德”,都是这个意思。
真正的“最高尚的‘德’是自然的、无形的,无迹象可睹,无端倪可察,是内在的、含蓄的、不显露的、无意的,而不是人为的、故意的、彰示的、炫露的、外在的、形式上的。它的特性、功用与‘道’相似”“‘德’源于‘道’,通于‘道’,其体性特征亦同于‘道’。”“无形的‘道’是大‘道’,无形的内在大‘德’是‘上德’;这种非形式主义的‘德’好像无‘德’,其实是真正的大‘德’、‘上德’。”在社会的生活中,“德”是由人的实际行为积累而成,针对道而言,德是其基础;要获真道,必先积德。道与自然、神明并列,人“非积善阴德,不足以神明”。
这里必须弄清楚一个问题,就是虽然真正意义上道教的宗教形式,在东汉以后才逐渐成熟,“但‘道教’的思想萌芽早已潜伏在‘道家’诸子之内”,“西汉的‘道家’和东汉以后的‘道教”,“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就是老子之道”,所以“道家和道教是分不开的”。其显然的转化途径是,秦汉之时黄老道学以修道长生来解释《道教经》,其代表作是西汉河上公注《老子道德经章句》,“此书反应东汉黄老之学从经术政教之道向神仙道教自然养生之道转化之特征。”东汉时张道陵认为“道”就是“太上老君”,就是老子,是有意志的最高神灵。他说:“一‘道’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道教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宇宙万物都是“道”所造化。道是太上老君,或曰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这是依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教理思想而确立。道被人格化后,结合汉民族传统信仰中的天神、地祗、人祖和其他忠孝节义之神,构成庞大的神团系统,成为多神教。道教理想的神仙居住的天境,是超然于凡俗人间世界。神仙依其品格层次,居留于高下不同的天境之中。道教说:世外有天境三十六层次,最高层为大罗天境,是“元始天王”所居;宇宙、天地、阴阳、四时是由元气构成,道教有“元始天王一气化三清”之说,洪元、混元、太初是道教认识宇宙世界元气所化的三个世纪,各生成玉清境清微天、上清境禹余天、太清境大赤天、谓之“三清境”,分别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主持;三清境下又有三十二层天境:东方八天、南方八天、西方八天、北方八天,各天境中都有神仙主持路神仙统属其间。
道教的教义提倡养生,重视长寿延年方式方法的研究,提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甚至相信人只要自己不懈努力,就可以长生,所以说:“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东汉时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人称“万古丹经王”,这是道教第一部讲丹道的经典,东晋时代魏华存传出《黄庭经》,将道教的养生与信仰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证明“道”无所不在,连人体的眼、耳、鼻、舌、齿、头发、五脏等等,均有神在,宋代张伯端著《悟真篇》,尤重内丹,对道教养生有划时代意义。这都是在老子《道德经》中关于养生的理论基础上阐扬发挥出来。根据养生延年,益寿长生的教义精神,道教创造性地发掘出一系列道功道术,如吐纳、导引、服气、胎息、服食、内丹等等动功、静功的许多内容。道教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术内容,在服务当代社会现实中仍然具有客观的价值和宽阔的实践空间。
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日慈,二曰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这是道教的重要教义精神,慈:既是人类相互间的仁爱关怀,更有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慈心善意,即如父母慈爱子女般地关心爱护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维护宇宙、自然、社会的祥和安宁俭:公私分明、清心寡欲,去奢侈、灭贪念,澹泊明志、清白做人,不敢为天下先:意在做事要礼让,做人要谦逊,遇险要冷静,韬光养晦,不逞强称霸,这一教义对内有益和谐社会,对外亦主张国际社会的祥和安宁,反对不义战争,维护世界和平。老子曾对孔子说:“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也甚有人生哲理,后其时儒家的孟子以“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应对了老子的说教。